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24)
- 2023(7496)
- 2022(6270)
- 2021(5689)
- 2020(4531)
- 2019(10115)
- 2018(9995)
- 2017(17941)
- 2016(10016)
- 2015(11393)
- 2014(11494)
- 2013(11231)
- 2012(11067)
- 2011(10355)
- 2010(10656)
- 2009(9939)
- 2008(9979)
- 2007(9353)
- 2006(8567)
- 2005(8061)
- 学科
- 济(47606)
- 经济(47553)
- 业(25416)
- 管理(25252)
- 企(18608)
- 企业(18608)
- 地方(17726)
- 中国(17241)
- 农(14261)
- 方法(12677)
- 业经(11971)
- 学(10231)
- 数学(10182)
- 地方经济(10162)
- 数学方法(9929)
- 农业(9808)
- 发(9650)
- 融(9191)
- 金融(9191)
- 银(8989)
- 银行(8966)
- 行(8793)
- 制(8415)
- 贸(8127)
- 贸易(8115)
- 技术(7859)
- 财(7794)
- 易(7725)
- 环境(7587)
- 发展(7213)
- 机构
- 学院(150788)
- 大学(148122)
- 研究(59925)
- 济(57826)
- 经济(56379)
- 管理(50013)
- 中国(45268)
- 理学(41355)
- 理学院(40703)
- 管理学(39691)
- 管理学院(39407)
- 科学(39297)
- 京(34219)
- 农(33006)
- 所(32983)
- 研究所(29640)
- 中心(26600)
- 财(26503)
- 农业(26011)
- 江(25473)
- 业大(24472)
- 范(22874)
- 师范(22578)
- 北京(22226)
- 省(21632)
- 州(21078)
- 院(21010)
- 财经(19687)
- 技术(19299)
- 科学院(19180)
- 基金
- 项目(93058)
- 科学(71915)
- 研究(66676)
- 基金(64052)
- 家(57486)
- 国家(56911)
- 科学基金(46969)
- 社会(40550)
- 省(39113)
- 社会科(38277)
- 社会科学(38267)
- 基金项目(33013)
- 划(32656)
- 教育(30110)
- 自然(30069)
- 自然科(29404)
- 自然科学(29397)
- 自然科学基金(28832)
- 编号(27128)
- 发(26779)
- 资助(26518)
- 成果(23058)
- 重点(21759)
- 发展(21146)
- 课题(20809)
- 展(20765)
- 创(19273)
- 部(18834)
- 计划(18149)
- 创新(18053)
共检索到253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志敏 王树安 苏宝林
对4个小麦品种开花前穗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的分析表明,在穗发育早期阶段,穗中WSC的主要组分是果聚糖,穗果聚糖浓度约在开花前11~12d达高峰,此后迅速下降。测定了穗中与果聚糖代谢有关的几种酶[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果聚糖水解酶(FEH)和酸性蔗糖转化酶(AI)]的活性表明,在穗发育早期阶段,SST活性>FEH活性,而在穗发育后期阶段,FEH活性>SST活性;AI活性只在开花前的8d内维持较高水平。根据研究得出结论:果聚糖的积累和利用是麦穗开花前糖代谢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品种穗粒数的差异是与穗中果聚糖代谢能力的差异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小麦 穗粒数 果聚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敏 王树安 苏宝林
在小麦开花前16~8d和开花前8d至开花期进行遮光处理(遮光率70%~80%)分别使穗粒数减少了37%和23%。在处理期间,遮光穗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果聚糖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穗,而蔗糖浓度与对照差异较小。遮光处理降低了穗中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和可溶性酸性转化酶(AI)的活性。分析穗器官吲哚乙酸(IAA)、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和脱落酸(ABA)含量表明,遮光处理对穗中IAA和Z/ZR水平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穗中ABA水平。这些结果暗示,遮光限制了同化物供给,也限制了穗库对同化物的转化和利用;穗库活性的下降可能与ABA水平的上升有关。
关键词:
小麦,穗粒数,碳水化合物,激素,遮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牟会荣 姜东 蔡剑 戴廷波 曹卫星
以耐弱光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扬麦158’(耐弱光品种)和‘扬麦11’(不耐弱光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茎中花前贮存果聚糖转运以及果聚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至成熟期遮光降低了小麦茎中花前贮存果聚糖的转运量,提高了贮存果聚糖对小麦淀粉产量的贡献率。遮光降低了小麦灌浆前中期茎中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和果聚糖∶果聚糖果糖基转移酶(FFT)活性,不利于果聚糖积累,从而导致茎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下降。遮光条件下灌浆中后期小麦茎中果聚糖外水解酶(FEH)活性下降,分解果聚糖向外转运的能力降低,故向籽粒中转运的量下降,最终导致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琴 王志敏 王树安 苏宝林
利用离体穗培养方法研究了脱落酸(ABA)对小麦穗粒数的调节作用。在开花前15天和开花前8天进行离体穗培养,不同浓度(10-6,10-5,10-4mol·L-1)ABA处理均显著降低穗粒数,ABA的作用一方面是降低了离体器官的蔗糖吸收量(源调节),另一方面是降低了穗器官的蔗糖代谢活性(库调节)。开花期穗培养,ABA处理对穗粒数的影响力较小,而且主要是通过降低蔗糖吸收量而起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穗发育过程中,蔗糖与ABA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穗粒数的重要生理调控机制。
关键词:
