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27)
- 2023(12331)
- 2022(10782)
- 2021(10236)
- 2020(8535)
- 2019(19496)
- 2018(19648)
- 2017(37387)
- 2016(20907)
- 2015(23237)
- 2014(23580)
- 2013(22992)
- 2012(21076)
- 2011(18887)
- 2010(18676)
- 2009(16882)
- 2008(16297)
- 2007(14172)
- 2006(12093)
- 2005(10435)
- 学科
- 济(74544)
- 经济(74446)
- 管理(57521)
- 业(53537)
- 企(44881)
- 企业(44881)
- 方法(35438)
- 数学(30397)
- 数学方法(30024)
- 学(20590)
- 农(20115)
- 财(19732)
- 中国(19725)
- 业经(16528)
- 制(15316)
- 地方(15247)
- 理论(14505)
- 农业(13168)
- 务(12740)
- 和(12700)
- 财务(12668)
- 财务管理(12644)
- 技术(12623)
- 贸(12563)
- 贸易(12559)
- 易(12181)
- 银(12157)
- 银行(12110)
- 企业财务(12034)
- 环境(11678)
- 机构
- 大学(289984)
- 学院(288477)
- 管理(111805)
- 济(104680)
- 经济(102145)
- 研究(99139)
- 理学(97407)
- 理学院(96193)
- 管理学(94322)
- 管理学院(93808)
- 中国(70469)
- 科学(66562)
- 京(62266)
- 农(55910)
- 所(51482)
- 业大(49203)
- 财(48434)
- 研究所(47561)
- 农业(44451)
- 中心(44246)
- 江(41603)
- 财经(39138)
- 北京(38760)
- 范(38427)
- 师范(37929)
- 院(35969)
- 经(35675)
- 州(33966)
- 技术(33751)
- 师范大学(30584)
- 基金
- 项目(206067)
- 科学(159936)
- 基金(147952)
- 研究(145947)
- 家(131587)
- 国家(130511)
- 科学基金(110247)
- 社会(88293)
- 社会科(83447)
- 社会科学(83424)
- 省(82114)
- 基金项目(79005)
- 自然(74826)
- 自然科(73068)
- 自然科学(73040)
- 自然科学基金(71709)
- 划(69809)
- 教育(67162)
- 资助(60839)
- 编号(59270)
- 成果(48482)
- 重点(46385)
- 部(44355)
- 发(43374)
- 创(43046)
- 课题(41562)
- 创新(40175)
- 科研(40111)
- 计划(40038)
- 大学(37723)
- 期刊
- 济(111743)
- 经济(111743)
- 研究(80751)
- 学报(56057)
- 中国(55062)
- 农(50999)
- 科学(47910)
- 大学(40425)
- 管理(40027)
- 学学(38271)
- 财(36078)
- 农业(35251)
- 教育(34764)
- 技术(23982)
- 融(21809)
- 金融(21809)
- 业经(18810)
- 财经(18379)
- 业(18125)
- 经济研究(17653)
- 图书(15824)
- 经(15554)
- 科技(15414)
- 业大(15372)
- 版(15328)
- 问题(14406)
- 理论(14019)
- 实践(13064)
- 践(13064)
- 技术经济(12574)
共检索到410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邝文静 张贵胜 章振羽 姬红丽 沈丽 倪建英 王宗华 彭云良
自2005年起在四川省郫县病圃连续播种1.5 hm2抗病品种川麦42作为小麦条锈病菌新毒性突变捕获圃,周围感病品种上接种四川各地采集的小麦条锈病菌样品,2005-2008年川麦42反应型为0~2级。2009年川麦42乳熟后期突然普遍发病,反应型为3-,将发病叶片分离的条锈病菌毒性突变体接种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含有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小麦品种、近等基因系及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后,发现新毒性突变体对在目前在四川仍表现抗病的贵农22、川麦42、含有Yr10的近等基因系NILS12、Moro、含有Yr24的NILS16、以及含有Yr26的NILS17均具有毒性,新毒性突变体因而被命名为avrY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向运佳 章振羽 沈丽 邝文静 姬红丽 倪建英 陈万权 彭云良
