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70)
- 2023(3051)
- 2022(2589)
- 2021(2259)
- 2020(1820)
- 2019(4347)
- 2018(4062)
- 2017(8555)
- 2016(4625)
- 2015(5312)
- 2014(5243)
- 2013(5243)
- 2012(4733)
- 2011(4213)
- 2010(4303)
- 2009(4090)
- 2008(4067)
- 2007(3872)
- 2006(3549)
- 2005(3386)
- 学科
- 济(23828)
- 经济(23807)
- 业(16098)
- 管理(13802)
- 方法(12169)
- 企(11403)
- 企业(11403)
- 数学(11337)
- 数学方法(11299)
- 中国(8986)
- 农(7425)
- 劳(6007)
- 劳动(5990)
- 财(5499)
- 农业(5221)
- 制(4826)
- 融(4559)
- 金融(4559)
- 银(4200)
- 业经(4199)
- 银行(4198)
- 行(4068)
- 贸(3926)
- 贸易(3921)
- 市场(3899)
- 易(3775)
- 务(3649)
- 财务(3643)
- 财务管理(3642)
- 企业财务(3524)
- 机构
- 大学(71843)
- 学院(71179)
- 济(37476)
- 经济(36960)
- 管理(29547)
- 理学(25380)
- 理学院(25208)
- 管理学(24968)
- 管理学院(24841)
- 研究(23308)
- 中国(19301)
- 财(17330)
- 财经(14317)
- 京(14261)
- 经(13117)
- 经济学(12866)
- 经济学院(11560)
- 所(11228)
- 科学(10869)
- 财经大学(10852)
- 中心(10613)
- 江(10150)
- 研究所(9818)
- 农(9728)
- 北京(9059)
- 业大(8774)
- 经济管理(8492)
- 融(8419)
- 商学(8350)
- 金融(8308)
- 基金
- 项目(44606)
- 科学(36640)
- 基金(34716)
- 研究(33065)
- 家(29347)
- 国家(29126)
- 科学基金(26028)
- 社会(23731)
- 社会科(22676)
- 社会科学(22669)
- 基金项目(18090)
- 省(16282)
- 自然(16016)
- 自然科(15715)
- 自然科学(15712)
- 自然科学基金(15493)
- 教育(15431)
- 资助(14862)
- 划(13609)
- 编号(12350)
- 部(11042)
- 国家社会(10226)
- 教育部(10100)
- 人文(9846)
- 重点(9744)
- 成果(9657)
- 创(9344)
- 发(9284)
- 大学(9066)
- 制(9015)
共检索到109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傅志明
本文认为就业再选择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通过就业再选择使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整体。劳动者进行就业再选择的频度和难易程度 ,决定企业内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和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水平。因此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则必须摆脱“员工属于组织”的传统观念 ,以员工的就业再选择为出发点 ,并且 ,促进劳动者进行就业再选择才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就业再选择 劳动力市场 市场效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赵晓航 田志鹏
本研究关注高校学生选择体制内/外部门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两类部门总体评价上的差异和选择不同部门就业学生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针对北京两所高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心理资本和亲密关系等因素影响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对体制内/外部门的二元选择上,还表现在对具体部门的选择上;高校学生在不同维度上对体制内部门和体制外部门的评价存在分化;期望通过就业获得稀缺保障性资源的学生更倾向于到体制内部门就业,而期望获得更多工资性收入的学生更倾向到体制外部门就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丽文 孟海涛 孙玉梅 李娜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特征、结构特征、运行特征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希望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为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指出方向,从而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波 谭华清
中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出与美国就业周期不同的特征:(1)农业就业十分明显的反周期性;(2)总就业十分明显的无周期性甚至微弱的反周期性。从中国宏观数据和CHIP2007—2008年微观面板数据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机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再配置。将该机制和中国劳动力市场摩擦相结合,本文构建了考虑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农业和非农两部门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中国就业的周期特征。其核心机制在于农业部门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两个部门的顺周期再配置。而且劳动力市场摩擦会放大农业部门劳动力对于非农部门的经济冲击反应,从而加剧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的波动性。但总就业仍然表现出波动较小、与GDP相关性较弱的特征。
关键词:
劳动力再配置 劳动力市场摩擦 就业周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瑕
刘少波在《人口学刊》1985年第6期上发表的浅谈劳动力的流向规律及第三产业在我国就业战略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劳动力的流向并不是杂乱无章、任意发生的,而是表现出一定的、内在的必然性,遵循一定的规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尹靖华 韩峰
