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0)
- 2023(10972)
- 2022(9536)
- 2021(8742)
- 2020(7712)
- 2019(17789)
- 2018(17621)
- 2017(33756)
- 2016(19228)
- 2015(21710)
- 2014(22253)
- 2013(21977)
- 2012(20820)
- 2011(18901)
- 2010(19150)
- 2009(17789)
- 2008(17804)
- 2007(16424)
- 2006(14109)
- 2005(12767)
- 学科
- 济(76497)
- 经济(76407)
- 管理(50688)
- 业(48892)
- 企(39514)
- 企业(39514)
- 方法(37296)
- 数学(32936)
- 数学方法(32556)
- 财(21327)
- 学(21227)
- 农(20868)
- 中国(19716)
- 制(17131)
- 地方(15172)
- 业经(14757)
- 农业(13433)
- 贸(13205)
- 贸易(13202)
- 务(13193)
- 财务(13157)
- 财务管理(13115)
- 银(12853)
- 易(12788)
- 银行(12784)
- 体(12748)
- 理论(12586)
- 企业财务(12483)
- 融(12386)
- 金融(12378)
- 机构
- 大学(285257)
- 学院(282836)
- 济(108451)
- 经济(105892)
- 研究(104623)
- 管理(99547)
- 理学(85322)
- 理学院(84222)
- 管理学(82332)
- 管理学院(81855)
- 中国(76133)
- 科学(71646)
- 农(66791)
- 京(62426)
- 所(57787)
- 农业(53584)
- 研究所(53125)
- 业大(52659)
- 财(50428)
- 中心(47138)
- 江(44488)
- 财经(39839)
- 北京(38979)
- 院(37187)
- 范(36763)
- 经(36128)
- 师范(36118)
- 省(35312)
- 州(34743)
- 农业大学(34514)
- 基金
- 项目(191948)
- 科学(146849)
- 基金(136423)
- 研究(129198)
- 家(124259)
- 国家(123298)
- 科学基金(101237)
- 社会(77809)
- 省(77402)
- 社会科(73583)
- 社会科学(73553)
- 基金项目(71653)
- 自然(69653)
- 自然科(68009)
- 自然科学(67968)
- 自然科学基金(66753)
- 划(66227)
- 教育(60436)
- 资助(57862)
- 编号(50877)
- 重点(45024)
- 成果(42293)
- 部(41705)
- 发(41244)
- 计划(40352)
- 创(38856)
- 科研(38115)
- 课题(37432)
- 科技(36731)
- 创新(36598)
- 期刊
- 济(117541)
- 经济(117541)
- 研究(78068)
- 学报(62377)
- 农(60214)
- 中国(58079)
- 科学(50636)
- 大学(44134)
- 学学(42094)
- 财(40667)
- 农业(40031)
- 管理(34960)
- 教育(30080)
- 技术(23862)
- 融(23808)
- 金融(23808)
- 业(21951)
- 财经(20146)
- 经济研究(19304)
- 业经(18785)
- 经(17348)
- 业大(17274)
- 版(17192)
- 问题(15870)
- 农业大学(14676)
- 科技(14398)
- 统计(14307)
- 技术经济(13922)
- 策(12662)
- 图书(12334)
共检索到418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锡锋 张忠山 刘红彦 何家泌
以1990~1993年从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64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标样为例,应用传统的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根据与已知抗白粉基因的互作推测毒性基因频率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结构。结果发现白粉病菌群体中生理小种组成及其频率有较大变化,亚号、10号、11号和15号小种的频率均呈下降趋势,而31号小种的频率呈大幅度上升,至1993年已达20.75%,跃居各小种之首;对1号、11号、15号和31号小种的毒性基因谱分析发现,不同小种群的小种间至少存在一个以上毒性基因的差异,同小种群的不同小种间则在毒性基因谱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毒性基因谱仍不完全相同,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向齐君 盛宝钦 周益林 段霞瑜 张克诚
采用基因推导法分析了三个鉴别寄主的抗性基因:白免3号和肯贵阿1号含有Pm4a:小白冬麦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的控制,其抗谱不同于所有供试单基因系的抗谱。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鉴别寄主,抗病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正德 黄光明 朱杰 杨家秀 蒋滨 李云鹤
1985~1992年在屏山、雅安和新都大丰三处设置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变异观察圃,对41个寄主抗白粉病的有效性进行了追踪。并于1987~1993年进行了白粉病菌小种监测和毒力频率分析,结果以中毒级(4~6级)组合为主,高毒级(7~10级)次之,低毒级(1~3级)较少;发病程度则与寄主的感病频率呈正相关。单基因抗性品种高加索等1987~1993年平均感病频率为72.2%~99.1%。具有Pm2+6的CI12632、MarisHuntsman等多基因品种,平均感病为32.5%~43.6%,抗性相对较稳定。多基因品种的免3号含有Pm2X基因,平均感病频率仅13.2%,抗性更稳定。Khapli除含有Pm...
