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
2023(155)
2022(139)
2021(117)
2020(116)
2019(250)
2018(265)
2017(433)
2016(308)
2015(328)
2014(331)
2013(327)
2012(343)
2011(323)
2010(317)
2009(313)
2008(309)
2007(351)
2006(277)
2005(256)
作者
(1368)
(1219)
(1186)
(1039)
(724)
(562)
(515)
(456)
(455)
(439)
(408)
(404)
(387)
(381)
(380)
(375)
(358)
(358)
(353)
(349)
(321)
(310)
(301)
(292)
(290)
(285)
(285)
(283)
(281)
(277)
学科
(691)
(649)
经济(648)
管理(476)
(383)
(340)
(331)
企业(331)
方法(307)
小麦(304)
水产(243)
数学(234)
及其(213)
数学方法(212)
理论(211)
动物(204)
(199)
(195)
动物学(181)
中国(158)
生物(156)
(153)
贸易(153)
(150)
(147)
(146)
(143)
(143)
防治(139)
(138)
机构
大学(5071)
学院(4820)
(2394)
研究(2271)
科学(2178)
农业(2007)
业大(1599)
(1508)
中国(1480)
研究所(1439)
农业大学(1340)
(1288)
(1245)
实验(1235)
实验室(1195)
(1126)
重点(1125)
管理(969)
(963)
(961)
中心(930)
经济(916)
技术(913)
科学院(879)
理学(863)
理学院(829)
(819)
(780)
管理学(767)
管理学院(760)
基金
项目(3520)
(2758)
国家(2746)
科学(2669)
基金(2647)
科学基金(2092)
自然(1820)
自然科(1785)
自然科学(1785)
自然科学基金(1756)
研究(1607)
(1521)
(1373)
基金项目(1359)
资助(1139)
计划(1118)
科技(1077)
(904)
重点(882)
专项(853)
教育(796)
科研(774)
(752)
社会(738)
(725)
农业(699)
(687)
社会科(686)
社会科学(685)
创新(670)
期刊
(2392)
学报(2315)
科学(1676)
农业(1585)
大学(1477)
学学(1453)
中国(1257)
(1150)
经济(1150)
研究(899)
业大(836)
(812)
农业大学(754)
中国农业(658)
(573)
农业科学(495)
自然(473)
管理(448)
自然科(442)
自然科学(442)
教育(388)
农学(368)
华北(368)
农林(366)
(366)
(364)
科技(346)
(335)
技术(300)
科技大(300)
共检索到7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建新  赵明  苏宝林  王美云  
以冬小麦农大93(单核期花药)为实验材料,运用 Mg~(2+)-ATP 酶电镜细胞化学定位方法对高温(45±0.5)C 处理(0~30min)后花药的 Mg~(2+)-ATP 酶变化特点观察结果表明:单核期花药中不同部位的 Mg~(2+)-ATP 酶活性表现为绒毡层细胞酶活性>乌氏体和小孢子外壁及其内膜>表皮、内壁和中层。高温处理绒毡层细胞、小孢子质膜和细胞器膜最易破碎,并伴随 ATP 酶活性下降,其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由此可见,绒毡层细胞和小孢子的 Mg~(2+)-ATP 酶活性及膜结构对高温比花药的表皮、内壁和中层敏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人纲  樊志和  李晓芝  王占武  韩炜  
通过电解质渗漏量的变化研究了冬小麦细胞膜的耐热性.耐热性的程度用50℃下热致死时间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在34℃下锻炼3天可获得最大耐热性.在20℃/15℃(日/夜)生长条件下.耐热品种与热敏感品种之间耐热性无明显差异,它们在50℃下热致死时间为8~26Min.在34℃下锻炼3天后,耐热品种的耐热性明显地高于热敏感品种,耐热品种的50℃热致死时间为87~110min,而热敏感品种为35~55min.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照国  李艳梅  白建芳  郭昊宇  栗婷婷  段文静  刘子涵  苑少华  张天豹  张风廷  陈兆波  赵福永  赵昌平  张立平  
【目的】β-葡萄糖苷酶(4-β-D-glueosidase,BG)是一种水解酶,可以从糖聚合物或寡聚糖中水解糖苷键释放出非还原性糖基,对控制花药开裂具有重要作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在不育环境下花药不开裂,在可育环境下花药开裂或不完全开裂。从BS366中克隆TaBG,分析其在花药开裂中的潜在功能,为进一步解析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花药开裂异常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不育系BS366花药的cDNA为模板,克隆TaBG;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TaBG及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构建系统进化树、预测互作蛋白并对TaBG进行上游启动子元件以及互作miRNA预测;构建TaBG-16318hGFP载体,观察其在小麦原生质体中的亚细胞定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测定TaBG在不育环境、可育环境下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中的表达量,以及MeJA处理下TaBG及与其互作的tae-miR395a在花药和颖壳中的表达模式。【结果】TaBG属于糖基水解酶超家族基因,全长为1 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蛋白理论等电点为8.12,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通过miRNA互作预测,发现TaBG可能受miR169、miR395a等抗逆性相关的miRNA调控。