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80)
- 2023(8678)
- 2022(7858)
- 2021(7514)
- 2020(6286)
- 2019(14740)
- 2018(14835)
- 2017(28506)
- 2016(15787)
- 2015(17859)
- 2014(17840)
- 2013(17593)
- 2012(16011)
- 2011(14316)
- 2010(14016)
- 2009(12572)
- 2008(11998)
- 2007(10121)
- 2006(8661)
- 2005(7252)
- 学科
- 济(58021)
- 经济(57956)
- 管理(43420)
- 业(41177)
- 企(34762)
- 企业(34762)
- 方法(29467)
- 数学(25480)
- 数学方法(25200)
- 农(15125)
- 学(15057)
- 中国(13915)
- 财(13757)
- 业经(12898)
- 地方(12016)
- 理论(10416)
- 农业(10199)
- 和(10195)
- 贸(9992)
- 贸易(9987)
- 技术(9688)
- 易(9679)
- 环境(9521)
- 务(9191)
- 财务(9134)
- 财务管理(9120)
- 制(8922)
- 企业财务(8640)
- 教育(8608)
- 划(8386)
- 机构
- 大学(220523)
- 学院(218591)
- 管理(89163)
- 济(78886)
- 理学(78478)
- 理学院(77580)
- 经济(77014)
- 管理学(76217)
- 管理学院(75853)
- 研究(72338)
- 中国(50315)
- 科学(49824)
- 京(47075)
- 农(40819)
- 业大(37787)
- 所(37229)
- 研究所(34641)
- 财(34130)
- 农业(32666)
- 中心(32256)
- 江(29858)
- 北京(29291)
- 范(28742)
- 师范(28401)
- 财经(28382)
- 院(25991)
- 经(25870)
- 技术(25040)
- 州(24879)
- 师范大学(23022)
- 基金
- 项目(159948)
- 科学(124806)
- 基金(115754)
- 研究(113659)
- 家(102242)
- 国家(101404)
- 科学基金(86383)
- 社会(68155)
- 社会科(64447)
- 社会科学(64428)
- 省(63835)
- 基金项目(62813)
- 自然(59454)
- 自然科(58043)
- 自然科学(58029)
- 自然科学基金(56953)
- 划(54173)
- 教育(51634)
- 资助(47078)
- 编号(46465)
- 成果(37008)
- 重点(35549)
- 部(34271)
- 创(33709)
- 发(33601)
- 课题(31703)
- 创新(31376)
- 科研(31299)
- 计划(31089)
- 大学(29516)
共检索到298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惠贤 郭蔼光 范三红 郑雪
用CTAB法提取小麦材料基因组DNA,根据基因库中公布的已知LMW-GS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染色体位点特异的PCR引物1~7;探索出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积中,Mg2+浓度为2.5mmol/L,dNTP浓度为200μmol/L,模板DNA30~60ng,每种引物50ng,Taq酶0.5U。利用特殊小麦材料——六倍体普通小麦(染色体组为AABBDD)、四倍体小麦(AABB)及二倍体一粒小麦(AA)和节节麦(DD)等的基因组DNA为模版,在优化的PCR反应体系下进行特异性扩增和引物验证。结果表明,引物3和引物4为小麦谷蛋白Glu-D3位点LMW-GS基因的特异引物,用其进行扩增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兰秀锦 龙海 刘千 颜泽洪 魏育明 刘登才 郑有良
RSP是用抗穗发芽的节节麦与圆锥小麦合成的人工六倍体小麦Triticumturgidum-Aegilopstauschii),其抗穗发芽特性在维持小麦面粉加工品质方面有着潜在的重要价值。为了了解其低分子量谷蛋白这一对小麦加工品质有直接重要影响的蛋白组分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法从合成小麦RSP中克隆得到3个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s)基因,命名为LMWRSP-1、LMWRSP-2和LMWRSP-3。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676681、AY676682和AY676683。其中,LMWRSP-1和LMWRSP3的编码区长度分别为825bp和915bp,可分别编码274和30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冉 马猛 魏燕燕 赵惠贤
【目的】揭示小麦不同品种Glu-A3位点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基因的分子特征,寻找在小麦品质改良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优质候选基因。【方法】选用小麦Glu-A3位点LMW-GS基因特异引物,以中国优质小麦品种小偃6号、陕优225,澳大利亚面包小麦Suneca、Cook以及遗传背景已揭示清楚的中国春小麦为材料,通过基因组特异PCR方法克隆其Glu-A3位点LMW-GS基因,并进行了分子特征比较。【结果】获得了5个Glu-A3位点LMW-GS基因,分别命名为:CookGlu-A3(登录号为EU871816)、XYGlu-A3(FJ876820)、SYGlu-A3(FJ876819)、S...
