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88)
2023(17185)
2022(14458)
2021(13581)
2020(11329)
2019(25806)
2018(25340)
2017(47991)
2016(26113)
2015(28894)
2014(28418)
2013(28186)
2012(25771)
2011(23439)
2010(23029)
2009(21006)
2008(20256)
2007(17497)
2006(15078)
2005(13110)
作者
(75585)
(63108)
(62478)
(59298)
(39898)
(30292)
(28206)
(24811)
(23928)
(22144)
(21422)
(21305)
(20002)
(19904)
(19405)
(19346)
(18831)
(18799)
(18006)
(17930)
(15809)
(15294)
(15136)
(14169)
(14137)
(13868)
(13814)
(13808)
(12592)
(12505)
学科
(104251)
经济(104140)
管理(74253)
(71648)
(58544)
企业(58544)
方法(47189)
数学(41265)
数学方法(40911)
中国(31261)
(27435)
(24082)
业经(22930)
(22581)
地方(21683)
(21122)
贸易(21109)
技术(20721)
(20567)
农业(18795)
(17731)
环境(16728)
(16016)
理论(15629)
(15577)
银行(15512)
(14944)
金融(14942)
(14867)
(14678)
机构
大学(368606)
学院(365606)
(150435)
经济(147605)
管理(144408)
研究(128246)
理学(126493)
理学院(125033)
管理学(123011)
管理学院(122362)
中国(94188)
科学(81281)
(78749)
(64725)
(64080)
(63808)
研究所(59995)
业大(58233)
中心(56742)
财经(52551)
农业(50813)
(50665)
北京(49629)
(48164)
(47744)
师范(47183)
(46396)
经济学(45926)
经济学院(41600)
(40863)
基金
项目(261245)
科学(205675)
基金(190926)
研究(186208)
(169657)
国家(168284)
科学基金(143252)
社会(119455)
社会科(113302)
社会科学(113275)
基金项目(101681)
(100824)
自然(94114)
自然科(91977)
自然科学(91949)
自然科学基金(90326)
(86103)
教育(84662)
资助(77579)
编号(73163)
重点(59078)
成果(57978)
(57720)
(57675)
(56295)
创新(53341)
课题(50862)
科研(50082)
国家社会(50056)
教育部(48999)
期刊
(155423)
经济(155423)
研究(105182)
中国(68697)
学报(64130)
科学(57911)
(57146)
管理(52414)
大学(47618)
(45537)
学学(45038)
农业(39986)
教育(39155)
技术(29440)
(27856)
金融(27856)
经济研究(26509)
财经(25241)
业经(24932)
(22167)
(21754)
问题(20334)
科技(20243)
技术经济(17660)
(17451)
图书(17373)
(17031)
资源(16605)
业大(16557)
理论(16058)
共检索到520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建刚  康宏  康艳梅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猛增长,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一条新途径。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随着时间和地区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存在着区域非均衡性,使得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中部地区两种效应大体相当,二者相抵后表现出不确定效...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雅茹   刘军   邵军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恕立  向姣姣  
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母国的视角出发,梳理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效应机制,使用2003~2012年中国对45个国家及地区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跨国面板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能够产生明显的创造效应,且反向进口效应要大于出口引致效应。对按照投资动机划分的经济体类型进行分样本回归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出口贸易效应存在国别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晶  张姝  曹历娟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除了粮食安全、比较优势、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外,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生产部门就业的影响一直令人关注,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带来更多就业创造,还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引致更多就业替代?本文运用1994-2009年数据,对入世前后农产品贸易开放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分析,并对在不同情形下我国未来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替代效应的程度和方式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呈现出更明显的就业净替代变化;同时,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实际出口增速与平抑就业替代压力的"理想增速"相距甚远,未来土地...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拥军  关乐宁  
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变革,使得就业载体、就业形态、就业技能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既存在巨大的就业创造效应,又面临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产生着结构性的影响。从就业创造效应来看,数字经济提供新型就业岗位对稳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数字经济蕴含的扩就业总量的巨大潜力仍未充分激活,在劳动制度、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从就业替代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优化就业结构的成效明显,但需要警惕就业替代效应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冲击等风险苗头。数字经济是未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石,要破除就业壁垒、加强风险应对,积极优化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政策设计。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詹新宇   郑嘉梁  
数字经济带来了大规模的社会性、系统性变革,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深刻冲击现有的就业格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使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整体上扩大了就业规模,原因在于数字经济在核心及相关行业中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其在弱关联行业中的就业替代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在核心及相关行业中,数字经济通过要素配置、岗位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三条路径正向影响就业规模;在弱关联行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投入提升产生了就业挤出效应,并且数字经济发展也没有提升岗位价值。因此,政府在充分激活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的同时,应兼顾防范化解数字经济的就业替代风险,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尤其加强对数字经济弱关联行业的就业支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姜巍  
