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7)
- 2023(1936)
- 2022(1697)
- 2021(1719)
- 2020(1530)
- 2019(3196)
- 2018(3281)
- 2017(5348)
- 2016(3617)
- 2015(4254)
- 2014(4317)
- 2013(4160)
- 2012(4247)
- 2011(3859)
- 2010(4015)
- 2009(3838)
- 2008(4166)
- 2007(3977)
- 2006(3490)
- 2005(3240)
- 学科
- 济(9715)
- 经济(9695)
- 管理(8103)
- 业(6910)
- 企(5945)
- 企业(5945)
- 学(5857)
- 方法(4097)
- 数学(3031)
- 农(2979)
- 中国(2973)
- 数学方法(2893)
- 制(2736)
- 理论(2655)
- 财(2581)
- 及其(2229)
- 害(2145)
- 虫(2058)
- 教育(2056)
- 业经(2010)
- 水产(2005)
- 贸(1978)
- 贸易(1974)
- 易(1917)
- 麦(1900)
- 教学(1854)
- 体(1829)
- 银(1826)
- 银行(1799)
- 农业(1783)
- 机构
- 大学(57069)
- 学院(56403)
- 研究(25089)
- 农(23562)
- 科学(21347)
- 农业(19515)
- 中国(16853)
- 所(16447)
- 业大(15419)
- 研究所(15279)
- 京(13648)
- 济(13614)
- 管理(13297)
- 经济(13021)
- 农业大学(12231)
- 省(11704)
- 室(11632)
- 业(11497)
- 中心(10973)
- 理学(10947)
- 实验(10814)
- 理学院(10694)
- 实验室(10473)
- 技术(10215)
- 管理学(10115)
- 管理学院(10043)
- 江(9976)
- 重点(9930)
- 科学院(9882)
- 北京(8255)
共检索到89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慧娟 贾举庆 李欣 乔麟轶 阎晓涛 任永康 常利芳 张树伟 畅志坚 张晓军
为了明确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远缘杂交培育的小麦新种质CH7015中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将CH7015与感病品种台长29杂交,对其F_1、BC_1、F_2群体接种白粉病,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抗感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选取分布于小麦21对染色体上的825对SSR引物,采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对台长29×CH7015的F_2群体进行标记筛选。结果显示,CH7015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其抗白粉病基因PmCH7015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通过抗感基因池和群体筛选,获得5个连锁标记,分别为:Xwmc657、Xgpw2328、Xwmc68、Xgpw4079和Xgpw7272。其中,Xwmc68和Xgpw4079位于PmCH7015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8.2,1.4 cM。中国春缺体-四体和双端体的验证结果将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短臂上(4BS)。综上所述,由于小麦4BS染色体上尚无有关抗白粉病基因的报道,因此,推测PmCH7015是一个新发现的抗白粉病基因位点,其抗性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桑利群 王长有 王秋英 吉万全
采用SSR技术对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抗白粉病基因的N9659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用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160与N9659杂交,F1表现高抗,F2苗期抗病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采用208对小麦SSR引物对"陕160×N9659"F2抗感池分析,筛选出3个在抗感池间存在多态性引物WMS67,WMS408和WMS604;经分离群体验证,该抗病基因与小麦染色体5B上的微卫星位点Xgwm67,Xgwm408和Xgwm604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7,9.0和17.3 cM,该抗病基因可能来源于母本即野生二粒AS846,此基因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长有 王亚娟 张宏 刘新伦 蔡东明 吉万全
明确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mAS846所在的染色体臂。采用端体和SSR标记对普通小麦种质N9134携带的PmAS846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CS5BL双端体系与N9134杂交F1高抗白粉病,CS/N9134的F2和CS5BL双端体系/N9134//CS BC1F1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比例分别符合期望比例3∶1和1∶1。CS 5BL双端体系/N9134//CS BC1F1 64个植株的根尖染色体核型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发现,12个植株在5B染色体着丝点和抗性基因间发生了交换。PmAS846的SSR标记Xgwm67在CS第五部分同源群的缺体-四体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瑕 张超 张明 徐林涛 王洪刚
为明确小麦种质系山农10103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特点,利用山农10103与高度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辉县红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辉县红高度感染白粉病,山农10103和山农10103×辉县红F1对白粉病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F2群体抗感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证明山农10103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L10103;在2 606对SSR、ETS-SSR和STS引物中,筛选得到7个与白粉病基因PML10103连锁的标记Xcinau188、Xcau127、cFE164、cWM109、SWES231、XcnL113和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莹莹 王长有 吉万全 王秋英 刘雪利