小麦 穗粒数 ABA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世伟 李毅念 姚敏 李玲 丁启朔 何瑞银
[目的]小麦穗部小穗数及籽粒数能够直接反映小麦产量,也是小麦穗表型研究中2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方法]为了快速测量这2个参数,针对小麦穗部正视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小穗抛物线分割方法,并实现了小穗数及籽粒数的同步识别计数。首先采用图像预处理算法获得麦穗二值图像,然后将二值图像沿穗轴方向的像素按行求和,根据行像素求和曲线图中波峰波谷确定所需要的小穗3个位置点,由小穗3个位置点在二值图像上确定三点拟合抛物线,最后运用抛物线位置分割出各小穗,同时通过阈值法确定各小穗面积值与其籽粒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使用3个品种小麦穗图像对小穗数及籽粒数识别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 3个品种小麦穗部小穗数识别的平均零误差率为68.16%,平均绝对误差为0.46,平均相对误差为2.99%,对比已有文献识别小穗数方法,识别精度显著提高;3个品种小麦穗部籽粒数识别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11,平均相对误差为5.62%;3个品种单株麦穗平均测量时间为7.99 s。[结论]运用本方法可以快速高精度地对小麦穗部小穗数及籽粒数进行自动计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利艳 王爱丽 李小辉 晏月明
以京411为材料,研究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清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三个亚蛋白组的合成与积累特征.采用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分别利用双向电泳(2-DE)和生物质谱技术(MS)、SDS-PAGE电泳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主要蛋白质组技术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初步得到了三种蛋白的合成与积累特征,为今后小麦发育蛋白质组学以及品质改良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万春 高翔 董剑 Bonnett D G O'Brien L
在200kg/hm2施N条件下,对17个澳大利亚小麦品种的干物质、果聚糖、氮的积累分配及其与籽粒产量(GY)、籽粒氮产量(GNY)及籽粒氮含量(GNC)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物质、果聚糖和氮积累的模式相似,在叶片、茎秆和植株中分别于开花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积累到最大值。在开花前,茎秆是贮存果聚糖的主要器官,叶片是氮的主要贮存器官,而在花期后,籽粒成为贮存果聚糖和氮最多的器官,其次为茎秆。从乳熟期至成熟期,随着干物质、果聚糖和氮在营养器官中积累的降低,GY、GNY和籽粒果聚糖积累快速增加。在多数取样期,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果聚糖积累与GY和GNY呈极显著正相关,与GNC呈负相关;成熟期植株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颖 蔡义承 谭昌伟 李振海 杨贵军 冯海宽 韩东
【目的】小麦穗数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快速准确地统计小麦穗数,为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估测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经氮肥梯度处理后不同长势的小麦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简单线性迭代聚类算法(simple linear iterative cluster,SLIC)对田间小麦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的预处理;提取并分析图像的部分颜色特征参数,选择适宜的颜色特征参数训练分类器;选择准确率最高的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处理,识别麦穗。其次,对麦穗识别结果进行二值化;经腐蚀、膨胀等一系列形态学计算提取麦穗主体并进行区域统计;提取麦穗骨架,检测骨架角点数,结合角点数与区域统计结果计算小麦穗数;最后,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无氮(0)、低氮(1/2常规施氮量)、正常氮(常规施氮量)、高氮(2倍的常规施氮量)4个氮水平麦穗统计结果。【结果】(1)利用超绿值(E_g)和归一化红绿指数(D_(gr))作为分类特征可以有效地识别麦穗、土壤和叶片;(2)相较于直接基于像素进行图像处理,经超像素分割处理后麦穗识别结果更理想,识别出麦穗主体清晰,形态更为完整;(3)经比较,高氮水平下小麦长势较好,穗数统计准确率最高,为94.4%,无氮水平下小麦长势较差,穗数统计准确率最低,仅为81.9%;排除无氮情况后,长势较均匀的氮水平混合样本中麦穗计数准确率达到92.9%,相较于长势差异较大的混合样本准确率提高了8.3%。【结论】在一般环境下,利用超像素和颜色特征的麦穗自动统计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大田小麦进行穗数计算,长势过弱以及差异过大区域不推荐使用,研究结果为小麦大田估产提供了新的参考。
关键词:
小麦 识别 穗数 超像素 颜色特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以前 沈火林 石正强
通过测定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蔗糖、果糖、可溶性总糖、淀粉的含量和糖代谢中涉及到的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的活性,研究了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的代谢过程。根据番茄果实的生长发育曲线和相对日生长率,可以将番茄的生长发育过程按开花后39 d作为分界点分为2个阶段,39 d之前为产量形成期,之后为品质形成期。在产量形成期内,果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升高,淀粉含量逐渐下降,蔗糖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变化不剧烈,以积累淀粉为主。同期AI和NI的活性较低,SS和SPS的活性较高。在品质形成期,果糖含量升高,淀粉含量下降,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变化不明显,以积累果糖为主。AI和NI的活性急...
