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6)
2023(4724)
2022(3863)
2021(3448)
2020(2766)
2019(5967)
2018(6031)
2017(10120)
2016(6057)
2015(6877)
2014(7003)
2013(6443)
2012(6121)
2011(5523)
2010(5589)
2009(5106)
2008(4986)
2007(4680)
2006(4005)
2005(3645)
作者
(22053)
(18479)
(18342)
(17348)
(11363)
(8848)
(8251)
(7424)
(6857)
(6610)
(6203)
(6086)
(6042)
(5965)
(5743)
(5739)
(5632)
(5564)
(5380)
(5064)
(4927)
(4587)
(4524)
(4243)
(4214)
(4210)
(4198)
(4085)
(4023)
(3895)
学科
管理(18127)
(16978)
经济(16948)
(12664)
(10579)
企业(10579)
(8718)
环境(7037)
(5955)
中国(5934)
(5781)
(5667)
方法(5344)
(5112)
(4971)
理论(4338)
数学(4301)
数学方法(4215)
业经(4134)
地方(4131)
(4117)
(4105)
金融(4098)
银行(4083)
(3982)
及其(3533)
农业(3524)
技术(3510)
教育(3331)
水产(3309)
机构
学院(87026)
大学(85374)
研究(35203)
(28796)
科学(27027)
(26688)
管理(25939)
经济(25875)
中国(24532)
农业(23482)
理学(21932)
理学院(21586)
管理学(20868)
管理学院(20739)
业大(20443)
(20350)
(19066)
研究所(19012)
中心(15769)
农业大学(14908)
(14602)
技术(14560)
(14493)
(14214)
(13417)
(13248)
实验(13127)
实验室(12738)
(12527)
重点(12027)
基金
项目(62457)
科学(47021)
基金(43371)
(41375)
国家(41045)
研究(39752)
科学基金(32873)
(27741)
自然(23784)
(23299)
自然科(23224)
自然科学(23213)
自然科学基金(22729)
基金项目(22537)
社会(22234)
社会科(20908)
社会科学(20900)
教育(18115)
资助(17161)
计划(15585)
重点(15013)
编号(14983)
科技(14684)
(14095)
(13479)
创新(12772)
(12699)
成果(12626)
科研(12553)
(12523)
期刊
(31532)
经济(31532)
(27551)
学报(26478)
中国(23055)
研究(20804)
科学(19105)
农业(18182)
大学(17507)
学学(16964)
教育(11280)
(10633)
管理(10115)
(9917)
业大(8488)
农业大学(7550)
技术(7279)
(6787)
(6529)
金融(6529)
中国农业(6035)
业经(5646)
科技(5518)
财经(4784)
经济研究(4663)
自然(4376)
林业(4314)
(4132)
职业(4088)
自然科(4039)
共检索到132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亚青  毛新国  赵宝存  葛荣朝  沈银柱  黄占景  
以中国春缺体-四体系为材料,提取各材料的基因组DNA,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KpnI完全酶切、电泳、转膜后,用α-32P_dCTP标记的与小麦耐盐相关的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TaGSK1为探针进行杂交,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的短臂上,为进一步研究小麦耐盐性的遗传及机理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立柱  赵宝存  齐志广  葛荣朝  马闻师  沈银柱  黄占景  
目的对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TaGSK1)进行亚细胞水平定位以及功能鉴定。方法构建Tagsk1-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以仅携带gfp基因的拟南芥作为对照,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转基因植株根部细胞的分布;利用含不同浓度NaCl的MS培养基对携带有融合基因的拟南芥和Columbia型拟南芥进行耐盐性鉴定,观察主根生长量和侧根生长数目。结果发现TaGSK1存在于细胞质内,且该激酶在根尖分生组织和与侧根发生有关的中柱鞘细胞中分布较多;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转Tagsk1-gfp融合基因的植株的平均主根生长量和侧根生长数目与Columbia型拟南芥植株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严海燕  宗成志  包文志  单世华  
前期研究证明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在花生黄曲霉敏感品种中上调表达。本研究对花生黄曲霉抗性品种和易感品种发育种子表达的GSK3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定量PCR的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在抗性品系中,GSK3β基因在小果时期上调表达。由于GSK3β是油菜类甾醇信号传导的负调控因子,在细胞延长中起着抑制作用。因此推测GSK3β在花生果实发育中是种子和果实大小的抑制因子,与黄曲霉抗性有间接或直接的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孔延元   牛刚   吴春兰   王晨芳  
