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86)
- 2023(8532)
- 2022(7751)
- 2021(7428)
- 2020(6185)
- 2019(14506)
- 2018(14648)
- 2017(28283)
- 2016(15554)
- 2015(17547)
- 2014(17536)
- 2013(17372)
- 2012(15747)
- 2011(14123)
- 2010(13777)
- 2009(12447)
- 2008(11842)
- 2007(10016)
- 2006(8517)
- 2005(7163)
- 学科
- 济(57922)
- 经济(57857)
- 管理(43374)
- 业(41025)
- 企(34741)
- 企业(34741)
- 方法(29446)
- 数学(25484)
- 数学方法(25203)
- 农(14952)
- 学(14356)
- 中国(13889)
- 财(13740)
- 业经(12864)
- 地方(11990)
- 理论(10404)
- 和(10180)
- 农业(10039)
- 贸(9973)
- 贸易(9969)
- 技术(9671)
- 易(9661)
- 环境(9532)
- 务(9193)
- 财务(9136)
- 财务管理(9122)
- 制(8894)
- 企业财务(8641)
- 教育(8594)
- 划(8371)
- 机构
- 大学(217384)
- 学院(215564)
- 管理(89054)
- 济(78604)
- 理学(78410)
- 理学院(77541)
- 经济(76749)
- 管理学(76148)
- 管理学院(75785)
- 研究(70306)
- 中国(49182)
- 科学(47533)
- 京(46342)
- 农(38039)
- 业大(36332)
- 所(35676)
- 财(34033)
- 研究所(33138)
- 中心(31311)
- 农业(30208)
- 江(29226)
- 北京(29028)
- 范(28340)
- 财经(28312)
- 师范(28070)
- 经(25804)
- 院(25423)
- 州(24454)
- 技术(23862)
- 师范大学(22811)
- 基金
- 项目(157287)
- 科学(122581)
- 基金(113494)
- 研究(112822)
- 家(99885)
- 国家(99060)
- 科学基金(84503)
- 社会(68082)
- 社会科(64390)
- 社会科学(64371)
- 省(62406)
- 基金项目(61510)
- 自然(57545)
- 自然科(56169)
- 自然科学(56155)
- 自然科学基金(55119)
- 划(52867)
- 教育(51292)
- 资助(46540)
- 编号(46407)
- 成果(36971)
- 重点(34894)
- 部(33850)
- 发(32986)
- 创(32931)
- 课题(31499)
- 创新(30648)
- 科研(30557)
- 计划(29809)
- 大学(29142)
共检索到294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道杰 何中虎 王辉 夏先春
为筛选出更实用的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子标记,试验根据P PO基因的EST序列设计引物,以PPO活性差异较大的2组材料基因组DNA为模版进行PCR扩增,对小麦籽粒PPO活性分子标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物PPO 18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在2组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其在高PPO活性的材料中均扩增出685 bp片段,在低PPO活性的材料中均扩增出876 bp片段,相差191 bp。在所扩增的P PO基因序列中存在两个内含子(内含子Ⅰ和内含子Ⅱ),其中内含子Ⅰ符合内含子的GT-AG法则,在不同PPO活性材料间存在191 bp的DNA序列差异,与扩增片段的长度差异相吻合;内含子Ⅱ为‘GC-A...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道杰 张立平 夏先春 何中虎 葛秀秀 徐兆华 王辉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是引起面条和面团储存期间颜色褐变的主要因素。发掘可应用于籽粒PPO活性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小麦面粉颜色性状的遗传改良。本研究选用来自全国不同麦区的203份冬小麦品种,验证SSR(simplesequencerepeat)引物Xgwm312的PCR扩增片段大小与籽粒PPO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98bp扩增片段的有无同籽粒PPO活性大小密切相关,该片段的出现通常意味着籽粒PPO活性较高。Xgwm312可应用于籽粒PPO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重霞 杨凤萍 张婷 隋晓燕 梁荣奇 LIU Qing 张晓东 李保云
【目的】通过RNAi策略抑制小麦籽粒ppo的表达,获得籽粒PPO酶活性低、白度高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方法】构建了以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1Dx5启动子驱动的籽粒ppo的RNAi载体pBAC47P-ppoIR,利用基因枪将该载体与含bar的表达载体基因枪共转化中优9507幼胚愈伤组织,获得T0转基因植株。通过分子鉴定(PCR、Southern杂交、半定量RT-PCR、Northern杂交)、酶活筛选和白度测定等方法对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株系进行筛选。【结果】获得了27株阳性T0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RNAi构件已经稳定整合到T1的12个株系中。半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文寅 汪帆 司红起 张文明 姚大年
【目的】研究新鲜全麦粉及储存3个月后全麦粉中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色泽性状与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储存时间对全麦粉色泽的影响及其品种间的差异,为全麦粉或面粉色泽的改良和相关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63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用色差计法测定全麦粉色泽性状。【结果】品种间LOX、PPO活性、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它色泽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新鲜全麦粉和存储3个月的全麦粉的LOX、PPO活性变化较大,储存期间LOX、PPO活性丧失较快,类胡萝...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式昭 郑建敏 伍玲 李俊 万洪深 杨漫宇 罗江陶 刘廷辉 杨开俊 蒲宗君
【目的】鉴定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组成,可为四川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个籽粒硬度和1个穗发芽抗性等位基因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的检测。【结果】本研究表明:(1)针对籽粒硬度,含有Pinb-D1b基因(Pinb突变)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非Pinb-D1b等位基因类型则占到89.5%。(2)针对穗发芽抗性,含Vp-1Bc(抗穗发芽)的品种有88份,频率为83.8%;含Vp-1Ba(感穗发芽)的品种有17份,频率为16.2%;未能扩增出含Vp-1Bb(抗穗发芽)的品种。(3)聚合2项优质基因(Pinb-D1b和Vp-1Bc),品质优良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结论】利用这些含有优异基因资源的品种,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逐步导入上述优质基因,是综合提高四川小麦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穗发芽抗性 分子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李根英 耿洪伟 夏兰芹 夏先春 何中虎
籽粒硬度是最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随着硬度测试方法的日趋完善,其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逐步加快。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Pina和Pinb是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基础。PINA蛋白的缺失或编码PINB蛋白的基因突变均造成小麦胚乳质地变硬。中国目前该项研究较少,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文着重阐述了小麦胚乳结构及硬度的生化和遗传基础,旨在为我国小麦籽粒硬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延兵 高荣岐 尹燕枰 管延安 张华文
