- 年份
- 2024(13042)
- 2023(18498)
- 2022(15839)
- 2021(14943)
- 2020(12663)
- 2019(29045)
- 2018(28483)
- 2017(54107)
- 2016(29278)
- 2015(33054)
- 2014(32294)
- 2013(31595)
- 2012(29146)
- 2011(26287)
- 2010(25968)
- 2009(23828)
- 2008(22992)
- 2007(19902)
- 2006(17272)
- 2005(15040)
- 学科
- 济(115150)
- 经济(114996)
- 管理(83840)
- 业(79429)
- 企(66010)
- 企业(66010)
- 方法(53024)
- 数学(46316)
- 数学方法(45710)
- 中国(34334)
- 农(30832)
- 财(28563)
- 业经(25440)
- 学(25381)
- 地方(22611)
- 制(22109)
- 贸(21811)
- 贸易(21797)
- 技术(21771)
- 易(21203)
- 农业(20538)
- 理论(18623)
- 和(17876)
- 银(17861)
- 银行(17806)
- 环境(17782)
- 务(17215)
- 融(17215)
- 金融(17212)
- 财务(17141)
- 机构
- 大学(408139)
- 学院(403933)
- 济(164752)
- 经济(161470)
- 管理(159299)
- 研究(139977)
- 理学(138463)
- 理学院(136896)
- 管理学(134362)
- 管理学院(133646)
- 中国(104851)
- 京(88128)
- 科学(86879)
- 财(73659)
- 所(69235)
- 农(66089)
- 中心(63547)
- 研究所(63526)
- 业大(61326)
- 财经(59333)
- 江(57538)
- 北京(55829)
- 经(54296)
- 范(53364)
- 师范(52792)
- 农业(51900)
- 院(51612)
- 经济学(50390)
- 州(46594)
- 经济学院(45343)
- 基金
- 项目(283826)
- 科学(224111)
- 基金(207828)
- 研究(204937)
- 家(182738)
- 国家(181268)
- 科学基金(155703)
- 社会(130528)
- 社会科(123687)
- 社会科学(123657)
- 基金项目(110097)
- 省(108745)
- 自然(102128)
- 自然科(99826)
- 自然科学(99795)
- 自然科学基金(98030)
- 教育(94196)
- 划(93002)
- 资助(85302)
- 编号(81498)
- 成果(65485)
- 重点(63915)
- 部(62934)
- 创(61695)
- 发(60123)
- 创新(57175)
- 课题(56645)
- 国家社会(54401)
- 科研(54334)
- 教育部(53974)
- 期刊
- 济(175004)
- 经济(175004)
- 研究(119025)
- 中国(80547)
- 学报(66066)
- 科学(61627)
- 管理(59371)
- 农(59019)
- 财(55158)
- 大学(50590)
- 学学(47540)
- 教育(45737)
- 农业(41222)
- 技术(35276)
- 融(33062)
- 金融(33062)
- 经济研究(28934)
- 财经(28855)
- 业经(27344)
- 经(24799)
- 问题(22774)
- 业(22661)
- 科技(20719)
- 图书(20297)
- 技术经济(19433)
- 版(18841)
- 理论(18365)
- 贸(18163)
- 资源(17857)
- 现代(17464)
共检索到590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洁 黄宁 沈体雁
本文利用专利强度表征创新产出,首次在中国地级市的空间尺度上使用知识生产函数及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就业密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及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就业密度与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就业密度越大,创新产出越多;适于创新的最佳城市规模为50万~90万人;产业的集中或分散对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影响。中国创新产出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区域创新的溢出存在邻近地级市误差冲击的影响。
关键词:
就业密度 空间计量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邵传林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住房价格影响地区创新的机制。基于三类权重的空间计量检验表明:地区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地级市层面的住房价格不仅没有对地区创新产生抑制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地区创新;商品房实际价格每上涨1个标准差,将引致地区创新水平提高0.07个标准差;住房价格对地区创新的促进效应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产业结构更合理、城市规模更大、人口密度较高、交通基础设施更完善、信息化程度较高、政府科技支出力度更大的地区更强。文章研究结论对澄清住房价格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亚琴 李静
将空间依赖性(Dependence)引入世界银行提出的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分割(Division)的"3D"框架,形成"4D"分析结构。首先计算云南各地级市的3D综合得分,分析各地市经济地理变迁的密度、距离和整合特征。即云南多个城市存在"低密度、长距离、高分割"现象,且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效应,距离昆明越近的地区3D状态表现越明显,离昆明越远的地区越接近0D状态。然后通过莫兰指数及其散点图绘制分析云南各地级市不同的集聚类型。发现云南各地市经济发展高值与高值地区相邻,距离昆明较远的地区低值与低值地区相邻,空间依赖性显著。最后提出与"4D"相适应的重塑云南地市经济地理的针对性建议,推动云南地级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公博 马悦 向坤 刘龚熠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化创新能力对于明确现状从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但基于地级市视角对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度仍较为缺乏。本文构建了包含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成果3个一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运用2015年数据对289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考察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地级市创新能力与行政级别关联紧密,创新能力最强的地级市往往是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市创新能力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创新能力总体上由东部向中西部地级市梯度递减;创新能力最强的地级市全部位于东部沿海,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关键词:
地级市 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空间分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彩江 李艺芳
采用广东省2009—2014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引入空间效应,对广东省金融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地区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间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对本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分区域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非珠三角地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金融业的空间集聚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鲁元平 王品超 朱晓盼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利用中国26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自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科教支出增加及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原因。这可以解释为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人力资本、教育资源及企业在城市的集聚,城市化过程的知识的溢出和要素的流动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城市化 技术创新 空间溢出 空间滞后模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郝伟伟 张梅青
