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1)
2023(12168)
2022(10786)
2021(10104)
2020(8461)
2019(19545)
2018(19659)
2017(37622)
2016(20687)
2015(23293)
2014(23402)
2013(23103)
2012(21012)
2011(19055)
2010(18951)
2009(17460)
2008(17234)
2007(14980)
2006(13123)
2005(11830)
作者
(60296)
(50021)
(49870)
(47371)
(31781)
(24018)
(22573)
(19745)
(19052)
(17936)
(17065)
(16838)
(15860)
(15831)
(15507)
(15298)
(15072)
(14898)
(14190)
(14161)
(12402)
(12263)
(11964)
(11368)
(11314)
(11185)
(11179)
(11014)
(10195)
(9891)
学科
(78856)
经济(78733)
管理(64713)
(58404)
(50644)
企业(50644)
方法(35812)
数学(30492)
数学方法(30121)
(23251)
(20247)
中国(20080)
(19087)
业经(18532)
(17923)
地方(15018)
(14858)
财务(14788)
财务管理(14759)
理论(14186)
企业财务(14034)
(13313)
环境(13171)
(13157)
(13155)
农业(13154)
贸易(13149)
(12997)
银行(12958)
技术(12772)
机构
大学(295590)
学院(291751)
管理(116468)
(112734)
经济(110119)
理学(101011)
理学院(99878)
管理学(98191)
研究(98007)
管理学院(97667)
中国(71932)
(63399)
科学(61224)
(54916)
(49512)
(47817)
研究所(44949)
业大(44693)
中心(43743)
财经(43339)
(42406)
北京(40106)
(39263)
(38106)
师范(37750)
农业(37579)
(35252)
(34218)
经济学(33300)
财经大学(32261)
基金
项目(200932)
科学(157763)
研究(147053)
基金(145986)
(127331)
国家(126291)
科学基金(108206)
社会(91253)
社会科(86367)
社会科学(86345)
(78532)
基金项目(77880)
自然(71284)
自然科(69554)
自然科学(69539)
自然科学基金(68261)
教育(67276)
(66409)
编号(60003)
资助(59628)
成果(49558)
重点(44879)
(44418)
(42066)
(41967)
课题(41378)
(39339)
创新(39274)
科研(38420)
教育部(38051)
期刊
(124990)
经济(124990)
研究(87668)
中国(56959)
学报(48158)
(43919)
管理(43736)
科学(43469)
(42611)
大学(35948)
学学(33651)
教育(33607)
农业(30126)
技术(24844)
(24374)
金融(24374)
财经(21084)
业经(19627)
经济研究(18943)
(17794)
问题(15914)
图书(15747)
(15462)
理论(15303)
科技(14564)
实践(13988)
(13988)
(13715)
技术经济(13449)
现代(13293)
共检索到426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郭嘉莲  万琳涛  徐林峰  丁明全  周伟  
粒重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如何高效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创新以提高小麦单产是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围绕小麦粒重形成的构成要素、遗传特征、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遗传定位、籽粒质量形成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小麦粒重形成的调控机制,后续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仲学  王璞  M.Boening-Zilkens  梁振兴  W.Claupein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 ,于 1999— 2 0 0 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 3因素共 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 ,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 ,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 ;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 :第 2位粒 >第 1位粒 >第 3位粒 ,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 ;3施氮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 ,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率快的小麦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定一  郑王义  乔蕊清  卫云宗  马爱萍  高银奎  
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 ,对 1998年小麦粒重降低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气候条件的异常是粒重普遍降低的基本原因 ;麦蚜为害是粒重大幅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而品种的综合抗性差以及栽培管理不及时更是其主要原因。重视培养地力 ,选用综合抗性强的小麦品种 ,抓好中后期追肥、浇水管理和加强病虫防治等 ,是保证小麦获得高而稳的粒重 ,实现小麦持续增产增收的战略性措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璞  王启现  鲁来清  王伟东  王树安  
以农大 32 91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 2种灌水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并对密度、氮肥用量对灌水运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造好底墒水的前提下 ,冬小麦春季灌 4次水 (简称 4水 )与春季灌 2次水 (简称 2水 )相比 ,千粒重增加 1 78g ,产量增加 665 1kg/hm2 ,但全生育期多耗水 73 65mm ,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7 63% ;经分析 ,差异显著。 4水比 2水多消耗的水分主要是土壤水并且集中在生育后期 (抽穗 -成熟 )。密度与氮肥的影响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节省氮肥用量和降低植株密度均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 ,但产量有所降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宣亚南  吴源英  贾高峰  颜景义  张荣铣  
在小麦旗叶展开后至成熟期间,用尿素处理小麦植株,结果表明:在开花、灌浆前施用尿素能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延长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对下部叶片的作用尤为明显),使植株在生育后期能保持较高的绿叶面积;同时能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增加叶源量,从而提高千粒重和穗粒重。统计分析表明:叶源量与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千粒重和穗粒重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叶源量是叶片光合特性的综合性诊断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文福  刘宾  彭涛  袁倩倩  韩淑晓  田纪春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扬  李立群  高欣  杨璐  寇程  吕千  刘天红  杜登峰  李学军  
