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18)
- 2023(15120)
- 2022(12985)
- 2021(12161)
- 2020(9904)
- 2019(22743)
- 2018(22616)
- 2017(43421)
- 2016(23630)
- 2015(26331)
- 2014(26365)
- 2013(26213)
- 2012(24401)
- 2011(22228)
- 2010(22313)
- 2009(20193)
- 2008(19756)
- 2007(17414)
- 2006(15285)
- 2005(13721)
- 学科
- 济(98933)
- 经济(98835)
- 管理(65199)
- 业(64331)
- 企(51807)
- 企业(51807)
- 方法(41116)
- 数学(35279)
- 数学方法(34900)
- 中国(28761)
- 农(26995)
- 地方(25250)
- 财(22761)
- 业经(22654)
- 学(22112)
- 农业(18485)
- 制(17543)
- 贸(17204)
- 贸易(17191)
- 易(16605)
- 银(16451)
- 银行(16399)
- 技术(16073)
- 融(15990)
- 金融(15986)
- 行(15796)
- 环境(15772)
- 理论(15565)
- 和(15395)
- 务(14116)
- 机构
- 大学(338848)
- 学院(338050)
- 济(133284)
- 管理(131147)
- 经济(130337)
- 研究(119381)
- 理学(113395)
- 理学院(112050)
- 管理学(110092)
- 管理学院(109490)
- 中国(87162)
- 科学(76232)
- 京(73180)
- 所(61566)
- 农(61261)
- 财(61024)
- 研究所(56293)
- 业大(53344)
- 中心(53089)
- 江(49654)
- 财经(48795)
- 农业(48159)
- 北京(46352)
- 范(45824)
- 师范(45328)
- 经(44426)
- 院(43064)
- 州(40769)
- 经济学(39670)
- 师范大学(36606)
- 基金
- 项目(232556)
- 科学(182209)
- 基金(167682)
- 研究(167586)
- 家(147892)
- 国家(146619)
- 科学基金(124657)
- 社会(104605)
- 社会科(99154)
- 社会科学(99129)
- 省(92010)
- 基金项目(89150)
- 自然(82041)
- 自然科(80148)
- 自然科学(80123)
- 自然科学基金(78670)
- 划(77756)
- 教育(76432)
- 资助(68955)
- 编号(67561)
- 成果(55005)
- 发(53014)
- 重点(52377)
- 部(50776)
- 创(48455)
- 课题(47422)
- 创新(45194)
- 科研(44486)
- 教育部(43022)
- 计划(42983)
- 期刊
- 济(148578)
- 经济(148578)
- 研究(101294)
- 中国(66821)
- 学报(58472)
- 农(56806)
- 科学(52783)
- 管理(48418)
- 财(44159)
- 大学(42954)
- 学学(40516)
- 农业(39387)
- 教育(39167)
- 融(30855)
- 金融(30855)
- 技术(28352)
- 业经(25483)
- 经济研究(23813)
- 财经(23388)
- 业(20367)
- 经(19947)
- 问题(19417)
- 图书(17932)
- 科技(17263)
- 理论(16190)
- 技术经济(16003)
- 版(15839)
- 商业(15181)
- 现代(15162)
- 业大(15007)
共检索到499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涛 李和平 张兆顺 高春保 朱旭彤 廖玉才
2005年在小麦收获期,对124份材料进行了种子发芽和穗发芽抗性比较,筛选出抗性差异显著的材料196份;2006年在小麦生理成熟期,抗穗发芽鉴定了179个品种及上一年筛选的全部材料。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十分显著。不同材料的种子发芽率和穗发芽率在收获期的分布范围分别为20%-100%和18%-100%;在生理成熟期的分布范围均为0%-100%,其中两者均在10%以下的抗性品种占4%。红粒品种整体上的抗性高于白粒品种,但也存在白粒抗性品种。同一品种个体间的抗性差异较大,表明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抗穗发芽资源。种子休眠是抗穗发芽的重要因素,品种穗部特征对穗发芽亦有影响。
关键词:
小麦 种子发芽 穗发芽 选择效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志龙 于亚雄 王志伟 程加省 乔祥梅 杨金华
采用整穗、颖壳+整粒、整粒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105个引自国内外普通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差异性较大,穗发芽率为0.72%~100%,平均发芽率为78.09%。从中鉴定出极抗品种1份(ONSY85),高抗品种2份(扬麦16和扬麦11),抗性品种4份(凤麦36、绵阳45、凤麦32、扬麦158),以上品种均为红粒。临麦15、凤麦34、小偃93166、靖麦12、周麦17、云麦29、X9610穗发芽率大于98%,穗易发芽。用K-均值聚类法分为5类。半粒发芽率与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颖壳加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整穗发芽率均差异显著且正相关,表明虽然种皮和颖壳水溶性物质对...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筛选 抗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果忠 游光霞 孙京燕 张秀英 武淑祯 苑菲 王海波 肖世和
