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4)
- 2023(10700)
- 2022(9500)
- 2021(8928)
- 2020(7587)
- 2019(17682)
- 2018(17679)
- 2017(33781)
- 2016(18693)
- 2015(21172)
- 2014(20983)
- 2013(21007)
- 2012(19206)
- 2011(17195)
- 2010(16935)
- 2009(15392)
- 2008(14831)
- 2007(12768)
- 2006(11113)
- 2005(9541)
- 学科
- 济(70247)
- 经济(70155)
- 管理(52044)
- 业(49093)
- 企(41670)
- 企业(41670)
- 方法(34847)
- 数学(29936)
- 数学方法(29575)
- 学(19099)
- 农(17896)
- 中国(17656)
- 财(17541)
- 业经(15286)
- 地方(14179)
- 理论(12598)
- 贸(12439)
- 贸易(12432)
- 和(12138)
- 农业(12057)
- 易(12005)
- 制(11786)
- 务(11319)
- 环境(11270)
- 财务(11261)
- 财务管理(11237)
- 技术(11230)
- 企业财务(10686)
- 教育(10087)
- 划(10058)
- 机构
- 大学(266104)
- 学院(262056)
- 管理(103151)
- 济(96062)
- 经济(93798)
- 研究(91229)
- 理学(90243)
- 理学院(89135)
- 管理学(87360)
- 管理学院(86940)
- 中国(64676)
- 科学(62260)
- 京(57808)
- 农(51056)
- 所(47846)
- 业大(45622)
- 研究所(44238)
- 财(42628)
- 农业(40798)
- 中心(40091)
- 江(37209)
- 北京(36372)
- 范(34786)
- 财经(34729)
- 师范(34300)
- 院(33169)
- 经(31659)
- 州(30472)
- 技术(29682)
- 师范大学(27909)
- 基金
- 项目(188297)
- 科学(146334)
- 基金(136270)
- 研究(131300)
- 家(121810)
- 国家(120825)
- 科学基金(101872)
- 社会(79155)
- 社会科(74729)
- 社会科学(74704)
- 省(74202)
- 基金项目(73046)
- 自然(70615)
- 自然科(68928)
- 自然科学(68906)
- 自然科学基金(67675)
- 划(63827)
- 教育(59827)
- 资助(56259)
- 编号(52786)
- 成果(42633)
- 重点(42461)
- 部(40390)
- 发(39646)
- 创(39281)
- 计划(37362)
- 科研(37115)
- 课题(36657)
- 创新(36609)
- 大学(34418)
- 期刊
- 济(102160)
- 经济(102160)
- 研究(73887)
- 学报(51787)
- 中国(49110)
- 农(45923)
- 科学(45006)
- 管理(37270)
- 大学(37036)
- 学学(34954)
- 农业(32012)
- 财(31139)
- 教育(28940)
- 技术(21265)
- 融(18449)
- 金融(18449)
- 业(16772)
- 业经(16510)
- 财经(16238)
- 经济研究(16140)
- 图书(15402)
- 业大(14197)
- 科技(14166)
- 经(13687)
- 版(13392)
- 理论(13197)
- 问题(13066)
- 实践(12331)
- 践(12331)
- 技术经济(12089)
共检索到372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希勇 李亚军 高增玉 田胜民
以Seui82×SieteCerros重组近交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电解质渗漏测定细胞膜热稳定性的方法,对耐热性获得与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耐热性表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供试材料幼苗相当热损伤率的变幅为39 0%~75 8%,基因型间在该性状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幼苗相对热损伤率和大田环境条件下耐热性表现的相关分析中,发现相对热损伤率与大棚升温及第2播期的千粒重、穗粒重热感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和第2播期产量性状表现显著的负相关,和升温处理的产量性状也表现出较高的负相关。研究认为细胞膜热稳定性是一个耐热性评价的理想生理指标。
关键词:
小麦 高温胁迫 耐热性 相对热损伤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盖钧镒
对8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的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在小麦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耐热性的高低与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冠层温度显著相关,它直接影响到品种开花后的同化物积累量;叶片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冠层温度可以作为小麦抗热性育种的选择指标。
关键词:
小麦,品种改良,耐热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人纲 樊志和 李晓芝 王占武 韩炜
将生长3天的小麦幼苗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击处理和同位素标记,在34℃时诱导出了十几种蛋白,其中,以70、54、26、15~17KD分子量的蛋白最为明显;当热击时间超过4h时,这些蛋白明显地减少。事先对小麦进行34℃的热锻炼,可使其获得耐热性来抵御高温的伤害。
关键词:
小麦 热击 热击蛋白 耐热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希勇 孙其信 孙长征
以 Seri82× Siete Cerros重组近交系为供试材料 ,对不同高温胁迫环境条件下小麦耐热性的表现以及小麦耐热性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分期播种能够给春小麦提供全生育期的高温胁迫环境 ;借助塑料大棚人工升温的办法可以模拟大田生产条件下籽粒灌浆期的高温胁迫环境。在这些不同的热胁迫环境中 ,供试材料的产量性状都受到严重影响 ,且在耐热性表现显著差异。产量性状和耐热性的相关分析表明 :正常环境条件下产量性状表现与耐热性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同热胁迫环境条件下 ,基因型之间产量性状的遗传表达亦存在显著差异 ,并与耐热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可以认为采用热感指数和几何平均产量 2个指标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如强 孙其信 张树榛
