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2)
2023(2525)
2022(2117)
2021(2058)
2020(1786)
2019(3976)
2018(3913)
2017(6397)
2016(4102)
2015(4550)
2014(4509)
2013(4468)
2012(4431)
2011(4250)
2010(4450)
2009(4195)
2008(4373)
2007(3919)
2006(3536)
2005(3194)
作者
(17064)
(14663)
(14515)
(13566)
(9415)
(7153)
(6264)
(5719)
(5650)
(5283)
(5247)
(4977)
(4951)
(4922)
(4739)
(4685)
(4518)
(4305)
(4276)
(4235)
(4039)
(3984)
(3802)
(3424)
(3368)
(3356)
(3273)
(3272)
(3210)
(3169)
学科
(13064)
经济(13045)
(11865)
管理(6345)
(6174)
方法(4906)
(4721)
企业(4721)
数学(3693)
数学方法(3590)
理论(3571)
(3525)
经济学(3063)
中国(2967)
生物(2637)
教育(2562)
(2426)
(2388)
业经(2379)
农业(2378)
及其(2293)
(2207)
(2195)
水产(2061)
环境(1963)
(1944)
金融(1940)
虫害(1925)
(1893)
(1878)
机构
大学(70666)
学院(67346)
研究(31000)
(25987)
科学(25798)
农业(21264)
(19422)
中国(19275)
(18754)
研究所(18397)
经济(18284)
业大(17892)
管理(16899)
(16094)
理学(14481)
理学院(14089)
农业大学(13858)
管理学(13430)
管理学院(13323)
(12881)
中心(12389)
实验(12188)
实验室(11786)
(11774)
(11767)
科学院(11290)
重点(11205)
(11088)
(10441)
(10192)
基金
项目(48048)
科学(34823)
(33941)
国家(33712)
基金(33679)
研究(26444)
科学基金(25296)
自然(19776)
(19756)
自然科(19275)
自然科学(19255)
自然科学基金(18923)
(18035)
基金项目(17502)
社会(13982)
资助(13982)
计划(13409)
科技(13204)
社会科(12965)
社会科学(12957)
教育(12622)
重点(12394)
(10669)
专项(10452)
(10385)
科研(10048)
(9824)
(9565)
(9494)
创新(9390)
期刊
学报(26698)
(24493)
(21422)
经济(21422)
科学(18642)
大学(17263)
农业(16552)
学学(16552)
研究(16094)
中国(13548)
(8910)
业大(8816)
农业大学(7615)
教育(7534)
(6611)
(6113)
管理(5529)
中国农业(5318)
林业(5104)
自然(4977)
科技(4426)
自然科(4304)
自然科学(4304)
图书(4267)
财经(3694)
农林(3651)
(3651)
技术(3595)
科技大(3385)
科技大学(3385)
共检索到98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正坪  王立新  李荣禧  刘彩凤  李永杰  
分离鉴定小麦根腐病菌 ,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 ,结果表明 ,小麦根腐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sorokiniana(Sacc .)Shoemakey)。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30℃ ,最适 pH值为 7,最适培养基为PDA ,6 0℃ 5min为致死温度。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萌发的最适 pH值为 7,最适温度为 2 5℃ ,在供试的营养液中 ,以土壤浸液中萌发率最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宁  胡清玉  刘粤阳  石洁  张海剑  刘树森  
麦根腐平脐蠕孢是引起玉米叶斑病的一种病原菌。明确了该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及碳/氮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等生物学特性,并评价该病原菌对8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温度为28℃时菌丝生长最快,达到73. 00 mm,并且孢子萌发率最高,为96. 91%;产孢的最佳温度为25℃,孢子量为15. 13×10~3/cm~2。在pH值7和8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分别为65. 25,65. 13 mm,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8. 75%,85. 00%;在pH值7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48. 44×10~3/cm~2。在以淀粉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量分别为53. 00,50. 17 mm;在以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1. 93×10~4/cm~2,其次为淀粉培养基,产孢量为0. 42×10~4/cm~2;在以淀粉、半乳糖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6. 03%,74. 52%,72. 26%。在以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为36. 44 mm;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为5. 59×10~3/cm~2;在以脯氨酸和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率分别为49. 38%,45. 00%。对供试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高,EC_(50)均为0. 07 mg/L,咯菌腈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EC_(50)为2. 80 mg/L。结果将为了解玉米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尉天春  薛婧  姜晓东  赵晓军  张春来  冯铸  李新凤  
2019—2020年在山西省藜麦种植基地发现一种穗腐病.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翻译延长因子(TEF1-α)和微丝肌动蛋白(ACT)基因序列分析,对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了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其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穗腐病的病原菌为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以葡萄糖为碳源和草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有利于枝状枝孢菌株LMSF-1的生长;该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奕君  丛苑  李平兰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玉米中分离纯化的优势霉菌进行鉴定,并在一定梯度的温度和湿度中进行培养,测量每日菌落和芽管生长速度,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玉米中的优势霉菌为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草酸青霉及串珠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黑曲霉为35℃;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25和35℃;草酸青霉及串珠镰刀菌最适生长湿度为70%,黑曲霉为80%;在自由水情况下,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5%、79.2%和85.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贺磊  胡军华  徐立  姚廷山  冉春  李鸿筠  刘浩强  雷慧德  
从发病桑椹上分离纯化出一株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此菌株为一种桑椹致病菌,为桑茎点霉Phomam oricola。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菌株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以生长,在PDA和燕麦培养基生长最适合;适合温度为18~23℃,最适pH值为6,最适碳、氮源为淀粉和NaNO3。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德涛  高艳丽  黄永辉  杨媚  周而勋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表现炭疽病症状的采后香蕉果实中分离到4个炭疽病菌菌株。通过观察这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发现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株X4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和致病力明显高于其他3个菌株。采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并结合ITS序列分析技术,鉴定菌株X4为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结果表明:菌株X4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10~35℃,最适生长温度是28℃,其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5~30℃,分生孢子在28℃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和附着胞形成无显著影响;适宜菌丝生长和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艳花  宁平  黄远光  欧善生  张燕杏  覃潮妮  蒙成  
