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09)
- 2023(4031)
- 2022(3294)
- 2021(3150)
- 2020(2638)
- 2019(5712)
- 2018(5686)
- 2017(10513)
- 2016(5974)
- 2015(6338)
- 2014(6362)
- 2013(6127)
- 2012(5802)
- 2011(5140)
- 2010(5310)
- 2009(4746)
- 2008(4968)
- 2007(4506)
- 2006(3619)
- 2005(3363)
- 学科
- 济(20020)
- 经济(19999)
- 管理(15011)
- 业(14800)
- 企(12230)
- 企业(12230)
- 方法(10463)
- 数学(9092)
- 数学方法(8858)
- 学(7008)
- 财(6093)
- 中国(5254)
- 农(4610)
- 理论(4480)
- 务(4336)
- 财务(4322)
- 财务管理(4312)
- 制(4256)
- 企业财务(4127)
- 业经(4123)
- 银(4056)
- 银行(4032)
- 行(3795)
- 技术(3770)
- 融(3727)
- 金融(3726)
- 农业(3148)
- 地方(3064)
- 教学(2965)
- 贸(2940)
- 机构
- 大学(84590)
- 学院(84514)
- 研究(31826)
- 济(28573)
- 管理(27891)
- 经济(27780)
- 理学(24168)
- 理学院(23780)
- 科学(23206)
- 管理学(23040)
- 管理学院(22877)
- 中国(22665)
- 农(21191)
- 京(18947)
- 所(17917)
- 农业(17218)
- 研究所(16656)
- 业大(16390)
- 财(14535)
- 中心(14295)
- 江(12556)
- 北京(11784)
- 财经(11664)
- 院(11358)
- 省(11129)
- 范(11121)
- 师范(10924)
- 技术(10869)
- 农业大学(10833)
- 经(10644)
- 基金
- 项目(59656)
- 科学(45796)
- 基金(43195)
- 家(40655)
- 国家(40357)
- 研究(38390)
- 科学基金(32988)
- 自然(23698)
- 省(23670)
- 自然科(23167)
- 自然科学(23158)
- 社会(22920)
- 自然科学基金(22737)
- 基金项目(22188)
- 社会科(21771)
- 社会科学(21763)
- 划(20803)
- 资助(18312)
- 教育(17899)
- 重点(14188)
- 编号(14069)
- 计划(13357)
- 部(12725)
- 发(12417)
- 创(12256)
- 科研(11948)
- 科技(11833)
- 成果(11749)
- 创新(11557)
- 性(11438)
共检索到121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杰 陈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要求逐渐由“吃饱”向“吃好”以及“吃入营养”“吃出健康”等方向转变。小麦是我国以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家们认为小麦育种也要从“产量育种”向“品质育种”转变,即产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小麦籽粒具有特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这些成分一般是小分子代谢物。与之相对应,还进一步提出了“功能性小麦品种”的概念。黄酮类代谢物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物质,由于它能够影响植株表型以及人类健康,该类物质含量也是“功能性小麦”育种的范畴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功能性小麦”育种,需要使用多种手段解析影响特定“功能性”代谢物含量的分子机理和遗传基础。代谢组学手段与遗传学设计相结合能够高效鉴定影响代谢物含量的基因,然而由于小麦参考基因组信息公布较晚,小麦中这类研究进展相对滞后,导致对于代谢物的遗传基础揭示不足,从而限制其在“功能性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本文以黄酮类物质为例,概述了解析这类代谢物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以提高黄酮类物质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功能性小麦”育种提供分子资源和理论基础,以及为研究其他“功能性”代谢物提供借鉴。与此同时,还初步构想了在相关基础研究积累不足的前提下直接使用代谢组学手段辅助育种的方式,有望在获得育种中间材料的同时“顺便”解析关键遗传因子或者候选基因,从而有效推动“功能性小麦”育种。
关键词:
黄酮 功能性小麦 遗传基础 育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董中东 程西永 詹克慧 许海霞 崔党群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小麦的磨粉品质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控制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uroindoline位于5D染色体的短臂上,可分为Pina和Pinb2种类型。Pina和Pinb紧密连锁,编码区均为447个碱基,没有内含子,共同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目前,普通小麦和山羊草中均已发现多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其中引起小麦籽粒硬度大幅度升高的Pina-D1b类型的分子机制为从编码区第23个碱基开始缺失15380个碱基。Puroindoline除了对小麦籽粒硬度有重要影响之外,对其它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不同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之间小麦品质具有一定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郎杰 张海泉 杨虹
小麦是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供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高产、抗病及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较少,使小麦的生产受到一定制约。挖掘优异遗传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任务。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蕴含着大量抗病、抗虫、抗逆和改良小麦品质的基因。为挖掘其优异基因用于小麦育种,丰富小麦的遗传资源,对小麦育种工作起到推动或借鉴作用,对粗山羊草在分子水平和抗病、抗虫、抗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在储藏蛋白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粗山羊草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顺达 兰彩霞
<正>小麦是全球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面临不同生物胁迫或非生物胁迫。其中,由真菌性病原菌所引起的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限制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发病严重时可分别造成小麦产量损失高达60%和50%。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目前防制这些病害最为经济、环保且有效的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先泉 任正隆