关键词:
番茄果实 糖代谢 蔗糖代谢关键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宗波 李春喜 姜丽娜 常青 张霞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 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灌浆成熟过程中戊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戊聚糖含量在开花后 15d达到较高的数值 (5 7 7~6 8 4 g/kg) ,之后逐渐下降 ,至开花后 30d左右降至最小值 (45 0~ 5 1 3g/kg) ,其后又缓慢上升。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戊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较为一致 ,但在具体数值和变化速度上 ,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关键词:
小麦 灌浆期 戊聚糖 变化规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黄钢 胡晓蓉 饶世达
将多小穗小麦10-A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和矮孟牛,及其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作了系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具有小穗分化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速率高等两个显著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性未在杂种F1中表达,而小穗分化速率高的特性不仅能在杂种F1代中表达,且出现较强的杂种优势。
关键词:
小麦,多小穗,穗分化,发育遗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兆龙 曹卫星 戴廷波 周琴
以 97鉴 1、扬麦 15 8和河南 86 79为代表基因型 ,研究了特大穗型、大穗型和小穗型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上的差异。结果显示 ,小麦小花的分化动态符合二次曲线方程模式 ,小花的退化动态符合一次方程模式 ,不同穗型品种在方程参数上有明显区别。特大穗型小麦小花分化速率快 ,每穗分化小花数多 ,形成的可孕小花数和结实粒数最多。不同穗型小麦的小穗结实率、小花结实率和可孕花结实率均为穗型越大 ,结实率越高 ,其中以可孕花结实率的级差最为明显。不同穗型小麦的强势位小花在结实特性上差异较小 ,但弱势位小花依穗型不同有明显的级差。特大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在幼穗分化后期输入穗中的干物质相对较多 ,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季梅 张国泰
两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温光条件对小麦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扩颖原基分化以前的阶段.从种子萌发至生长锥伸长至单棱出现要求较宽范围的中低温诱导,单棱至二棱要求某种低温诱导,二棱至护颖原基出现要求一定的日长和温度诱导.品种间随冬性增强,对温度要求更为严格,对日长反应更为敏感,各阶段经历的天数相应延长.能进入护颖分化的播期均能正常抽穗,迟播因温度条件不能满足而穗分化滞留在单棱、二棱或初生阶段.
关键词:
小麦 幼穗分化 温光诱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梦可 赵德辉 曾占奎 陈鹏 张雷宜 兰彩霞 刘瑞芳 王春平
[目的]挖掘与利用小麦穗长控制基因,开发与之紧密连锁的KASP标记,为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分子基础。[方法]以Avocet为母本、Chilero为父本,构建含有164个家系的F_6 RIL群体,利用55K SNP芯片,结合5个穗长表型环境(2019年河南省孟津县、2019年河南科技大学农场、2019年河南省洛宁县、2020年河南省孟津县、2020年河南科技大学农场)及各环境穗长均值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对定位到的主效QTL开发KASP标记,并在130份小麦自然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共定位到11个控制穗长性状的QTL位点,有7个主效QTL,分别为QSl.haust-2AL、QSl.haust-2DS、QSl.haust-5AL1、QSl.haust-5DL、QSl.haust-7BL、QSl.haust-2AS和QSl.haust-4DL,表型贡献率为4.22%~30.94%,其中QSl.haust-5AL1在3个环境中表现稳定且为主效QTL,其表型贡献率为4.22%~19.10%;另有4个微效QTL位点,分别为QSl.haust-2BL,QSl.haust-3AL、QSl.haust-3DS和QSl.haust-5AL2,表型贡献率为4.70%~7.55%。依据控制穗长的主效QTL位点QSl.haust-5AL1和QSl.haust-7BL的侧翼标记,开发了相应的KASP分子标记KASP-QSl.haust-5AL1和KASP-QSl.haust-7BL1,在130份小麦自然群体中检测验证,其中KASP-QSl.haust-5AL1标记筛选出的2种基因型,穗长分别为10.93和10.17 cm,经t检验,P值为0.045,差异显著;KASP-QSl.haust-7BL1标记筛选出的2种基因型,穗长分别为10.90和10.26 cm,经t检验,P值为0.048,差异显著。[结论]挖掘的控制小麦穗长的主效QTL和开发的KASP分子标记,可以用于该性状的基因克隆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