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59)
2023(12408)
2022(10082)
2021(8878)
2020(7356)
2019(16477)
2018(16133)
2017(31452)
2016(16510)
2015(18400)
2014(18233)
2013(18592)
2012(17284)
2011(15476)
2010(16014)
2009(14891)
2008(14848)
2007(13460)
2006(12335)
2005(11592)
作者
(48309)
(40446)
(40412)
(37762)
(25836)
(19049)
(18278)
(15611)
(15295)
(14659)
(13772)
(13326)
(13157)
(12861)
(12530)
(12291)
(12028)
(11800)
(11640)
(11552)
(10128)
(10006)
(9802)
(9246)
(9220)
(9064)
(9062)
(8880)
(8171)
(7961)
学科
(85096)
经济(85005)
(80153)
(71999)
企业(71999)
管理(62913)
业经(31022)
方法(29855)
(26800)
中国(24969)
(23265)
地方(22670)
数学(21281)
数学方法(21186)
农业(20057)
技术(19396)
(17592)
财务(17574)
财务管理(17560)
企业财务(16635)
(16277)
(15138)
(14396)
贸易(14380)
产业(14340)
(14083)
(13890)
理论(13558)
(13550)
(13034)
机构
学院(247658)
大学(239274)
(110793)
经济(108693)
管理(101883)
理学(86448)
理学院(85618)
管理学(84708)
管理学院(84219)
研究(81382)
中国(65231)
(50969)
(49483)
科学(46412)
(41096)
(40778)
(39902)
财经(38559)
中心(37225)
研究所(36265)
(34800)
业大(33481)
经济学(32473)
北京(32453)
(31973)
农业(31817)
(30248)
师范(29965)
经济学院(29228)
商学(29069)
基金
项目(156516)
科学(126115)
研究(119070)
基金(113408)
(96699)
国家(95709)
科学基金(84558)
社会(78779)
社会科(74880)
社会科学(74865)
(64039)
基金项目(59996)
自然(51849)
教育(51516)
(50916)
自然科(50713)
自然科学(50705)
自然科学基金(49887)
编号(48448)
资助(44734)
(40288)
成果(37663)
(36760)
(36555)
重点(34567)
发展(33552)
(33489)
创新(33103)
(32989)
课题(32819)
期刊
(135916)
经济(135916)
研究(74556)
中国(53972)
管理(44675)
(40255)
(39579)
科学(31823)
学报(29980)
农业(27597)
业经(26139)
(24832)
金融(24832)
技术(24530)
大学(24040)
教育(23026)
学学(22610)
经济研究(20889)
财经(19493)
问题(17390)
(17181)
(17110)
技术经济(15774)
商业(14344)
现代(13725)
(13177)
世界(13150)
图书(12668)
经济管理(12510)
科技(11556)
共检索到391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翔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体系和现有文献成果,将区域地位、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及制度环境等纳入到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吸纳、聚集发展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中,对全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吸纳、聚集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了阐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燕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及就业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013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811.8亿元,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50.3%,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首先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运用就业弹性法和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综合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分析,发现由于不同行业本质特征的差异,内部各行业的现阶段及未来就业贡献能力不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惠萍  
该文引用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理念,论证了生产者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把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引入生产过程,推动了产业间的渗透、分化、互动和融合。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提升了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制造业的信息化带动了新型工业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从才  原小能  
当前,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而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流通组织能否实施创新。本文从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业的演进规律出发,指出分工、产品内贸易、流通组织创新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进而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利用零售商终端控制、供应链动态联盟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流通组织创新来推动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蒋佳林  
行业协会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支点”对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有信息传递、信用中介、行业细分和范围拓展等作用,为了强化行业协会功能,加快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本文提出坚持行业协会的民间性、明确行业协会的公益性、发挥行业协会信用中介作用、加强品牌建设、进行行业协会跨区域的交流、重组等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伍荣  高静  
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应该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抓住入世的机遇,利用服务贸易就业率高、就业点多的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这个新兴的领域,利用服务贸易来扩大我国的就业。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大文  黄爱科  
本文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整体效率提升的影响程度,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地区层面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服务业的的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服务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对生产者服务业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的依赖性较强。最后,文章提出了增强我国服务业整体效率的政策与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益丰  刘东  侯海菁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进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全球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提高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政府视角为切入点,提出拉动内需根本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政府的积极介入与扶植,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规模与质量,形成生产者服务业有效集聚,利用产业集聚凝聚竞争力,最终将完成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攀升。针对中国地区经济现状的差异,从分地区协调发展角度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校美  张诚  
本文采用最新测度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的方法,估算了2004~2012年间我国生产者服务品进口的技术含量水平,分析了生产者服务品进口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并运用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上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的提升可以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从生产者服务品进口分项层面上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其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第三,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分行业层面上来看,生产者服务品进口的技术含量对知识和技术密集行业的促进作用明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传胜  刘志彪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实现国内其它很多地区都难以实现的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良好发展,是因为有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发达的生产者服务,通过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新型资本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以及增强地区创业与创新能力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极大地催生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突出表现。迫于跨国公司自带生产者服务的竞争压力和长三角产业成长的迫切需求,上海需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适当的组织、制度安排和创造性改革与政策措施,进一步挖掘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从而更加强有力地支撑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谭洪波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贸易成本对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集聚关系的影响。该模型刻画了生产者服务业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以及由于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应用其贸易成本大幅变化等特征,并运用数值方法模拟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在不同国家间的集聚关系。研究发现:两种产业的空间集聚关系更依赖于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业的贸易成本。相同条件下,生产者服务业的贸易成本较高时,两种产业在同一国家都有相当份额地分布和集聚,形成"协同式集聚"关系,反之,两种产业趋向于分别分布和集聚在不同的国家,形成"分离...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永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对"保就业"的重视,提升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吸纳就业的情况,指出了我国有必要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加快发展服务业并提升其就业吸纳能力。此后,本文分析了当前可能影响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升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卫红  黄繁华  
本文分析了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互动作用的机理,并以上海为例,构建了二者互动发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长期动态互动关系: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了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但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强,并没有起到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效率和增强其产品品质的作用;而且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关联效应也没有表现出来。因此,要促进二者互动发展,必须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服务化的进程,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造更多的需求;大力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曾世宏  马铭  
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然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扩张效应并没有伴随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解决我国就业难题,本文试图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低就业吸纳能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有单位比重和行业工资水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应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私人有效投资、促进行业产出增长、消除现行的二元就业体制、打破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促进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玲  
人类社会已进入当前的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后工业经济即服务经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最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后工业经济的概念并明确表示美国经济已进入这个时代。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美国服务产业中生产者服务业中现存的问题。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并未实现与制造业的融合,两者的分离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和金融服务业的畸形发展,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隐患。以此为鉴,我国在服务业中不仅要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更应注重生产者服务业的效益回归,真正实现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谐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