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07)
2023(17908)
2022(14958)
2021(14245)
2020(11771)
2019(27210)
2018(26997)
2017(49520)
2016(27366)
2015(31269)
2014(31202)
2013(30005)
2012(27308)
2011(24648)
2010(24753)
2009(23071)
2008(22082)
2007(19152)
2006(16513)
2005(14997)
作者
(74688)
(62336)
(62119)
(59446)
(39435)
(29826)
(28633)
(24205)
(23866)
(22224)
(21059)
(20985)
(19588)
(19515)
(19469)
(19245)
(18905)
(18470)
(18047)
(17876)
(15399)
(15264)
(15103)
(14376)
(14124)
(14020)
(13785)
(13777)
(12455)
(12377)
学科
(107645)
经济(107539)
管理(70607)
(66707)
(53334)
企业(53334)
方法(49189)
数学(43632)
数学方法(43055)
中国(37487)
(30279)
(26801)
业经(23619)
(22457)
(22280)
贸易(22270)
教育(22044)
(21744)
农业(19836)
(19659)
地方(19221)
理论(18760)
(17473)
(17461)
金融(17458)
银行(17441)
(16727)
(16416)
财务(16355)
财务管理(16313)
机构
大学(378978)
学院(374825)
(154471)
经济(151384)
管理(139116)
研究(132682)
理学(119802)
理学院(118378)
管理学(116077)
管理学院(115347)
中国(97344)
(81382)
科学(78493)
(69012)
(66106)
中心(60745)
研究所(60121)
(59274)
(56638)
师范(56161)
财经(55309)
(55091)
业大(52907)
北京(51922)
(50462)
经济学(48397)
(47551)
农业(46549)
师范大学(45670)
(43882)
基金
项目(249910)
科学(198429)
研究(187294)
基金(181114)
(157397)
国家(156067)
科学基金(133613)
社会(118464)
社会科(112146)
社会科学(112120)
(96744)
基金项目(94232)
教育(91962)
自然(84488)
(83545)
自然科(82599)
自然科学(82578)
自然科学基金(81098)
编号(77660)
资助(74302)
成果(64811)
重点(57742)
(57073)
课题(55117)
(54682)
(52019)
教育部(49669)
国家社会(49417)
创新(48538)
科研(48162)
期刊
(163610)
经济(163610)
研究(117607)
中国(79489)
教育(64055)
学报(56427)
(53749)
(53678)
科学(52470)
管理(50077)
大学(43973)
学学(39813)
农业(37152)
技术(36202)
(32636)
金融(32636)
经济研究(27944)
财经(26992)
业经(26235)
(23382)
问题(21538)
(21069)
(20287)
图书(20084)
统计(18933)
国际(18351)
世界(17915)
技术经济(17455)
(17404)
职业(17181)
共检索到566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贺祖斌   郭彩清  
在人口少子化趋势下,采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方法和构建ARIMA时序模型,设定低中高3种生育方案对2024—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生源供需规模及缺口态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生源在2024—2037年间呈供大于求态势,形成从514.66万人锐减至16.98万人的需求缺口;在2038—2050年间呈供小于求态势,形成从274.02万人分别扩增至1 171.85万人、996.78万人、821.69万人的供给缺口,预示着2038年左右将迎来历史性“生源拐点”,届时将可能引发生源数量危机和质量危机,并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失衡。对此,应多措并举大力提振社会生育水平,开源节流不断增强生源供给能力,建立生源监测及危机预警机制,促进招生规模与生态承载力适配,以实现高等教育生源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翠玲  姜玉  庄亚儿  姜全保  于典  刘雯莉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得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呈现出鲜明的时期、队列、受教育程度、城乡、区域和省际差异。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49岁女性无活产子女的比例均在6%以上。未来城镇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终身不育水平上升。在婚外生育较少、多孩占比较低的背景下,终身不育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的负向抑制将更加强烈,并将对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韩润霖  韩晓静  张立龙  卢晓莉  
基于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和失能率进行分析。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重将分别从2020年的9035.29万人和17.72%增至2035年的12438.23万人和33.14%。受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和老年人口结构老化影响,农村老年人口ADL失能率将从2020年的5.76%降至2035年的4.92%。其中,男、女性老年人口失能率将分别从4.92%、6.55%降至3.79%、5.87%。农村失能老年人口呈现失能重度化和高龄化趋势。农村老年人口总失能率下降主要是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所带来的轻度失能率快速下降的结果;中度失能率略有下降,重度失能率不断上升,中、重度失能率保持在4%左右。研究结论可为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提供数据支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磊  
本文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基于31个省区市省域层面截面数据,研究了性别结构差异及其不同年龄层次下性别结构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性别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相比较而言,人口基础庞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海南省)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比较严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性别结构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整体上而言,我国男女性别结构失衡对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具有普遍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于居民消费升级却在不同年龄结构下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果臻   杨柳清   梁海俐   李树茁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勇  刘晖  