小麦单穗生产力的提高是小麦育种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多年以来,育种工作者致力于增加单穗生产潜力的特异资源——超大穗资源的创造和利用。本文分析了前人在超大穗资源分类、多小穗类超大穗资源创造和遗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建议将超大穗资源分为大粒、多粒和多小穗三类,并根据小穗增加方式对多小穗类进行了合理细分;还着重讨论了多小穗类资源的遗传基础,认为不同来源的多小穗类资源可能有:圆锥小麦、黑麦及其它小麦属近缘物种染色体、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等三种遗传基础;不同遗传基础的多小穗类小麦资源的性状表现和遗传特征均有所不同,因而在超大穗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也有所不同。希望这些观点能促进超大穗小麦生理、遗...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资源 多小穗 育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李根英 耿洪伟 夏兰芹 夏先春 何中虎
籽粒硬度是最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随着硬度测试方法的日趋完善,其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逐步加快。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Pina和Pinb是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基础。PINA蛋白的缺失或编码PINB蛋白的基因突变均造成小麦胚乳质地变硬。中国目前该项研究较少,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文着重阐述了小麦胚乳结构及硬度的生化和遗传基础,旨在为我国小麦籽粒硬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宗学凤 胡奎 张建奎 戴秀梅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果忠 游光霞 武淑祯 张秀英 王海波 肖世和
为了解小麦春化基因Vrn-1的遗传效应,以15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发育进程的影响,并采用分子标记鉴定了上述品种的Vrn-1等位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Vrn-1等位基因组合的小麦品种抽穗期存在很大差异;3个显性Vrn-1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表现为Vrn-A1>Vrn-D1>Vrn-B1;春化基因具有累加效应,显性Vrn-1基因的存在使基因型呈现春性特征,不携带任何显性Vrn-1基因的基因型则表现为冬性。因此,采用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可以很好地预测品种的冬春性。
关键词:
小麦 春化基因 遗传效应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殷华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山东省是全国的小麦主产和高产优势区,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种小麦,全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近6 000万亩(1亩=1/15hm~2)。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小麦市场优势不断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育种开始,这是中国小麦育种专家的历史责任。为了践行自己的责任,年过六旬的赵振东研究员,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小麦遗传育种工作第一线,育成高产优质小麦主栽新品种5个,在黄淮海地区累计推广面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依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总体建设方案要求,遗传育种研究室将主要承担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任务筛选适合北纬33°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进行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筛选适合华北、西北东部和东北种植的节水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建立与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依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总体建设方案要求,遗传育种研究室将主要承担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任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兆夏 蒋国梁
小麦白粒品种抗穗发芽性具有明显的倾母现象,28个组合正、反交杂种F1穗发芽率差异显著。不抗×抗和抗×不抗两组杂交组合F1、F2的抗穗发芽性表明,F1代的母体效应在F2仍能得到保持,抗穗发芽性遗传可能具有倾母遗传特点。白粒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性以多基因遗传为主,但亦有主基因的作用。多数组合的穗发芽敏感性呈部分显性。抗穗发芽性的广义遗传力中等偏高,平均6307%。用抗性亲本回交可提高其后代的抗穗发芽性。在小麦白粒抗穗发芽新品种选育中,早、中代选择及回交育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
小麦 白粒种质 抗穗发芽性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文英 柳斌辉 彭海城 李爱国 栗雨勤
依据Griffing方法I配制种植不同类型的复合双列杂交组合,在人工模拟干旱棚和田间自然干旱条件下,分别设水、旱2种水分条件。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株高、株穗数、株粒重、穗粒数、黄叶片数、SOD、POD、MDA等农艺、生理生化性状,研究不同组合类型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力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及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可采用抗旱指数(DRI)作为评价小麦品种抗旱性强弱的指标。旱地株粒重、旱地穗下节长、旱地黄叶片、籽粒饱满度、落黄、旱地成穗数、旱地株高等7个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与抗旱性关系密切且遗传力较强,可作为高产种质杂种后代的早期抗旱性鉴定指标。SOD活性和MDA含量由于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可以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振羽 冯晶 白玉路 蔺瑞明 彭云良 徐世昌
本研究在苗期对小麦品种Holdfast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温敏微效基因检测,并构建Holdfast和铭贤169的杂交群体,对其成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Holdfast苗期常温下对中国流行小种CYR29、CYR31、CYR32和CYR33高度感病,高温下可诱导温敏微效基因表达;成株期大田条件下Holdfast对CYR32免疫,由1对显性和2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综合已有研究结果确认,Holdfast至少含有2对显性主效全生育期抗病基因、1对显性成株抗病基因和2对隐性温敏微效抗病基因。建议将其作为抗源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成株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