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1)
2023(7475)
2022(6188)
2021(5549)
2020(4582)
2019(10219)
2018(9689)
2017(18121)
2016(10026)
2015(10835)
2014(10235)
2013(10205)
2012(9443)
2011(8717)
2010(8419)
2009(7616)
2008(7381)
2007(6335)
2006(5623)
2005(4827)
作者
(34172)
(28768)
(28473)
(26685)
(18102)
(14065)
(12521)
(11402)
(10944)
(9903)
(9836)
(9424)
(9246)
(9103)
(9013)
(8885)
(8825)
(8506)
(8219)
(8171)
(7552)
(7166)
(6737)
(6701)
(6509)
(6295)
(6205)
(6192)
(5896)
(5896)
学科
(39231)
经济(39185)
(28126)
管理(27365)
(20912)
企业(20912)
方法(18799)
数学(16986)
数学方法(16843)
(12293)
(10530)
(10091)
中国(9819)
(8943)
贸易(8942)
业经(8745)
(8730)
农业(8554)
(6694)
技术(6629)
环境(6551)
地方(6182)
(6085)
财务(6079)
财务管理(6065)
企业财务(5786)
(5462)
银行(5409)
(5399)
金融(5397)
机构
大学(147406)
学院(145423)
(59427)
经济(58421)
研究(56868)
管理(52693)
理学(46667)
理学院(46034)
管理学(45046)
管理学院(44838)
(43439)
中国(40765)
科学(40332)
农业(35297)
业大(32854)
(31793)
(31787)
研究所(29703)
中心(24905)
(23798)
农业大学(23372)
(20852)
(20091)
(19736)
财经(19580)
科学院(19553)
北京(19445)
(18921)
经济学(18420)
(18337)
基金
项目(109160)
科学(84557)
基金(81473)
(77664)
国家(77083)
研究(66894)
科学基金(63292)
自然(45501)
自然科(44474)
自然科学(44454)
自然科学基金(43724)
社会(43618)
基金项目(43201)
(42107)
社会科(41432)
社会科学(41419)
(37419)
资助(32905)
教育(29558)
重点(25486)
计划(25025)
(23530)
(23467)
(23101)
编号(23077)
科技(22633)
科研(22276)
(22066)
创新(21794)
(20064)
期刊
(57993)
经济(57993)
学报(38728)
(38510)
研究(37064)
科学(31102)
中国(28873)
大学(26779)
农业(26337)
学学(25974)
管理(18143)
(17247)
(15238)
业大(12011)
经济研究(10824)
(10461)
金融(10461)
农业大学(10410)
技术(9734)
(9656)
财经(9596)
业经(9575)
教育(8742)
科技(8353)
(8294)
中国农业(8218)
问题(7975)
资源(7386)
林业(7322)
技术经济(7097)
共检索到205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飞  李霞  任佰朝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目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冬小麦免耕或旋耕、夏玉米免耕使耕层变浅,养分含量降低,对根系发育和产量造成影响。通过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中不同耕作模式来探寻小麦玉米周年中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耕作模式及机理。【方法】供试品种选用郑单958(ZD958),3个试验处理为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夏玉米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节根数量等根系特性及产量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仝星星  姜雯  
在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设计小麦季、玉米季免耕、旋耕、深耕、深松不同周年耕作组合方式(8个),以小麦季传统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不还田为对照,探索进一步挖掘夏玉米增产潜力的最佳耕作方式。结果表明,定位试验第3年与对照相比,W3M2(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的穗粒数、百粒质量分别增加了42粒和1.83 g,产量比CK提高了23.9%,其他耕作处理增产不显著。Logistic方程模拟结果表明,W3M2的灌浆持续期最长,比CK延长了2.18 d,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比CK提高了0.05,0.1 mg/(粒·d)。CK、W1M2(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W1M1(小麦季...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丽  薛志伟  郭海斌  穆心愿  李潮海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霞  任佰朝  范霞  赵斌  董树亭  刘鹏  张吉旺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桂平  边大红  蔡丽君  杜雄  牛海峰  崔彦宏  
针对河北省高产夏玉米倒伏问题,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XY335、XD20和JD28,设置旋耕直播、免耕直播、旋耕直播+培土和免耕直播+培土4个处理,并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茎秆形态特征、机械强度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旋耕处理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显著增强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倒伏率最低,但穗粒数较少,粒质量与产量较低;免耕直播处理JD28、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0,11.2%,10.6%,抗倒伏能力仅次于旋耕,穗粒数、粒质量及产量最高;拔节期培土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降低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其中,免耕直播+培土下XY335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邵云  王小洁  张紧紧  胡永娟  冯荣成  姚利娇  赵院利  李春喜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适宜的耕作培肥方式,通过在河南省获嘉县小麦-玉米轮作区高产农田4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耕(DT)与浅耕(ST)2种耕作方式和增施有机粪肥(OF)、秸秆还田(SF)、有机粪肥+秸秆还田(OSF)与对照(CK)4种培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ST>DT,而全磷含量变化不定;对于不同的培肥方式,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OSF>OF>SF>CK,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则有所不同,深耕条件下为:OSF>OF>SF>CK,浅耕条件下则为:OF>OSF>SF>CK。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培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淑梅  曲晓燕  张洪生  姜雯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丽君  边大红  田晓东  曹立燕  崔彦宏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够显著降低1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尤其以20~4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增加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维持夏玉米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7.79%~18.09%;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每公顷产量提高4.1%~9.3%。各处理间以深松和隔年深松处理表现最好,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隔年深松是兼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柏炜霞  李军  王玉玲  王丽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付国占  李潮海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陈明灿  
