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79)
- 2023(2905)
- 2022(2334)
- 2021(2209)
- 2020(1924)
- 2019(4127)
- 2018(3958)
- 2017(6888)
- 2016(3884)
- 2015(4364)
- 2014(4191)
- 2013(4330)
- 2012(3980)
- 2011(3819)
- 2010(3854)
- 2009(3665)
- 2008(3735)
- 2007(3200)
- 2006(2946)
- 2005(2696)
- 学科
- 济(14312)
- 经济(14301)
- 学(10858)
- 管理(9362)
- 业(6753)
- 企(5280)
- 企业(5280)
- 资源(4991)
- 方法(4445)
- 和(4108)
- 中国(3868)
- 经济学(3687)
- 农(3514)
- 数学(3411)
- 数学方法(3352)
- 理论(3308)
- 环境(3283)
- 税(2965)
- 发(2895)
- 地方(2894)
- 税收(2771)
- 收(2739)
- 生态(2688)
- 业经(2566)
- 农业(2534)
- 人事(2513)
- 人事管理(2513)
- 财(2234)
- 教育(2204)
- 制(2089)
- 机构
- 大学(61791)
- 学院(59341)
- 研究(25574)
- 科学(19803)
- 济(19590)
- 管理(19463)
- 经济(19041)
- 中国(18383)
- 理学(16204)
- 理学院(15905)
- 管理学(15489)
- 管理学院(15374)
- 所(14546)
- 京(14152)
- 研究所(13752)
- 农(13749)
- 中心(11394)
- 农业(11111)
- 业大(10639)
- 范(10423)
- 师范(10247)
- 江(9726)
- 院(9316)
- 北京(8913)
- 财(8792)
- 省(8683)
- 师范大学(8575)
- 室(8491)
- 科学院(8460)
- 资源(8274)
- 基金
- 项目(42832)
- 科学(32714)
- 基金(30734)
- 家(29316)
- 国家(29125)
- 研究(27478)
- 科学基金(23234)
- 自然(16749)
- 省(16334)
- 基金项目(16320)
- 自然科(16171)
- 自然科学(16164)
- 社会(16100)
- 自然科学基金(15873)
- 社会科(15124)
- 社会科学(15118)
- 划(14771)
- 资助(12150)
- 教育(12092)
- 编号(10939)
- 重点(10810)
- 发(9649)
- 计划(9524)
- 成果(9276)
- 科技(8986)
- 部(8871)
- 科研(8579)
- 创(8241)
- 创新(7830)
- 专项(7746)
共检索到89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张辉 凌建忠 袁兴伟 李圣法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年代的衰退低谷期、转而又发展到90年代初期的恢复期乃至此后的稳定丰厚期;年龄结构由50年代的10龄以上缩短到80年代的1~5龄、并继续缩小至90年代以来的1~3龄,世代周期缩短;以1龄鱼为初届性成熟年龄比例由50年代的少量(5%)扩大到80年代的中等(40%)、进一步演变到21世纪初以来的大量(74%~100%);个体绝对繁殖力从60年代初至90年...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子东 王燕平 仲霞铭 杨家新 葛慧 施金金 熊瑛 汤建华 吴磊 闫欣 王储庆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海域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规律,根据2017——2018年共4个季度在江苏海域(31°45′N~35°00′N、119°30′E~125°00′E)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该海域小黄鱼时空分布规律及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秋季与冬季小黄鱼经过夏季索饵育肥,平均体长(秋季103.04 mm,冬季96.20 mm)、平均体质量(秋季19.62 g,冬季16.35 g)均达到全年高值;春季样品性腺成熟度最高,36.1%的样本仍处于产卵期,冬季次之;摄食等级方面,春、秋季小黄鱼摄食等级高于夏、冬季;性比方面,4个季节及年度间雌雄比例变化不大且雄鱼数量多于雌鱼。2)江苏海域小黄鱼春季产卵场主要位于长江口以北邻近海域(32°00′N~33°15′N、121°30′E~122°15′E),夏季索饵场主要分布于大沙渔场南侧(32°00′N~33°00′N、123°00′E~124°30′E)及吕四渔场北部外侧海域(33°30′N~34°00′N、121°30′E~122°00′E),秋季索饵场位于连青石渔场东南侧海域(34°00′N~35°00′N、122°30′E~124°00′E),冬季越冬场位于大沙渔场东北部海域(33°00′N~35°00′N、123°30′E~124°30′E)。3)春季性腺成熟度高的亲鱼聚集在江苏近岸长江口以北临近海域产卵育幼,形成中心密集区;夏、秋季仔稚鱼及成鱼分散索饵,在江苏海域广泛分布且东移趋势明显,索饵场分布受水温影响较大,受盐度影响较小;冬季小黄鱼从索饵场洄游至越冬场深水区(水深范围36.435~80.675 m)。4)结合小黄鱼样本生物学特征和资源密度的分析,发现江苏海域小黄鱼随季节变化具备产卵、索饵及向深水区越冬属性,繁殖、生长发育系统轮廓较为完整。因此,可以推断小黄鱼种群与江苏海域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依存关系,为江苏海域小黄鱼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旭鹏 金显仕 戴芳群
根据1960年、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各年春季对渤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Bleeker)生物学数据,对4个不同年代间渤海小黄鱼的群体组成、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这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82年以来,渤海小黄鱼群体结构呈现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减小、体质量生长拐点提前等现象。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因子的年代间变化,可能与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以及小黄鱼自身对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适应有关。
关键词:
生长特征 小黄鱼 渤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单秀娟 李忠炉 戴芳群 金显仕
根据2000~2010年"北斗"号调查船在黄海中南部水域8个航次的渔业生物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1985~1986年的历史资料,对该水域小黄鱼种群的生长、摄食、繁殖及资源量变动等生物学特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季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范围要高于其他季节,从2000~2010年在同一季节小黄鱼的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降低,并且优势体长更为集中。小黄鱼食物组成从1985~1986年到200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0~2010年小黄鱼食物组成变化不大。1985~1986年小黄鱼食物主要是以鳀Engraulis japonicus(重量百分比为45.18%)为主,其次是小型底栖虾类...
