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88)
- 2023(10930)
- 2022(8495)
- 2021(7968)
- 2020(6096)
- 2019(13688)
- 2018(13672)
- 2017(25309)
- 2016(14023)
- 2015(15431)
- 2014(15699)
- 2013(15100)
- 2012(13677)
- 2011(12271)
- 2010(12355)
- 2009(11172)
- 2008(11002)
- 2007(9807)
- 2006(8796)
- 2005(7758)
- 学科
- 济(53531)
- 经济(53463)
- 业(35284)
- 管理(30658)
- 农(29645)
- 企(22380)
- 企业(22380)
- 农业(20252)
- 方法(17685)
- 中国(17384)
- 业经(16803)
- 地方(15499)
- 数学(13951)
- 数学方法(13771)
- 制(12190)
- 学(11598)
- 财(11426)
- 发(10459)
- 理论(10454)
- 发展(8817)
- 展(8806)
- 银(8691)
- 银行(8668)
- 农业经济(8574)
- 体(8527)
- 融(8481)
- 金融(8477)
- 行(8304)
- 策(7652)
- 教育(7565)
- 机构
- 学院(192337)
- 大学(187345)
- 济(69505)
- 经济(67579)
- 研究(67315)
- 管理(66709)
- 理学(56693)
- 理学院(55841)
- 管理学(54632)
- 管理学院(54252)
- 中国(50385)
- 科学(43159)
- 京(39923)
- 农(39338)
- 所(33360)
- 财(32952)
- 中心(31885)
- 江(31348)
- 范(31320)
- 师范(31003)
- 研究所(30411)
- 业大(29878)
- 农业(29679)
- 州(25689)
- 财经(25630)
- 师范大学(24825)
- 北京(24748)
- 院(24330)
- 省(23344)
- 经(23165)
- 基金
- 项目(130094)
- 科学(101342)
- 研究(98036)
- 基金(91233)
- 家(79871)
- 国家(79077)
- 科学基金(66887)
- 社会(61599)
- 社会科(57853)
- 社会科学(57838)
- 省(53824)
- 基金项目(49162)
- 教育(45236)
- 划(43664)
- 编号(41485)
- 自然(41310)
- 自然科(40262)
- 自然科学(40251)
- 自然科学基金(39516)
- 资助(35444)
- 成果(33932)
- 发(30026)
- 重点(29668)
- 课题(29564)
- 部(27270)
- 创(26465)
- 性(26428)
- 国家社会(25389)
- 年(24827)
- 创新(24682)
共检索到293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魏雷 孙九霞
面对发展主义对地方和传统的贬斥,以及日益强化的现代化力量,有必要关注和强调边缘民族社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研究通过2008—2016年对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社区本土实践与行动的持续考察,发现在消费领域,村民展现出对新兴消费文化和风尚的接纳;在生产领域,倾向于通过市场经济逻辑的本土化来实现传统的保育,促进社区和族群的发展;在文化领域,借用各类现代的组织、媒介和技术手段,树立文化身份,强化族群认同的"我者"边界。文章认为,村民经济与文化的本土化实践涉及现代与传统、本土和外部的混杂交织、互为所用,这种混杂和借用可以促进本土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因此,边缘地方和族群的本土现代性发展模式不但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具备可能性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恰恰为这种本土现代性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情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魏雷 孙九霞
面对发展主义对地方和传统的贬斥,以及日益强化的现代化力量,有必要关注和强调边缘民族社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研究通过2008—2016年对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社区本土实践与行动的持续考察,发现在消费领域,村民展现出对新兴消费文化和风尚的接纳;在生产领域,倾向于通过市场经济逻辑的本土化来实现传统的保育,促进社区和族群的发展;在文化领域,借用各类现代的组织、媒介和技术手段,树立文化身份,强化族群认同的"我者"边界。文章认为,村民经济与文化的本土化实践涉及现代与传统、本土和外部的混杂交织、互为所用,这种混杂和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九霞 庞兆玲 王学基
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以不可阻挡之势向边缘民族地区拓殖的同时,地方也不断作出响应,二者的互动塑造和影响着地方社会的深刻变迁。文章以西藏芒康县盐井地区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现代性向边缘民族地区拓殖的路径、地方响应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现代性通过以机械化生产技术为代表的"硬现代性"和以旅游发展为代表的"软现代性"两条路径向边缘少数民族社区拓殖。②民族社区在这一过程中并非只是被动卷入,而是根据其现实需求、价值观念及地方知识的内在合理性等采取接受、调适、创造与抵制等多种应对策略。③现代性与地方的多元互动引发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重塑,地方社会中人地关系的疏离、回归与转变,以及社会关系与交往逻辑的打破与重构。文章关注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发展实践的具体影响,是对现代性理论的综合性微观实证探索,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性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以及旅游社会影响的再认识。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凌 王志章
本文运用新经济社会学所创立的"制度嵌入性"分析框架,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两个典型的社区参与制度——即"家屋制度"与"人头制度"是如何嵌入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从而发挥预期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影响社区参与制度的构建;行动主体通过社会网络开展社会交往,构建并维系社区参与制度;行动主体在制度构建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社会网络受制于制度背景,两个社区构建出的社区参与制度有所差异。鉴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从借用社区的非正式制度、重视既有的社会网络、推动民族旅游社区的精英治理、发挥行动主体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颖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但同时也可能给少数民族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以泸沽湖地区为例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开发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摩梭文化 保护与开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路幸福 陆林