观测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Mo GSK3敲除突变体表型,明确Mo GSK3在稻瘟菌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为挖掘防治稻瘟菌新型药剂的潜在靶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同源重组原理,用split-PCR方法获得稻瘟菌Mo GSK3敲除突变体菌株,将Mo GSK3基因克隆到p FL2载体上得到Mo GSK3-C融合载体,并将其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导入Mo GSK3突变体中得到回补菌株。培养观察野生型菌株Guy11、突变体菌株G3-9及回补菌株GC-1的菌落形态和生长状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稻瘟菌产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观察稻瘟菌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形态,通过附着胞洋葱表皮穿透试验及接种水稻叶片,研究其致病力;通过KI-I2染色对野生型菌株Guy11及突变体菌株G3-9分生孢子和附着胞中的糖原运输能力进行观测。【结果】稻瘟菌Mo GSK3突变体存在多个表型缺陷,与野生型菌株Guy11相比,Mo GSK3突变体菌株G3-9菌落直径显著变小,生长缓慢,产孢相关基因表达量下降且分生孢子出现末端伸长畸形的状态。Mo GSK3基因缺失还会导致稻瘟菌菌丝末端无法形成正常的分生孢子梗,附着胞无法穿透洋葱表皮形成侵染菌丝,接种划伤水稻叶片也无法形成褐色病斑。对Mo GSK3突变体菌株G3-9分生孢子及附着胞进行糖原染色后发现,突变体菌株G3-9在糖原转运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结论】Mo GSK3基因参与稻瘟菌的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及形态建成、侵染、糖原转运等过程,是稻瘟菌重要的毒力因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在杰  缪为民  尤洋  袁新华  陈家长  
从尼罗罗非鱼的细菌人工染色体基因文库中提取和纯化含有卵巢和脑芳香化酶基因的重组质粒DNA,通过简并PCR制备芳香化酶基因原位杂交探针,并用荧光素进行标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卵巢和脑芳香化酶基因位于2对不同的小染色体上,而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结果提示:芳香化酶基因不是尼罗罗非鱼主要的性别决定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登才  罗明诚  杨俊良  颜济  兰秀锦  杨武云  
“开县罗汉麦”是来源于四川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这个品种的自然群体中含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因子。通过染色体单体分析发现,这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促进作用是由位于“开县罗汉麦”6A染色体上的基因造成的。它不同于以前所报道的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人工突变体,是一个地方品种自然群体中天然分布的新的配对促进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磊  张宝石  周荣华  孔秀英  高丽峰  贾继增  
【目的】克隆小麦的TaCKX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TaCKX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小麦CKX基因以及利用该基因进行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同源克隆结合BAC文库筛选的方法克隆基因,通过小麦缺体-四体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从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分离得到TaCKX5基因的gDNA和cDNA序列。分析表明,TaCKX5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596bp,编码531个氨基酸,含有CKX基因家族典型的功能位点FAD-binding domain,预测属于分泌蛋白,并具有糖基化位点。使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将TaCKX5定位于小麦第三同源群。系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晓波  马传喜  何克勤  司红起  张业伦  
【目的】开发出小麦籽粒PPO活性的分子标记,并对新标记的应用进行研究,为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一条由小麦2D染色体上PPO基因编码的mRNA序列(GenBank:AY515506)设计引物,对7个高PPO活性和7个低PPO活性小麦品种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有差异的引物,对130份小麦品种资源进行检测,验证不同带型与PPO活性的相关性,并利用一套中国春缺体、四体及双端体对STS标记进行染色体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位于小麦2A染色体上的PPO基因分子标记(PPO18),对新开发的标记在小麦低PPO活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在AY515506的不同位置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丽  郭程瑾  路文静  李小娟  肖凯  
【目的】以中国春遗传背景的整套B染色体双端体为材料,鉴定磷转运蛋白基因TaPHT2;1的染色体定位特征。解析不同供磷水平下,上述材料和不同磷利用效率小麦品种该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与植株干物质生产能力和磷效率特征的联系。【方法】采用溶液培养法水培中国春(CS)及该品种遗传背景的整套B染色体组双端体和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材料。以B染色体组供试端体为材料进行TaPHT2;1 PCR扩增,鉴定TaPHT2;1在染色体上的定位。采用半定量RT-PCR及qRT-PCR技术分析B染色体组供试端体和小麦品种TaPHT2;1的表达水平。采用常规分析技术,测定供试材料单株干重和磷吸收参数。【结果】①PCR检测发现,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孟军  李亚青  张磊  
