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28)
- 2023(4442)
- 2022(3625)
- 2021(3199)
- 2020(2440)
- 2019(5538)
- 2018(5666)
- 2017(9748)
- 2016(6070)
- 2015(6861)
- 2014(7337)
- 2013(7155)
- 2012(6615)
- 2011(6341)
- 2010(6470)
- 2009(5221)
- 2008(5097)
- 2007(4783)
- 2006(4180)
- 2005(3887)
- 学科
- 济(19182)
- 经济(19165)
- 管理(18957)
- 业(13194)
- 企(11361)
- 企业(11361)
- 环境(9431)
- 学(7543)
- 方法(6237)
- 中国(6139)
- 财(5881)
- 农(5698)
- 划(5198)
- 理论(4973)
- 和(4848)
- 数学(4672)
- 业经(4654)
- 数学方法(4591)
- 制(4476)
- 教育(4042)
- 务(4022)
- 财务(4001)
- 资源(3999)
- 财务管理(3981)
- 地方(3921)
- 教学(3897)
- 银(3874)
- 银行(3847)
- 企业财务(3740)
- 规划(3714)
- 机构
- 学院(85559)
- 大学(83243)
- 研究(30907)
- 济(27610)
- 经济(26722)
- 管理(26085)
- 中国(22977)
- 科学(21753)
- 理学(21339)
- 理学院(21026)
- 农(21018)
- 管理学(20452)
- 管理学院(20309)
- 京(18129)
- 所(17598)
- 农业(16788)
- 业大(16022)
- 研究所(15785)
- 江(15301)
- 财(14264)
- 中心(14149)
- 省(13114)
- 技术(12496)
- 州(12244)
- 范(11882)
- 师范(11688)
- 北京(11329)
- 院(10862)
- 农业大学(10718)
- 财经(10709)
- 基金
- 项目(53243)
- 科学(39561)
- 研究(37704)
- 基金(35660)
- 家(33083)
- 国家(32812)
- 科学基金(26112)
- 省(23236)
- 社会(20442)
- 划(19665)
- 社会科(19143)
- 社会科学(19138)
- 基金项目(18292)
- 自然(18052)
- 教育(18045)
- 自然科(17560)
- 自然科学(17554)
- 自然科学基金(17229)
- 编号(15940)
- 资助(14563)
- 成果(13492)
- 重点(13027)
- 课题(12368)
- 发(12319)
- 计划(11828)
- 创(11090)
- 科技(10948)
- 部(10708)
- 科研(10553)
- 创新(10434)
共检索到136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国华 张福锁 王震宇
通过分析小麦高产水平与氮素吸收规律,认为增加开花后植株氮素吸收,缩小茎叶的氮素输出输入差值,从而维持开花后植株氮素水平,维持光合效率与叶面积持续期,进而增加粒重可能是小麦再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探讨了这一途径可能引发的碳氮代谢互作的生理限制性,并论述了基因型、环境条件及矿质营养平衡的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小麦 高产 碳-氮代谢 互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萌 隋娜 贾曦 赵世杰 孟庆伟 田纪春
以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三个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和对照品种鲁麦14为材料,测定其在生育后期的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鲁麦14相比,三个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在生育后期都具有较高的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抗氧化酶活性,而O2,H2O2含量和NPQ都较低。表明生育后期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的光合机构受伤害程度较轻,利用光能的能力较强,利于高产。从产量水平看,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品种的产量都高于鲁麦14。
关键词:
生育后期 超高产小麦 抗氧化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金继运 何萍
采用田间试验与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氮钾用量下春玉米后期碳氮代谢与粒重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氮钾用量下,玉米叶片可溶蛋白含量较高,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较强,收获指数与氮收获指数较高。适宜的氮钾用量可促进玉米营养体碳氮向籽粒运输,同时提高生长后期叶片的光合能力及根系的氮素吸收。
关键词:
氮钾用量 玉米 碳氮代谢 粒重形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旭生 林琪 刘义国 张玉梅 李玲燕 翟延举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麦田光合特性日变化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的光合特性逐渐增强,光合"午休"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缓。但过多的施氮量(纯氮375 kg/hm2)虽然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但是降低了群体叶面积指数,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由此表明,氮肥对超高产小麦光合日变化有较大的调节作用,但光合作用与产量并非均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超高产 小麦 灌浆期 光合日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海波 林琪 刘义国 姜雯 刘建军 翟延举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提供依据,在大田超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花后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花后的衰老特性及产量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花后各处理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PRO)、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等指标呈下降趋势,但与CK处理比较,施肥处理前期下降缓慢,达显著水平,以N1P2、N2P2差异极显著;丙二醛含量(MDA)先是缓慢增长,花后14 d后含量迅速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变化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花后14 d各处理的POD活性达到最高值。随着施氮肥和磷肥量的增加,总的趋势是旗叶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松洁 王文静 陈时良
以大粒小麦新品系兰考 86 (79) (源限型 )、豫麦 18号 (库限型 )和大穗小麦新品系黄 812 4(源库互作型 )为材料 ,对其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源限型和源库互作型品种“源”的形成和发展较库限型品种更为合理 ,其光合势大 ,叶面积持续时间长 ,光合生产率高 ,叶片光合性能强 ,粒重增长快 ,穗部性状优良 ;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 ,后期下降平缓 ,粒重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对源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秆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关键词:
小麦 源库关系 生理特点 穗粒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兆麟 孙其信