从宏观供给视角来看,OFDI对母国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渠道,不仅表现在对要素投入数量的影响,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对技术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上。从C-D生产函数出发,基于20032015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ys-GMM方法,实证考察中国OFDI对国内就业影响的整体效应和区域差异,结果发现:从整体分析来看,OFDI对国内就业的促进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从区域分析来看,OFDI对国内就业的促进效应不但存在滞后性,而且存在区域差异性,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区域,OFDI对国内就业的长期促进效应越显著。这意味着:OF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白俊  宫晓云  王婉婉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如何协调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我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2003-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对就业增长总体上具有替代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发明专利等颠覆性创新呈现出比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创新更大的替代效应;对于经济上行时期、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教育水平较低的员工而言,技术创新的替代效应更强。因此,应着重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下的转型问题,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技术创新对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而适应新技术下的企业用工需求、提升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是避免技术创新阻碍就业增长的有效手段。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姜澍  
就业替代需求是就业者由于永久性离开所从事的行业而使该行业产生岗位空缺,需要被新进入者替代填补而产生的就业需求。永久性退出行业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转行、退休、死亡、赋闲在家等。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早在1984年就开展了就业替代需求的研究和测算,科学地指导了就业市场的发展。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和统计,鉴于该指标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中国就业数据的特点,对中国就业替代需求的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并给出测算结果和初步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将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划分为自动化生产下的替代效应、组织结构重组下的创新效应和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数理演绎并实证检验了在市场导向下自动化生产导致的替代效应与组织结构重组产生的创新效应之间的均衡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政府调控对替代—创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以税收为代表的政府调控通过不同的作用载体对替代—创新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并存在门槛效应。最后,提出了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的宏观调控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东杰  
文章根据2002、2005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借助就业乘数理论分析了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及其变化,发现中国整个经济的就业创造能力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细分行业中,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差异较大;除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之外,其他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均大幅下降。为了拓展就业空间,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适当发展、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适当限制低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腊芳  刘丽洁  肖明智  
通过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首先测算了28个省份制造业资本、劳动和能源的替代关系,随后结合VAR模型,研究了28个省份的石油、电力和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关系。结果表明:就总体来看,制造业对资本依赖程度明显提高,且资本对劳动力和资本对能源都存在明显替代关系;虽然制造业的劳动力自价格弹性绝对值不断增大,但能源自价格弹性较低,甚至最近几年为正值;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石油和天然气都可以替代煤炭,但替代能力都较弱。从区域角度看,各地区制造业能源替代差异明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巍  
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仍然以替代效应为主,创新效应亟待开发。本文基于市场导向视角,数理演绎了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发展阶段,基于技术进步理论总结并提出了就业外部性创新效应的途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和创新效应之间存在着市场最优配置,技能溢价、资本溢价和要素结构是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内生决定因素。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效应相对于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长短期劳动力发展规划等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建   王怡静  
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探究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以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识别企业数字化转型,验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规模和薪酬水平的正向影响。但不同技能劳动力需求呈现结构性差异,非国有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以及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更有可能采用数字技术替代劳动,尤其是替代低技能劳动。研究结果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就业”目标实现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兵  李苹  
本文首先基于Acemoglu和Restrepo(2018b)提出的任务模型构建人工智能对职业替代的简单任务模型,然后通过匹配中美职业代码,估算了中国职业分类被智能化替代的可能性。接下来,利用行业和职业受教育程度构成数据估计了行业预期智能化水平,并基于此构建了“因素偏差”和“进展速度”两个维度的行业智能化指标,实证研究现阶段人工智能对我国2003-2019年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对劳动力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反而显著提高了劳动力就业需求;人工智能对从事非常规认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相对需求低于非专业技术人员;智能化对不同技能群体的影响程度随受教育程度呈现“倒U形”的特征,并对不同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替代效应加速累积,替代效应仍小于创造效应是我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重要“窗口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