为明确小簇麦新种质N95175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效应和基因位点,采用常规分析法结合SSR技术进行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抗性基因常规分析结果表明,N95175分别与高感白粉病普通小麦品种陕160和陕优225两个杂交组合的F1均现高抗,F2抗感植株比例分别为115∶43和111∶48,经χ2检验,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即该抗白粉病基因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利用208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对N95175×陕优225的F2抗感分离群体分析结果表明,Xgwm570和Xwmc553均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3.38和12.03 cM。Xg-wm570和Xwmc553两者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媛 傅体华 贾明娟
来源于簇毛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稳定小麦品系101-3含有1个新的抗白粉病显性基因,暂命名为PmX,用单体分析的方法已定位于染色体6B上。以感白粉病小麦品种中国春与101-3杂交后代F2为材料,用65对6B染色体上和9对6A染色体上小麦微卫星引物,进行连锁分析,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gwm570与基因的遗传距离为(9.72±2.40)cM,该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小麦染色体6BL上,同时也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上利用该基因提供了初步的选择标记。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性基因 SSR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长有 王秋英 刘志立 张宏 王亚娟 刘新伦 吉万全
白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小麦种质N95175对小麦白粉病免疫,为了定位它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对其苗期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感白粉病普通小麦品种与N95175杂交,F1对白粉病均表现高抗,F2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比例3 1;21个感白粉病普通小麦缺(单)体系与N95175杂交,F1对白粉病均表现高抗,F2白粉病抗感比例除阿勃6AN×N95175组合偏离期望比例3 1外,其余组合均符合期望比例3 1。结果表明,N95175苗期白粉病抗性由位于小麦6A染色体上的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 染色体定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解超杰 杨作民 孙其信
小麦白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常见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一项既安全又经济有效的措施。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该措施正在成为小麦抗病基因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 ,小麦中正式定名的抗白粉病基因位点已达 30个 (Pm1~Pm30 ) ,其中 16个位点的 18个基因已成功地标记和作图 ,为这些抗病基因的鉴别和遗传学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对RFLP、RAPD、AFLP、SSR等技术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贵云 古春霞 王敏 谭丹 刘晓宇 卢成达 左静静
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其与表现为感白粉病表型的硬粒小麦TDU-1进行杂交并构建了遗传群体,然后对亲本及其杂交F1、F2、F2:3群体进行了白粉菌小种E09接种试验和抗病性分析,最后利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TDI-1在苗期对E09表现为感病,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TDI-1和TDU-1的F1植株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表现为抗病的单株数和感病的单株数的比例符合3∶1(χ23:1=0.11,P=0.74);F2∶3家系中,纯合抗病、抗病性分离、纯合感病的家系数目之比符合1∶2∶1(χ21:2:1=0.47,P=0.79),表明TDI-1成株期白粉病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TDI-1。对TDI-1和TDU-1及其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发现4个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Xwmc407、NRM-2AS29、NRM-2AS45和NRM-2AS84与PmTDI-1紧密连锁,其中,NRM-2AS45和NRM-2AS84位于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8,4.6 cM。由此,将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PmTDI-1初步定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研究结果显示,从四倍体小麦TDI-1中鉴定到1个新的显性成株抗白粉病基因PmTDI-1。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晶 彭福祥 刘祜宇 耿妙苗 董宏图 李映辉 刘婉辉 刘鑫 李峰 解超杰 孙其信