为了培育抗穗发芽品种,对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份的75个品种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同时利用3个分子标记Vp1B3、Xbarc310和Barc294对上述品种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p1基因的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关系不密切,Vp1B3标记难以用于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筛选。主效QTL(QPhs-3AS)与种子休眠关系密切,Xbarc310和Barc294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选择的重要参考,且Barc294较Xbarc310的选择效果好。上述结果为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分子标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兆夏 蒋国梁
小麦白粒品种抗穗发芽性具有明显的倾母现象,28个组合正、反交杂种F1穗发芽率差异显著。不抗×抗和抗×不抗两组杂交组合F1、F2的抗穗发芽性表明,F1代的母体效应在F2仍能得到保持,抗穗发芽性遗传可能具有倾母遗传特点。白粒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性以多基因遗传为主,但亦有主基因的作用。多数组合的穗发芽敏感性呈部分显性。抗穗发芽性的广义遗传力中等偏高,平均6307%。用抗性亲本回交可提高其后代的抗穗发芽性。在小麦白粒抗穗发芽新品种选育中,早、中代选择及回交育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
小麦 白粒种质 抗穗发芽性 遗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又佳 刘世家 吴兆苏
选用穗发芽抗性不同的6个杂种小麦的亲本品系组配成36个组合,对各组合亲本、正反交一代、二代和各回交后代的种子进行穗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一代种子均偏抗,但存在母性效应;杂交一代有一定的负向杂种优势,杂交二代的负向优势又强于杂交一代;以抗性材料作母本,再用抗性亲本回交,后代抗性更高;穗发芽抗性受部分显性基因控制,而很少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在核基因相同条件下,A型细胞质和T型细胞质对后代穗发芽抗性的影响没有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果忠 张秀英 肖世和
小麦穗发芽抗性与其对ABA敏感性关系密切,一般认为ABA处理可导致基因表达的变化。本研究用不同穗发芽抗性的白皮小麦品种陕优225和冀麦1号扬花后25d的胚在±1μmol·L-1ABA溶液中处理48h后进行蛋白质组分析。依据蛋白质表达差异,鉴定出胚发育后期丰度蛋白(LEA)、NAD(P)H脱氢酶亚基Ⅰ、盐胁迫后根表达的蛋白(RS1)、生长素反应蛋白IAA19、20kD的钙结合蛋白、钙调蛋白(CAM)和肌动蛋白解聚因(ADF5)等7个蛋白点。按其表达丰度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如LEA,在抗穗发芽品种中的表达量比易穗发芽品种高,ABA处理可以增加其表达。第二类如生长素反应蛋白IAA19,在易穗发芽品...
关键词:
小麦 胚 穗发芽 ABA敏感性 蛋白质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魏会廷 李朝苏 吴晓丽 李俊 汤永禄
【目的】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典型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方法】两年两环境(稻茬田与丘陵旱地)下,分别测定了10个品种的生理成熟期、成熟期的籽粒发芽指数(GI_P、GI_M)和成熟期降落值(FN),并研究以上参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GI_M较GI_P有大幅升高,3个穗发芽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对于总变异的贡献GI_P为地点×品种>地点>品种;GI_M为品种>年份>年份×品种;而FN主要受基因型影响。参试品种环境均值,GI_P变幅22.3%60.0%,稻茬田低于旱地。GI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丽娟 盛坤 董昀 王映红 蒋志凯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系,利用Vp-1基因的STS标记Vp1B3检测了来自河南省新乡市的新麦系列小麦新品系112个,并于收获期进行了室内整穗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12个小麦品系中Vp-1Ba(感穗发芽)、Vp-1Bb(抗穗发芽)和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0.71%,0.89%和38.39%,以Vp-1Ba基因型为主。Vp-1Ba基因型品系穗发芽率(24.42%)极显著高于Vp-1Bc基因型品系(16.55%)。同一亲本组合选育出的品系的穗发芽率有很大差异,但Vp-1基因类型基本一致。同一Vp-1类型品系间的穗发芽率有很大差异,故在使用Vp1B3标记时需要与整穗发芽法结合使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燮中 吴纪民 徐勇
1990~1992在南京种植了399份材料。考察了生育期、每穗粒数、千粒重、赤霉病穗率、白粉病级、籽粒皮色、穗发芽率、株高8个农艺性状。计算了遗传参数、相关系数,并采用多维正态分布函数计算法估算了8个性状分别在经验标准、±0.25个标准差,±0个标准差3种选择压下的理论人选率.按经验标准选择的结果表明:1991年实收的218份材料中,扬州90T-27入选;1992年实收的369份材料中。北农大20074//G3256~4/Tom Thumb(选株)、Pato、916、宁9030、宁9040等5份材料入选.按±0个标准差选择,只有1992年的西藏扎达普通小麦(选株)入选.理论入选率计算结果还表明...