【目的】明确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其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病原真菌常规分离法对采自广西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观察其形态特征,测定其致病性,分析其rDNA-ITS序列,鉴定引起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结果】从采自广西各百香果种植基地的典型百香果茎基腐病症状植株中分离到同一形态的真菌,命名为32-WUB3菌株,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确定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引致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菌丝在28和30℃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菌落直径分别为8.27和8.31 cm,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下的菌落直径(P0.05),但与pH 9.00~11.00各处理菌落直径存在显著差异;菌丝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菌落直径达9.00 cm,极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的菌落直径;菌丝在碳源为葡萄糖时生长最快,菌落直径达7.78 cm,显著高于其他碳源的菌落直径;氮源为酵母粉时,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为7.13 cm,其次为蛋白胨、DL-丙氨酸、L-精氨酸和甘氨酸,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以牛肉膏、尿素、磷酸二氢铵、氯化铵、L-赖氨酸和CK为氮源的菌落直径;该病原菌菌丝致死条件为52℃处理10 min。【结论】可可毛色二孢菌是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pH为3.00~8.00,光照为全光照,培养基为PDA,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菌丝致死条件为52℃处理10 min。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冰  黄宇飞  张鑫宇  傅俊范  刘长远  
2016年7月在辽宁省北镇市的茄子大棚内发现了一种茄子花腐病,该病害发病初期表现为花瓣上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进而侵染茄子幼果。湿度较大时,发病的花瓣和幼果均产生白色霉层,果实干瘪。为了鉴定自茄子花腐病斑上首次分离出的疑似镰孢菌Fp01,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了其致病性,并且对菌落的形态、色素颜色、菌落生长速率、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观察,初步将病原菌鉴定为层出镰孢菌;采用真菌rDNA ITS区的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过测序后,测序的结果在Gen Bank中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洋  刘长远  赵奎华  苗则彦  梁春浩  陈彦  王辉  
对尖镰孢菌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尖镰孢菌具有致病性,回接症状与田间一致;PDA为病菌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3~12,病菌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以麦芽糖为碳源病菌生长最快,D-半乳糖最慢;以赖氨酸为氮源病菌生长最快,甲硫氨酸为最慢。总体上,孢子萌发和病菌生长对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要求基本一致,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旷玲  周如军  傅俊范  
对短梗五加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5~2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2.5~8,最适pH值为5;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为49℃、10min。菌核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5~25℃,最适温度为20℃;pH值3~8间菌核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5;菌核致死温度为54℃、10min。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丽云  刘晓林  刘志恒  王福妹  穆丽松  
对辣椒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马铃薯酵母膏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为25℃;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12,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菌在马铃薯斜面上易于产孢,且产生的大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PSA斜面上产生的以小型分生孢子为主;在其他测试培养基上不易产孢。病菌分生孢子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30℃;pH值3~12间病菌孢子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7;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min。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汝谦  关铭芳  徐大高  纪春艳  邓铭光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花生黑腐病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V-8汁(V8)、酵母蛋白胨葡萄糖(YPDA)、燕麦琼脂(OMA)和合成真菌(SF)等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以燕麦琼脂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而V8汁培养基(V8)比较适宜微小菌核形成、分生孢子产生和子囊壳的形成;花生黑腐病菌能够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淀粉等碳源进行生长,其中葡萄糖、乳糖和淀粉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微小菌核形成,但这些碳源均不适宜分生孢子和子囊壳的产生;花生黑腐病菌能够利用硝酸钠、尿素、硫酸铵、酵母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勇  王万立  刘春艳  郝永娟  杨秀荣  
对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生防木霉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生防木霉菌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木霉菌属,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该菌以小麦粉和豆粉浸出液培养基生长最适,在小麦粉和PDA培养基上孢子生成最快、产生孢子量多,分生孢子在1%葡萄糖溶液中萌发效果最好;20~30℃为其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木霉菌菌落生长和孢子可以耐受45℃的高温,致死温度为55℃持续15 min;适宜pH为5~8;短时间紫外线照射不会对生防木霉菌的生长和孢子着生产生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亚波  吴盼盼  王鹏  刘剑  徐天森  王浩杰  舒金平  
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浙江笋用林内昆虫的优势种群,其幼虫(即金针虫)是笋期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州市的德清和安吉、杭州市的余杭和临安等重要竹区的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中,鲜笋带虫率可达62%,种笋受害率更是高达80%以上,严重制约了当地竹产业的健康发展(徐天森,2004)。由于金针虫营地下生活,防治一直是竹笋生产管理的难点。化学防治会导致竹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如军  徐海娇  傅俊范  袁月  李宏博  朴钟云  
苍术菌核病是辽宁省苍术生产中的一种新见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鉴定、致病性测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苍术菌核病致病菌为雪腐核盘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该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pH值为6,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菌核形成最适温度为15℃;光暗交替和乳糖对菌核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尿素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