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6)
2023(9320)
2022(8366)
2021(7979)
2020(6649)
2019(15644)
2018(15796)
2017(30403)
2016(16649)
2015(19011)
2014(18993)
2013(18854)
2012(17089)
2011(15376)
2010(15220)
2009(13834)
2008(13382)
2007(11459)
2006(9924)
2005(8400)
作者
(49585)
(40990)
(40668)
(38588)
(25967)
(19796)
(18510)
(16432)
(15540)
(14498)
(14163)
(13639)
(12937)
(12781)
(12570)
(12537)
(12490)
(12239)
(11592)
(11561)
(10259)
(9881)
(9866)
(9240)
(9223)
(9139)
(9030)
(8992)
(8336)
(8274)
学科
(64480)
经济(64408)
管理(49404)
(44724)
(38025)
企业(38025)
方法(32950)
数学(28432)
数学方法(27990)
(16113)
(15718)
中国(15355)
(14798)
业经(13862)
地方(13069)
(12342)
理论(11822)
环境(11142)
农业(10933)
技术(10420)
(10371)
贸易(10365)
(10048)
(9961)
财务(9895)
(9879)
财务管理(9877)
(9424)
企业财务(9353)
教育(9164)
机构
大学(238000)
学院(235640)
管理(98091)
(86529)
理学(85868)
理学院(84920)
经济(84416)
管理学(83294)
管理学院(82886)
研究(76681)
中国(54946)
科学(51629)
(51554)
(39403)
(39025)
业大(38292)
(37673)
研究所(36108)
中心(34458)
北京(32600)
(32440)
(31381)
财经(31283)
农业(31213)
师范(31118)
(28419)
(27775)
(27276)
技术(25524)
师范大学(25248)
基金
项目(169515)
科学(132314)
基金(122481)
研究(121504)
(107547)
国家(106687)
科学基金(91338)
社会(73675)
社会科(69771)
社会科学(69748)
(66458)
基金项目(65669)
自然(62126)
自然科(60552)
自然科学(60539)
自然科学基金(59421)
(56322)
教育(55198)
资助(51193)
编号(50241)
成果(39955)
重点(37433)
(36685)
(35369)
(34860)
课题(33819)
科研(32665)
创新(32458)
计划(31473)
项目编号(31099)
期刊
(90157)
经济(90157)
研究(64484)
中国(41560)
学报(40739)
科学(36585)
(34993)
管理(34545)
大学(29044)
学学(27072)
(26433)
教育(25715)
农业(24984)
技术(20467)
图书(16367)
业经(14975)
(14808)
金融(14808)
财经(13849)
经济研究(13511)
(13124)
资源(12745)
理论(12486)
科技(12444)
实践(11820)
(11820)
情报(11765)
技术经济(11645)
问题(11626)
(11573)
共检索到327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志同  余毅  
种子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时刻受着外界环境的影响。种子贮存条件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种子的安全贮存。我国在北京中国农科院建立了现代化的长、中期种质库;一些省份如青海省(西宁)、江苏省(南京)、陕西省(武功)、云南省(昆明)、黑龙江省(哈尔滨)等省市也先后建立起中期(15—20年)保存库,为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创造了条件。但是,建立种质库投资大,耗费多,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贮存需要。为此,在中期库尚未建成或运转之前,如何就地采用简易而安全的贮存种质方法,这是种质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当前,有的利用瓷坛、瓦缸、冰柜、异地等方法贮存种子,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室从1979年以来,利用干燥器放入硅胶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波  关攀锋  辛明明  汪永法  陈希勇  赵爱菊  刘曼双  李红霞  张明义  逯腊虎  魏亦勤  刘旺清  张金波  倪中福  姚颖垠  胡兆荣  彭惠茹  孙其信  
【目的】利用热感指数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分别对冬、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为小麦耐热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冬小麦材料采用延期播种、春小麦材料种植在温度有显著差异的地理环境下,人为致使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根据不同环境处理的千粒重值计算冬、春小麦各个材料的热感指数。依据热感指数,对来自中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和国外不同地区和组织的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包括688份冬小麦和637份春小麦,分别进行耐热性评价。热感指数小于0.5为极耐热材料、大于等于0.5小于1为中等耐热材料、大于等于1小于1.5为中等热敏感材料、大于等于1.5为极敏感材料。【结果】冬小麦和春小麦热胁迫处理组灌浆期平均最高温度分别高于对照组1.91℃和7.09℃,且热胁迫处理组千粒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降低。根据热感指数分级评价结果,极耐热冬、春小麦材料31和48份,占供试材料的4.51%和7.54%;极敏感冬、春小麦材料19和58份,占供试材料的2.76%和9.11%;其余大多数材料为中间类型(中等耐热材料和中等热敏感材料)。