通过蛋白互作预测,发现TaBG可能与氧化还原酶(glucose-methanol-choline oxidoreductase,GMC)、内切葡聚糖酶(endoglucanase,EG)等蛋白互作。TaBG定位于小麦原生质体的液泡中。qPCR结果表明,TaBG在花药发育双室期(stage13)、花药开裂时期(stage14)和衰退期(stage15)中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花药开裂时期表达量最高,并且在不开裂花药中的表达量是正常开裂花药的2.8倍。经MeJA处理后,花药和颖壳中的TaBG均呈下调表达,tae-miR395a表达模式与其相反。【结论】TaBG可能受miR169、miR395a等抗逆相关miRNA的调控,参与花药开裂调控。由于TaBG表达量的升高,增加了不育环境下花药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而增加花药中的渗透势,从而减缓花药开裂时的脱水活动,导致花药不开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会杰  林学梧  武跃廷  詹克慧  
对小麦T型和P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中SOD活性、SOD同工酶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核期不育系花药中的SOD活性比保持系略低,SOD同工酶带数与保持系相同。到二核期和三核期不育系花药中缺少一条SOD同工酶带,SOD活性也比保持系明显降低。不育系花药在三个发育时期的MDA含量均明显高于保持系。同时发现在三核期不育系旗叶中减少一条SOD同工酶带。体内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及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剧可能与花粉败育有关,二核期可能是花粉败育的一个关键时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绍松  Peterka H  Budahn H  Schrader O  李成云  李进斌  
【目的】油萝卜(2n=18,9条染色体分别被称作a~i)具有抗甜菜胞囊线虫的基因。探索油萝卜携带的抗甜菜胞囊线虫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外源的油萝卜染色体在油菜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9个油菜附加系进行自花受粉,分别获得附加系的自交F2代。利用筛选的分子标记检测和原位杂交(FISH)检测附加染色体在F2代中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对9个油菜附加系F2代接种甜菜胞囊线虫的2龄幼虫,鉴定携带抗甜菜胞囊线虫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结果】9个附加系自交F2代中的附加染色体遗传表现不一,5个油菜附加系的F2代中均有2条附加染色体,能稳定遗传;4个附加系的自交后代中附加染色体的遗传表现不稳定,部分后代中无附加染色体。FI...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毓君  
研究了经组织培养筛选出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赤霉病突变体各世代(R_1~R_8)的抗性平均表现、突变体的配合力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组织培养能诱导抗病突变体,突变体能稳定遗传。利用突变体作亲本,其抗性具有较好的配合力,从其后代中能选出32%~38%的抗性单株,遗传力较高,可作抗源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世平  张哲夫  安林利  行翠平  韩东翠  曹亚萍  
经过试验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品种的高产稳定性 ,计算简便且分析容易 ,但比较粗放。回归系数座标分析法较为详细准确 ,缺点是比较繁琐。所以在对区试结果不需详细分析时 ,用高稳系数法较简便容易 ;如需详细分析时 ,则用回归系数座标分析法较准确可靠。同时对几种品种稳定性参数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品种间回归系数的大小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品种间稳定性差异程度的大小 ,其对稳定性的代表性要准确于其他稳定性参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项羽  聂庆庆  杜恩岐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及在其C-端嵌合PRRSV T细胞抗原表位的Cap嵌合蛋白,对Cap蛋白形成的病毒样颗粒(VLPs)的稳定性、免疫原性以及C-端嵌合PRRSV T细胞抗原表位VLPs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为猪圆环病毒2型(PCV2)VLPs疫苗的高效制备及基于Cap VLPs纳米骨架展示技术嵌合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合成PCV2b型强毒株ZJ的cap基因,在其C-端插入PRRSV T细胞抗原表位T1、T2、T3、T4、T5,构建cap-T1~cap-T5基因;将cap及cap-T1~cap-T5基因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染大肠杆菌ClearColi~(TM) 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的热稳定性及免疫效果进行检测。[结果]实现了Cap蛋白及其C-端嵌合PRRSV T细胞抗原表位的Cap-T1、Cap-T2、Cap-T3、Cap-T4和Cap-T5嵌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并成功观察到了VLPs;表达产物热稳定性分析显示,在60℃处理30 min条件下,Cap VLPs保持稳定,而C-端嵌合PRRSV T细胞抗原表位的VLPs热稳定性大幅下降;小鼠免疫效果检测显示,Cap VLPs诱导产生了高水平特异性抗体,其中VLPs+佐剂S350组效果最好。[结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的PCV2 Cap蛋白可高效自组装成耐热和高免疫原性的VLPs,但在Cap蛋白C-端嵌合PRRSV T细胞抗原表位后的嵌合VLPs组装效果和稳定性急剧下降,提示PCV2 VLPs作为纳米骨架用于传染病疫苗研发仍有较大局限性。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韩黎  陶妍  汪之和  
