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82)
2023(12240)
2022(10729)
2021(9869)
2020(8260)
2019(19106)
2018(19084)
2017(37628)
2016(20224)
2015(22729)
2014(22852)
2013(22648)
2012(20829)
2011(18748)
2010(18898)
2009(17369)
2008(16498)
2007(14344)
2006(12775)
2005(11345)
作者
(57998)
(48213)
(47992)
(45732)
(30781)
(23073)
(21690)
(19081)
(18370)
(17146)
(16352)
(16314)
(15336)
(15330)
(14763)
(14752)
(14282)
(14003)
(13755)
(13554)
(12026)
(11955)
(11552)
(10995)
(10942)
(10688)
(10574)
(10465)
(9745)
(9316)
学科
(101250)
经济(101151)
管理(57973)
(54215)
(44529)
企业(44529)
方法(40853)
数学(35690)
数学方法(35376)
中国(23390)
地方(22805)
(21905)
(20491)
(20217)
业经(19687)
农业(15471)
地方经济(14412)
(14365)
贸易(14356)
(14273)
(13991)
环境(13803)
(13796)
理论(13627)
(12613)
财务(12554)
财务管理(12533)
(12038)
金融(12037)
技术(12034)
机构
大学(292090)
学院(289973)
(125485)
经济(122982)
管理(116453)
理学(101353)
理学院(100224)
研究(99654)
管理学(98623)
管理学院(98114)
中国(72164)
(61668)
科学(59939)
(54916)
(49786)
研究所(45379)
财经(44565)
中心(43522)
(42667)
业大(41211)
(40875)
(40568)
北京(39128)
经济学(38433)
(37723)
师范(37435)
(35941)
经济学院(34369)
财经大学(33179)
(33124)
基金
项目(198111)
科学(156159)
研究(145892)
基金(144767)
(125134)
国家(124096)
科学基金(107100)
社会(93341)
社会科(88427)
社会科学(88403)
基金项目(77217)
(76128)
自然(68756)
自然科(67116)
自然科学(67101)
教育(65945)
自然科学基金(65916)
(63590)
资助(59874)
编号(58782)
成果(47668)
(44077)
重点(43703)
(42570)
(40742)
课题(40060)
国家社会(38331)
教育部(38195)
创新(37893)
人文(37495)
期刊
(141055)
经济(141055)
研究(89915)
中国(51060)
学报(43462)
管理(43353)
科学(40853)
(40399)
(38744)
大学(33161)
学学(31353)
教育(29101)
农业(27260)
技术(24965)
经济研究(23627)
(22862)
金融(22862)
财经(22387)
业经(20748)
(19160)
问题(17862)
技术经济(15745)
理论(14532)
图书(14109)
(13455)
现代(13320)
科技(13203)
世界(13082)
实践(13012)
(13012)
共检索到424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安平  李勋来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有效就业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有效就业的增加也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嘉  刘鹏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两者存在着明显的非一致性。通过对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本文在探讨OFDI影响国内制造业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OFDI引致的制造业转移以"市场换市场"的扩张型为主,通过对国内市场生产及供应量的增加,能有效弥补OFDI对中国制造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2)在行业层面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之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扩张潜力;(3)在区位层面上,中国东部、中部和西南区域内省份OFDI会形成制造业较强的国内市场寻求动机,省份间扩张型转移更为明显。最后,本文就如何通过OFDI来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桢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范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影响着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稳定。在中国快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两者呈现出非正向的变动关系。深入研究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对增加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永礼  
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国家的繁荣,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安定,因此二者的关系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率同时增长的奇怪现象。这与经典的"奥肯定律"相悖。对于此现象,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给予一定的解释,而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工资增长率这一因素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红  徐雅梦  
本文根据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建立了创业、经济增长和就业三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研究发现,创业、就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其中,创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同时还发现创业与就业之间存在相互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鼓励民众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环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汤光华  
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就业,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一般解释,指“处于受雇的状态”。有劳动能力、愿意从事劳动的人从事有薪的劳动,这些人就是处于就业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联系,本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维  徐学增  洪海钰  
本文利用天津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的相关数据,回顾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阐述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增长的影响,详细描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加的关系变化,深入分析影响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变化的因素,据此,提出关于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的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红  徐雅梦  
本文根据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建立了创业、经济增长和就业三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研究发现,创业、就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其中,创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同时还发现创业与就业之间存在相互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鼓励民众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环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苏萍  王雅林  朱咏  
非正规就业规模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聚焦的热点话题。本研究利用现有统计数据计算出东北非正规就业规模、区域经济增长非正规就业弹性及非正规就业对东北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值。研究发现东北三省非正规就业人数均占总就业人口的1/3左右,经济贡献占三省GDP的36%,非正规就业理应受到政策制定者重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华初  刘欣  
实证分析表明,1978-2006年广州市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者之中就业增长率波动的幅度较小,GDP增长率和就业弹性波动的幅度较大。广州市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经济每增长1%,就业增长0.23%。广州市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强,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劳动力随着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阮加  
本文在形式化斯密-杨格定理(PY=LE)的基础上将费雪方程式拓展为:MV=PY=LE,将分工理论融入货币理论,并且用这一成果对一些经典理论的前提条件和具体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伟  蔡志洲  郭以馨  
著名的奥肯定律研究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在经济理论界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奥肯定律研究的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而中国则是处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不仅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包括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也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在不断的演进和升级。因此,充分就业的概念和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发达市场国家有所不同,除了要通过稳健的经济增长保持低失业率之外,还需要解决不断由农业领域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文通过计算就业弹性和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增加值及GDP所带来的就业(尤其是非农就业)这两种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吴昊  李萌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协调不仅关系到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空间溢出视角,在检验经济增长与就业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存在对就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层面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城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最大,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相当;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溢出效应也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最大,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就业存在负向的间接效应;不同区域内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资本投入、政府干预和收入分配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非一致性的原因。各地区要进一步推动就业扩容提质,同时因地制宜调整就业政策,推进区域就业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