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4)
2023(3902)
2022(3155)
2021(2722)
2020(2251)
2019(5073)
2018(4723)
2017(8719)
2016(4781)
2015(5292)
2014(4914)
2013(4977)
2012(4740)
2011(4453)
2010(4386)
2009(3971)
2008(3831)
2007(3557)
2006(3129)
2005(2811)
作者
(17684)
(14858)
(14814)
(13882)
(9326)
(7221)
(6357)
(5863)
(5672)
(5162)
(5113)
(4914)
(4830)
(4790)
(4767)
(4584)
(4513)
(4461)
(4387)
(4269)
(3857)
(3748)
(3578)
(3558)
(3465)
(3391)
(3282)
(3152)
(3142)
(3081)
学科
(19990)
经济(19962)
管理(12980)
(11788)
方法(9759)
(9140)
企业(9140)
数学(8776)
数学方法(8625)
(5998)
中国(5290)
(5088)
(5023)
(4120)
贸易(4119)
业经(4089)
(4017)
农业(3512)
(3458)
环境(3311)
(3105)
金融(3105)
地方(3057)
(2946)
技术(2934)
(2886)
银行(2855)
理论(2766)
(2760)
产业(2636)
机构
大学(74523)
学院(72955)
研究(30728)
(29752)
经济(29191)
管理(23744)
(22161)
科学(21921)
中国(21149)
理学(20857)
理学院(20580)
管理学(20009)
管理学院(19909)
农业(18255)
(17514)
研究所(16337)
(16257)
业大(15881)
中心(13194)
(13101)
农业大学(11535)
(11221)
(10981)
(10878)
(10743)
财经(10668)
科学院(10492)
(10277)
经济学(10047)
北京(9949)
基金
项目(54406)
科学(41948)
基金(40691)
(39411)
国家(39145)
研究(32642)
科学基金(31609)
自然(22900)
自然科(22420)
自然科学(22410)
自然科学基金(22032)
(21225)
社会(21032)
基金项目(20695)
社会科(20010)
社会科学(20002)
(19205)
资助(17291)
教育(14730)
重点(13254)
计划(13103)
(11937)
(11807)
科技(11736)
(11487)
科研(11243)
(11070)
创新(10872)
编号(10639)
专项(9945)
期刊
(29102)
经济(29102)
学报(21051)
研究(20522)
(20031)
科学(16122)
中国(15616)
大学(14240)
学学(13752)
农业(13570)
管理(9578)
(9393)
(8102)
业大(6362)
(5848)
金融(5848)
经济研究(5809)
教育(5588)
农业大学(5567)
财经(5567)
技术(4901)
(4890)
(4631)
中国农业(4592)
业经(4121)
科技(3892)
问题(3870)
(3605)
世界(3549)
统计(3488)
共检索到107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裴雪霞  王姣爱  党建友  王秀斌  张定一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的穗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穗结实粒数相近,粒重和品质不同的3个小麦品种的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3个小麦品种不同小穗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千粒重、粒重、蛋白质含量、干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评价值和软化度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分布,第1粒位、第2粒位和第3粒位的粒重及品质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表现出籽粒发育的近中优势。第1粒位和第2粒位的粒重相近,都高于第3结实粒位;第2粒位增产潜力较大,是粒重变化的主要因素;临优2018和临优2069第2粒位,临优145第1粒位的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和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魏凤珍  吴进东  马蓓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菁芳  陈书强  潘国君  王玉成  
为探明粒重和食味与其他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选用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水稻为材料,按照穗部位置分为27个粒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粒位间粒重与食味值和整精米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碾米品质的好坏对食味有显著影响;粒重和食味值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极显著负相关性,与粒长、粒宽和长厚比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粒重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值只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性不大;粒重和食味值与总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脂肪酸含量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球蛋白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提高籽粒的球蛋白含量,来协调食味、产量和营养品质之间的矛盾;粒重和食味与淀粉RV...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丽华  刘国华  肖应辉  唐文帮  陈立云  
为探明水稻新品系996和4628耐热性差异的生理基础,以汕优63和金优207为对照,通过开花期、灌浆结实期人工气候箱高温处理和大田条件下种植,研究了高温对水稻花粉、小穗育性以及稻谷和糙米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温处理对花粉育性的影响因品种而存在较大差异,996花粉育性热害指数仅为21.7%,4628受高温胁迫影响严重,其花粉可育率显著下降,热害指数高达75.35%;2)开花期高温处理7d后水稻籽粒受精率明显降低,其中996下降幅度较小,仅为18.9%,4628则出现大幅下降,较自然条件种植的下降了42.8%;3)开花期、开花-灌浆结实期高温处理均使稻谷粒重与糙米粒重降低,其中开花期处理后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松洁  王文静  宋家永  阎耀礼  夏国军  罗毅  
