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65)
- 2023(9612)
- 2022(8723)
- 2021(8452)
- 2020(7009)
- 2019(16448)
- 2018(16290)
- 2017(31461)
- 2016(17083)
- 2015(19187)
- 2014(19346)
- 2013(19147)
- 2012(17430)
- 2011(15474)
- 2010(15345)
- 2009(13692)
- 2008(13103)
- 2007(11182)
- 2006(9582)
- 2005(8179)
- 学科
- 济(63585)
- 经济(63506)
- 业(47001)
- 管理(46851)
- 企(38290)
- 企业(38290)
- 方法(31571)
- 数学(26399)
- 数学方法(26081)
- 农(19846)
- 中国(16710)
- 财(15726)
- 业经(15186)
- 学(14596)
- 农业(14122)
- 地方(13886)
- 理论(12465)
- 和(11738)
- 贸(11003)
- 贸易(10999)
- 教育(10950)
- 易(10642)
- 制(10328)
- 技术(10152)
- 务(10091)
- 财务(10028)
- 财务管理(10013)
- 环境(9922)
- 企业财务(9503)
- 划(8912)
- 机构
- 大学(237152)
- 学院(235260)
- 管理(96624)
- 济(86954)
- 经济(84901)
- 理学(84622)
- 理学院(83644)
- 管理学(82186)
- 管理学院(81753)
- 研究(75610)
- 中国(54033)
- 京(50229)
- 科学(48677)
- 财(38768)
- 所(37282)
- 农(36513)
- 业大(36089)
- 研究所(34254)
- 中心(34206)
- 范(33010)
- 师范(32755)
- 江(32465)
- 财经(31734)
- 北京(31615)
- 经(28864)
- 农业(28526)
- 院(27543)
- 州(27415)
- 师范大学(26523)
- 经济学(24777)
- 基金
- 项目(167802)
- 科学(131169)
- 研究(124653)
- 基金(120479)
- 家(104224)
- 国家(103280)
- 科学基金(88629)
- 社会(76585)
- 社会科(72345)
- 社会科学(72325)
- 省(65723)
- 基金项目(64970)
- 自然(57915)
- 教育(57214)
- 自然科(56510)
- 自然科学(56499)
- 自然科学基金(55471)
- 划(55313)
- 编号(52423)
- 资助(49016)
- 成果(43027)
- 重点(36906)
- 部(36573)
- 课题(35383)
- 发(35297)
- 创(34711)
- 项目编号(32730)
- 创新(32167)
- 科研(31886)
- 大学(31503)
共检索到330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茹
文化致贫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之一,具有多样性、长期性、致贫惯性等特点,是反贫困的难题。由于文化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多样性文化在贫困领域也表现为贫困原因的多样性,因此制定多样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对多样性文化在减贫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文化致贫原因需注意四个问题:1.不应将传统文化中一些致贫因子作为社会的信仰、规范、价值观和态度来判断一个民族或个体的道德行为;2.针对传统文化中致贫因子的惯性发展,反贫困策略可能失效并出现大面积的反贫困失败;3.由于贫困群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长期认可和适应,其诉求与外界所提供的帮助呈现信息不对称;4.多样性文化中有些文化特征具有公共性特点。少数民族群体贫困及其贫困文化后果既可能对个人也可能对整个民族形成影响;贫困造成的文化后果有自我延续及叠加,更严重的是因贫困形成的反抗性文化会导致与其他民族、族群或族裔保持距离,并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障碍。文化致贫的反贫困行动是一项长期策略,除关注物质贫困外,还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从物质财富以外的领域来改变生存、生活境况。
关键词:
文化致贫 贫困文化后果 反贫困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欣
精神贫困作为减贫政策的话语实践或研究概念,一度被视为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原因。随着贫困研究及减贫干预实践的深入,精神贫困开始作为一种贫困的表征或减贫干预的意外后果而存在。纵观西方贫困研究的历史和实践,精神贫困在致贫、持贫以及减贫干预中的影响不断受到关注和讨论,形成了作为致贫原因、贫困表征以及减贫干预后果的精神贫困等不同解释维度。文章沿时间顺序追溯和梳理西方贫困研究脉络中的精神贫困问题,旨在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精神贫困问题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理论关照。
关键词:
精神贫困 致贫原因 贫困表征 干预后果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左停 李卓 赵梦媛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多元复杂,表现形式特殊多样,内生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脱贫攻坚进程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减贫与发展实践中纳入文化视角,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树立发展自信,重塑发展文化和探寻新的发展路径。有鉴于此,文化基础上的减贫与发展,应该着重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发展所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供催化剂;搭建发展的平台与空间,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发展自信创造条件,以促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瑞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葛珺沂
终结贫穷是人类的一个梦想。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人类奋斗的目标,也是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据研究,目前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居全国前列。本文旨在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由于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西部少数民族的农户行为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的农户。因此,运用其他国家或者是其他省市脱贫的理论和经验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会经常遇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困境。本文利用发展模型对云南省红河州各个县市的脆弱性做出了精确的计算,从而掌握整个地区的贫困程度和地区差异,由此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西部少数民族 贫困脆弱性 发展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红娟 张成浩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急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区域生态效率的变化。