关键词:
小麦 Glu-A3位点 LMW-G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之为 张立平 赵昌平 樊明寿 单福华 苏青 刘建平 张风廷 叶志杰
为了研究二系杂交小麦HMW-GS类型与蛋白质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衰弱角斜率等品质性状的关系,采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杂交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结果表明,在试验材料中普遍存在有劣质亚基N和2+12,它们的频率分别是60.4%,83.0%。在HMW-GS与F1籽粒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各位点对蛋白质含量的贡献率是Glu-B1>Glu-A1>Glu-D1;对沉淀值贡献率是Glu-B1>Glu-D1>Glu-A1;对形成时间和衰落角斜率的贡献率是Glu-D1>Glu-B1>Glu-A1。总体来说,位点按对品质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Glu-B1>Glu-D1>Gl...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尉倩 王亮 王晓龙 张晓科 穆培源 范锋贵 任万杰 梁强 李威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与其加工品质密切相关,建立其相关简便有效的遴选体系对小麦品质评价和优质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对小麦品质有重要影响的HMW-GS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基于26份已知HMW-GS组成的小麦品种(系)检测验证基础上,建立强筋小麦HMW-GS基因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已建立了4套多重PCR体系:体系Ⅰ同时检测Axnull与By8基因,体系Ⅱ检测By8与Dx5基因,体系Ⅲ同时检测Axnull、By8与Dx5基因,体系Ⅳ同时检测Axnull、Bx14与Dx5基因。利用每个体系对26份品种(系)进行检测,其结果与已知结果一致,说明创建的4套多重PCR体系...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多重PCR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守斌 梁荣奇 尤明山 李保云 刘广田
簇毛麦含有丰富的HMW-GS基因变异。本研究旨在建立簇毛麦HMW-GS基因的位点特异PCR(AS-PCR)标记,并对18个居群簇毛麦HMW-GS基因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评价,为开发和利用簇毛麦HMW-GS改良普通小麦品质奠定基础。根据先前克隆的3个簇毛麦HMW-GS基因序列(1Va、1Vb和1Vc)和已发表的普通小麦HMW-GS基因序列,经过同源性比较后设计了簇毛麦HMW-GS基因的位点特异性引物P6+P7。对中国春及其簇毛麦附加系、6个不同来源簇毛麦的扩增结果表明,该对引物能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特异扩增簇毛麦HMW-GS基因,可以鉴别簇毛麦之间的HMW-GS等位基因变异,且其长度变异主要存在于中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莉丽 张延滨 宋庆杰 赵海滨 于海洋 张春利 辛文利 肖志敏
【目的】确定Glu-A1位点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Null和1间的遗传差异。【方法】利用生化标记和选择性回交的方法将1亚基转移到了黑龙江省小麦品种龙辐麦3号中,获得了龙辐麦3号的N亚基和1亚基的HMW-GS近等基因系。2004和2005年这2个近等基因系被种植在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的实验地里,田间设计采用双列对比排列,4次重复。【结果】两年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1亚基龙辐麦3号与N亚基龙辐麦3号两年平均数相比,其面粉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和吸水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面筋指数、沉降值、沉降值/干面筋、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分别提高5.8%、9.3%、8.6%、127.3%、79....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麦谷蛋白 近等基因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超敏 张晓东 陈天佑
采用改进的CTAB法,研究了与PCR相匹配的转基因小麦单株微量DNA的快速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该提取方法简便、快速、有效,提取的DNA产量和质量完全可以用于PCR扩增。对标准PCR的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最佳的转外源高赖氨酸基因小麦植株的PCR扩增体系,即10×R eaction Bu ffer 2.5μL,M gC l225 mm o l/L,dNTP s 2.5 mm o l/L,模板DNA 30~60 ng,引物1.2μm o l/L,T aq酶1 U,加ddH2O至25μL,优化的PCR反应体系显著提高了转基因小麦植株筛选和鉴定的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勇 牛永春