为了研究HKT1在普通小麦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的自然多样性,揭示HKT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对38份普通小麦和13份小麦野生近缘种HKT1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在38份普通小麦材料中共发现5种HKT1序列,分别命名为HKT1-1~HKT1-5,其中29份材料仅含有1种类型HKT1。而在13份小麦野生近缘种中发现19种HKT1,其中根据HKT1基因组序列预测13种有完整读码框。普通六倍体小麦的核苷酸多样性仅相当于其野生近缘种的23.8%。这些结果表明,HKT1在小麦基因组中属于多拷贝基因,HKT1在栽培驯化过程中受到了选择,属于驯化基因。利用中国春小麦缺四体和W7984×Opata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长有  王亚娟  张宏  刘新伦  蔡东明  吉万全  
明确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mAS846所在的染色体臂。采用端体和SSR标记对普通小麦种质N9134携带的PmAS846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CS5BL双端体系与N9134杂交F1高抗白粉病,CS/N9134的F2和CS5BL双端体系/N9134//CS BC1F1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比例分别符合期望比例3∶1和1∶1。CS 5BL双端体系/N9134//CS BC1F1 64个植株的根尖染色体核型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发现,12个植株在5B染色体着丝点和抗性基因间发生了交换。PmAS846的SSR标记Xgwm67在CS第五部分同源群的缺体-四体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长有  王秋英  刘志立  张宏  王亚娟  刘新伦  吉万全  
白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小麦种质N95175对小麦白粉病免疫,为了定位它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对其苗期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感白粉病普通小麦品种与N95175杂交,F1对白粉病均表现高抗,F2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比例3 1;21个感白粉病普通小麦缺(单)体系与N95175杂交,F1对白粉病均表现高抗,F2白粉病抗感比例除阿勃6AN×N95175组合偏离期望比例3 1外,其余组合均符合期望比例3 1。结果表明,N95175苗期白粉病抗性由位于小麦6A染色体上的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新望  赖菁茹  宋希云  孙辉  李保云  刘广田  
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其近缘野生种的外源有益基因,但由于普通小麦5B染色体长臂上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使得在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中外源有益基因不能通过易位方式直接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若使Ph1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这种直接遗传转移外源有益基因即可成为现实。通过对Ph1基因的性质、作用机理及其突变体ph1b基因的利用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了Ph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岳爱琴  李昂  毛新国  昌小平  李润植  贾继增  景蕊莲  
【目的】小麦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是果聚糖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研究6-SFT-A的多态性,分析其与小麦苗期抗旱性的关系,并进行遗传定位。【方法】以苗期抗旱性不同的30份六倍体小麦和4份小麦A基因组供体种乌拉尔图小麦为材料,通过直接测序分析6-SFT-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开发基因分子标记,利用RIL群体(偃展1号×内乡188)对该基因进行遗传定位。【结果】在30份六倍体小麦材料中检测到14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包括13个SNP和1个InDel,平均234 bp检测到一个多态性位点,仅在1 727和1 781 bp 2个位点检测到非同义突变;在4份乌拉尔图小麦中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米少艳  靖姣姣  白志英  李存东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根系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低磷胁迫对小麦代换系酶活性的影响,并对耐低磷胁迫特性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小麦代换系苗期根系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Synthetic 6x的3A、4A、5A和7A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根系SOD活性增强的基因,5A、1D和2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根系POD活性增强的基因,1A、2A、4B、6B和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抑制根系MDA含量增高的基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