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59)
2023(9829)
2022(8278)
2021(7664)
2020(6190)
2019(13906)
2018(13403)
2017(24876)
2016(13573)
2015(14834)
2014(14764)
2013(14610)
2012(13542)
2011(12312)
2010(12447)
2009(11781)
2008(11440)
2007(10325)
2006(9364)
2005(8185)
作者
(38053)
(32535)
(31783)
(30508)
(20317)
(15817)
(14436)
(12250)
(12193)
(11328)
(11183)
(10915)
(10650)
(9997)
(9910)
(9774)
(9633)
(9381)
(9227)
(9109)
(8024)
(7916)
(7620)
(7403)
(7212)
(7165)
(7099)
(7035)
(6399)
(6390)
学科
(52680)
经济(52593)
管理(37540)
(37059)
(26835)
(26128)
企业(26128)
农业(18152)
方法(17056)
(16786)
业经(16092)
地方(15263)
中国(14545)
(14301)
数学(13652)
数学方法(13473)
(10449)
(9785)
环境(9552)
(8930)
(8660)
银行(8647)
理论(8460)
(8423)
制度(8416)
(8380)
金融(8374)
教育(8351)
体制(8286)
(8248)
机构
学院(192285)
大学(190901)
(73760)
经济(71686)
管理(70421)
研究(67239)
理学(59898)
理学院(59036)
管理学(58016)
管理学院(57625)
中国(49802)
(40830)
科学(39903)
(37012)
(33585)
(31786)
(31483)
中心(31376)
(30110)
师范(29888)
研究所(28474)
财经(28203)
业大(27240)
北京(25270)
(25270)
(24906)
(24891)
农业(24810)
师范大学(24336)
(22306)
基金
项目(129381)
科学(102741)
研究(98517)
基金(93205)
(80196)
国家(79457)
科学基金(68705)
社会(64014)
社会科(60409)
社会科学(60399)
(52296)
基金项目(50706)
教育(45007)
(42829)
自然(42392)
自然科(41292)
自然科学(41283)
编号(40795)
自然科学基金(40518)
资助(35721)
成果(33390)
(29518)
(29220)
课题(29129)
重点(29110)
(28105)
(26967)
国家社会(26441)
创新(25278)
(24881)
期刊
(94587)
经济(94587)
研究(60187)
中国(44484)
(35798)
(29046)
科学(27831)
学报(26934)
教育(24797)
管理(24015)
农业(23375)
大学(21698)
学学(20250)
(18508)
金融(18508)
业经(18061)
技术(14697)
财经(13458)
问题(12633)
经济研究(11970)
(11580)
资源(10703)
(10673)
(10094)
(9956)
(9530)
农村(9340)
(9340)
(9202)
农业经济(8998)
共检索到296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燕   胡书玲   王坤   刘彩清   刘大均   周骁  
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文章解析肇兴侗寨2000、2009和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及机制。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已由传统农耕型聚落转变为旅游+农耕多功能民族村寨,呈现出新型复合空间态势: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持续扩大,生产空间持续缩小,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波动变化。(2)肇兴侗寨国土空间结构相互转换剧烈,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为正值,生产空间为负值;除2000—2009年生活空间外,所有空间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均远小于综合动态度。(3)肇兴侗寨以生态空间为基质的景观特征,生活空间景观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009—2020年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4)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监督治理、微观利益主体和侗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满德如  黄经南  王国恩  
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其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往往保存较完整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通常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和结晶。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村寨对保护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空间以及传承其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保护研究多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村寨布局和空间形态的角度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黔东南肇兴侗寨为例,通过从选址、空间形态、道路结构和公共空间等方面探讨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的特征及构成规律,并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形态的成因,以期为侗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晓云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志永  王化伟  李乐京  
通过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贵州郎德苗寨为个案,研究当地村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旅游政治增权、旅游心理增权和旅游社会增权的感知状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以社区为核心力量导向的旅游开发,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度较强;村民对增权感知的强弱依次为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及经济增权;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感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洁  李如嘉  唐勇  
社会转型加速期,四川作为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多民族大省,屡屡发生民族村寨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内部以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旅游社会冲突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选择甲居藏寨为案例点,旨在正确认识四川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会冲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旅游社会冲突的调控机制,以期推动四川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兆峰   陈勤昌  
在旅游研究的“表演转向”思潮下,客观审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的生成逻辑,可为深化表演性理论和优化民族村寨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从表演性理论视角切入,以湘西德夯苗寨为考察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划分受访者文本内容,探析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的生成机制。结果显示:(1)舞台设置、角色互动、独自表演和感知距离4项主范畴,共同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生成的核心要素,文章据此构建了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分析框架。(2)旅游者是具有能动性的表演者,其表演行为既包含角色协商和运作一致的角色互动特征,也包括反叛与服从的独自表演特征。(3)感知距离分为心理距离、认知距离,以及个体远离与超越,三者揭示出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生成的深层次因素,影响着旅游者在民族村寨剧场舞台的具身性和认同感建构。最后,文章从增强旅游者游憩体验、加快非遗活化实践、优化民族村寨开发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启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旺  孙璐  吴明星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类似于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蜕化,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鄢慧丽  余军  熊浩  王强  
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对其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组织关系。结果发现:(1)什寒村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分为四大类17个子类;(2)从网络凝聚性来看,四大类利益相关者群体相互间沟通联系欠缺,不存在明显的派系林立情况;(3)从网络中心性来看,什寒村旅游扶贫不存在绝对强势的利益相关者,县旅游委拥有较多话语权,旅游企业话语权被边缘化;(4)从网络结构洞来看,旅游专家和媒体等利益集团的限制度和等级度低,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最后,提出了促进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军辉  李同昇  徐冬平  
民族文化补偿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创新为目的,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民族文化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居民认知则是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依据与村寨民族文化的关系将受访居民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信息,进而探究居民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完全遵从"核心—边缘"规律;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文化距离、利益关系、旅游干扰强度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忠军  张瑾  
文章在深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村寨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基础资料结合旅游人类学中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谭燕瑜  谢雨萍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实现人人小康的经济发展目标。在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项目(2017KY0911)资助下,笔者参阅《旅游服务与管理》一书,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管理做了深入探讨。由樊雅琴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一书结合了理论与实践,从导游的专业技能到旅游市场的开发,再到景区的运营与管理,详细地阐述了如何经营好旅游业的方法,并结合技能训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