以 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为试验材料 ,对超高产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的生理特性及其与有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与非超高产基因型相比 ,其冠层叶片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 ,表现为 :①灌浆中期至灌浆结束 ,叶面积指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②冠层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 ,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较小时较低 ;③叶绿素含量平均高 1 1%~ 15 6 % ;④SOD酶活性高 5 6 %~ 16 0 % ;⑤MDA含量从抽穗一直到灌浆后期保持较低水平 ;⑥上三叶光合速率平均高 15 6 %。相关分析表明 ,叶绿素含量、SOD酶活性与单位叶面积粒数、单位叶面积粒重、穗...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郭嘉莲 万琳涛 徐林峰 丁明全 周伟
粒重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如何高效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创新以提高小麦单产是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围绕小麦粒重形成的构成要素、遗传特征、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遗传定位、籽粒质量形成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小麦粒重形成的调控机制,后续研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系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白度)、超高产、广适型小麦新品种,其杂交组合为鲁麦23×临9015,2006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6046号,2006年1月1日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2514E。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宁
本文通过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认识川西南小麦推广品种‘西昌反修麦’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提出小麦超高产育种有必要进一步发挥有利气象因子的增产作用,培育新的气候生态类型。还分析了主要发育期的冻害指标。采用P(A)=mn+1×100%(P(A)保证率,m序号,n样本数)计算冻害指标终日的保证率。
关键词:
小麦,超高产育种,气候生态型,气象因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振生 林作楫 杨会民 陈钦高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低产类型品种最低,中产品种最高,高产品种有所下降的抛物线型,但高产品种后期(灌浆中期)则又呈递增。高产类型品种的植株伤流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以上结果,对高产品种具有的生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产量结构,生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党红凯 李瑞奇 张馨文 孙亚辉 李雁鸣
【目的】明确超高产冬小麦(≥9000kg·hm-2)的铜素营养特点,为确定铜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6年度种植4个冬小麦品种,于各生育时期在田间取植株样品,分器官测定铜的含量。【结果】小麦地上部不同器官中的铜素含量为5.5—18.8mg·kg-1(DW),器官间比较,叶片含铜量始终较高,但含铜量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中期各器官中以叶片的铜积累量最高,孕穗期以前叶片中铜的分配率几乎均占全株总积累量的55%以上;接近成熟时籽粒中铜的积累量最高,成熟时籽粒中铜的分配率达到全株的33.7%—37.7%。全生育期的吸收强度以生育中期(起身至开花)最高,生育后期(开...
关键词:
冬小麦 铜 吸收 积累 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成立 张改生 王寿山 岳秀琴 王红 杨明明 唐涛 鱼晓玉 李长斌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关键词:
杂交小麦 产量 数学模型 农艺方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申冠宇 杨习文 周苏玫 梅晶晶 陈旭 彭宏扬 蒋向 贺德先
【目的】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翻耕、耙、镇压3个因素组合配套实施8个处理,分别为深翻耕+旋耕(DT+RT;DT:30 cm,RT:15 cm)、深翻耕+耙(DT+H)、深翻耕+旋耕+镇压(DT+RT+C)、深翻耕+耙+镇压(DT+H+C)、旋耕(RT)、旋耕+耙(RT+H)、旋耕+镇压(RT+C)、旋耕+耙+镇压(RT+H+C)。对小麦出苗率及幼苗质量进行调查,并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对根系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在灌浆期对小麦籽粒性状、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小麦播种后20 d,不同土壤耕作处理间幼苗质量差异显著。旋耕后出苗整齐度高于深翻耕,而深翻耕后出苗率、基本苗数和株高高于旋耕。相同耕、镇压因素处理下,耙后出苗率增幅为1.0%—5.7%,相同耕、耙因素处理下,镇压后出苗率增幅为0.06%—8.3%;同时深翻耕后,极少出现缺苗、断垄,RT处理缺苗、断垄的累计长度最高,两年平均为55cm。从越冬期到蜡熟期,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的根系活力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DT+H+C处理最高;在越冬期和拔节期,镇压和耙处理后,与无镇压、耙处理相比,根系活力均提高。单株次生根数目在抽穗期达到最大,DT+H+C处理最高,两年最高值分别为45.2条与40.2条;与无耙处理相比,耙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4.8%,与无镇压处理相比,镇压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2.2%。花后5—10 d,DT+H+C和RT+H+C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20 d达到峰值,其中DT+H+C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比其他处理高1.0%—19.4%,达显著水平。灌浆期籽粒千粒重,在花后0—15 d,DT+H+C处理增长最快,DT+RT处理增长最慢,花后25—30 d,DT+H+C处理千粒重最高,较RT处理提高20.8%。从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DT+H+C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耙和镇压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并不规律,籽粒产量均有明显提升,幅度为1.4%—12.2%。经济效益方面,与当地以往耕作方式RT相比,RT+H、RT+H+C、RT+C、DT+H+C、DT+H处理所得效益均高于RT处理,其中DT+H+C处理产生经济效益最高,两年平均比RT处理高12.3%。【结论】黄淮平原农作区当前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影响幼苗质量,旋耕有利于出苗的整齐度提高,而深翻耕则有利于出苗率及幼苗均匀度提高,株高增高,为冬前形成壮苗奠定基础;深翻耕将耕层加深,利于根系下扎,促进次生根数目的增加以及耕层根系活力的提高,间接影响籽粒产量。综合考虑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生育后期籽粒灌浆速率、粒重形成和产量表现等,研究认为黄淮农作区DT+H+C处理土壤耕作技术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倩 贺明荣 代兴龙 贾殿勇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浆前中期,而施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二者的互作效应使得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群体光合性能的改善引起籽粒产...
关键词:
群体光合 氮密互作 冬小麦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