文章从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出发,运用人口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了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同时,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人口发展新阶段的数量特征、结构特征、分布特征。未来高职教育发展要主动适应人口发展新阶段新形势,需要从强化编制规划、推进功能拓展、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空间布局等策略入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  陈玉娇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昔日东迁人口“逆势”回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导致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呈分散化及其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作用已显弱化;空间因素的作用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减小趋势;开放度等良好的市场化及人文社会环境已对迁移人口选择目的地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各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潘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在总量仍然偏多的情况下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失衡,其突出表现为:男女性别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严重错位,不相适应。这些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认识上的偏误,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管控缺失的原因。人口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特殊性决定它的调整要比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构调整要艰难得多。人口生产与再生产动态均衡发展并与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要求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人口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人口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必须依此目标从理论、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社会习俗等方面综合发力,强力调整人口结构,使之动态均衡化、合理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现苓  明艳  
年龄结构是最基础的人口结构,对年龄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是使用普查数据的重要前提。利用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与其他来源数据比较、队列存活率法、修正惠普尔指数、符号分布法等考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质量。将普查0~9岁人口回推得到2011~2020年出生人数,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出生人数比较,二者很接近,尤其是2015年后几乎一致,推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低龄组不存在明显漏报。对10岁及以上人口队列存活率的观察发现,10~40岁队列存活率存在异常波动,主要是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低龄组漏报、青年组重报和育龄女性重报大于男性等造成。修正惠普尔指数和符号分布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全国层面上不存在特定的年龄尾数指向,年龄申报质量很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梁文艳  孙雨婷  
准确把握学龄人口的变动状况,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前提。物力、人力和财力作为义务教育资源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义务教育学位需求规模和城乡分布的测算结果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区和镇区,小学和初中的学位需求量将很快迎来峰值,此后快速回落;在乡村,学位需求量会持续缩减。因应学位需求量的变动,除了城镇初中会在短期面临承载能力不足的扩容压力外,义务教育学校的需求量总体会持续缩减。乡村地区尤其亟待解决校舍闲置与物力资源再利用问题。教师资源配置将面临不足和过剩反复交替,以及音体美学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等挑战。在学龄人口峰值达到前,公共财政保障教育办学经费需求的压力会持续存在。为适应人口变动和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求,政府需要在充足、公平和效率的目标导向下,提前规划和布局教育资源配置,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皓  
文章以七普公报数据为基础,描述了中国人口流动更趋活跃、绝对规模陡增的新特点。整体而言,中国人口流动仍表现为以近距离流动为主、以省内流动为主、以"乡—城"流动为主、以(向)东部地区(流动)为主的相对稳定模式,反映了人口流向引导机制、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匹配关系等的稳定性。文章指出,七普数据存在人口普查误差率与流动人口重登率之谜;在技术上存在传统抽样调查技术对流动人口调查的适用性问题;在现实中存在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现象严重、人口流向引导机制的资本化、政策引导力的弱化、落户意愿地点在政策目标与流动人口现实选择之间的错位、乡城流动为主的模式对乡村振兴计划的阻碍等问题。迫切需要构建以居住地为基础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从人的角度加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深化改革与完善经常性登记制度;并加强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方法研究,以及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和户籍迁移人口的相关基础研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凯   刘熹微  
婚姻事关社会稳定和人口结构变迁,对婚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增加的趋势时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在探讨离婚率持续走高的原因。与离婚率趋势高度相关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那么,经济发展是导致离婚率增加的因素吗?本文使用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经济发展与离婚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县市,其离婚率越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解释了大约53.0%的离婚率差异。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而且对于女性的促进作用大于男性。女性收入水平越高,离婚概率越大,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发展对女性的离婚率影响更大。为了遏制离婚率上升趋势,需要引导社会文化回归“家本位”。同时,肯定婚姻中女性的付出和牺牲,优化婚姻自由和婚姻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使男女双方对婚姻持有积极态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璐璐  
根据六普数据分析,当前我国青年就业面临如下挑战:近中期,我国青年就业有巨大压力;青年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失业率也仍然较高;青年经济活动人口比例明显下降,对劳动力市场构成深刻影响;高校毕业生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需高度关注。解决的途径首要是着眼于青年人口,即普遍提高青年人口素质,走素质就业的路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忠东  
文章基于1982~2015年人口普查和1%人口调查数据,计算了所有普查年5年跨县迁移量,从1982年到2010年再到2015年,人口总迁移量从2 863万升到1.46亿,再下降到1.32亿。其中,户籍迁入的永久迁移从2 420万下降到1 976万后,继续下降到1 432万;离开户籍县的临时迁移从443万增长到1.26亿,然后微降至1.18亿;临时性的务工迁移从不足200万增长到7 033万后,再下降至5 707万。文章发现,人口迁移已实现从计划性的永久迁移向市场性的临时迁移的转变,对市场转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人口迁移实现了从个人行为向家庭行为的转变。与2000年相比,2010年劳动力峰值受高校扩招影响,从5.9%上升到9.5%,已婚青壮年的迁移率比10年前大幅提高,并取代未婚青年人群成为迁移的主流。此外,由累积值计算的2010年儿童留守率高达62.8%,中青年妇女净留守率为21.7%,表明市场化后风险的提高迫使家庭居住分离以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来分散风险。一旦克服风险约束后,回流增加较快。文章建议,政府在政策上营造宽松环境,以保障未来迁移向优质化、家庭化和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