以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小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下籽粒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关系,以及小麦生育期功能叶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及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营养水平下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都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籽粒的蛋白质积累过程品种间存在差异,PH82-2-2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而PH97-4一直处于最低水平,PH97-5在籽粒发育后期蛋白质含量超过济南17,低于PH82-2-2,高于PH97-4。籽粒GS活性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品种,籽粒GS活性较高,反之,较低,PH8...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功能叶 蛋白质含量 酶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文静 刘福建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灌浆期2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大穗型品种豫麦66号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号籽粒库活性的差异。试验采用KI-I2法测定淀粉含量,参照Douglas等和Tsai等的方法测定SS和AGPP活性,采用Chhaya等的方法测定IAAO活性。结果表明,2个品种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呈单峰曲线,但豫麦66号的峰值出现偏晚,且高值持续期长;籽粒中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呈双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5d和30d;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活性呈单峰曲线,均在花后20d达到峰值;豫麦66号淀粉积累高峰出现较晚,但在灌浆中后期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均明显高于豫麦...
关键词:
冬小麦 基因型 源库关系 酶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董中东 尚晓丽 崔党群 殷贵鸿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来自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黄淮麦区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1.5%。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5.6%和22.9%,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3.2—82.6。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Pinb-D1b、Pi...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兰素缺 李杏普 刘玉平
利用不同来源的蓝粒小麦与白粒小麦杂交,进行色素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偃麦草的D87065和D87089的籽粒色素基因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来源于黑麦的92-1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来源不明确的7083L-16由1对基因控制。
关键词:
蓝粒小麦 籽粒色素 遗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友军 熊瑛 骆炳山
以强筋型小麦郑麦9023、中筋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型小麦豫麦5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碳水化合物、淀粉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的蔗糖含量均随灌浆进行呈降低趋势,葡萄糖含量在灌浆前期亦呈逐渐降低趋势。郑麦9023以花后6 d籽粒果糖含量最高,而后逐渐降低;豫麦50和温麦4号籽粒的果糖含量亦在花后6 d达到峰值,之后迅速降低,至花后24 d时略有升高,而后又迅速降低。郑麦9023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6和18 d,且第1个峰值显著高于第2个;而豫麦50和温麦4号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花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巨秀 蒋晓菲
为揭示小麦籽粒蛋白质在制麦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籽粒蛋白质对麦芽品质影响的机理,以皖麦38、扬麦13和小偃6号3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以澳大利亚啤酒大麦品种Stilling为对照,系统分析了参试材料在降温发芽过程中的蛋白质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总氮在制麦过程中变化较小,仅变化了2.09%;可溶性氮在制麦过程中变化较大,制麦前后相比可溶性氮增加了约4.8倍;隆丁区分的高分子氮变化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约为48%),中分子氮变化不大(约为7%),而低分子氮在40%~48%变化。小麦和啤酒大麦在制麦地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差异较大,揭示其制麦工艺应与啤酒大麦有所不同。
关键词:
小麦 小麦啤酒 小麦制麦 蛋白质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戴忠民 王振林 张敏 李文阳 闫素辉 蔡瑞国 尹燕枰
【目的】通过对灌溉与旱作条件下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阐明不同灌溉制度下小麦淀粉积累的酶学机制。【方法】在灌溉和旱作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两个小麦品种蔗糖代谢、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旱作栽培有利于增加小麦灌浆前中期淀粉积累速率、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表明旱作栽培能提高小麦籽粒灌浆前期生理活性、促进籽粒淀粉的合成与积累。通过比较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合成酶(SS)、AGPase、SSS和GBSS的变...
关键词:
小麦 淀粉合成 灌溉 旱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鹏 何建国 熊淑萍 马新明
针对专用小麦栽培的氮素合理利用问题,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NH4+-N)能提高强筋小麦豫麦34、中筋小麦豫麦49旗叶的GS和GOGAT活性,硝态氮(NO3--N)则能提高弱筋小麦豫麦50旗叶的GS和GOGAT活性。施用铵态氮和酰胺态氮(NH2-N)有利于提高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而NO3--N则不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旗叶GS活性呈正相关。NO3--N可提高强筋和弱筋小麦产量,NH2-N能提高中筋小麦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铁祥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目的】阐明氮、钾施肥对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两个品质类型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宁麦9号’(弱筋)和‘扬麦10号’(中筋)为材料,研究氮、钾施肥对小麦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开花期旗叶氮、钾营养的关系。【结果】与不施氮、钾肥的对照处理相比,氮、钾施肥明显提高了花后籽粒中的蔗糖含量及蔗糖合成酶(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提高了淀粉产量,但降低了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两小麦品种的表现基本一致,其中氮肥的作用大于钾肥,施氮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施钾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宁麦9号高于扬麦10号。【结论】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