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0)
2023(9545)
2022(8578)
2021(8179)
2020(6862)
2019(15895)
2018(16145)
2017(30728)
2016(17191)
2015(19368)
2014(19467)
2013(19134)
2012(17451)
2011(15570)
2010(15332)
2009(13834)
2008(13303)
2007(11358)
2006(9724)
2005(8205)
作者
(49991)
(41347)
(41178)
(38948)
(26142)
(19821)
(18619)
(16482)
(15670)
(14775)
(14177)
(13803)
(13074)
(12879)
(12699)
(12662)
(12646)
(12303)
(11644)
(11602)
(10446)
(9994)
(9953)
(9342)
(9294)
(9269)
(9190)
(8998)
(8443)
(8253)
学科
(62188)
经济(62115)
管理(49027)
(45515)
(38806)
企业(38806)
方法(31070)
数学(26633)
数学方法(26327)
(16409)
(16293)
中国(15892)
(15571)
业经(14045)
地方(12835)
理论(11925)
(11248)
(11248)
财务(11185)
财务管理(11168)
农业(10838)
企业财务(10607)
技术(10452)
(10426)
贸易(10422)
环境(10410)
(10400)
(10101)
教育(9492)
(9317)
机构
大学(236487)
学院(235374)
管理(96001)
(85284)
理学(83897)
经济(83184)
理学院(82956)
管理学(81467)
管理学院(81057)
研究(77329)
中国(55471)
科学(51666)
(50986)
(40995)
(39453)
业大(38714)
(38614)
研究所(36430)
中心(34803)
(32796)
农业(32529)
北京(32136)
财经(31623)
(31096)
师范(30799)
(28705)
(28299)
(27392)
技术(26779)
师范大学(24912)
基金
项目(168982)
科学(131257)
研究(122339)
基金(120728)
(106204)
国家(105306)
科学基金(89532)
社会(73510)
社会科(69463)
社会科学(69444)
(67335)
基金项目(65110)
自然(60456)
自然科(58973)
自然科学(58956)
自然科学基金(57873)
(56905)
教育(56021)
编号(50857)
资助(49662)
成果(40924)
重点(37459)
(36426)
(35263)
(35245)
课题(34989)
创新(32763)
科研(32633)
计划(31725)
项目编号(31665)
期刊
(89162)
经济(89162)
研究(65890)
中国(42021)
学报(41426)
(36976)
科学(36410)
管理(33744)
大学(29687)
(28487)
教育(28000)
学学(27877)
农业(26111)
技术(20469)
(16490)
金融(16490)
业经(15044)
图书(14290)
财经(14072)
(13869)
经济研究(13620)
科技(12551)
理论(12360)
(11747)
实践(11679)
(11679)
问题(11458)
(11027)
技术经济(10776)
业大(10756)
共检索到329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宏生  丁明亮  顾坚  田玉仙  赵红  吴绍柱  杨素梅  杨和仙  李绍祥  
不育系的柱头外露是提高小麦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本研究以高柱头外露率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239S与低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K92S杂交构建DH群体,对亲本、正反交F1和DH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鉴定,结果正反交F1柱头外露率差异不显著,表明柱头外露受细胞核基因控制;DH群体低柱头外露率与高柱头外露率的分离比符合3∶1,推测该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由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杨忠慧  刘琨  赵红  杨木军  
【目的】不育系柱头活力是杂交制种产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对提高制种产量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明确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变化规律,为杂交小麦制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为研究材料,第1朵小花开颖进行套袋并连续21 d饱和授粉,通过调查研究杂交结实率探讨4个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差异。【结果】4个不育系柱头活力存在显著差异,柱头活力从高到低依次为K456S > K64S > K78S > K43S,K64S和K456S柱头活力第5 d达到峰值,而K78S和K43S第3 d达到峰值。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都可达15 d,但高柱头活力(结实率>80%)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K78S(9 d)>K64S(7 d)>K456S(5 d)>K43S(3 d)。大田环境下K64S柱头活力显著高于温室,最高杂交结实率提高17.58%,平均杂交结实率提高13.83%;2种环境下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差异,同为17 d,但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大田环境下长2 d,为9 d。【结论】4个不育系都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但达到最高杂交结实率的时间不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不同不育系其柱头活力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低温高湿环境有利于提高不育系最高杂交结实率(柱头活力)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更有利于温光敏两系杂交种制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爱国  华泽田  王嫘  李志彬  苏玉安  肖艳云  王彦荣  
将高柱头外露率60B与低柱头外露率辽粳9杂交,以P1、P2、F1和F2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柱头外露性状(开颖单边外露率、开颖双边外露率、开颖总外露率、闭颖单边外露率、闭颖双边外露率、闭颖总外露率)的遗传效应;并以F2群体为材料,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各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柱头外露率的遗传符合E-2、E-1、E-1、E-0、E-1、E-1模型;共检测到控制柱头外露的主效QTLs12个,分别位于第1,2,5,8,9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RM257~RM215的位点效应最为显著,其LOD值为12.96,贡献率为32.04%;柱头外露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与QTL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喜悦  何蓓如  马翎健  胡银岗  李宏斌  
为建立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的二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体系,选育适应范围广泛的温敏不育系,利用发明专利技术(ZL00105488.0)选育的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与恢复系Silverstar的F2和BC1F1分离群体及可育条件下的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与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的F2代及BC1F1代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对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的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敏不育系A3314的雄性不育性与K3314A的雄性不育性一致,除受细胞质基因控制外,还受两对隐性核基因的控制,且呈独立遗传。其中A3314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翎健  宋喜悦  胡银岗  何蓓如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了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并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了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A31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其育性的主导因素,在相近日长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为14.5h。对光敏雄性不育系A31与恢复系1376杂交F2分离群体育性的研究表明,582株F2分离群体的平均结实率为42.16%,变异范围为0~86.67%,由于受异源胞质的影响,F2群体中可育株的平均自交结实率低于恢复系1376的平均结实率。卡方测验表明,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所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保雷  张卫东  高庆荣  王茂婷  李楠楠  张艳玉  王慧娜  高建华  赵兰飞  茹振刚  