关键词:
小麦 抗穗发芽性 综合选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希太 肖磊 董策
【目的】为寻求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收集新途径, 本文研究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的抗穗发芽特性并阐明其遗传背景。【方法】分别于7月1日—7月31日、8月1日—8月31日、9月1日—10月10日3个时间段分Ⅰ、Ⅱ、Ⅲ批收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于10月中旬集中移栽入观察圃。【结果】通过生长一致性观察发现第Ⅰ批有93%落粒实生麦苗的几个直观农艺性状与前茬种植的小麦品种一致而第Ⅱ、Ⅲ批落粒实生麦苗几个直观的农艺性状表现各异;穗发芽指数测定发现第Ⅰ批94.1%的落粒实生麦苗都感穗发芽,只有3.6%和2.3%表现为中抗和抗,第Ⅱ、Ⅲ批中100%的落粒实生麦苗穗发芽抗性都在中抗以上且随着收集批次的靠后高级别穗发芽抗性占比越高;通过对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生长环境因素的分析然后进行人工远缘杂交验证,发现收集落粒实生麦苗大田中的节节麦和普通小麦人工远缘杂交结实率为5%,这充分证明大田中的节节麦和普通小麦发生自然杂交结实的可能性;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0株高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节节麦以及近10年同一地块种植过的小麦品种进行检测与分析,引物Xgdm33、Xgwm52在10株高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基因组DNA中不仅检测到了大量的来源于节节麦的DNA片段同时也检测到与前期种植过小麦品种同源的DNA片段,从分子水平证明大田抗穗发芽落粒实生麦苗是生长于大田中的节节麦与以往种植过的小麦品是自然杂交的后代。【结论】通过收集大田落粒实生麦苗可以获得小麦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爽 李俊 王琴 朱欣果 刘磊 胡晓蓉 万洪深 杨武云 秦文
本试验研究了137份西南麦区(含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穗发芽敏感性差异较大,平均发芽率(53.11±27.05)%,变异系数为50.94%,由K-均值聚类法共分为5类;地方品种抗穗发芽能力最强,人工合成小麦次之,育成品种(系)较差。筛选出了15份高抗穗发芽材料,其中小白花、黄县大粒为新筛选出的两份白粒高抗穗发芽地方品种。
关键词:
小麦 抗穗发芽 筛选 西南麦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式昭 郑建敏 伍玲 李俊 万洪深 杨漫宇 罗江陶 刘廷辉 杨开俊 蒲宗君
【目的】鉴定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组成,可为四川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个籽粒硬度和1个穗发芽抗性等位基因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的检测。【结果】本研究表明:(1)针对籽粒硬度,含有Pinb-D1b基因(Pinb突变)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非Pinb-D1b等位基因类型则占到89.5%。(2)针对穗发芽抗性,含Vp-1Bc(抗穗发芽)的品种有88份,频率为83.8%;含Vp-1Ba(感穗发芽)的品种有17份,频率为16.2%;未能扩增出含Vp-1Bb(抗穗发芽)的品种。(3)聚合2项优质基因(Pinb-D1b和Vp-1Bc),品质优良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结论】利用这些含有优异基因资源的品种,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逐步导入上述优质基因,是综合提高四川小麦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穗发芽抗性 分子标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钧 任江萍 李志岗 李磊 周苏玫 卫丽 宋丽
以易穗发芽小麦幼胚为受体,用基因枪法对TrxS反义基因(目的基因)和Bar基因(标记基因)进行了共转化;通过对轰击后的小麦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和生根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证实在3个受体材料上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和可遗传的转基因后代.通过培养皿籽粒发芽试验、离体整穗保湿发芽试验和温室模拟降雨穗发芽试验,均证明转基因后代材料具有延缓籽粒发芽和抗穗发芽的特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明 陆作楣
对籼稻32个保持系和40个恢复系收获时休眠性进行鉴定,在保持系中没有发现强休眠性材料,大多数恢复系休眠性也较弱。采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4个强休眠品种IR64、IR11212、IR13427、IR1529与生产上穗发芽严重的Ⅱ32A、冈46A及其保持系Ⅱ32B、冈46B组配,研究水稻收获时休眠性的遗传特点,并在F5和BC1F4世代中获得21个对Ⅱ32A和冈46A具有保持能力的强休眠材料。
关键词:
籼稻 休眠性 穗发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