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95)
2023(8689)
2022(7248)
2021(6848)
2020(5263)
2019(11722)
2018(11626)
2017(21885)
2016(11407)
2015(12501)
2014(11750)
2013(11315)
2012(10062)
2011(9168)
2010(8943)
2009(8380)
2008(7421)
2007(6361)
2006(5536)
2005(4166)
作者
(27709)
(23182)
(23036)
(21773)
(14383)
(11283)
(10511)
(8920)
(8816)
(8142)
(7937)
(7664)
(7194)
(7001)
(6987)
(6797)
(6737)
(6595)
(6574)
(6551)
(5464)
(5459)
(5453)
(5355)
(5304)
(5146)
(4999)
(4940)
(4692)
(4620)
学科
(39320)
经济(39270)
(29605)
管理(29163)
(26424)
(19346)
企业(19346)
农业(17782)
业经(13464)
地方(12816)
中国(12610)
方法(12042)
(11725)
数学(10045)
数学方法(9916)
(9241)
农业经济(7648)
(7564)
(6931)
贸易(6927)
(6668)
收入(6661)
(6502)
发展(6400)
(6394)
理论(6321)
工作(6271)
环境(6215)
(6102)
银行(6100)
机构
学院(146712)
大学(139578)
管理(55163)
(55074)
经济(53745)
理学(48019)
理学院(47462)
管理学(46626)
管理学院(46334)
研究(44451)
中国(33968)
(27427)
(26570)
科学(26372)
(25967)
中心(22634)
(22248)
师范(22128)
(22017)
业大(20682)
财经(20618)
(19730)
农业(18889)
(18629)
(18220)
研究所(17685)
师范大学(17240)
经济学(16699)
(16104)
北京(16094)
基金
项目(102941)
研究(82590)
科学(81656)
基金(72700)
(61310)
国家(60648)
社会(53328)
科学基金(53020)
社会科(50053)
社会科学(50044)
(42358)
基金项目(39293)
教育(37717)
编号(36546)
(34171)
自然(31092)
自然科(30331)
自然科学(30325)
自然科学基金(29743)
成果(29397)
资助(26711)
课题(24401)
(23814)
重点(22606)
(22092)
(21943)
(21643)
国家社会(21594)
(21464)
(21362)
期刊
(69466)
经济(69466)
研究(42288)
(30782)
中国(30032)
(20481)
农业(20204)
教育(19867)
科学(19147)
学报(18749)
管理(17506)
业经(17257)
大学(15267)
学学(14316)
(13764)
金融(13764)
技术(11260)
经济研究(9897)
问题(9164)
财经(9116)
农业经济(8907)
农村(8590)
(8590)
(8384)
(7928)
(7862)
(7439)
图书(7187)
社会(7164)
资源(7100)
共检索到212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桑森垚  
节庆是地方品牌传播,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乡村节庆旅游则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助力民族乡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林芝嘎拉村桃花节为例,梳理了节庆影响地方品牌化形成的框架。研究结果发现桃花节作为社会符号载体具有传播地方品牌意义的作用,同时其在地方文化、形象和认同三个维度对地方品牌化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地方品牌化理论以及为政府通过节庆手段助力乡村扶贫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香妹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在发展中体现交叉关系。二者的协同发展对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民族节日,通过顶层设计、品牌传播、区内外协同等策略,成功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龚婷  罗之勇  
随着广西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区民族乡村女教师队伍规模在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但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去性别化的制度安排以及身份焦虑、职业生涯阻隔等因素,也在阻碍着乡村女教师队伍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桂英  
在经济双循环的新格局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充分发挥本地尚有大量自在自然和清洁的人化自然的独特优良环境的先天优势,探索出全主体之间围绕生态生产自觉分工合作、全过程清洁种植生产、全场域的区域协同,产业融合,多级循环等主要路径的全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生产出市场需求量大且附加值高的全生态农产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这对于有效衔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敏  马纯莉  朱竑  
选择从化市良口镇作为案例地,通过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以"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剖析乡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地方意义建构过程中新型乡村发展观的地方品牌塑造,以及在互联网进驻各行各业后带来的地方品牌建构。研究认为,在农村经济观念转变时辅以"互联网+"手段能有效扩宽行业前景和指导产业品牌的建设,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品牌从众的羊群效应来塑造具备浓厚地方性以及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品牌,推动地方品牌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同时,在地方品牌营造的过程中,品牌发展规训下村民的日常生活呈现是乡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敏  马纯莉  朱竑  
选择从化市良口镇作为案例地,通过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以"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剖析乡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地方意义建构过程中新型乡村发展观的地方品牌塑造,以及在互联网进驻各行各业后带来的地方品牌建构。研究认为,在农村经济观念转变时辅以"互联网+"手段能有效扩宽行业前景和指导产业品牌的建设,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品牌从众的羊群效应来塑造具备浓厚地方性以及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品牌,推动地方品牌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同时,在地方品牌营造的过程中,品牌发展规训下村民的日常生活呈现是乡村规划建设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忠伟  桂琳  刘芳  
