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6)
- 2023(5055)
- 2022(4000)
- 2021(3966)
- 2020(3418)
- 2019(7530)
- 2018(7739)
- 2017(14217)
- 2016(7815)
- 2015(9122)
- 2014(8949)
- 2013(8786)
- 2012(8239)
- 2011(7471)
- 2010(7780)
- 2009(7331)
- 2008(7501)
- 2007(6883)
- 2006(6216)
- 2005(5699)
- 学科
- 济(26389)
- 经济(26350)
- 管理(19104)
- 业(17588)
- 企(14870)
- 企业(14870)
- 学(13186)
- 方法(8950)
- 中国(8054)
- 理论(7882)
- 农(7755)
- 数学(6580)
- 数学方法(6372)
- 业经(6221)
- 制(6087)
- 财(6039)
- 教学(5896)
- 教育(5697)
- 和(5219)
- 贸(5128)
- 贸易(5119)
- 易(4935)
- 地方(4734)
- 农业(4729)
- 银(4612)
- 银行(4593)
- 行(4421)
- 经济学(4334)
- 融(4173)
- 金融(4171)
- 机构
- 大学(115116)
- 学院(113396)
- 研究(41300)
- 管理(37255)
- 济(36836)
- 经济(35705)
- 中国(31168)
- 理学(30860)
- 理学院(30375)
- 管理学(29501)
- 管理学院(29307)
- 科学(28581)
- 京(25833)
- 所(22350)
- 农(21157)
- 研究所(20390)
- 中心(19049)
- 江(18844)
- 财(18485)
- 范(18363)
- 师范(18117)
- 业大(17701)
- 农业(16963)
- 北京(16507)
- 州(15003)
- 技术(14907)
- 院(14798)
- 师范大学(14670)
- 财经(14294)
- 省(13202)
- 基金
- 项目(71143)
- 科学(54052)
- 研究(50653)
- 基金(49002)
- 家(44568)
- 国家(44179)
- 科学基金(35884)
- 社会(28811)
- 省(27907)
- 社会科(26899)
- 社会科学(26888)
- 基金项目(25352)
- 划(24514)
- 教育(24451)
- 自然(24291)
- 自然科(23720)
- 自然科学(23714)
- 自然科学基金(23260)
- 编号(21805)
- 资助(20265)
- 成果(19444)
- 重点(17120)
- 课题(15712)
- 发(15166)
- 部(14810)
- 创(14429)
- 计划(13901)
- 科研(13657)
- 创新(13478)
- 大学(13253)
共检索到178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晓梅
在哲赫忍耶的尔曼里仪式上,"果碟"被视为圣餐,是道乘功修必不可少的神圣用品之一。"果碟"的象征意义源自哲赫忍耶门宦所崇尚的反对宗教世俗化,追求净化信仰的苏菲精神。"九品"是苏菲修行的最高境界,赋予"果碟"这一象征意义旨在从个体伦理修养的角度维系门宦制度下的等级秩序。随着哲赫忍耶门宦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宗教语义支配社会秩序和解释世界意义的功能逐渐弱化不可避免,当前,在尔曼里仪式中,"果碟"与"油香"、"宰牲"等仪式食物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发挥着增强门宦内部认同与整合的功能。
关键词:
圣餐 “果碟” 宗教人类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凯珩
大傩是秦汉时期在腊日前日,通过声势浩大的击鼓,来驱逐“疫鬼”、迎接新年的一种典型辟邪风俗,也是汉代颇具影响力的打鬼邪仪式。先秦时期,人们妄以巫术支配命运,战国时期又以楚国巫风最盛,汉在继承楚“好巫信鬼”后将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初见辟邪风俗端倪。这种风俗又在泛滥的迷信思想和修仙思想影响下,加快了发展速度。这一风俗的兴盛在已出土的大傩仪式汉画中得到印证。笔者将结合《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从出土的大傩仪式汉画中,探析其蕴含的宗教人类学义理,希望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晨
宗教无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对待平等的认识上,主张宇宙万物本质上的平等,即"众生平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应一视同仁。平等心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素养和精神境界,该思想对于提升人类的个人素养、维护人权平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历史、社会进步都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宗教人类学 佛教生命观 众生平等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建新 田丽娟
达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附着在卡咪人的民居上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圆形达尞和九层达尞制作实践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在制作过程中凸显了各自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达尞在恶鬼与灵魂、恶鬼与祖先魂之间制造了二元界限,区隔了另一个超自然空间,使民居具有物理和文化双重空间属性,体现了卡咪人趋吉避凶的空间方位观和安魂拒鬼的灵魂观。同时,达尞本身被赋予的文化属性和附属的多子象征物也体现了卡咪人建立在"同类相生"上的交感巫术思维的延续。
关键词:
卡咪人 达尞 空间建构 灵魂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盛况
大学校园仪式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键在于我们对仪式的意义等缺乏文化学上的认识。仪式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形式的演绎,但更深层次的是在表达特定共同体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借助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我们试图重新理解大学校园仪式象征性、文化性、程式性的特征;重新还原大学校园仪式的功能,它关系到自我的确证、关系到知识的传承、关系到秩序的维系;改进大学校园仪式,要明确大学校园仪式的真正意义,把握大学校园仪式的共性特征,发挥大学校园仪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人类学 仪式 象征性 自我确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东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舞意象,来自中国武术和电影艺术的有机建构,融合了武术内在特质和舞蹈外在形态,形成了银幕上独特的“武术之舞”。