紧凑城市作为应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西方欧美等国家已被普遍认可。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紧凑城市模式是否也适用于我国呢?本文基于我国217个地级市统计数据,实证探究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紧凑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运用熵值法,综合计算出217个地级市从1999年至2012年的城市紧凑度;然后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GMM模型构建了城市交通-城市紧凑度模型,实证得出交通对城市紧凑度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公共交通的作用更加明显,但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性;最后,通过构建交通-城市紧凑度-生产率模型,得出城市紧凑度高的城市趋向于拥有更高的城市生产率,交通因素既直接影响城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毛文峰 陆军
利用2009—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蔓延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小规模城市、人口收缩型城市,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的城市,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越明显。推进紧凑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秉承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未来提升城市创新质量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城市蔓延 创新质量 空间形态 收缩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陈浩
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对城市交通设施和人口集聚密度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城市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对城市产出效率增长存在人口密度门槛,即只有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才能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在小于该人口密度的城市,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将对城市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城市生产率将发生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且人口密度的提高对城市生产率的边际效益随着交通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对城市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门槛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部分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存在着交通设施的过度供给...
关键词:
城市交通设施 集聚密度 城市生产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庞庆华 杨田田 李涵
产业结构和区域创新对于城市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引力模型及空间关联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碳排放、产业结构和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及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协调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城市碳排放、产业结构和区域创新之间的动态关系处于较合适的状态;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江苏省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呈现"南高北低"的区域差异性;从空间联系量来看,三者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以南京、常州和镇江为中心,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节能减排产生着重要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鹏龙 王宝 王勤花 高峰
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22个地级市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指标权重,分析了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及其空间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差异比较大,苏州市实验区创新能力最强,较高创新能力得分的实验区仅占27%,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水平是提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由于创新要素投入的差异,东部地区实验区的创新能力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存在正自相关的聚集分布特征。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实验区 创新能力 空间分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鹏龙 王宝 王勤花 高峰
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22个地级市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指标权重,分析了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及其空间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差异比较大,苏州市实验区创新能力最强,较高创新能力得分的实验区仅占27%,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水平是提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由于创新要素投入的差异,东部地区实验区的创新能力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存在正自相关的聚集分布特征。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实验区 创新能力 空间分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艳 陈广 顾江
本地社会网络具有地域根植性和空间经济性特征,本文从城市的人口流动、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和信息流量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本地社会网络对江苏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增长效应,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市文化产业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文化产业增长受到其他地区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二是苏南城市文化产业总体表现为高-高(H-H)扩散态势,苏北地区城市更多体现为H-L扩散态势和L-L扩散态势,苏中城市显著性要弱,从整体趋势来看,说明苏中苏北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苏南的挤出效应明显,区域间的产业发
关键词:
本地社会网络 外部溢出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艳 陈广 顾江
本地社会网络具有地域根植性和空间经济性特征,本文从城市的人口流动、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和信息流量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本地社会网络对江苏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增长效应,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市文化产业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文化产业增长受到其他地区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二是苏南城市文化产业总体表现为高-高(H-H)扩散态势,苏北地区城市更多体现为H-L扩散态势和L-L扩散态势,苏中城市显著性要弱,从整体趋势来看,说明苏中苏北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苏南的挤出效应明显,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差距在扩大。三是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以及居民交通通讯的支出均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正的空间溢出,人口的净流入产生负的空间溢出,说明人口的净流入对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虹吸效应"。
关键词:
本地社会网络 外部溢出 空间杜宾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