本文设计了"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准确掌握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全面实现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芮  余吉安  
乡村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多重价值,需要通过利用来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实现活态传承。发展旅游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文化旅游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与"地方”有着紧密联结。以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构建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乡村文化的地方品牌建构模式和基于地方品牌建构的旅游活化路径,并以古徽州呈坎村的风水文化资源作为案例进行解析。研究结果发现:(1)乡村文化的地方品牌建构以文化原真性为核心,以地方性知识、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为多轮驱动,激活地方依恋、重塑地理想象,实现地方品牌建构。(2)基于地方品牌建构,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化正是使扎根乡村本地的原真性文化在旅游产业中流动起来,以文化原真性为起点,通过文化消费、去地方化、文化再生产、再地方化的节点形成循环路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雷鸣  
<正>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已经取得成效,不少地区针对本区域本民族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促进保护和发展的工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法律保护的视角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杜承秀等撰写的专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创新性地从立法保护维度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剖析,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立法实践进行了全新解析。总览全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分析。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华  李强  
旅游发展下民族乡村社区农民实现了职业转移(非农化)、居住生活空间转变(城市化),并伴之某些思想观、行为模式、社会权利、生活方式等角色转型(市民化)。这是理论上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理想过程的展现,是对国家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农村"欠城市化"的破解。这也是村镇"化"成城市的一种探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艳军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乡村的全面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振兴以产业发展为保障。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依托民族和区域特色资源发展支柱产业,注重培育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等,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民族特色支柱产业不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大、产业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产业发展互动性和协作性不强等问题。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要: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和专业化指导机制。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蒲祖宁  
为了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少数民族乡卫生院建设步伐,最近,我们对全区少数民族乡卫生院现状进行了调查。1 基本情况 全区12个县市,“总人口471.6万,有5个少数民族县,集居侗、苗、瑶、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1096103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23.2%。有17个少数民族乡,人口数为150586人,分布在7个县市。 全区有17个少数民族乡卫生院,有床位174张;有卫技人员153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4人,初级卫技人员120人,无学历人员29人;退休人员28人。人数最多的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姚娟  陈飙  田世政  
游客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是指游客在乡村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对质量属性表现的综合评价。本文选择新疆昌吉州杜氏农民为实证研究对象,以游客感知理论为基础,通过访谈和游客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新疆城郊型乡村农庄旅游质量的游客感知主要表现在外部综合形象、核心吸引资源、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农庄旅游基础设施4个层面。游客的收入水平、家庭所在地及性别条件对感知水平有影响。通过中西部乡村旅游六要素的游客感知质量的对比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状况及乡村旅游开发形式对乡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丽芳  董蕾  
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二者协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面临着乡村文化娱乐消费不足、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明确地区资源优势;抓住高新技术的机遇,为文化产业赋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深入开发和打造文化I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冬冬   甘露顺  
在传统、单一的生产效益比较视野下,乡村与城市通常被视为现代化发展的两端。实质上,城乡二者作为两种异质的聚落空间形态,最终服务的是人之生活本身。在这一意义上,乡村可被化约为人在世敞开的经验场域,城乡进而呈现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引鉴地方营造这一理论视角加以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乡村社群主体的建构,对乡村集体场域进行再标识,藉由文化发展等更新塑造出乡村新生活方式,进而在体现美好生活新要求、完成乡村建设新使命、塑造乡村新业态、化育乡村文化新母体等四“新”方面上加以再造,最终基于乡村这一地域实现人与人、人与地的在地化平衡与自洽更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