小麦抗条锈基因Yr6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应用很少,寻找该基因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促进该基因的合理利用。将Yr6与其他有效的抗条锈基因相结合可以拓宽品种的抗病谱,延长育成品种的使用年限。本研究中,共用653条RAPD引物和小麦7B染色体上的36对SSR引物对Yr6的近等基因系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对PCR产物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进一步检测了Yr6基因的2个载体品种。结果共有93条RAPD引物(占总数的14.2%)和5对SSR引物(占总数的13.9%)在抗病近等基因系Yr6/6×Avocet S和感病材料Avocet S间稳定扩增出了差异条带,其中SSR标记Xwmc76和Xwmc276在Yr6基因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碧光 庄丽君
通过调查蓝粒小麦L和03初36与若干非蓝粒小麦组合的自交、测交后代籽粒胚乳颜色,判断蓝粒基因通过雌雄配子传递的差异.各杂交组合F1均为浅蓝粒或中蓝粒,表现胚乳直感,蓝粒是显性性状;F2发生蓝粒和非蓝粒的分离,而且蓝粒有深中浅之分.F2胚乳非蓝粒与蓝粒数目相当,符合11∶9,不符合3∶1.测交结果表明,蓝粒基因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00%和20%.该传递率能较好解释各组合F2代胚乳蓝粒与非蓝粒比例符合11∶9的原因.蓝粒小麦结实正常,说明雌配子基本上正常传递,与测交结果相吻合.本文还对控制蓝粒基因的数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麦 蓝粒 基因传递 雌雄配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奚亚军 马晓妮 刘曙东 朱建楚 胡建宏 伦玮 路明
对转PSAG12 IPT基因小麦植株根际土壤及其周边小麦、大麦、燕麦进行了基因漂移检测,并对食用转PSAG12 IPT基因小麦混合饲料的小白鼠进行了毒理性试验,初步研究了转PSAG12 IPT基因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PSAG12 IPT基因并未通过根系分泌物漂移到土壤中;除西农1376在距离T2代西农1376小麦3和6m处各发现1株PCR阳性植株外,在小麦郑9023及大麦和燕麦中均未发现PSAG12 IPT基因存在;食用含有转基因小麦混合饲料的小白鼠和对照小白鼠的肝脏和肾脏的结构解剖图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初步认为应用转PSAG12 IPT基因小麦是较安全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经川 刘兆晔 姜鸿明 刘维正 赵倩 丁晓义 邱化蛟
利用 11个不同的小麦基因型 ,对茎质系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茎质系数在小麦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与单茎草重、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穗数、经济系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重穗型品种的茎质系数极显著地高于多穗型品种 ,但其经济系数、子粒产量 /草产量 (库源比 )极显著地低于多穗型品种 ,选育中间型品种可以实现高产与抗倒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小麦 茎质系数 基因型 产量性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凤娥 熊远著 邓昌彦 郑嵘 屈彦纯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 ,检测了不同猪品种的ESR基因PvuⅡ RFLP。结果表明 :品种间基因频率差异极显著 (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常向博 廖玉才 李和平
为了建立利用小麦生产禽流感口服疫苗的方法,选择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表面抗原HA基因,与谷类作物启动子构建小麦表达载体,经基因枪法转入我国小麦栽培品种郑9023幼胚,在含5 mg/L草铵膦愈伤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及含4 mg/L草铵膦生根培养基上筛选后,PCR鉴定获得转HA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分析转基因T1代植株证实,外源HA基因确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小梅 杨婉身 毛龙
CCaMK作为一类重要的Ca2+传感蛋白可以通过与胞内Ca2+和CaM结合进而诱导下游蛋白质磷酸化方式以及基因表达模式发生改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几种高等植物的CCaMK被报道,但对小麦TaCCaMK基因的报道尚属空白。因此,本实验以5份不同倍性小麦为材料,对TaCCaMK基因的拷贝数以及TaCCaMK基因的视锥蛋白类结构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便为TaCCaMK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