文章在选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和动态分解,并构建Tobit模型分析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且各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差距较大;2013—2015年,各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生态效率的提高;城市规模对地区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姚石 杨红娟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路径研究有助于少走弯路,有效实现建设目标。本文运用多主体建模仿真法中的BDI模型,分别对政府、企业、公众三个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信念、愿望、意图进行分析。利用Netlogo软件,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例,通过设置变量的初值进行模拟仿真。依据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减量化、协调性、有效性的要求,调整变量参数,得出政府发放生态补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公众清洁能源消费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窦亚权 余红红 王雅男 李娅
云南省贫困问题严重,扶贫资源有限,林业发展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选取云南省1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以各贫困县的森林覆盖率和林业产值为基础,运用K-Means聚类法进行分析,将17个贫困县分为4个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县的林业资源禀赋以及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扶贫策略,以期促进贫困县林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强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心理意识和思维习惯,记载着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延续不断的思想意识表现。民族语言既能反映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又能规范本民族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对现象的解释方法。本文从外语教育的视角,论述外语教育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展示外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键词:
外语 教育 民族 文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茹 吉学方
文化多样性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多样性的重要成因之一,同时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亦为经济发展、反贫困策略研究提供不同的发展模式。文章以较高的理论清晰度和实证力度审视:如何准确界定少数民族地区多样性的贫困,如何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多样性文化资源来提升反贫困效果的持久性。并提出反贫困实践路径:培育主动性反贫困的内生动力机制;培育文化价值发现能力、创新文化表现形式;理解并尊重多样性的财富理念;培育反贫困的社会动力机制及公众对贫困群体的文化关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苏洁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上是"驿道所经"之地,49个民族(其中有48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其间。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文章认为,贵州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注重民族文化母体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对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近几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研究转向了对大龄女童(10~12岁)辍学问题及辍学的多因素综合治理方面。少数民族大龄女童辍学率高,主要原因是她们已经成为家里的劳动力或后备劳动力,通过她们的劳动或外出打工来支撑贫困的家庭及继续弟妹的学业。农村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此,建议通过设立民族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或发展特区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教育的这一难点问题。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大龄女童 辍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娅莉
贫困问题列为联合国8个千年发展目标之首,也是长期困扰中国政府的问题。根据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等多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外力介入的话,这些地区的农民只能在贫困陷阱中挣扎。政府应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尽快摆脱贫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军林
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条件最恶劣,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贫困问题发生最广泛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域位置的封闭性加上恶劣的生态条件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具有强烈的区域个性,同时也决定了反贫困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现成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的独特性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是要调整扶贫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少数民族 贫困 对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汤雪梅
贫困现象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政府更是如此。自8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的统筹安排和领导下,我国各贫困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