关键词:
小麦,抗病性,白粉菌小种,抗性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关西贞 张卫东 田纪春
小麦品种百农3217感白粉病,它的一个近等基因系(Xbd/百农3217(BC7F6))含抗病基因xbd,具有抗白粉病功能。以这两个品系为试验材料,接种白粉菌,分析了0~6 d两个品系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和7种代谢酶的活性,这些代谢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等。目的是探讨在白粉菌和小麦植物的互作过程中,感病、抗病植物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白粉病菌后,H2O2含量在感病品系中显著下降,在抗病品系中显著上升...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互作 生理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文华 任明见 张庆勤 唐映军 李思梅
1996~1997年,用采自贵州17个县(市)的124个小麦白粉病菌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鉴定出30个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3、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4.2%、15.3%和60.5%。用其中的39个菌株对21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种(系)进行毒性频率测定,并将这些品种和其它品种对1995和1996两年进行异地病圃鉴定,结果表明,(1)在室内测定毒性频率较高(在50%以上)、在病圃反应型和严重度达到3级或3级以上的品种,包括含有pm1、pm3a、pm3b、pm4a、pm4b、pm5、Pm8、pm4+...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毒性结构 品种抗性 贵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怡 张佩佩 马晓萌 傅露露 乔月娥 陈佩佩 李成伟
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和商丘市小麦白粉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及分析,以期为小麦白粉病菌的防治和系统进化奠定基础。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镜的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和商丘的小麦白粉病菌均属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系统进化发现,商丘的小麦白粉病菌与地域相距较远的英国、法国、美国的小麦白粉病菌的同源性极高,而与地域很近的周口小麦白粉病菌同源性却不高,推测小麦白粉病菌的进化可能与其自身的小种进化有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新培 赵鋆 刘博凡 郭一 康振生 詹刚明
【目的】明确中国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冬繁区及黄淮海麦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及小麦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四川盆地、湖北和河南南部等主要冬繁区采集并分离得到148个小麦条锈菌菌株,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和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进行毒性表型鉴定;并利用17对KASP-SNP引物对菌株进行标记,完成基因型分析。【结果】基于中国鉴别寄主共鉴定出14个已知小种和63个未知致病类型,其中CYR34(16.2%)、G22-14(12.2%)、CYR32(6.8%)、CYR33(5.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基于单基因系鉴别寄主鉴定得到113个小种(致病类型),其中race1(7.4%)、race2(3.4%)、race3(3.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贵农22类群是中国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最大流行类群,供试条锈菌均不侵染携带Yr5和Yr15的单基因系品种。单基因系毒性鉴定及分子标记均显示CYR34和G22-14的毒性表型及基因型呈现多样化,表明这两个优势小种内部存在高度分化。基于两套鉴别寄主的毒性数据聚类显示,四川盆地与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而湖北西北部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基于KASP-SNP分子数据的遗传聚类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与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基因型存在分化;Structure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主要有2种遗传背景,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主要有一种遗传背景;群体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条锈菌群体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二者Fst值最大,为0.118,遗传差异最大且遗传分化明显;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小,Fst值为0.010;基因流分析得到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之间的Nm值为25.236,Nm>4,二者存在较大的基因流,湖北西北部和河南南部群体与四川盆地群体之间的Nm值分别为2.923和1.864,均存在较小的基因流;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湖北南部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上述结论均支持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同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存在遗传分化。【结论】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能够精准地进行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鉴定;中国主要冬繁区的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不同来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咸丰 张勇 马建祥 张显 杨建强 许勇
