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22)
- 2023(13860)
- 2022(12078)
- 2021(11223)
- 2020(9313)
- 2019(21439)
- 2018(21388)
- 2017(40499)
- 2016(22447)
- 2015(25249)
- 2014(25325)
- 2013(25266)
- 2012(23726)
- 2011(21593)
- 2010(21688)
- 2009(19616)
- 2008(19007)
- 2007(16835)
- 2006(14970)
- 2005(13543)
- 学科
- 济(91421)
- 经济(91327)
- 管理(59714)
- 业(57876)
- 企(46275)
- 企业(46275)
- 方法(36665)
- 数学(31160)
- 数学方法(30795)
- 中国(27570)
- 农(25689)
- 地方(24560)
- 学(21615)
- 业经(21204)
- 财(19899)
- 农业(17486)
- 制(17060)
- 贸(16141)
- 贸易(16127)
- 易(15554)
- 理论(14955)
- 和(14938)
- 银(14828)
- 环境(14820)
- 银行(14766)
- 技术(14647)
- 融(14511)
- 金融(14509)
- 行(14216)
- 发(13541)
- 机构
- 大学(319585)
- 学院(318108)
- 济(121733)
- 管理(121442)
- 经济(118697)
- 研究(117037)
- 理学(104015)
- 理学院(102733)
- 管理学(100822)
- 管理学院(100276)
- 中国(85307)
- 科学(75916)
- 京(71311)
- 所(61663)
- 农(61168)
- 研究所(56287)
- 财(54399)
- 中心(51865)
- 业大(51809)
- 江(48586)
- 农业(48120)
- 北京(45925)
- 范(44338)
- 师范(43806)
- 财经(42742)
- 院(42592)
- 州(39715)
- 经(38793)
- 省(37567)
- 技术(36617)
- 基金
- 项目(217176)
- 科学(168208)
- 研究(156506)
- 基金(153728)
- 家(136517)
- 国家(135305)
- 科学基金(113445)
- 社会(94574)
- 社会科(89334)
- 社会科学(89308)
- 省(86926)
- 基金项目(81567)
- 自然(75526)
- 划(73986)
- 自然科(73689)
- 自然科学(73667)
- 自然科学基金(72331)
- 教育(71487)
- 编号(64232)
- 资助(63850)
- 成果(52873)
- 发(50574)
- 重点(49470)
- 部(46671)
- 课题(46047)
- 创(45066)
- 创新(42005)
- 科研(41710)
- 计划(41304)
- 发展(39413)
- 期刊
- 济(142585)
- 经济(142585)
- 研究(96631)
- 中国(69885)
- 学报(56976)
- 农(56581)
- 科学(50974)
- 管理(45820)
- 教育(41479)
- 大学(41366)
- 农业(39512)
- 学学(38674)
- 财(38643)
- 融(28518)
- 金融(28518)
- 技术(27704)
- 业经(23978)
- 经济研究(21800)
- 业(20799)
- 财经(20052)
- 图书(18899)
- 问题(17971)
- 经(17033)
- 科技(16599)
- 理论(15450)
- 版(15005)
- 业大(14962)
- 技术经济(14926)
- 现代(14293)
- 实践(14231)
共检索到484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红丽 蒋倩 曹世勤 孙振宇 王海光
为探索适用于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控的品种混种模式,选择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为研究地点,分别以小麦品种陇鉴9825、天选66号和陇鉴9822以及铭贤169、北京0045和农大211为研究对象,在两地均设置9个单种和混种处理,调查条锈病的普遍率、病情指数、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以及小麦千粒重和亩产量数据,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获得病害相对防效和产量相对增加率,从而比较不同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和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甘谷试验站不同处理间病害普遍率、病情指数、AUDPC的变化比上庄实验站处理间的大。从相对防效综合来看,天选66号和陇鉴9822的混种处理加重病害发生,而北京0045和铭贤169按照3∶1的质量比混种对病害具有较好防效。在甘谷试验站的所有混种处理中,仅陇鉴9825和陇鉴9822按照5∶1质量比混种对千粒重的平均相对增加率为正值,其值为1.49%;仅天选66号和陇鉴9822按照1∶1质量比混种对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为负值,其值为-7.57%,按照3∶1质量比混种对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最大,其值为13.44%。上庄实验站的混种处理对千粒重和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均为负值,农大211和铭贤169按照3∶1质量比混种对千粒重和亩产量的负效应最大,其平均相对增加率分别为-8.62%和-27.20%。在甘谷试验站,千粒重与第五次调查的普遍率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901 4(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品种混种可持续绿色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宇衡 宿巧燕 王泽乐 周天云 刘祥贵 毕朝位 余洋 康振生
【目的】对重庆市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重庆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重庆市2009-2014年间小麦条锈病监测资料和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对重庆市小麦条锈病发生现状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影响该病流行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重庆市在经历了2009年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之后,2010-2014年发病程度虽然有所减轻,但仍呈波动性发生的特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充足的越冬菌源量以及适宜的冬春温湿度与该病在重庆市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合病原菌小种毒性变异速度和菌源地压力因素分析认为,重庆市再次暴发小麦条锈病的可能性非常大。
关键词:
重庆市 小麦条锈病 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志勇 张怀志 白斌 李俊 黄林 徐智斌 陈永兴 刘旭 曹廷杰 李淼淼 陆平 吴秋红 董玲丽 韩玉林 殷贵鸿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闫素红 杨兆生 畅志坚 王涛 杨武云 刘登才 李洪杰 杜久元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毒性频率的不断变异,有必要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以期为广谱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西南、西北和黄淮主产区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进行系统的抗病鉴定、遗传分析和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定位和检测,总结了中国小麦育种中主要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对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小麦育种中利用的主要抗条锈病基因、新时期抗条锈病基因利用的策略、小麦育种中抗条锈病基因选择和鉴定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斌 张怀志 杜久元 张晓洋 何瑞 伍玲 张哲 张耀辉 曹世勤 刘志勇