利用51份春小麦材料对3种耐热性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供试材料在田间通过晚播计算各基因型的穗粒重感热指数(Se)或于籽粒灌浆期用塑料简棚进行遮盖处理并计算千粒重感热指数(Sg)评价其耐热性;而在室内采用膜热稳定性测定方法,以相对热损伤率(RI%)大小评价基因型的耐热性。相关分析表明:Se在年际间和年份内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r=0.676**~0.757**),从而具有较好的重演性;而RI%与Sg呈显著正相关(r=0.328*)说明基因型的膜热稳定性大小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其田间的耐热性表现。上述方法指标将在今后的耐热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春小麦,耐热性,筛选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波 关攀锋 辛明明 汪永法 陈希勇 赵爱菊 刘曼双 李红霞 张明义 逯腊虎 魏亦勤 刘旺清 张金波 倪中福 姚颖垠 胡兆荣 彭惠茹 孙其信
【目的】利用热感指数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分别对冬、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为小麦耐热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冬小麦材料采用延期播种、春小麦材料种植在温度有显著差异的地理环境下,人为致使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根据不同环境处理的千粒重值计算冬、春小麦各个材料的热感指数。依据热感指数,对来自中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和国外不同地区和组织的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包括688份冬小麦和637份春小麦,分别进行耐热性评价。热感指数小于0.5为极耐热材料、大于等于0.5小于1为中等耐热材料、大于等于1小于1.5为中等热敏感材料、大于等于1.5为极敏感材料。【结果】冬小麦和春小麦热胁迫处理组灌浆期平均最高温度分别高于对照组1.91℃和7.09℃,且热胁迫处理组千粒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降低。根据热感指数分级评价结果,极耐热冬、春小麦材料31和48份,占供试材料的4.51%和7.54%;极敏感冬、春小麦材料19和58份,占供试材料的2.76%和9.11%;其余大多数材料为中间类型(中等耐热材料和中等热敏感材料)。从中国小麦生态区域的地理分布来看,来自南部麦区(西南冬麦区、青藏春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耐热性整体高于来自北部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对于春小麦,来自新疆春冬麦区的材料耐热性最强,平均热感指数为0.70,且其中88.00%的材料属于耐热材料(极耐热材料或中等耐热材料);此外,来自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的春小麦平均热感指数为0.88,也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六倍体材料耐热性最弱,平均HSI为1.18,其中69.58%的材料为热敏感材料(中等热敏感材料和极敏感材料)。【结论】采用延期播种或在高温的地理环境下种植能使小麦在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综合考虑正常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和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筛选出优异耐热资源103份,可用于相应生态区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耐热性 热感指数 生态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如强 孙其信 张树榛
高温胁迫是小麦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小麦耐热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对迄今有关的重要成果进行了阐述,包括:①高温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②高温对小麦主要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③小麦的耐热性表现;④耐热性遗传。最后还就此作了总结评述。
关键词:
小麦 高温胁迫 耐热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谷建田 范双喜 张喜春 韩良玉
以6个结球莴苣品种为试验材料,从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耐热性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抽薹时间是理想的耐热性鉴定指标。POD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与抽薹时间显著相关,因而可作为结球莴苣耐热性鉴定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
结球莴苣 耐热性 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长生 肖世和 张秀英 海林
冬小麦品种生育后期耐热性遗传差异的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通过1997-2000年间在北京对群体气-冠温差、灌浆特性、热感指数等三种耐热性评价方法有效性的比较研究,认为热感指数反映品种对后期热胁迫的敏感程度,利用千粒重热感指数可鉴定出后期耐热性较好的基因型。气-冠温差法快速、简便、准确,但叶片持绿期长的品种气-冠温差一般较大,可结合对灌浆速率的评价来筛选生育期适中的耐热基因型。在3年的试验中,小麦品种鲁936098表现耐热性强,千粒重稳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世平 昌小平 王成社 景蕊莲