为监测小麦病菌毒性变异,指导抗病品种选育和大面积布局,2005-2010年在四川阿坝、甘孜、凉山等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以及盆地内冬春流行区采集条锈病标样,单孢子堆分离菌株后接种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四川辅助鉴别寄主川麦42,6年共分离、接种617个小麦条锈病菌株,测得已知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33个。结果表明,自越夏区分离的137个菌株中测出17个已知小种或致病类型;自流行区分离的460个菌株中测得30个已知小种小种或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是一种新的致病类群。病菌在越夏区和盆地内冬春流行区的生理小种毒性组成表明,越夏区病菌毒性慢于流行区,盆地内病菌受到来自陇南和四川西部越夏区菌源以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晨阳 董晓艳 刘文华 王金生
用转座子 Tn5诱变水稻白叶枯病菌日本系统小种1菌(?) FXOⅠ基因组,在平板上以淀粉酶活性作为指示性状,从6250个 Tn5诱变株中筛选出14个毒性基因突变体,它们失去了对水稻品种 IR26的致病性.其中有4个突变体同时也失去了诱导烟草产生过敏性反应的能力,被鉴定为 hrp 基因突变体。这些毒性基因突变体在生长特性,几种主要胞外水解酶(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脂酶)活性等表型(?)化方面具有多效性。通过 Southern 吸印杂交,所有毒性基因突变体 DNA 的 EcoR Ⅰ片段与~(32)P 标记的 Tn5探针质粒都有同源杂交带,Tn5有4种不同类型的插入位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子宁 郭北海 张艳敏 温之雨
利用SDS -PAGE技术 ,从河北省小麦地方品种及国内外小麦育成种 12 70份中 ,发现Wx B1突变体 6 3份 ,Wx D1突变体 4份 ,Wx E 2份。红蘖麦和白芒白等品种的发现 ,丰富了品质育种的亲本 ;长穗偃麦草的蜡质基因与小麦蜡质基因不同 ,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子水平研究。研究表明 ,地方品种和育成种具有相似的突变规律 ;国外优良品质材料含有较高的Wx B1突变频率 ;国内以源自北京、山西、陕西、云南的材料突变频率最高 ;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份突变频率居中 ;而四川、天津、黑龙江和安徽等省份的样本量太小 ,突变频率也最低。该频率分布规律为今后育成种筛选的重点提供了帮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秋燕 王国芬 徐智斌 王美南 王阳 井金学
以化学诱变剂EM S处理小麦条锈菌CY 17和CY 31的夏孢子诱发其毒性突变,用抗条锈Y r近等基因系筛选毒性突变体,建立了4个CY 17和1个CY 31的突变菌株,各筛选品种上的病菌突变频率明显不同,突变率在2.14×1-0 6~3.68×1-0 5。对突变菌株的毒性测定结果表明,CY 17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 r12发生了毒性突变,且CY 17和CY 31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 r5,Y r10,Y r15和Y r24等4个抗病基因表现无毒性。研究证实毒性突变是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EMS诱导 毒性突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如佳 王阳 王美南 井金学 李振岐
为了得到带有明确遗传标记的毒性突变菌株,应用基因枪转化技术,以小麦条锈菌野生白化菌系为转化受体,以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质粒为插入载体,对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插入突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动2 h,可裂膜承载压力为1 100 Psi时进行轰击转化,所得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36.09%。进一步将转化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进行扩繁,在筛选品种上筛选,将筛选到的突变体在其上继代培养4代,获得了两个稳定的毒性突变菌株MM-2、MM-3。MM-2菌株对南大2419的毒性减弱,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MM-3菌株在南大2419的反应型...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基因枪 毒性变异 插入突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维宏 安哲 范学锋 冯月琪 杨文香 刘大群
为了利用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进行抗病基因功能和机制研究,用EMS处理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 Lr19的种子,对获得的M2、M3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处理种子共获得367个M1单株,处理浓度为1.0%时,接近半致死剂量,且M2表型突变频率最高,适宜突变筛选。在2 359个M2突变群体中,共筛选到表型突变体38个,表型突变频率1.61%;筛选出感叶锈病突变体53个,感病突变频率2.25%。在459个M3感病突变群体中,共鉴定出146个感病突变体,其中M36-2、M333-8、M333-9、M333-11、M344-4、M396-8这6个M3感病突变...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甲基磺酸乙酯 突变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吉革 薛麒 朱真 李启红 印春生 姚文生 康凯 陈小云