从影视人类学研究视角出发,电影武舞意象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尚武而尊礼身体文化记忆的艺术化叙事。其文化表征载录了大量中华传统武术的动作信息和技术元素,并以武舞意象的审美思维解析武术文化内涵。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意象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应以本体表达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以本位视角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武术本质引领全民健康生活。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武侠电影 武舞 武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丽娟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寻根祭祖"游的文化内核——中国传统魂魄观中的"魂魄"、"鬼神"、"根"、"祖"进行了内涵的梳理,在辨析了"寻根祭组"仪式化命题中关于"仪式—仪式化"、"游—仪式化"两对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本质上是中国传统魂魄信仰文化的仪式化呈现,从而提出了一种来自于旅游者精神世界的"寻根祭祖"游的内驱力诠释。
关键词:
“寻根祭祖”游 传统魂魄观 仪式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南星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十分新颖而又极富争议的康德阐释,批评者们纷纷认为他犯下了可以称作“强制阐释”的错误。但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批评者自身提出的康德阐释却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控。海德格尔在承认其阐释之“强制性”的同时,宣称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思想对话”。通过对海德格尔和牟宗三的康德阐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澄清思想对话与强制阐释之间的区别。思想对话当中蕴含的主观性要素不仅不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反而能够作为“效果史”的一部分,让经典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关键词:
康德 海德格尔 卡西尔 牟宗三 强制阐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健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
理性 经济人 囚徒困境博弈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长征 周学春
营销者对品牌象征意义形成机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品牌象征定位的执行效果。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产品象征意义形成机制的综合分析框架,并把品牌象征意义的形成概括为三个关键的过程(即文化意义转移、个体意义汲取/注入及社会互动),最后讨论了它的营销管理意义。
关键词:
品牌 象征意义 形成机制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晓群
这项研究关乎两个主题:一个是仪式,另一个是比较。一方面,主要从葬礼前的哀哭和丧服两个层面来论证丧葬仪式的文化功能、目的和社会影响,从而看出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在面对同一种境况——死亡时,他们所遵循的意义模式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也力图以希腊古风古典时期与中国先秦时期哀悼仪式的比较为例,阐述比较研究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最终,通过找寻同一个仪式对象在不同文化里的表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何以中希两个古代社会的哀悼和葬礼在早期有着程序及表演行为上的相似之处,但随后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一切都是源于哀悼和葬礼背后不同的思想观念:希腊人严守一种带有神性规定的仪式程序,却没有涉及现实的社会秩序、政体模式,也没有将其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去阐发。因此,希腊仪式中的程序与表演的成份得以比较完整地延续下来,甚至在现代希腊社会中仍可见其痕迹,但却始终只是存在于民间、停留在仪式行为的层面。而中国自先秦以来,儒家的先贤们则将其社会理想及政治观念贯穿于种种仪式之中,使之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造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文化模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孔苏
2018年11月20—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比较教育视野下的人类学研究——基于表演、模仿与仪式的视角"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及中国内地的学者7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人类世’背景下的教育人类学发展""仪式研究"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青
"文学阐释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或方法,迄今为止它一直处于探索和建构过程之中。无论是从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阐释学都既不属于以"审美"为核心的那种文学研究范式,也不同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文学阐释学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学性和审美性,以文本分析为出发点,但并不停留于此,而是进而追问文学性、审美性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意义生成模式。文学阐释学把文学的"虚拟空间"、"意义世界"、"关系网络"均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层次的意义建构将方法论和本体论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向。
关键词:
文学阐释学 文学性 意义生成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