【目的】以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为材料,鉴定其灌浆期耐热相关生理性状及千粒重耐热指数,并进行QTL定位,以期发掘具有显著效应以及不同环境中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为改良小麦耐热性提供理论依据及分子标记。【方法】运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以耐热指数为耐热性指标,对DH群体在田间雨养和灌溉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耐热性进行QTL定位。【结果】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共检测到12个控制不同性状耐热指数的加性效应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2.64%—11.41%,其中,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效应,对耐热指数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41%—4.6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灵迪 石琳琪 焦永刚 郭敬华 申书兴
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番茄进行越夏栽培并进行耐热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硬果型红果番茄满田2180高温胁迫下生长势强,坐果数多,果实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宜于越夏栽培;其耐热机理为:高温胁迫下该品种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使其高温下保持高的光合能力;可通过提高自身SOD、POD活性减轻膜质过氧化作用,以及通过提高脯氨酸含量提高高温胁迫下自身对逆境的抗性。
关键词:
番茄 耐热性 耐热机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彦蕊 蔡宇杰 孙俊 饶志明 须文波
挑选了NCBI COG数据库中具有全基因组的单细胞微生物,选择其中三维结构已知的蛋白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盐桥数目和类型对古细菌和细菌类蛋白质耐热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古细菌还是细菌类蛋白质,总盐桥含量和盐桥网络都随耐热性的提高而增加;古细菌类超高温蛋白质形成盐桥时对Asp的利用率比较高;细菌类耐热蛋白质形成盐桥时尽量利用带正电荷的Lys和带负电荷的Glu,而常温蛋白质尽量利用带正电荷的His和带负电荷的Asp;由于耐热蛋白质对带电荷氨基酸的利用率高,即使细菌类耐热蛋白质和常温蛋白质含有等量的带电荷氨基酸,其稳定性也会提高。
关键词:
全基因组 蛋白质 耐热性 盐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本泽 赵爽 龚耀 何亮
利用湖北武汉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期间自然高温环境,采用分蘖田间耐热性鉴定法对2份耐热品种Ⅱ优838、汕优63和2份敏感品种Ⅱ优63、特优559进行耐热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花期均温达到最高的时间点"08-02",4份品种的分蘖结实率均达到最低值,但耐热品种Ⅱ优838和汕优63的结实率要远高于敏感品种Ⅱ优63和特优559;表明Ⅱ优838、汕优63的耐热性大大强于Ⅱ优63、特优559,与生产实践非常吻合。在另一个高温胁迫点"08-11"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在受到高温热害时所有供试品种的分蘖结实率与花期均温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且对Ⅱ优63、特优559的结实率影响更为严重。
关键词:
耐热性 水稻 分蘖 结实率 花期均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敏 苏慧 李阳阳 李金鹏 李金才 朱玉磊 宋有洪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耐热性,筛选耐热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耐热评价模型,为耐热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高温(花后第14—20天,连续7 d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2种处理,在灌浆后期测定小麦穗部冠层温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收获晾干后测定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根据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生长下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温处理下各性状变异幅度为-14.89%—15.09%。通过对9个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率分别为55.970%、15.530%和12.171%,代表了全部数据83.670%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热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按照耐热性强弱将20个小麦品种划分为3类,第一类耐热型8个品种;第二类中等耐热型7个品种;第三类高温敏感型5个品种。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D=-4.801+0.834X4+2.913X7+0.303X6+2.937X8-1.409X1-0.524X3+0.876X9(R2=0.986),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VP)与D值基本一致,表明SOD活性(X4)、单穗粒重(X7)、CAT活性(X6)、千粒重(X8)、冠层温度(X1)、MDA含量(X3)和产量(X9)这7个指标可用于小麦耐热性品种的鉴定。【结论】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评价是可行的;20个小麦品种被分为3类(耐热型、中等耐热型和高温敏感型);高温处理下,SOD活性、单穗粒重、CAT活性、千粒重、冠层温度、MDA含量和产量可以作为小麦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关键词:
冬小麦 花后耐热性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