以大粒小麦兰考 86 (79)、中粒小麦豫麦 4 1号为材料 ,在河南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小麦大粒品种源库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大粒品种灌浆期叶片叶绿素、总糖、全氮含量高 ,光合强度大 ,茎鞘中总糖、全氮含量高 ,但下降快 ,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 ,后期氮素相对缺乏 ;粒重增长快 ,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高 ,变化平稳 ,不受子粒积累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后期灌浆不充分 ,子粒饱满度差 ,子粒中GA3/ABA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旗叶与子粒中GA3/ABA的相关性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仲学  王璞  M.Boening-Zilkens  梁振兴  W.Claupein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 ,于 1999— 2 0 0 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 3因素共 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 ,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 ,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 ;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 :第 2位粒 >第 1位粒 >第 3位粒 ,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 ;3施氮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 ,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率快的小麦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璞  王启现  鲁来清  王伟东  王树安  
以农大 32 91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 2种灌水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并对密度、氮肥用量对灌水运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造好底墒水的前提下 ,冬小麦春季灌 4次水 (简称 4水 )与春季灌 2次水 (简称 2水 )相比 ,千粒重增加 1 78g ,产量增加 665 1kg/hm2 ,但全生育期多耗水 73 65mm ,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7 63% ;经分析 ,差异显著。 4水比 2水多消耗的水分主要是土壤水并且集中在生育后期 (抽穗 -成熟 )。密度与氮肥的影响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节省氮肥用量和降低植株密度均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 ,但产量有所降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明亮  洪德林  薛林  胡加如  黄小兰  江建华  郭媛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玉米3个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和百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松洁  王文静  陈时良  
以大粒小麦新品系兰考 86 (79) (源限型 )、豫麦 18号 (库限型 )和大穗小麦新品系黄 812 4(源库互作型 )为材料 ,对其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源限型和源库互作型品种“源”的形成和发展较库限型品种更为合理 ,其光合势大 ,叶面积持续时间长 ,光合生产率高 ,叶片光合性能强 ,粒重增长快 ,穗部性状优良 ;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 ,后期下降平缓 ,粒重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对源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秆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梅方竹  周广生  
对大、中、小 3种不同粒型的 6个小麦品种主要营养器官的横切解剖研究结果表明 ,维管组织对穗粒重贡献程度是维管束数量大于维管束面积 ,且维管束面积与粒重大小成正比关系。回归分析表明 ,旗叶、旗下叶及茎、穗轴维管束数量可以作为“流”对生产力性状影响程度较大的鉴定指标。研究结果可以启示小麦育种工作者在进行外部性状选择时应结合植株解剖结构特征共同选育高产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永伟  周硕  王雪征  孙果忠  朱金永  韩秋芬  李春杰  赵和  王海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文福  刘宾  彭涛  袁倩倩  韩淑晓  田纪春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琴  王志敏  王树安  苏宝林  
利用离体穗培养方法研究了脱落酸(ABA)对小麦穗粒数的调节作用。在开花前15天和开花前8天进行离体穗培养,不同浓度(10-6,10-5,10-4mol·L-1)ABA处理均显著降低穗粒数,ABA的作用一方面是降低了离体器官的蔗糖吸收量(源调节),另一方面是降低了穗器官的蔗糖代谢活性(库调节)。开花期穗培养,ABA处理对穗粒数的影响力较小,而且主要是通过降低蔗糖吸收量而起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穗发育过程中,蔗糖与ABA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穗粒数的重要生理调控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世伟  李毅念  姚敏  李玲  丁启朔  何瑞银  
[目的]小麦穗部小穗数及籽粒数能够直接反映小麦产量,也是小麦穗表型研究中2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方法]为了快速测量这2个参数,针对小麦穗部正视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小穗抛物线分割方法,并实现了小穗数及籽粒数的同步识别计数。首先采用图像预处理算法获得麦穗二值图像,然后将二值图像沿穗轴方向的像素按行求和,根据行像素求和曲线图中波峰波谷确定所需要的小穗3个位置点,由小穗3个位置点在二值图像上确定三点拟合抛物线,最后运用抛物线位置分割出各小穗,同时通过阈值法确定各小穗面积值与其籽粒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使用3个品种小麦穗图像对小穗数及籽粒数识别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 3个品种小麦穗部小穗数识别的平均零误差率为68.16%,平均绝对误差为0.46,平均相对误差为2.99%,对比已有文献识别小穗数方法,识别精度显著提高;3个品种小麦穗部籽粒数识别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11,平均相对误差为5.62%;3个品种单株麦穗平均测量时间为7.99 s。[结论]运用本方法可以快速高精度地对小麦穗部小穗数及籽粒数进行自动计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小华  段晓亮  侯春雨  张婷  许兰杰  吕延华  梁荣奇  尤明山  
为了解小麦品种(系)籽粒植酸和无机磷含量的变异及其与千粒重、容重的相关性,进而为小麦营养品质分析、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三氯化铁比色法和钼蓝比色法分别测定92份小麦品种(系)全麦粉的植酸和无机磷含量,并考察了其与千粒重和容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籽粒无机磷含量为0.42~1.60μg/mg,平均值为0.84μg/mg,变异系数是0.24,变异范围较大;2)籽粒植酸含量为17.54~28.71μg/mg,平均值为23.27μg/mg,变异系数是0.09,变异范围较小;3)小麦籽粒植酸含量与其容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209 2),与其千粒重的相关系数较小、没有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