【目的】了解中国小麦条锈病西北重要越夏菌源区甘肃陇东和陇南近20年育成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为陇南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可持续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种植季对117份冬小麦品种(系)甘肃清水县和四川郫都区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2021年分别用条锈菌CYR33和CYR34对117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对15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田间成株期对条锈菌主要流行致病性混合小种抗病的品种(系)占29.1%,其中,25.6%为陇南区域品种(系),3.4%为陇东区域品种(系),另有25.6%陇南区域感病品种(系)表现慢病性(严重度<20%)。有70.1%品种(系)苗期对CYR33表现抗病,其中,57.3%为陇南区域品种(系),12.8%为陇东区域品种(系);仅6.0%品种(系)苗期对CYR34具有抗病性,为陇南区域的兰天131等7个品种(系)。苗期和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以2010年后育成的兰天、中梁、天选、兰航选系列品种为主。分子标记检测结合系谱分析,发现抗条锈病基因Yr9、Yr10、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41、Yr46、YrZH22和YrZH84在所有检测品种(系)中的频率分别为49.6%、1.7%、12.8%、7.7%、12.8%、20.5%、10.3%、34.2%、2.6%、16.2%、15.4%和27.4%,且多以基因聚合体形式存在于品种(系)中,62.4%品种(系)中聚合了2—5个抗条锈病基因,YrZH84、YrZH22和Yr1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因与其他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后,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明显高于其他基因组合。此外,在陇南菌源区,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山旱地区域(条锈菌越夏区)所推广的品种(系)中,含有Yr10、Yr17、Yr18、Yr28、Yr29、Yr30、Yr41和Yr46的频率较高,越冬区(川水地)推广品种(系)中主要有Yr26、Yr30、YrZH22和YrZH84,越夏区和越冬区品种(系)的抗性遗传背景差异明显,且越夏区品种(系)含有的抗病基因类型多样性高于越冬区。【结论】在越夏菌源区甘肃陇南、陇东的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分布频率、抗病基因类型及数量均有明显提高,避免了品种抗病遗传背景单一化问题,实现了品种(系)中的抗病基因较为复杂多样,部分品种的抗病性保持时间长,表明陇南地区利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条锈病策略的实施已初显成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世保 黄丽丽 康振生 程晶晶 陆宁海 杨之为 陈银潮
【目的】研究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为利用品种混播这种生态控制条锈病的方法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分别设计6个品种单播及其9个组合的混播小区,比较研究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产量差异;并采用TP-M13-SSR技术分析自然发病条件下条锈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多品种混播小区苗期发病中心较少,且发病中心的扩展速度明显受到抑制,在春季流行阶段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品种混播以抗-感组合较好,2007年其相对防效平均为73.27%,相对增产率平均为13.26%;混播中组分数目对病害和产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混播小区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单播小区。【结论】多品种混播对小麦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云 郭元林 尹春蓉 张洁 杜文平 任哓波 宣朴
为了解3份具特异优良性状但高感条锈病的人工合成小麦SHW-Z1、SHW-Z2和SHW-Z4感病性的遗传特点,用高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材料5157与上述人工合成小麦分别进行正反杂交获得6个杂交组合,对其亲本材料及F1代的条锈病抗性和F2代的条锈病抗感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本研究的普通小麦和人工合成小麦杂交后代的条锈病抗性由多对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出加-显效应;②SHW-Z1条锈病的抗性改良效果优于SHW-Z2和SHW-Z4;③本研究材料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可能还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本研究对这3份人工合成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小麦条锈病 遗传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冠林 马占鸿 王海光
为了解决生产中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症状难以区分的问题,提高识别率和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多特征参数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图像分类识别方法。利用图像裁剪方法获取典型症状的子图像,采用中值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去噪,利用K_means硬聚类算法实现病斑分割,提取病斑区域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特征空间的50个特征参数,设计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根据优选的26个特征参数,利用以径向基函数作为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对这2种小麦锈病图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训练样本识别率均为96.67%,测试样本识别率均为100%;与其他核函数相比,径向基核函数最适合于这2种小麦锈病的识别。所提出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康振生 王瑶 黄丽丽 魏国荣 赵杰
采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研究了非亲和组合中小麦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非亲和组合分别由小麦品种牛朱特与条中 2 8号小种、杂种 4 6与条中 2 9号小种、天选 882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 ,对照亲和组合由小麦品种辉县红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条锈菌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上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病菌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 ,菌落形成延迟或败育 ,病菌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数量明显减少。寄主细胞的坏死与条锈菌的发育受阻密切相关 ,免疫组合中病菌的受抑程度高于近免疫组合的。电镜观察发现 ,在抗病品种上 ,病...