从中国小麦生态区域的地理分布来看,来自南部麦区(西南冬麦区、青藏春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耐热性整体高于来自北部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对于春小麦,来自新疆春冬麦区的材料耐热性最强,平均热感指数为0.70,且其中88.00%的材料属于耐热材料(极耐热材料或中等耐热材料);此外,来自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的春小麦平均热感指数为0.88,也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六倍体材料耐热性最弱,平均HSI为1.18,其中69.58%的材料为热敏感材料(中等热敏感材料和极敏感材料)。【结论】采用延期播种或在高温的地理环境下种植能使小麦在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综合考虑正常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和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筛选出优异耐热资源103份,可用于相应生态区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会选  党建友  程麦风  谢咸升  
1999~2002年先后引进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468份,在山西省小麦主产区临汾市设立试验点,对其进行了抗麦长管蚜特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进的小麦种质资源中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的有11个,表现中抗的有63个,可作为抗蚜材料为育种利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春平  罗坤  朱启迪  李丹  赵惠燕  张改生  
【目的】探索和发掘优质抗麦长管蚜的种质资源及方法,为高效节本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抗麦长管蚜小麦育种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IS的空间分布分析法和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鉴定为基础,从377份小麦种质资源中随机选取22个种质资源的13个主要性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GIS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对小麦种质资源的入侵扩散从分散危害演变为聚集危害为主。成株期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在377份种质资源中,高抗材料4份,分别是陕253、豫麦70、陕糯1号、186Tm,占鉴定材料的1.06%;中抗材料55份,占鉴定材料的14.59%,包括的种质资源有Amigo、98-1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亓增军  庄丽芳  刘大钧  陈佩度  
为挖掘和利用荆州黑麦中的抗性基因 ,选用感病对照品种辉县红小麦与荆州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 :辉县红与荆州黑麦有较好的可交配性 ,杂交结实率为 6 3 5 % ;染色体配对分析表明杂种F1平均交叉结数为 1 92 ,其染色体构型为 2 4 42Ⅰ + 1 6 1+ 0 11○Ⅱ + 0 0 5Ⅲ ;C 分带和FISH (荧光原位亲交 )分析表明 ,87 7%的二价体和三价体发生在小麦种内 ,10 8%发生在小麦与黑麦之间 ,而仅有 1 5 %发生在黑麦染色体之间 ;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结实率为 0 3粒 /穗 ;杂种F2 种子根尖染色体数变幅为 42~ 5 1条 ,其中黑麦染色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夏燕  唐映军  赵彬  余娟  
1999-2001年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对650份外引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株型、熟性、抗性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鉴定。通过两年的鉴定,初步筛选出一部份适于当地生态特点的不同类型优良材料,并对各单一优异性状及其综合性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重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伍绍云  周金生  杨延华  奉有壁  
通过国内外小麦早熟品种在云南的利用,及云南省育成品种的亲缘系谱分析表明:(1)在过去近30年中,云南省小麦育种的中心亲本为Mentana、Funo、Mexi-pak65、Mexipak66、NP798及Chapingo;(2)由于中心亲本的时效性,80年代后期.云南的中心亲本仅Mexipak65、Mexipak66及Chapingo三个品种;(3)尽快发掘新的育种中心亲本,是云南小麦生产及育种上新台阶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新力  詹刚明  黄丽丽  韩德俊  康振生  
【目的】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世界范围内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最有效策略。评价80份国外春小麦种质资源对中国当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条锈性,为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依据和抗源。【方法】应用中国流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CYR31、CYR32、CYR33以及致病类型PST-HY8和PST-V26对80份国外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温室抗病性鉴定,以铭贤169和AvS为感病对照品种;并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在陕西省杨凌和甘肃省天水进行田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根据苗期和田间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胡晓蓉  
四川地方品种是一个遗传类型异常丰富的基因库,近年从四川地方品种中鉴定出一批从高抗穗发芽性的白皮小麦品种中,发现了Kr_4基因及类ph_2基因,筛选出比中国春亲和性更高的新材料J—11,为进一步研究与利用这批宝贵种质资源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桑利群  王长有  王秋英  吉万全  