【目的】获得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ETX)的无毒重组突变体,并评价其毒力及免疫原性。【方法】对已知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ETX编码基因按照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将第106位的组氨酸和第199位的苯丙氨酸分别突变为脯氨酸和谷氨酸,经人工合成,获得基因片段GETX_(m2)。将GETX_(m2)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后,将p ET30a-GETX_(m2)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在15℃和37℃两种条件下分别用IPTG诱导16 h和4 h,超声破碎后收集上清和沉淀,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可溶性。利用Ni-IDA亲和层析方法对可溶性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从而获得重组蛋白r ETX_(m2)。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 ETX_(m2)与D型产气荚膜梭菌ETX抗血清的反应性。将r ETX_(m2)用细胞维持液稀释至100及10μg·m L~(-1),检测其对犬肾细胞系(MDCK细胞)的毒力。分别用胰酶活化前和活化后的r ETX_(m2),以0.0625、0.625和6.25 mg·kg~(-1) 3个剂量尾静脉注射,检测r ETX_(m2)对小鼠的毒力。随后,将r ETX_(m2)与Montanide ISA 201佐剂混合乳化制备疫苗,取4只健康家兔,皮下免疫2次(间隔两周),100μg/只。同时,Montanide ISA 201佐剂与PBS混合液免疫组作为对照组。分别在一免后14 d以及二免后21 d,采血,分离血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方法检测血清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中和抗体效价。同时,在二免后21 d,对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1个家兔MLD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检测r ETX_(m2)对家兔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在15℃和37℃条件,r ETX_(m2)在BL21(DE3)菌体中均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综合考虑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可溶性及诱导时间,选择纯化在37℃条件下诱导获得的可溶性r ETX_(m2)。灰度扫描结果显示,在37℃诱导条件下,r ETX_(m2)可溶表达比例达3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能够特异性的识别r ETX_(m2),出现特异性反应条带。MDCK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在r ETX_(m2)浓度为100μg·m L~(-1)的细胞培养基中孵育24 h后,细胞未出现细胞病变,而2 000倍稀释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细胞培养基孵育组的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小鼠安全试验显示,尾静脉注射6.25 mg·kg~(-1)剂量的r ETX_(m2),对小鼠无致死性;血清中和试验结果显示,r ETX_(m2)免疫组每毫升的一免兔抗血清可中和450—750个小鼠MLD,每毫升的二免兔抗血清可中和2 500—4 000个小鼠MLD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而对照组的兔抗血清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无中和作用;用1个家兔MLD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攻毒后,对照组家兔4/4死亡,免疫组家兔4/4保护。【结论】产气荚膜梭菌r ETX_(m2)毒力基本丧失,但保留了良好的免疫原性,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理想候选抗原蛋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旭 Theo van de Lee 陆维忠 喻大昭 马鸿翔
