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81)
- 2023(17575)
- 2022(15178)
- 2021(14400)
- 2020(11766)
- 2019(27067)
- 2018(26905)
- 2017(51107)
- 2016(28216)
- 2015(31790)
- 2014(32094)
- 2013(31487)
- 2012(29794)
- 2011(27259)
- 2010(27753)
- 2009(25593)
- 2008(25142)
- 2007(22655)
- 2006(20492)
- 2005(18199)
- 学科
- 济(114496)
- 经济(114366)
- 管理(76452)
- 业(75453)
- 企(58013)
- 企业(58013)
- 方法(44547)
- 农(40795)
- 数学(37255)
- 数学方法(36669)
- 中国(33898)
- 地方(30093)
- 业经(27677)
- 农业(27048)
- 财(26740)
- 学(26438)
- 制(22508)
- 贸(20523)
- 贸易(20508)
- 易(19792)
- 理论(19690)
- 银(19418)
- 银行(19363)
- 行(18628)
- 融(18531)
- 金融(18525)
- 和(18166)
- 环境(18118)
- 策(17600)
- 发(17146)
- 机构
- 学院(403417)
- 大学(403331)
- 济(155147)
- 管理(153523)
- 经济(151278)
- 研究(142974)
- 理学(130914)
- 理学院(129267)
- 管理学(126828)
- 管理学院(126081)
- 中国(108491)
- 科学(90279)
- 京(88629)
- 所(73436)
- 财(72960)
- 农(72656)
- 研究所(66552)
- 中心(65033)
- 江(63234)
- 业大(60971)
- 范(59188)
- 师范(58646)
- 北京(56856)
- 财经(56595)
- 农业(55750)
- 院(51639)
- 州(51340)
- 经(51146)
- 师范大学(47197)
- 省(44879)
- 基金
- 项目(266220)
- 科学(207835)
- 研究(197029)
- 基金(189542)
- 家(165277)
- 国家(163751)
- 科学基金(139074)
- 社会(121374)
- 社会科(114497)
- 社会科学(114469)
- 省(104805)
- 基金项目(100476)
- 教育(90270)
- 自然(89769)
- 划(88412)
- 自然科(87618)
- 自然科学(87596)
- 自然科学基金(85986)
- 编号(82448)
- 资助(78001)
- 成果(69166)
- 发(60129)
- 重点(59589)
- 部(57850)
- 课题(57785)
- 创(54111)
- 创新(50398)
- 科研(49975)
- 项目编号(49312)
- 教育部(48942)
- 期刊
- 济(185926)
- 经济(185926)
- 研究(123279)
- 中国(85972)
- 农(70154)
- 学报(65611)
- 科学(61424)
- 管理(56458)
- 财(53628)
- 教育(52758)
- 大学(49623)
- 农业(47630)
- 学学(46200)
- 融(40816)
- 金融(40816)
- 技术(34899)
- 业经(32436)
- 经济研究(27163)
- 财经(26602)
- 图书(24706)
- 问题(24195)
- 业(23194)
- 经(22732)
- 版(20724)
- 科技(19444)
- 理论(19230)
- 资源(19225)
- 技术经济(18771)
- 现代(18352)
- 贸(17663)
共检索到623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旺 孙璐 吴明星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类似于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蜕化,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杨明华
旅游的显著特点是大规模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面对面相遇。人类学者对旅游活动中"人"的研究集中在东道主和游客两端:东道主方面注重旅游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游客方面则追问旅游的起源。这种二元分析模式是不全面的。主、客之间的媒介不容忽视,比如政府推动所附加的政治资本、业主投资带来的经济资本和旅游地符号化的民族文化资本等。本文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试图呈现东道主、游客和第三方中介在内外多种因素激发下"我者"和"他者"之间的共谋和互动。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另类旅游形式中卷入旅游的个人或群体成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这一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晓云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少数民族村寨 生态旅游 旅游开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洁 李如嘉 唐勇
社会转型加速期,四川作为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多民族大省,屡屡发生民族村寨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内部以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旅游社会冲突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选择甲居藏寨为案例点,旨在正确认识四川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会冲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旅游社会冲突的调控机制,以期推动四川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民族村寨 社区参与 旅游 社会冲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汝辉
产权学派认为,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必然导致不同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绩效。本文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典型案例,以巴泽尔产权模型为理论基础,把握产权制度安排与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影响和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关系,从产权制度层面揭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产权不断专业化配置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手中,各相关利益者互不信任、相互侵权等现象与问题的背后深层次根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洁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两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游客调查研究点,以国外游憩体验偏好量表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旨在适应中国本土化民族村寨游客游憩体验质量的测量量表,并对其加以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游客的游憩体验质量存在"享受自然风光、新朋友的结交、心理压力缓解、民族风情氛围、民族知识学习、身体锻炼放松"6个共同因子;并根据其定量评价结果,提供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优化策略,以期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结构