关键词:
小麦 小麦条锈菌 抗病性 组织学 细胞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中虎 兰彩霞 陈新民 邹裕春 庄巧生 夏先春
利用成株抗性是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鉴定方法、基因定位和克隆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将报道的72个条锈病成株抗性数量性状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和82个白粉病成株抗性QTL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上,控制2种病害的基因簇(≥5个QTL)有8个,其中位于7DS的Yr18/Lr34/Pm38和1BS的Yr29/Lr46/Pm39对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成株抗性,位于4DL的Yr46/Lr67位点可能也对白粉病表现成株抗性,Yr18/Lr34/Pm38和Yr36已被克隆,Yr29/Lr46/Pm39的克隆已取得良好进展,为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淑章 季书勤 王绍中 吕凤荣
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营养状况对强筋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个处理中,土壤长期施用N,P,K等主要营养元素且配合比为1∶1∶1(N120.0kg/hm2,P2O5120.0kg/hm2,K2O120.0kg/hm2)时产量最高为5433.0kg/hm2,不施肥(ck)产量最低为1260.0kg/hm2;蛋白质含量以单施N素(N120.0kg/hm2)时最高达17.00%,N、P元素配合比为1∶1(N60.0kg/hm2,P2O560.0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低为10.53%;蛋白质产量以N、P配合比为3∶1(N180.0kg/hm2,P2O560.0kg/hm2)时最高为6...
关键词:
不同营养 强筋小麦 产量和品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郝德永
课程改革的性质与立场决定课程改革的路径、方式方法与实际效果。定位不得当,论据不充分,课程改革不仅不能取得成功,而且还会造成课程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混乱与动荡局面。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运动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接受性"、"专家型"改革路线,严重缺乏专业品质、立场、机制与方法,从而造成课程改革因教师的不支持与不适应而难以落到实处。因而,当代课程改革亟待解决改革的恰切性问题,即改革的性质与立场定位的适切性、合理性、可行性问题。
关键词:
课程 改革 教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顺达 兰彩霞
<正>小麦是全球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面临不同生物胁迫或非生物胁迫。其中,由真菌性病原菌所引起的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限制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发病严重时可分别造成小麦产量损失高达60%和50%。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目前防制这些病害最为经济、环保且有效的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嵩午 王长发
小麦低温基因型是一类具有偏低冠层温度(株温)的小麦,国内外已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证实自然界确有冠层温度偏低的小麦基因型存在;这些具有冷温特征的小麦基因型和其它一般小麦材料相比在一些重要生物学性状上占有优势,尤其代谢功能和细胞结构方面较为突出;在受到干旱、高温或连阴雨胁迫时,它们的一些重要性状的优势地位能够继续保持,具有广幅生态适应性;这些基因型的冠温所以偏低和第二热源温度偏低、植株活力较好密切相关;它们偏低的株温可以遗传,通过和其它小麦材料杂交,能对后代的温度状态产生较好影响,尤其小麦冷温供体——冷源的发现,更为产量又高又稳且质优质稳的小...
关键词:
小麦 低温基因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永贵 殷贵鸿 李慧慧 夏先春 阎俊 郑天存 吉万全 何中虎
【目的】利用高密度分子标记解析了周8425B衍生品种的遗传结构,并鉴定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方法】利用921个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和83个SSR标记分析周8425B及其50份衍生品种(系)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区段传递,并利用关联分析定位抗条锈病基因。【结果】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67.6%,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系谱来源基本一致。周8425B对其衍生一代、二代和三代的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7.7%、63.6%和58.8%,在A、B和D基因组间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8.7%、62.0%和59.4%。周8425B对其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