对来自春季(4月份)、夏季(8月份)、秋季(11月份)和冬季(1月份)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骨骼肌肌球蛋白进行提取和纯化,通过测定肌球蛋白在不同热变性温度下Ca2+-ATPase的变性速率常数(KD),考察了两种淡水鱼肌球蛋白热稳定性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鱼肌球蛋白Ca2+-ATPase的活性均显示夏季鱼>春季鱼>秋季鱼>冬季鱼。在35℃、40℃、45℃和50℃的热变性温度下,测定了两种鱼的肌球蛋白Ca2+-ATPase变性速率常数(KD),证明了肌球蛋白的热变性符合一级反应速度方程。经35...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惠芬  毛胜勇  姚文  朱伟云  
研究了分离自仔猪肠道的乳酸菌L5和L7对低pH值、胆盐的耐受性。结果表明,pH值在2.5、3.5 和4.5时,L5菌株处理1 50 min对其无显著影响,在pH 1.5时经30 min处理,L5仍可维持较高的存活率;L7菌株在pH 3.5和4.5条件下经150 min处理后可保持较高的存活率,而在pH 1.5和2.5条件下经处理30 min后菌株数量显著下降。胆盐对L5和L7菌株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低浓度短时间内影响较小。在同一胆盐浓度下,随培养时间的增长,活菌数下降。当胆盐浓度高于0.2%时,L5和L7菌株的生长极差。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L5菌株在50℃下可成活,且呈正常生长趋势,但其对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卢良峰  张弛  邓淑华  
通过对普通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两对)以及一个恢复系的花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观察,发现在单核期和双核期,K型三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无差异。在三核期,K型三系的酶谱出现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云月  胡道芬  刘敏  刘立军  
用不同基因型的冬小麦品种(系)花药在W142培养基(改进的W14培养基)上获得了较高的出愈率,但不同基因型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用Pharmacia公司PhastSystem电泳仪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花药及其愈伤组织蛋白质进行等电聚焦电泳(IEF)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观察到不同基因型花药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初步认为这种蛋白质差异与出愈率有相关性。不同基因型花药愈伤组织之间观察不到明显的带型区别,但它们和花药比较,却明显有新蛋白质的产生,这可能与出愈过程生化变化有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东发  朱旭彤  万正兵  蔡军  
用分期播种法和系×测验系法分别测定了 4个主穗小穗数在 2 5~ 2 9个的多小穗小麦品系的多小穗性的稳定性及其在杂种一代中的表现 ,结果表明 ,4个多小穗品系的主穗小穗数年度间变化不大 ,多小穗性表现稳定 ,在杂种一代中 ,4个品系的多小穗性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 ,呈部分显性遗传 ,显性度因材料、组合不同有较大差异 ( 0 .0 892~0 .60 0 0 ) ,其中SW94 3 0 92 1、90 2 71为一般配合力较优的多小穗基因资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蒲宗君  
1993~1996,以T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对影响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核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不育系种子的粒重和发芽率仅分别相当于保持系的90%和50%左右,年份间的变异较大;有些不育系种子的发芽率在年份间的变异系数高达23.7%。只有极少数不育系的种子质量与保持系基本相同,且稳定性较好。不育系种子的皱缩程度和发芽率在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子,其粒重主要取决于不育系,发芽率则与双亲都有关系,当不育系种子的的发芽率在70%以上时,杂交种的发芽率与双亲发芽率的乘积呈高度正相关,r=0.850**。正反交试验表明,恢复基因可以有效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永禄  吴晓丽  吴元奇  李朝苏  吴春  郭大明  
四川盆地小麦的粒重优势明显,但其稳定性受生育后期不利环境的影响较大,研究籽粒灌浆参数的稳定性对于提高粒重和产量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以10个粒重、熟期和株叶型差异明显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5个试验环境(年份×地点),研究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差异很大,环境均值变动在42.9~53.0g之间。多数灌浆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效应,且年份效应大于地点效应。相同年份,粒重(TKW)、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渐增期(T1)、缓增期(T3)及快增期灌浆速率(R2)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CM104、CM42、CY23和NM836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