通过大田试验,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2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光合产物的生产、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比不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系数增加7 02%,总光合势增加7 07%,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增加2 97%,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9 36%,经济系数增加1 57%,最终单位面积子粒产量增加10 4%,达极显著水平。深松分别比翻耕和免耕全生育期平均面积系数高3 43%和5 70%,总光合势高2 73%和5 66%,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2 94%和6 74%,经济系数高0 90%和1 53%,最终子粒产量增加3 92%和5 95%,差异极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志考  田北京  王月福  赵长星  林琪  杜金哲  王瑞英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氮肥周年运筹对其产量以及关键构成要素的影响,分别对两季作物中各产量构成要素。穗部性状和关键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以及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中高氮肥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关键性构成要素穗粒数、穗粒质量和每穗结实小穗数的影响均较对照和低氮肥水平有所提高,千粒质量下降;对夏玉米百粒质量、果穗粗、果穗长的影响具有显著提高,但中高氮肥之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模式下,对冬小麦季灌拔节水和开花水,氮肥施用量为210~270 kg/hm2,采用基施和拔节施,对夏玉米季氮肥施用量为240~300 kg/h...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张洁梅  潘晓莹  王越  何方  韩伟锋  
为探明土壤结构改良与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作用机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保水剂、有机肥、免耕、深松、深松+秸秆覆盖等措施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耗水特征、光合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覆盖在小麦生育期内储水量较高。从小麦播种-返青期,深松+秸秆覆盖处理的耗水量最低。而在返青-拔节期,该处理最大,而其在孕穗-抽穗期的耗水量却最低。在拔节-孕穗期,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在抽穗-灌浆期,其耗水量最小。在灌浆-收获期,秸秆还田和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佳  史建国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目的】近年来全球太阳辐射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作物生产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弱光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非生物逆境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花粒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2012—2014年,大田条件下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设计花粒期遮阴(S)和花粒期增光(L)两个试验处理,遮光度为60%,阴雨天气下增光的光照强度可达到8×104—10×104 lx,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CK),研究夏玉米根系生理特性、叶片光合性能、干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亚萍  王璞  陈才良  
一季不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大;连续二季和三季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都大幅度减产;连续四季以上不施氮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稳定在1693~1807kg/hm2和4575~4782kg/hm2范围的较低水平。不施氮条件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夏玉米。不施氮主要通过降低两种作物的穗粒数影响产量。一季和连续两季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迅速下降,连续两季以上不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花荣   周广胜   齐月   耿金剑   田晓丽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7—2023年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大田分期(早播10 d、正常播期、晚播10 d、晚播20 d)播种试验,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进程、地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叶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以及产量农艺性状和籽粒营养成分等资料。【结果】冬小麦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原因在于冬前幼苗期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与播期呈抛物线关系,播期每推迟10 d,幼苗期缩短1.3 d,花粒期和籽粒形成-灌浆期分别延长1.5和1.6 d。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对播期调整的响应完全不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在播期间反应并不敏感,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在播期间差异较小,但籽粒形成期、灌浆结束日期和峰值日期因播期推迟顺次延后,且灌浆持续日数因播期每推迟10 d,灌浆持续日数缩短4 d。北方麦区在秋暖和冬暖背景下,冬小麦播种期界限延宽,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播期推迟配套增加播种量,产量不减且会小幅增产;夏玉米产量随播期推迟明显递减,理论产量播期每推迟10 d递减率1 381.50 kg·hm-2,但冬小麦和夏玉米晚播20 d产量都凸显跳跃变小。播期每推迟10 d,冬小麦籽粒分配率递增1.67%,夏玉米则递减1.57%,冬小麦收获指数提高0.017,而夏玉米降低0.016。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对播期的响应亦不同,冬小麦播期间的Pn较为相近,而夏玉米播期每推迟10 d Pn递减率1.21μmol·m-2·s-1。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籽粒品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小麦延迟播种,延宽适宜播种期是适应气候变暖的积极有效措施,华北平原夏玉米适期早播可避免高温热害影响,有助于稳产增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