关键词:
黄海 小黄鱼 生物学特征 季节和年际变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李惠玉
本研究以东海区历年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群体结构、生物学参数、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等渔业生物学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渐近长度L∞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参数K以及总死亡系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鱼表现出极强的自食性,小黄鱼主要摄食种类与过去大不相同;性成熟提前,同年龄、同一体长组的带鱼和小黄鱼个体平均绝对繁殖力提高。产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捕捞的影响和鱼类自身适应自然的结果。
关键词:
东海区 带鱼 小黄鱼 渔业生物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任一平 凌建忠
本研究以 196 3、1983和 2 0 0 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相当突出 ,平均年龄仅为 0 .92 3龄 ;生长加快 ,生长参数k值达 0 .5 5 ;体重生长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变小 ,仅为 1.6 7龄 ;性成熟提前 ;死亡率提高 ,残存率减小。尽管小黄鱼近年来产量有所恢复 ,但资源利用对象主要以当年生补充群体为主 ,生长型捕捞过度趋势加重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种群生物学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国政 李显森 朱建成 戴芳群 金显仕
对2008年7~12月黄海中南部(120°12′~122°E,32°30′~35°N)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12月,小黄鱼当年幼鱼的体长月均增加13.22±5.65mm,体重月均增加4.34±0.65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3.76×10-5L2.8303,幂指数b接近于3,生长接近匀速。通过研究耳石的长度、重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发现耳石的长度和重量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在3种回归方式(Liner,Power,Quadratic)中,乘幂函数的相关性最好。采用7种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进行拟合,从决定系数R2及残差平方和RSS的数值来看,VBGF(vo...
关键词:
小黄鱼 幼鱼 生长特征 黄海中南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沈慧 林军 章守宇 钟佳明 陈奕帆 刘章彬
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对这种规律的全面认知是进行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增殖目标种选择以及增殖技术研发的前提。实验基于2016年夏季(8月)、秋季(12月)和2017年冬季(3月)、春季(5月)在马鞍列岛东部海域19个站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3 496种小黄鱼样品年龄、性别、性成熟度和饵料组成等生物学参数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小黄鱼种群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动和空间差异:平均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夏季资源密度岛礁内水域远高于岛礁外围。年龄结构上除了夏季以幼鱼为主(75.7%)外,其他季节皆以1龄鱼为主。岛礁内部水域夏季小黄鱼饵料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岛礁外,春秋季相反。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岛礁外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浮游植物丰度,该值越高则小黄鱼资源密度越高,但岛礁内部分布上并未显示出与任一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岛礁繁多且规模化人工生境的存在使马鞍列岛东部海域成为小黄鱼优良的索饵避敌与栖息繁殖场所。除了饵料因素外,岛礁内的小黄鱼并未对具体的环境因子产生明显趋向性,但对岛礁内各环境要素构成的生境却显示出一定的偏好。
关键词:
小黄鱼 分布特征 空间分析 马鞍列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仲霞铭 张虎 汤建华 钟非 钟俊生 熊瑛 高银生 葛珂珂 于雯雯
根据2006-2007年4个季度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及毗邻海域拖网专项调查数据,研究目标区内小黄鱼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规律。(1)江苏近岸海域小黄鱼产卵、索饵群体以南黄海群为主,东海群为次,黄渤海群影响甚微;(2)小黄鱼生物量高发生期为春、夏两季,夏季大幅高于春季,秋季高于冬季;(3)分布区随季节推移总体呈现北延趋势,而秋季至冬季北移迹象明显;(4)全年总体发生量,中南部的辐射沙脊群及邻近区域远高于中北部区域,但冬季则相反;(5)近长江口南部局部区域为南黄海群和东海群种群组成的混栖群体,四个季节生物密度稳定;(6)趋于性成熟群体春季陆续洄游至目标区产卵、孵化,幼体夏季在目标区出现较密集分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廷廷 王玉堃 袁威 金显仕 陈超 孙耀