【目的】探究新型生态型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特点,为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提出理论指导,并为BNS败育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7个品种(系)与BNS的正反交组合,判断BNS雄性不育的胞质效应,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连续3年对BNS/山农055525 F1、F2的育性表现进行分析,判别其最佳模型,并估计遗传参数。【结果】BNS雄性不育性主要受核基因的控制,部分品种(系)表现胞质效应。BNS/山农055525 F2育性呈现连续分布状态,具有明显的多峰或偏态现象,遗传符合E_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2.5%—79.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宗华  合国东  王卫强  谭昌华  石有明  张继君  
光温敏核不育大麦选育初报张宗华,合国东,王卫强,谭昌华,石有明,张继君BREEDINGOFANEWPHOTO-THERMOSENSITIVEGMSLINEC54SINBARLEY¥ZhangZhonghua;YuGuodong;WangWeiqian...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从栽培大豆地方品种黄山七月黄与辽宁野生大豆N23460杂交后代中发现柱头外露突变体PSA-1,其花形态正常,但开花时花丝伸长受阻,使部分花柱和柱头伸出花药。不同播期的PSA-1植株生长正常,其花器柱头外露性状表现稳定。遗传分析表明,此柱头外露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重叠基因控制。因此,该性状可用于大豆异交结实性改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达文  张立平  赵昌平  郑用琏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套袋自交结实率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自交结实率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达到了63.66%~85.23%,不同组合和世代间具有一定差异;多基因遗传率0.49%~18.45%,说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受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4.29%~26.85%,因此在转育新不育系时可以对不育性进行早代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晓静  马小飞  王震  李雪垠  张芳凝  李桂冬  张淼  申芳嫡  马翎健  
【目的】研究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和恢复性。【方法】采用BNS分期播种(2011-10-08、10-28、11-11及2012-02-13、03-12)、BNS与常规品种(680个)测交、BNS与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正反交等方法,研究BNS的遗传稳定性、可恢复性及其与其他温敏不育系的关系。【结果】(1)随播期的延迟BNS自交结实率逐渐提高,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8%~126%和7%~79%,但晚春播(2012-03-12)小麦育性较早春播(2012-02-13)下降;不同播期的自交种正常秋播,自交结实率均很低且保持稳定,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振国  彭海峰  陈雄辉  万邦惠  
【目的】籼S是由常规稻籼黄占自然突变株选育而成的新型无花粉温敏核不育水稻,对籼S的不育特性遗传进行初步分析,为该品种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将籼S与多个常规稻进行杂交,调查杂交后代F1、正反交F1、F2、BCF1育性,并分析F2不育株禾蔸的不育特性。【结果】籼S在广州(23°08′N)自然条件下,5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稳定不育期,不育期较培矮64S长近2个月;籼S的温敏核不育性可以被不同类型常规稻品种恢复,且恢复度较高,说明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隐性遗传;各正、反交花粉可育率及套袋自交结实率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绝大多数F2代群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自国  元生朝  曾汉来  李玉珍  
采用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第一光周期反应钝感的品种与第一光周期反应敏感的光敏核不育系杂交,F_2代分单株在人工光照条件下进行两个光周期反应的鉴定。结果表明,所用组合的第一光周期反应属数量性状,F_2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第二光周期反应属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两个光周期反应分属不同基因(组)控制,但第二光周期反应的不育基因与第一光周期反应感光性强的基因组表现有连锁关系。两个光周期反应的基因(组)可以分离重组,形成第一光周期钝感,第二光周期敏感的光敏核不育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光行  申岳正  陈平  赵建宗  邓景扬  
在北京(39°56'N)长日、中温条件下,分析了弱感光型光敏不育水稻C407s与秋光、南65两品种配制的正反交F1、BF1、F2和F3代的雄性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在弱感光型遗传背景下光敏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受两对独立的细胞核隐性主基因控制和修饰基因的作用。讨论了缩小样本出穗期的离散度和利用F3家系育性类型分析资料的必要性及所谓“育性抑制基因”影响下光敏不育性状表达的种种异常情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钱焕焕  张玲丽  杜万里  庞玉辉  王亮明  胡甘  宋喜悦  
【目的】明确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配子传递方式及遗传模式。【方法】以K型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K型非1B/1R雄性不育系A731和A116,保持系116B、731B及恢复系KR783、桑榆3号和WM5-5为材料,构建了4个群体K3314A//KR783/731B、A731//KR783/731B、A116//A116/桑榆3号和A116//116B/WM5-5,分别调查其亲本及后代的自交结实率和单倍体发生的频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1BS染色体片段代换了1RS染色体片段后,非1B/1R类型不育系及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不育系核内基因主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亚珍  陈天佑  雷国材  耿东梅  王强  路明  
以 PTS和常规品种 (系 )小偃 6号、西农 872 7、小偃 2 2、陕 2 2 9、陕 785 9、周麦 1 1等互为父母本进行杂交 ,分期播种 F1 和 F2 ,田间考察自交结实率和育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 :F1 正反交组合的结实率不受细胞质影响 ,说明 PTS系的育性遗传为核基因控制。同时 ,F2 代育性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以结实率 70 %为界划分可育与不育及半不育时 ,出现 3∶ 1的分离比 ,因此认为 PTS系的不育表达是一主效隐性基因和多个微效 (修饰 )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