[目的]小麦籽粒大小及其在水、旱两种生态环境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研究小麦粒重与抗旱性的关系对品种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粒重相关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抗旱性,进而确定抗旱高产的优异等位变异基因型,为利用该基因型进行小麦抗旱高产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粒重基因Ta 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的中国春和兰考大粒(977 bp多一个"T"碱基插入)为亲本构建的含有325个株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依据序列"T"碱基插入设计引物,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鉴定RIL群体中Ta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相吉山  穆培源  桑伟  聂迎彬  徐红军  庄丽  崔凤娟  韩新年  邹波  
【目的】验证已开发的TaCwi-A1功能标记CWI22、CWI21检测小麦千粒重的可靠性,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信息。同时用该标记检测新疆小麦品种资源,探讨TaCwi-A1等位变异类型及分布频率。【方法】首先以11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用CWI22、CWI21检测TaCwi-A1基因型,并利用SKCS测定千粒重,比较TaCwi-A1a、TaCwi-A1b基因型品种间千粒重的差异。再以1 241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对TaCwi-A1基因型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在11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中,有46份材料能够用CWI22扩增出402 bp的目的片段,说明含有TaCwi-A1a...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扬  李立群  高欣  杨璐  寇程  吕千  刘天红  杜登峰  李学军  
[目的]小麦籽粒大小及其在水、旱两种生态环境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研究小麦粒重与抗旱性的关系对品种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粒重相关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抗旱性,进而确定抗旱高产的优异等位变异基因型,为利用该基因型进行小麦抗旱高产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粒重基因Ta 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的中国春和兰考大粒(977 bp多一个"T"碱基插入)为亲本构建的含有325个株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依据序列"T"碱基插入设计引物,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鉴定RIL群体中Ta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松洁  王文静  宋家永  阎耀礼  夏国军  罗毅  
以大粒小麦兰考 86 (79)、中粒小麦豫麦 4 1号为材料 ,在河南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小麦大粒品种源库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大粒品种灌浆期叶片叶绿素、总糖、全氮含量高 ,光合强度大 ,茎鞘中总糖、全氮含量高 ,但下降快 ,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 ,后期氮素相对缺乏 ;粒重增长快 ,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高 ,变化平稳 ,不受子粒积累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后期灌浆不充分 ,子粒饱满度差 ,子粒中GA3/ABA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旗叶与子粒中GA3/ABA的相关性不显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梅方竹  周广生  
对大、中、小 3种不同粒型的 6个小麦品种主要营养器官的横切解剖研究结果表明 ,维管组织对穗粒重贡献程度是维管束数量大于维管束面积 ,且维管束面积与粒重大小成正比关系。回归分析表明 ,旗叶、旗下叶及茎、穗轴维管束数量可以作为“流”对生产力性状影响程度较大的鉴定指标。研究结果可以启示小麦育种工作者在进行外部性状选择时应结合植株解剖结构特征共同选育高产品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国华  张福锁  王震宇  
通过分析小麦高产水平与氮素吸收规律,认为增加开花后植株氮素吸收,缩小茎叶的氮素输出输入差值,从而维持开花后植株氮素水平,维持光合效率与叶面积持续期,进而增加粒重可能是小麦再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探讨了这一途径可能引发的碳氮代谢互作的生理限制性,并论述了基因型、环境条件及矿质营养平衡的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竹青  朱旭彤  
以湖北省种植的11个大、中、小粒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t测验分析了3组不同粒重品种灌浆参数差异;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灌浆各阶段,不同品种类型的部分灌浆参数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灌浆持续期T、平均灌浆速率R、快增期灌浆速率R2和时间T2、缓增期灌浆速率R3和时间T3对粒重作用显著。除此之外,各阶段灌浆速率和时间之间有极显著负相关。可通过选育高平均灌浆速率、高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品种;通过栽培措施协调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增加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延长缓增期时间而提高粒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松洁  王文静  陈时良  
以大粒小麦新品系兰考 86 (79) (源限型 )、豫麦 18号 (库限型 )和大穗小麦新品系黄 812 4(源库互作型 )为材料 ,对其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源限型和源库互作型品种“源”的形成和发展较库限型品种更为合理 ,其光合势大 ,叶面积持续时间长 ,光合生产率高 ,叶片光合性能强 ,粒重增长快 ,穗部性状优良 ;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 ,后期下降平缓 ,粒重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对源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秆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中良  郑钦玉  
利用4个普通小麦品种与13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数代以上产生的4套近等基因系,于2006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二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株高株粒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3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8.3~73.2 cm,显性矮源株高与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68 9)。显性矮源株高提高到62.4 cm以上时,既可达到或超过轮回父本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其中,具有SWO7,RHT21,SWO5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使轮回父本株高(92.6 cm)分别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