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32)
- 2023(9441)
- 2022(8495)
- 2021(8057)
- 2020(6795)
- 2019(15836)
- 2018(15935)
- 2017(30624)
- 2016(16911)
- 2015(19123)
- 2014(19110)
- 2013(18915)
- 2012(17296)
- 2011(15546)
- 2010(15258)
- 2009(13794)
- 2008(13163)
- 2007(11249)
- 2006(9580)
- 2005(8149)
- 学科
- 济(63121)
- 经济(63053)
- 管理(46583)
- 业(43587)
- 企(36503)
- 企业(36503)
- 方法(31345)
- 数学(27120)
- 数学方法(26802)
- 学(16364)
- 农(16264)
- 中国(15301)
- 财(14700)
- 业经(13939)
- 地方(13050)
- 理论(11129)
- 和(10988)
- 农业(10962)
- 贸(10936)
- 贸易(10931)
- 环境(10586)
- 易(10577)
- 技术(10256)
- 制(9899)
- 务(9666)
- 财务(9609)
- 财务管理(9594)
- 划(9034)
- 企业财务(9022)
- 教育(8996)
- 机构
- 大学(238293)
- 学院(236304)
- 管理(94610)
- 济(85496)
- 经济(83496)
- 理学(83077)
- 理学院(82076)
- 管理学(80526)
- 管理学院(80114)
- 研究(79283)
- 中国(56356)
- 科学(54209)
- 京(51497)
- 农(42626)
- 所(41170)
- 业大(40061)
- 研究所(38133)
- 财(37273)
- 中心(35067)
- 农业(33943)
- 江(32449)
- 北京(32308)
- 范(31420)
- 师范(31102)
- 财经(30895)
- 院(28845)
- 经(28138)
- 州(27116)
- 技术(26094)
- 师范大学(25380)
- 基金
- 项目(171729)
- 科学(133430)
- 基金(123873)
- 研究(121499)
- 家(109878)
- 国家(109003)
- 科学基金(92397)
- 社会(73083)
- 社会科(69113)
- 社会科学(69094)
- 省(67528)
- 基金项目(66961)
- 自然(63431)
- 自然科(61909)
- 自然科学(61896)
- 自然科学基金(60748)
- 划(57754)
- 教育(54910)
- 资助(51035)
- 编号(49675)
- 成果(39471)
- 重点(38587)
- 部(36729)
- 发(36119)
- 创(35590)
- 课题(33925)
- 科研(33411)
- 创新(33182)
- 计划(33074)
- 大学(31401)
共检索到326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宗波 李春喜 姜丽娜 常青 张霞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 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灌浆成熟过程中戊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戊聚糖含量在开花后 15d达到较高的数值 (5 7 7~6 8 4 g/kg) ,之后逐渐下降 ,至开花后 30d左右降至最小值 (45 0~ 5 1 3g/kg) ,其后又缓慢上升。6个不同小麦品种子粒戊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较为一致 ,但在具体数值和变化速度上 ,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关键词:
小麦 灌浆期 戊聚糖 变化规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春喜 邱宗波 姜丽娜 张霞
采用统一供种 ,统一试验方案 ,对河南省有代表性的生态地点的 8个小麦品种的戊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生态因素是影响小麦子粒戊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品种遗传因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戊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来看 ,以豫麦 34号为最好
关键词:
小麦 戊聚糖 蛋白质 产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莉芳 戴廷波 荆奇 潘洁 曹卫星 姜东
2001至2002年分别在河北保定、江苏徐州和姜堰3个不同的生态点,研究了播期(适播和晚播)对小麦(徐州26、皖麦38和徐州25)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能极显著提高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在播期、环境与基因型因子中,以环境对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最大。保定点和姜堰点的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明显高于徐州点。播期与生态点间、生态点与品种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播期相同,环境对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大于基因型。随着纬度的升高,播期对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下降。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以花后气象因子的效应大。