采用SSR技术对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抗白粉病基因的N9659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用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160与N9659杂交,F1表现高抗,F2苗期抗病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采用208对小麦SSR引物对"陕160×N9659"F2抗感池分析,筛选出3个在抗感池间存在多态性引物WMS67,WMS408和WMS604;经分离群体验证,该抗病基因与小麦染色体5B上的微卫星位点Xgwm67,Xgwm408和Xgwm604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7,9.0和17.3 cM,该抗病基因可能来源于母本即野生二粒AS846,此基因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晓玲  邓自发  解俊峰  
巨穗小麦新种质材料是一具有茎杆粗壮、叶片短宽直立、大穗、大粒、高结实率等特点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应用单体分析和双端体分析方法对241材料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新种质材料241的1A,3A,5A和4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隐性基因,6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其中3A,5A和6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1A和4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通过双端体分析进一步将控制株高的基因定位到1AS,3AS,5AL和4BL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燮中  吴纪民  徐勇  
1990~1992在南京种植了399份材料。考察了生育期、每穗粒数、千粒重、赤霉病穗率、白粉病级、籽粒皮色、穗发芽率、株高8个农艺性状。计算了遗传参数、相关系数,并采用多维正态分布函数计算法估算了8个性状分别在经验标准、±0.25个标准差,±0个标准差3种选择压下的理论人选率.按经验标准选择的结果表明:1991年实收的218份材料中,扬州90T-27入选;1992年实收的369份材料中。北农大20074//G3256~4/Tom Thumb(选株)、Pato、916、宁9030、宁9040等5份材料入选.按±0个标准差选择,只有1992年的西藏扎达普通小麦(选株)入选.理论入选率计算结果还表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明辉  李会敏  孟祥海  乔文臣  赵凤梧  Daniela Benedikova  Pavol Hauptvogel  Edita Gregova  
为丰富我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提供物质保障,对引进的104份斯洛伐克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株高偏高、穗子较大、千粒质量偏低的特点,且株高、穗长与千粒质量三性状均与对照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0.08~0.37,变异系数的顺序为株穗数>株高=主茎穗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小穗数,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份冬性种质与40份春性种质的千粒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穗粒数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株穗数、穗长和小穗数差异不显著;株高与株穗数、株高与穗长、穗长与小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小娟  侯万伟  
【目的】本实验对95份青海省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和分子检测,筛选出其中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抗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5份青海省小麦品种,利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同时利用已有的分子标记(Yr5、Yr9、Yr10、Yrl5、Yr17、Yr18和Yr26)进行分子检测,并结合系谱分析推测可能的抗条锈病基因。【结果】苗期抗病性鉴定:CYR32免疫材料为10份(11%),高抗性85份(89%);CYR33免疫材料44份(46%),高抗50份(53%),中抗1份(1%);小种CYR34免疫材料为3份(3%),抗病11份(12%),感病81份(85%)。在参试品种中有12份材料对CYR32、CYR33和CYR34同时表现抗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2年抗性对比显示,12份小麦品种(13%)抗病性增强;8份(8%)材料仍保持抗性,但抗性在逐渐减弱;74份材料(78%)抗病性在减弱,从抗病逐渐演变为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可能携带Yr系列基因的材料分别为Yr5(78%)、Yr9(17%)、Yr10(53%)、Yr15(76%)、Yr17(78%)、Yr18(73%)和Yr26(81%)。【结论】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5、Yr15和Yr26基因在青海小麦种植中过于频繁使用,特别是Yr26被过度依赖,随着新毒性小种的发展尤其是CYR34出现,造成很多已有品种对条锈病降低或者丧失了抗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延兵  于金友  张华文  秦岭  王海莲  管延安  
为了解种质资源耐贮性及贮存高粱种子生活力和籽粒性状相关性,对1995年贮存的249份高粱种质发芽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过10年,贮存于短期库的高粱种质有205份发芽率低于50%,占82.3%;发芽率在50%以上的材料有44份,占17.6%,少数种质资源发芽率并没有明显下降,有2份材料发芽率高于90%,高粱种内不同品种之间种子生活力存在明显差异。籽粒发芽率与籽粒壳包被度、着壳率、角质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0,0.2970,0.1304,发芽率与籽粒千粒重不显著负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