以渤海海域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矢耳石的微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小黄鱼矢耳石中心核呈圆形,平均直径为(24.35±0.72)μm,核内耳石原基为深黑色的圆形结构,平均直径为(12.07±0.58)μm,第1日轮距中心核的距离为(14.11±1.08)μm。初次摄食标记轮出现在第4条日轮处,标记轮暗带颜色加深、清晰可辨,该标记轮距中心核的距离为(20.67±2.28)μm。小黄鱼矢耳石前20条日轮,轮纹由圆环状逐渐变为椭圆,沿最长轴方向的轮纹宽度变化范围为6.51~14.37μm,且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宽;20~40条日轮间轮纹宽度呈显著升高,40~85日龄轮纹宽度变化相对平稳,第56~60条轮纹处出现轮纹,平均宽度最大值为41.59μm。在小黄鱼矢耳石日轮沉积过程中,伴随着亚日轮结构的形成,亚日轮清晰度差,轮纹宽度较窄且波动较大,在显微镜下对视野轻微调焦时会暂时性"消失"。本研究对小黄鱼的矢耳石特征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野生小黄鱼及其他鱼种的日轮判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黄鱼 耳石 日轮 微结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九奇 叶昌臣 王文波 尹增强 陈绍军
利用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基于Bayes方法的Pella-Tomlinson模型对东海区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了科学评析,同时,在不同渔业政策选择下,对2004-2020年的资源量与渔获量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区小黄鱼渔业资源的环境容纳量K为394 514 t;内禀增长率r为1.146;1991年的资源生物量为338 493 t、尔后持续上升到1994年的370 923 t。1994年以后又持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最低值111 253 t;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为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沈慧 林军 章守宇 钟佳明 陈奕帆 刘章彬
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对这种规律的全面认知是进行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增殖目标种选择以及增殖技术研发的前提。基于2016年夏季(8月)、秋季(12月)和2017年冬季(3月)、春季(5月)在马鞍列岛东部海域19个站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本文对3496 ind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样品年龄、性别、性成熟度和饵料组成等生物学参数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小黄鱼种群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动和空间差异:平均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夏季资源密度岛礁内水域远高于岛礁外围。年龄结构上除了夏季以幼鱼为主(75.7%)外,其他季节皆以1龄鱼为主。夏季小黄鱼饵料生物丰富度岛礁内部水域显著高于岛礁外,春秋季相反。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表明,岛礁外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浮游植物丰度(P<0.05),该值越高则小黄鱼资源密度越高,但岛礁内部分布上并未显示出与任一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揭示,岛礁繁多且规模化人工生境的存在使马鞍列岛东部海域成为小黄鱼优良的索饵避敌与栖息繁殖场所。除了饵料因素外,岛礁内的小黄鱼并未对具体的环境因子产生明显趋性,但对岛礁内各环境要素构成的生境却显示出一定的偏好。
关键词:
小黄鱼 分布特征 空间分析 马鞍列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峰元 林龙山 李建生 程家骅
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B,黄、东海交界海域;C,长江口外海域;D,东海中北部海域;小黄鱼最适生存的底层温度为10~14℃,底层盐度为32~34.3;研究海域内底层水团包括: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以及东海混合水团;分布区C内的小黄鱼主要位于东海混合水团和黄-东海混合水团的交汇处,其它3个分布区内的小黄鱼都是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与其...
关键词:
小黄鱼 生殖群体 水团 东海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洪亮 郑元甲
本文根据1997年6~11月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分析:中部海区渔获胴体组成明显大于西部海区且主要由雌性柔鱼组成;不同月份钓获的雌、雄性柔鱼群体组成有较大的差异;两海区随着生产月份的延续,所渔获的柔鱼胴体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平均纯体重,雌性柔鱼占平均体重的82.51~84.79%,而雄性柔鱼占平均体重的83.88~85.60%;柔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随着生产月份的推迟,发育程度也越高,而在相同的月份雄性柔鱼发育程度较雌性柔鱼为高;柔鱼的摄食等级不论是雌鱼还是雄鱼,基本以1、2级为主,较高摄食等级的比例似有逐月下降的趋势;柔鱼的胃含物以鱼的鳞片等鱼的残余物出现率较高,头足类次之,尤其是摄食等级高的胃含...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柔鱼 生物学特征 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