关键词:
小麦 戊聚糖 播期 生态点 气象因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松洁 郭天财 罗毅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面筋含量冬小麦品种子粒灌浆过程中AGPP,SSS和SBE3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AGPP,SBE和强筋品种的SSS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花后20d达到峰值;中筋和弱筋品种的SSS酶活性则呈双峰曲线,花后10d和20d分别有两个峰值,且第2个峰值显著高于第1个峰值。表明强筋品种子粒中淀粉合成酶底物含量丰富,淀粉合成比较活跃,而中筋和弱筋品种子粒中支链淀粉合成比较活跃。
关键词:
冬小麦 面筋 淀粉 合成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向阳 康明辉 何纪安 张端煜 刘永录
通过对小麦子粒灌浆及发育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子粒充实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据此对河南省小麦子粒灌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子粒充实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它可以较好地反映子粒生长潜力的发挥程度。河南省的高产小麦品种可以划分为四种灌浆模式:①高灌浆速度与短灌浆持续期相结合类型;②长灌浆持续期与早开花相结合类型;③长灌浆持续期与晚开花相结合类型;④低灌浆速度与长灌浆持续期相结合类型。其中,①②模式类型比较适合河南省的生态条件,子粒充实度较高。子粒充实度与子粒灌浆持续期、子粒灌浆完成期、开花期、起始生长势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小麦,子粒充实度,灌浆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春喜 张蓓蓓 邵云 姜丽娜 李丹丹
分析了21个不同小麦品种的HMW_GS组成,并测定了各品种戊聚糖及其组分的含量。根据亚基评分对不同小麦品种HMW_GS等位基因位点变异和亚基组合类型与戊聚糖、各组分和组分比值进行了相关分析,又根据评分和总戊聚糖含量对这21个品种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HMW_GS组合类型有11余种;不同品种间,阿拉伯糖变异大,木糖变异小,戊聚糖含量和各组分均有较大差异;大部分指标与Glu_1位点有显著的负相关,其中Glu_D1位点大于另外2个位点;N,7,17+18和2+12亚基对戊聚糖及各组分含量影响较大,烘烤品质较好的亚基1和5+10对戊聚糖及各组分含量的贡献则较小;含有亚基组合(N,7,2+12...
关键词:
小麦 HMW-GS 戊聚糖 相关 聚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岐军 钱森和 张艳 何中虎 姚大年
戊聚糖是影响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将17份软质小麦品种进行了两年多点试验,分析了水溶性戊聚糖、非水溶性戊聚糖和总戊聚糖含量的遗传变异和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其影响;同时研究了3种戊聚糖含量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软质小麦品种3种戊聚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水溶性戊聚糖、非水溶性戊聚糖和总戊聚糖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54%~1.07%、0.87%~1.43%和1.51%~2.47%。基因型和环境对3种戊聚糖含量的影响均达1%显著水平,且基因型是影响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主要因素;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其影响未达显著水平。3种戊聚糖含量与粉质仪吸水率呈5%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戊聚糖 遗传变异 饼干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艳敏 李晋生 黄瑞恒
对化杀杂种小麦灌浆特性及播期、密度、灌水效应的研究表明,其灌浆规律与常规(亲本)品种相同,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杂种的快速增重期较对照早1~3天,灌浆速度峰值超对照优势达24.71%~46.34%,且持续时间长,灌浆速度的峰面宽,因而单粒重比对照高6~11mg,但不同部位小穗间的粒重差异依然存在,且较对照大。杂种的灌浆特性与亲本有关,但仍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播期、密度、灌水等影响灌浆进程,因而可通过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筛选及农艺措施调节进一步发挥杂种的粒重优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天财 冯伟 夏百根 方保停 王书丽
大穗型品种豫麦66号与多穗型品种豫麦49号相比,在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具有明显优势,在花后0-30 d子粒WSC含量较高,显示出子粒灌浆较强的同化物供应能力。豫麦66号旗叶WSC在灌浆中后期含量较低,淀粉含量在整个灌浆期均较低,表明大穗型品种同化物外运能力可能较强,流系统生理活性比较活跃。两品种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66号的峰值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最大积累速率高,子粒灌浆速率亦呈现同样的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豫麦66号在子粒灌浆后期仍可保持较强的库活性和具有较大库容特性。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子粒灌浆 同化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修启 李春喜 林东康 常绢 秦磊