【目的】对陕西关中地区瓜类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为有效防治陕西关中地区瓜类白粉病及进行抗白粉病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一整套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陕西关中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瓜类作物上收集的38份白粉病菌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微和超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采集的38份白粉病菌均是单囊壳白粉菌,其中对IranH、Topmark、Vedrantais、PMR45和NantaisOblong等5个甜瓜鉴别寄主高度感病,而对PMR5、PMR6、Edisto47和WMR29等4个甜瓜鉴别寄主免疫,对PI124111、PI124112、PI414723和MR...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朴春根 唐文华 曾士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志强 刘国镕 严乐恩 张小风 韩秀英 王文桥 高胜国
试验比较了叶段法、小株法、试管苗法、活动苗圃法测定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药剂的灵敏度的差异,并建立了灵敏度基线,发现了抗药菌株,可供测定小麦白粉菌的抗药性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文超 刘昌来 董汉松
核黄素是一种植物抗病性激发子,能够激发植物的防御反应使植物对病原菌起到抗性作用。为研究核黄素诱导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利用不同浓度的核黄素(0,5,10,15,25μmol/L)处理小麦幼苗植株,12 h后接种白粉菌,结果表明,核黄素处理的小麦幼苗叶片中H2O2短时间内有显著的积累,小麦发病情况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叶片中诱导产生的H2O2量与核黄素的浓度有关,但不同浓度处理诱导植株产生的抗病性没有差异。在喷施核黄素的小麦上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同时加入H2O2清除剂CAT,核黄素诱导小麦抗病性消失。试验结果表明核黄素能够诱导小麦增强对抵抗白粉病菌的侵染能力,核黄素诱导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依赖于H2O2。
关键词:
白粉病菌 核黄素 抗性 H2O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立军 曾凡松 龚双军 史文琦 张学江 汪华 向礼波 喻大昭
【目的】对中国68个主推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分析和基因推导,为白粉病流行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春季在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和新疆麦区等12个省(自治区)采集1 094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株,并用每个菌株分别接种68个品种离体叶段进行抗感性测定;应用NTSYSpc2.10e软件对表型抗感性数据进行UPGAMA(unweighted pair group arithmetic mean analysis)聚类分析;用实验室长期收集保存的31个毒谱不同的菌株作为鉴别菌株对30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和68个主推品种的离体叶段进行接种,比较68个品种和单基因材料对31个鉴别菌...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主推品种 抗性频率 抗性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莹莹 王长有 吉万全 王秋英 刘雪利
为明确小簇麦新种质N95175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效应和基因位点,采用常规分析法结合SSR技术进行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抗性基因常规分析结果表明,N95175分别与高感白粉病普通小麦品种陕160和陕优225两个杂交组合的F1均现高抗,F2抗感植株比例分别为115∶43和111∶48,经χ2检验,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即该抗白粉病基因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利用208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对N95175×陕优225的F2抗感分离群体分析结果表明,Xgwm570和Xwmc553均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3.38和12.03 cM。Xg-wm570和Xwmc553两者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金龙 畅志坚 孙美荣 张晓军 詹海仙 李欣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力小种E20、E21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有57份,占测试材料的67.9%;中抗的有10份,占11.9%,且对白粉病的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4份抗病品系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4个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交F1的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