依托城市间产品市场的联合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空间互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空间尺度,对于实现我国城市就业的充分性和平衡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劳动要素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的综合视角切入,建立了多区域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产品市场潜力指标和代表地区劳动力市场厚度的劳动力空间可得性指标并探讨两者与城市就业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作用机制,分别从城市层面和个体微观层面实证检验其对城市就业规模和个人就业机会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产品市场潜力和厚的劳动力市场在推进城市就业增长中存在显著作用,二者不仅在城市层面提高了城市非农就业规模,而且也提高了微观劳动者个体的非农就业概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就业主要依赖产品市场的空间需求关联,大城市厚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效应不如中小城市明显;城市产品市场潜力对劳动力的需求效应更加有利于外来劳动力市场,而本地劳动力在厚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本研究对于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格局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协同,从整体上保证就业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林 何洋
文章运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不同农村劳动力群体就业选择的影响。文章着重从农村劳动力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和年龄差异角度进行考察,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使农村劳动力由自雇型就业向受雇型就业转变,非正规就业比例下降。(2)互联网使用在促进壮年劳动力非农就业、受雇型就业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且降低了非正规就业比例;对青年劳动力和年长劳动力的影响则不显著。(3)互联网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存在差异,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比男性更明显,对降低男性劳动力非正规就业效果较显著。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就业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小兵
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诸多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大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就业 金融危机 路径选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倩 张卫民
基于对某省会城市都市圈内681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首次将土地政策、居住政策、作物种植政策三个特殊对象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政策特征及地理特征并列作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地理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都市圈内农村劳动力主要以本乡镇街道及本区县内地理空间选择为主,且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呈现差异化的正负向性相关关系。为推进都市圈内农村劳动力就业地理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个体发展、家庭因素调整及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 地理空间 选择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玲
本文基于2010-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流动劳动力的重点流出与流入中心,运用差序格局理论,从地缘角度考察流动劳动力就业地选择,并通过Mlogit回归方法,对影响流动劳动力就业地选择因素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劳动力依然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收入对于就业地选择仍具显著影响。同时,就近迁移比重变大,说明经济发展在收敛,地区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荣清 王静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劳动统计制度和相关的劳动统计体系,它在我国现行的劳动力配置和就业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现有的劳动统计尚存在着一些与劳动力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它表现在:(1)劳动力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赖德胜
感谢《财经科学》邀请我参加本次研讨会,并让我见证了《财经科学》创刊六十周年。《财经科学》六十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办一本刊物不容易,在此,我对《财经科学》全体同仁表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慧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竞争程度 ,既影响到接受教育消费者寻找工作的难易与满意程度及可能获得的收入水平 ,又影响到潜在的接受教育消费者与尚未完成教育消费者对未来教育消费的决策。本文在分析我国改革以来劳动力市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 ,发展教育消费的对策建议 :( 1)培育市场机制 ,加强市场在配置劳动力中的作用 ;( 2 )打破所有制、地区和城乡界限 ,真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 3 )将发育劳动力市场与发展教育消费相互配合 ,理顺劳动力参与率 ,均衡劳动力市场供求
关键词:
教育消费 劳动力市场 收入 分析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赖德胜
感谢《财经科学》邀请我参加本次研讨会,并让我见证了《财经科学》创刊六十周年。《财经科学》六十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办一本刊物不容易,在此,我对《财经科学》全体同仁表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