测定了河南省9个主栽小麦品种豫麦49号、豫麦47号、高优503、郑麦9023、豫麦34号、皖麦38、豫麦70号、孟12和河北8901的戊聚糖含量,结果表明,9个品种的戊聚糖含量为6 25%~8 23%;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品种豫麦70号和豫麦49号,用64只小公鸡进行代谢试验,评定添加1 2‰木聚糖酶对鸡表观代谢能(AME)值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梁艳荣 胡晓红 姜伟 张颖力 陈春梅 张少英 孙玉清
研究了大葱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动态。结果显示,随着大葱的生长,可溶性糖呈现低-高-低-高的变化规律,但不同材料的变化有差异。日本品种假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而地方品种胭脂红、托县孤葱在采收时假茎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假茎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高-低-低-高的趋势。定植30 d后假茎蛋白质含量最高,以后随着生长、发育,蛋白质含量逐步下降;到采收期假茎内蛋白质含量又在积累,葱叶中蛋白质含量变化与假茎相似。大部分材料定植后随着大葱的生长发育,假茎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近采收期达到最大值。不同材料葱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随着生长发育呈现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时晓伟 王淑芬 王继忠 王辉 贾永国
以中、晚熟小麦品种(系)为对照,对早熟高产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和子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高产小麦品种在子粒灌浆期较多地利用了花前贮藏的营养物质,对同化物的利用较协调;灌浆高峰来得迟,高峰峰值高;高峰出现后,灌浆速率下降稍快于中、晚熟类型小麦品种(系),但在花后35 d内,灌浆速率仍显著高于中、晚熟类型小麦品种。
关键词:
小麦 早熟 高产 灌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霞 谭胜兵 田纪春 王宪泽
【目的】研究不同淀粉组分含量小麦品种灌浆过程中籽粒所含淀粉去分支酶的活性及类型,为研究其在小麦支链淀粉合成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非变性PAGE与HPLC技术,对糯麦1号、关东107、鲁麦21和济南16四个小麦品种灌浆过程中的淀粉去分支酶进行分析。【结果】在灌浆过程中,淀粉去分支酶的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灌浆中期活性最大;淀粉去分支酶对底物支链淀粉均具有相似的酶解活性;对灌浆中期小麦淀粉去分支酶进行的纯化结果表明,小麦籽粒胚乳中也存在2种类型的淀粉去分支酶,一种是以极限糊精为特异性底物的极限糊精酶(Limit dextrinase),另一种是以支链淀粉为底物的异淀粉酶(Isoamyl...
关键词:
小麦 淀粉 淀粉去分支酶 非变性PAGE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桂霞 赵广才 许轲 常旭虹 杨玉双 马少康
为了研究灌水和化控处理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灌浆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3个不同粒色小麦为材料,采用不同灌水及化控处理,研究花后小麦颖壳、籽粒、旗叶叶绿素含量、千粒重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花后5~30d,灌2水比灌3水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快,花后15d和25d时,灌2水与灌3水处理的千粒重差异显著。灌水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千粒重相似。籽粒、颖壳、旗叶叶绿素含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灌浆速率在不同粒色小麦中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本试验中化控处理对籽粒灌浆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灌水 化控 叶绿素 灌浆 不同粒色小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永勤 李建华 赵猛 冯津 王春生
鲜枣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先下降 ,后略上升又下降 ;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采后处理方法 ,对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同 ,速冻和热处理对VC 有破坏作用。脆果率高、贮藏效果好的处理维生素C含量也高 ,因此鲜枣贮藏过程中脆果率的高低可作为维生素C保存效果的指标。
关键词:
鲜枣 贮藏 维生素C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