关键词:
游憩体验 民族村寨 旅游产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模式 傣族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正波 王凡凡
伴随着乡村政权的不断调整,乡镇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导致农村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农村社会面临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文章首先从制度环境、公共产品供需和乡村治理模式变化等角度,回顾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变化过程,理论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和问题。随后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梳理了村寨旅游开发背景下,农村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由合作逐渐走向对抗,最终被解散和重组的过程,发现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政治权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吸纳"是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基层政府应当引导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确定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辅助地位,加强与农村社会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志永 王化伟 李乐京
通过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贵州郎德苗寨为个案,研究当地村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旅游政治增权、旅游心理增权和旅游社会增权的感知状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以社区为核心力量导向的旅游开发,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度较强;村民对增权感知的强弱依次为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及经济增权;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感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社区居民 旅游增权 多维价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继刚
选择昆明市最大的苗族村寨——小水井苗族村为案例,分析了其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指出该村寨的旅游开发应定位在"实地旅游民族村"的模式上,这样,可以和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型化云南民族村进行互补定位,形成单一型民族村和多元化民族村对比,真实型和模型化共存互补的主题民族村格局。并从区域规划的角度,从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步骤、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构架及开发思路,包括村寨分区建设的构想、旅游接待设施硬件建设方案,以及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参与等一系列系统化软件工程。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旅游 开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玉华
少数民族村寨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使民族村寨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本文针对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指出了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的薄弱点,从将目前的大众旅游转型为生态旅游、加强游客管理、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完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几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少数民族村寨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宋婷婷 巴登尼玛
传承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本地区人民在传承其特有的民间科技过程中,只有在个体满足方面实现科学技术对日常生产生活的辅助作用、在社会满足方面吸收文化交融的成果并与时代的发展共同进步、在环境满足方面因地制宜及合理开发,才能实现传与承的结合,才有可能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意识激活民间科技的生命力。要真正实现对民间科技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努力培养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崇敬和归属意识。
关键词:
民间科技 教育要素 传承 丹巴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仇学琴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燕 胡书玲 王坤 刘彩清 刘大均 周骁
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文章解析肇兴侗寨2000、2009和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及机制。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已由传统农耕型聚落转变为旅游+农耕多功能民族村寨,呈现出新型复合空间态势: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持续扩大,生产空间持续缩小,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波动变化。(2)肇兴侗寨国土空间结构相互转换剧烈,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为正值,生产空间为负值;除2000—2009年生活空间外,所有空间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均远小于综合动态度。(3)肇兴侗寨以生态空间为基质的景观特征,生活空间景观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009—2020年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4)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监督治理、微观利益主体和侗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乐京
民族村寨旅游涉及当地政府、村寨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旅游开发中并非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得自己期待的利益,因此,不同的利益主体间需要协调利益关系,寻求更多的利益共同点。文章探索积极构建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协调机制,避免利益冲突,为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
民族村寨旅游 利益冲突 利益协调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