云南民族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富饶,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舞台化特征。在考察了大理古城、周城,丽江束河古镇,香格里拉霞给村,西双版纳傣族园等较为典型的旅游村镇的基础上,归纳认为少数民族社区旅游的舞台化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社区旅游圈、东道主行为前台化和民俗节事舞台化。这种舞台化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村镇在空间特质和精神特质上的分区保护;有利于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旅游发展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意识;有利于游客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体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 舞台化 特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震方
长期以来,中国的旅游研究主要是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理论范式。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旅游研究本土化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央大力倡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背景下,深刻理解旅游研究本土化内涵,积极推动中国旅游研究本土化实践,对形成中国的旅游科学特色和学术优势,提高旅游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河有
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客观现象与趋势。从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和民族社区旅游化都具有特定的发生机理。根据民族旅游活动与民族社区的相互影响程度,民族旅游社区化可以分为零星社区化、半社区化和完全社区化三个发展阶段,民族社区旅游化可以分为零星旅游化、部分旅游化、完全旅游化和创新旅游化四个发展阶段。从民族旅游实践分析,民族旅游社区化与民族社区旅游化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民族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民族旅游 民族社区 社区化 旅游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志永 王化伟 李乐京
通过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贵州郎德苗寨为个案,研究当地村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旅游政治增权、旅游心理增权和旅游社会增权的感知状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以社区为核心力量导向的旅游开发,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度较强;村民对增权感知的强弱依次为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及经济增权;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感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社区居民 旅游增权 多维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仇学琴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魏雷 钱俊希 朱竑
旅游建立在对地方异质性的消费凝视之上,游客认为旅游地"他者文化"拥有真实的本质属性,并应将旅游地的视觉差异和文化真实属性封存保留,在游客到来时再自然地呈现。而现代性与旅游消费如影相随,本地人更是主动迎合游客,借助创造舞台化的"真实性"以求得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与城市平等享有现代性带来的福利。旅游开发中的真实性由此成为悖论。该文以泸沽湖旅游区域为案例,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游客与旅游地居民摩梭人对真实性理解的差异与矛盾。在真实性研究中强调本地人的视角,致力于将本地人的地方文化价值观纳入主流话语体系当中。从对真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基于游客追寻与其想象一致空间景观的研究先验,以黔东南州岜沙社区为案例,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岜沙社区传统空间生产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在旅游发展之后,多元主体对岜沙社区空间想象的建构过程;最后通过对比岜沙社区传统的真实空间与其被建构的空间,发现:(1)建构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存在脱离,这会改变岜沙社区空间生产的规则,进而会改变其空间变迁的路径;(2)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多元主体集体建构了岜沙社区的空间。在讨论部分,文章提出不同群体在空间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遵循的生产规则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洁 李如嘉 唐勇
社会转型加速期,四川作为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多民族大省,屡屡发生民族村寨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内部以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旅游社会冲突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选择甲居藏寨为案例点,旨在正确认识四川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会冲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旅游社会冲突的调控机制,以期推动四川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民族村寨 社区参与 旅游 社会冲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董培海 李伟
采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探讨旅游、现代性与怀旧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关系。文章认为:"旅游不仅是对现代性好恶交织的表现",其在本质、结构与功能上与怀旧也具有相似性,是现代性场域中的一种怀旧形式。进而借鉴社会人类学中"文本"(text)与"语境"(context)的研究范式,从旅游景观中的"互视结构"着手,尝试探讨旅游(文本)与社会结构(语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现代旅游的诸多形式表现为极富怀旧色彩的社会行动,而旅游的怀旧特质是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旅游景观的嬗变过程构成了理解旅游、现
关键词:
旅游 怀旧 现代性 旅游景观 社会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飞雄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簇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民族风清纯厚朴实,绚丽多姿。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不仅适应当前被人们视为高档旅游而凤靡全球的民族风情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发展经济、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