【目的】赤霉病是危害大麦、小麦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研究病原菌的致病过程对于病害的控制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禾谷镰刀菌回复突变体以单花滴注方法进行人工接种研究不同突变体的致病力差异及其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结果】269株回复突变体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接种6d后,致病力明显降低的突变体,只有接种小穗发病,致病力明显增强的突变体,病症可扩展至5个小穗。GFP荧光信号检测表明,弱致病突变体在接种后仅在接种小穗内生长、延伸,并终止于小穗基部的致密组织处。而强致病力突变体在接种小穗内生长2d后,即能够通过小穗基部的致密组织到达小麦穗轴,并沿着穗轴内部微管束组织和皮层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静 李元瑞 杜双奎 刘变芳
以含nisZ基因的质粒pHJ201为模板,对乳链菌肽铰链区进行定点突变,并以pMG36e为载体,转入受体菌L.lactis NZ9800进行表达,研究不同电荷铰链区突变体的特性及结构。结果表明,9个突变体中除N 20En is in Z,M21E nisinZ和K22E n is in Z失去抑菌活性外,其余突变体的抑菌活性均有下降;N20K nisinZ和M21KnisinZ突变体的抑菌谱发生了变化,其对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假单胞菌均有抑菌活性。CD谱表明,在波长210~220 nm区,N 20K nisinZ和M21KnisinZ的-αhelix值均较野生型nisinZ略有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中存
以龙马 1号、临 85 - 14、 832 5 5 6×F6 3Fo、 836 1- 4×PH82 - 2 - 2Fo为材料 ,研究了小麦离体培养和辐射诱变相结合对其后代抗白粉病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辐射诱变和离体培养结合 ,能产生抗白粉病植株 ,杂合材料比稳定品种的诱变频率高 ,可选择的有益变异也高 ,尤其832 5 5 6×F6 3Fo材料 ,rSC1代选出 7株抗白粉病 ,其中 2株达高抗 ,抗白粉病单株的叶片变短变厚 ,叶色变深 ,并对株高有降低作用 ;而其千粒重大都下降 ,穗粒数的变化有增加的 ,也有减少的
关键词:
小麦 抗白粉病 离体培养 辐射诱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宏英 黄占景 仇艳光 沈银柱
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 49、其母本濮农3665以及与49同为"一粒传"后代的敏盐材料H8706 34的线粒体DNA,发现三个材料的线粒体DNA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初步认为这些差异可能与突变体49耐盐性的增强相关,回收克隆了突变体49线粒体DNA的特异扩增产物,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耐盐突变体 线粒体DNA RAP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艳 迟铭 王宝祥 宋兆强 杨波 卢白关 李健 秦德荣 徐大勇
从江苏省稻瘟病不同优势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液中提取稻瘟病菌粗毒素,以本地区较感病中粳稻新品系L119为材料,研究不同稀释浓度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在诱导和分化培养基中分别加入适宜的稻瘟病菌粗毒素进行胁迫培养,以获得抗病性有所增强的变异植株。结果表明,种子萌发后胚芽的长度随着粗毒素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在浓度达到1 m L/10 m L时种子萌发完全受到抑制。种胚愈伤组织的生长随着粗毒素浓度的增加受抑制程度逐渐增强,在浓度为25%时无愈伤产生;愈伤组织在分化时对粗毒素较敏感,在粗毒素浓度为5%时分化成苗数急剧下降。对诱导、分化2个阶段双重粗毒素胁迫培养的组培再生植株进行...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粗毒素 抗病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定宣 胡杨 孙光超 高小宁 尹志远 黄丽丽
【目的】筛选苹果树腐烂病菌T-DNA插入表型或致病突变体,为研究该病菌的表型及致病相关基因提供起始材料。【方法】从建立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随机挑选230株突变体菌株进行表型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并对部分致病突变体进行TAIL-PCR侧翼扩增。【结果】大部分的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03-8在表型及致病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仅30.87%的突变体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其中16株突变体(占突变体总数的6.95%)致病性发生了明显的增强,而表型与03-8相比无明显的变化;20株突变体(占突变体总数的8.69%)致病性与03-8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表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6.1%的突变体则同时表现出表型及致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