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95)
2023(2999)
2022(2534)
2021(2628)
2020(2324)
2019(5187)
2018(5043)
2017(8826)
2016(5587)
2015(6958)
2014(7158)
2013(6327)
2012(5986)
2011(5474)
2010(5507)
2009(5097)
2008(4966)
2007(4605)
2006(4010)
2005(3807)
作者
(14221)
(11959)
(11783)
(11313)
(7526)
(5673)
(5507)
(4589)
(4535)
(4504)
(4081)
(4043)
(3898)
(3866)
(3764)
(3608)
(3445)
(3430)
(3411)
(3357)
(3113)
(2956)
(2879)
(2845)
(2814)
(2675)
(2670)
(2532)
(2476)
(2473)
学科
(13422)
经济(13367)
管理(11561)
(9728)
(8157)
企业(8157)
教育(8104)
中国(7089)
(6051)
理论(5654)
(5471)
方法(5334)
教学(4570)
业经(4200)
农业(3802)
(3782)
文化(3737)
(3669)
政治(3575)
思想(3568)
(3500)
地方(3442)
数学(3441)
思想政治(3372)
政治教育(3372)
治教(3372)
德育(3342)
(3321)
数学方法(3286)
研究(3175)
机构
大学(76731)
学院(70681)
研究(25044)
管理(22780)
(22434)
经济(21711)
理学(19233)
理学院(18844)
管理学(18199)
管理学院(18028)
中国(17160)
(16860)
(15143)
师范(15076)
科学(14370)
教育(13294)
(12254)
(12246)
师范大学(12189)
中心(11951)
(11889)
(11239)
北京(11167)
研究所(10555)
(9959)
业大(9793)
财经(9172)
(9113)
农业(8471)
(8205)
基金
项目(45312)
研究(38713)
科学(35191)
基金(29940)
(24988)
国家(24606)
社会(23185)
社会科(21475)
社会科学(21471)
教育(21144)
科学基金(20293)
(18149)
成果(18031)
编号(18028)
(16146)
基金项目(15447)
课题(13786)
(11904)
资助(11884)
大学(11779)
自然(11030)
项目编号(10933)
(10919)
(10807)
自然科(10725)
自然科学(10722)
重点(10635)
自然科学基金(10524)
规划(10305)
(10158)
期刊
(29035)
经济(29035)
研究(27903)
教育(26934)
中国(23160)
学报(11670)
(11019)
大学(10794)
科学(9964)
(9607)
学学(8312)
管理(8135)
农业(6948)
(6685)
金融(6685)
图书(6665)
技术(5671)
职业(5575)
高等(5250)
财经(5234)
书馆(5115)
图书馆(5115)
(4575)
业经(4505)
高等教育(4448)
(4212)
问题(3949)
(3880)
论坛(3880)
(3854)
共检索到120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艳霞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受其他文化影响,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面对文化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度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东北三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有满族、朝鲜族、赫哲族、俄罗斯族等,其语言文化、民俗文化、运动文化等与主流文化(汉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走进大学,面对以汉文化为主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度对于校园管理、学生成才、民族团结等至关重要。通过调查研究东北三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索兴梅  滕星  
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院校进行跨文化学习和生活,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其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和个体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中的态度倾向、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建构与其文化适应意识、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信息素养文化资本较弱,入学后普遍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呈现积极态度;民族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等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重要帮助,校园网络、在线网络课程、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环境,提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1)在意识观念上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教育;(2)在技术知识上不断完善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学改革;(3)在组织管理上加强民族院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董莉  
基于对来自不同家庭及不同就读学校的26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信息,本研究考察了他们文化认同的发展变化、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以期对他们的适应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本研究的假设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协调和平衡,实现了文化认同的整合状态。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并进一步发现,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动态、变化和灵活的过程,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情境性等特征。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是他们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织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是自我对环境的有效应答,是自我适应和发展的良好契机。第三,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文化认同并不是影响他们适应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学业、人际交往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比文化认同更为重要。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应着力解决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成长和发展问题,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认同理论奠定基础。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皇  李红  
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新一轮智力援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大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长期集中培训过程中,探索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性的深层机制,是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智力援疆成效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伟  
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和而不同"为基本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将帮助其形成科学的民族文化观,实现自觉的国家认同,以追求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之宏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阿荣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文化取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民族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具有一定文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并在政治思想方面呈现多元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吐尔地·卡尤木  买买提·喀尤甫  阿依古力·阿布力孜  
本文在新疆4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缓解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俊  
本文使用压力应对方式量表对云南某高校的30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187名汉族大学生进行了测查,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就业、学业和经济等方面的较大压力,并且能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韬光养晦和以退为进的理性中庸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中庸的思维和方式来应对困境和压力;宗教信仰对积极的应对取向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钟范  郑喜淑  
大学生就业难已日渐引起人们和社会的关注,存在的问题不少,如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在择业观念上过于追求实利;考虑就业问题的时间较晚;在校期间未能为走向社会做必要的准备等等。笔者认为各民族院校应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加强对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开展自主创业教育并大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配备专业指导人员;建立健全毕业生的跟踪和反馈机制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成才  
文化生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以达到新的和谐的过程。探讨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生态视野出发,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认识文化生态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构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模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的系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江承凤  米红  王志刚  
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受传统文化和现代主流文化双重挑战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愈显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其实质就是在经历至少20年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选择与被选择、融合与发展的复杂角色转型和文化适应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群体本位文化特质模式转型到适应市场经济的个体本位文化特质模式的转变过程。因此,探寻社会、政府及高校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整合文化价值观,构建文化视角的职业指导体系,完善少数民族就业保障的法律保障机制势在必行。由此,可避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被动局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巴特尔  李双龙  
根据国内外多元文化能力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能力问卷,该问卷包括了技能、认同、认知3个因子、21个问题项目,同时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分析,较为全面地调查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能力构成中的技能、认同、认知等维度。利用该问卷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试实证研究,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能力具有多维性与不均衡性,特别是不同生源、不同学科类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差异显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红  王洪礼  
通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占较高比例的大学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现状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精神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少数民族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显著强于其他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理工科类少数民族大学生显著强于文科类。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应高度重视反思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本民族特色文化培养其创新精神。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余明友  
本文对贵州省7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民族差异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态度、诚信意识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是一致的;但在人际信任、学习态度、心理压力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有着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