为明确小麦品种Bogatka抗白粉病性状的遗传基础,利用感病亲本薛早和Bogatka以及其杂交所得"薛早/Bogatka"F1与薛早回交得到的BC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Bogatka中含有1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MlBogatka。进一步利用BSA法对BC1分离群体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得到与MlBogatka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STSBCD135、Xgwm501和Xwmc332,并构建遗传连锁图。根据这些分子标记的染色体定位信息,该基因位于小麦2B染色体长臂。综合对该基因的标记定位和Pm6基因特异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推测该基因可能是Pm6或与Pm6位点紧密连锁的抗白粉病...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峰 郭满库 郭成 尚新新 赵志鹏 赵桂琴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差异,于2012-2014年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对213份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进行了由禾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avenae)引起的燕麦白粉病的田间抗性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未监测到免疫材料;12份材料青永久420、青永久316、青永久9、青永久252、青永久98、青永久180、青永久479、青永久25、青永久87、永118、青永久304和五燕6号表现高抗(HR);199、青永久164、青永久237、青永久
关键词:
燕麦种质 燕麦白粉菌 抗性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兰素缺 李光威 孟雅宁 李芳 张业伦 李杏普
白粉病是威胁我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感病减产的一条安全有效途径。为了将合成六倍体小麦中的白粉病抗病基因Pm30导入综合农艺性状好、产量高的优良小麦品种中,利用自育中抗白粉病的优良品系冀资356与合成小麦Synthetics(He-48)(T.dicoccon PI94625/Ae.squarrosa)杂交,经过连续6年的选育,选育出高抗白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7份。利用与Pm30连锁的SSR标记Xgwm159对这7份品系进行检测,用中国春和Pm30做对照,结果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掌军 刘妍 王姣 付青青 刘凤楼 张双喜 张文杰 张晓岗 刘生祥
【目的】本文拓宽了宁夏小麦遗传基础为育种提供优异资源。【方法】以外引和宁夏自育的81份小麦种质为材料,借助于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手段,对不同农艺性状指标进行分析,部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成株期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1)依变异系数大小,9个农艺性状依次为有效穗(14.77%)﹥穗粒重(14.41%)﹥穗粒数(8.94%)﹥穗下茎长(7.03%)﹥结实数(5.69%)﹥小穗数(5.03%)﹥穗长(4.98%)﹥株高(3.21%)﹥千粒重(0.65%);(2)过多的有效穗不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经济系数,穗长越长有利于增多穗粒数和提高粒重,较多小穗数有利于提高单株粒数和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3)在距离为21.83时,将81份种质分为7个类群,第Ⅰ类群材料平均有效穗最多(6.83±1.986)个,第Ⅱ类群材料平均株高最矮(83.94±13.42)cm,第Ⅲ类群材料穗下茎节最长(51.50±0.500)cm,第Ⅵ类群材料的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均最高[分别为(11.00±2.370)cm、(61.00±4.359)粒、(2.69±0.303)g、(44.13±0.006)g、0.533],第Ⅶ类群材料的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最多[分别为(24.33±1.528)、(23.33±1.528)个];(4)9个白粉病抗性基因标记引物,检测到携带1、2、3、4个基因标记的材料分别为11、23、38和5份。【结论】总体上,地方和农家品种平均有效穗最多,自育和外引种质平均株高最矮,而唯有外引种质携带有Pm~21基因,携带Pm6和Pm~21基因的种质表现出较强的田间抗病性。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基因标记 白粉病抗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静 乔麟轶 张晓军 李欣 詹海仙 郭慧娟 张小辉 冯建宁 畅志坚
利用普通小麦测序草图可从基因组范围内对小麦单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区段进行分析。Pm43是作物遗传与分子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在小麦2D染色体长臂上定位的一个抗白粉病基因。利用信息学方法分析Pm43所在物理图谱、遗传图谱和基因组图谱上的位置,可为其精细定位乃至候选基因的确定提供参考。试验采用Pm43两侧标记序列进行比对,将Pm43定位于染色体C-2DL3-0.49区间的79~99 C m内,所在基因组区段为2DL_9835990~2DL_9823315。利用目前已克隆小麦抗病基因的保守基序作为探针,从目标区段内检索出89条包含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Rga)...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栾海业 陈健 沈会权 陶红 乔海龙 臧慧 陈和
本研究对引进美国的985份品种(品系)进行了白粉病抗性的鉴定,并研究了其与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品系)间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从中筛选出15份高抗大麦白粉病的品系,包括TR11220、TR11221、SB080701、TR11696、TR11697、TR11698、CONLON、2ND25276、2ND27705、CHEVRON、ID:LA-36、SB080190;棱型、单穗穗粒数与大麦白粉病抗性呈显著负相关,二棱大麦对白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抽穗期、株高、穗长与白粉病抗性的相关性均显著;本试验筛选出的高抗和高感白粉病品系,为以后遗传群体的构建及其白粉病分子机理...
关键词:
大麦 白粉病 抗性鉴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