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81)
2023(6458)
2022(5769)
2021(5244)
2020(4791)
2019(11259)
2018(11050)
2017(21166)
2016(12113)
2015(14020)
2014(14236)
2013(14399)
2012(13848)
2011(12759)
2010(12740)
2009(12017)
2008(12211)
2007(11217)
2006(9652)
2005(8684)
作者
(41171)
(34818)
(34398)
(32876)
(21875)
(16900)
(15717)
(13771)
(13106)
(12388)
(11788)
(11522)
(11199)
(11158)
(11150)
(11126)
(11018)
(10387)
(10108)
(10105)
(9047)
(8734)
(8469)
(8121)
(7847)
(7839)
(7761)
(7655)
(7258)
(7211)
学科
(51018)
经济(50965)
管理(30541)
(30345)
方法(26855)
数学(24066)
(23927)
企业(23927)
数学方法(23827)
(14113)
(13984)
(12790)
中国(12227)
(10724)
贸易(10723)
(10423)
地方(9649)
业经(9233)
农业(9104)
(9005)
(7869)
(7626)
财务(7610)
财务管理(7583)
(7330)
金融(7327)
(7324)
银行(7267)
理论(7265)
企业财务(7147)
机构
大学(186296)
学院(183412)
(72106)
经济(70471)
研究(69022)
管理(64506)
理学(55456)
理学院(54736)
管理学(53510)
管理学院(53204)
中国(50000)
科学(48077)
(46387)
(40975)
(39001)
农业(37650)
研究所(35990)
业大(35973)
(31999)
中心(31132)
(29059)
北京(25742)
财经(25419)
农业大学(24254)
(24180)
(23715)
(23322)
(23029)
师范(22875)
(22520)
基金
项目(124065)
科学(94034)
基金(88402)
(81603)
研究(81343)
国家(80964)
科学基金(65433)
(49700)
社会(48411)
基金项目(46565)
自然(46031)
社会科(45709)
社会科学(45688)
自然科(44927)
自然科学(44905)
自然科学基金(44092)
(43162)
资助(38124)
教育(37857)
编号(31906)
重点(29222)
计划(27309)
(27108)
(26894)
成果(26332)
科研(25269)
科技(25100)
(25077)
创新(23629)
课题(23124)
期刊
(76461)
经济(76461)
研究(49624)
学报(42321)
(41591)
中国(36083)
科学(34085)
大学(29262)
学学(27946)
农业(27735)
(25380)
管理(21800)
教育(16685)
(15617)
技术(14865)
(14752)
金融(14752)
财经(12708)
经济研究(12575)
业经(11925)
业大(11729)
(11194)
(10921)
问题(10687)
农业大学(9912)
技术经济(9469)
(9314)
统计(9187)
科技(9045)
理论(8524)
共检索到270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甘富  段爽  彭永康  
分别以2,3,5 d叶龄的栽培小麦京411、偏硬001和杂交F1幼苗为材料,利用动态蛋白质组技术,对F1及双亲的蛋白质变化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双亲及F1中蛋白质差异表达现象被观察到,其中在5 d的叶子中最为明显。如在发育2 d和3 d的F1叶子中,各有15个蛋白质斑点的含量产生变化,而在5 d叶龄的叶子中,这种有变化的蛋白质斑点达27个,在这些变化的蛋白质中,偏双亲和低于双亲的为多数,如5 d的叶子中分别占41%和44%,同时,在F1叶片中观察到有蛋白质消失和新的蛋白质诱导现象产生。这些结果表明,杂种中存在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现象,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对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的理解。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荣奇  郝贵霞  尤明山  宋印明  张爱民  刘广田  
选用 6个 T型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 5个恢复系配制了 30个 T质杂种和 30个相应的 A质杂种、选用 4个 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 2个 K型恢复系配制了 8个 K质杂种和 8个相应的 A质杂种、选用 6个普通品种配制了 5个化杀组合 ,以研究杂种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面团流变特性在 F1和 F2 中的表现。结果表明 :1胞质杂种 F1和 F2 籽粒蛋白含量均呈近正态分布 ;78%的组合 F1籽粒以超高亲为主 ,12 %的组合表现倾高亲 ;F2 籽粒以超高亲和偏高亲为主 ,约有 2 5%的组合表现近中亲。普通品种间的化杀杂种 F1籽粒以偏高亲和超高亲为主 ,F2 籽粒以近中亲和偏高亲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羊杏平  张曼  徐锦华  刘广  姚协丰  李苹芳  
[目的]通过对西瓜幼苗根系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质组变化的研究,从蛋白质表达水平上来揭示西瓜幼苗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西瓜根系不同时期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图谱分析和MALDITOF/TOF质谱鉴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q PCR)对候选蛋白基因进行表达验证。[结果]共得到1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12个差异蛋白表现不同的表达趋势,其中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2个,不规则表达6个。经质谱分析,11个蛋白得到鉴定,对鉴定出的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其中10个蛋白分别涉及蛋白质生物合成(20%)、代谢相关(40%)、防御应答(30%)和GA信号途径(10%),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果忠  张秀英  闫长生  肖世和  
为探讨小麦种子休眠解除的机制,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解除休眠前后的小麦胚在ABA和H2O2中的蛋白质表达情况。H2O2能打破种子休眠,而ABA则使种子保持休眠状态。比较2D图谱后,利用MALDI-TOF-MS鉴定了10个在不同处理间表达丰度差异显著的蛋白点,其中一些蛋白在已知的种子萌发中起重要作用。种子休眠的解除是一个复杂的发育过程,涉及环境胁迫反应(胚发育后期丰度蛋白、NAD(P)H脱氢酶)、细胞循环(生长素反应蛋白)、信号转导(钙调素相关蛋白)和贮藏蛋白(2S种子清蛋白)代谢等生理活动。为研究H2O2打破小麦休眠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斯深  李安飞  王勇  李宪彬  李晴祺  
本文提出了F1组合评选的两种量化方法——最小平方和(LSS)法与最小绝对值和(LSA)法,分别以SS=∑niwi〔(F1i-Ii)2/max(F1i-Ii)2〕和SA=∑niwi(|F1i-Ii|/max|Fli-Ii|)度量F1组合多个性状表现与育种目标的接近程度,SS或SA值越小,则F1组合越好。采用LSS法、LSA法对32个小麦高产育种F1组合进行了分析,以F2实际选择情况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LSS法和LSA法都能很好地评价F1组合的优劣,进而可以对F1组合分级并淘汰一定量的组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修文  张艳菊  冯清  陈伟霞  张文会  李保云  
本研究以小麦品种聊大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UV-B辐射对聊大1号苗期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双向电泳分析发现,UV-B辐射处理和未处理的聊大1号有15个蛋白差异点,经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出6个蛋白差异点:其中1个为Rubisco大亚基(碳水化合物代谢);2个为参与翻译类的蛋白;2个为具有运输类功能的蛋白;1个为质子-ATP酶α亚基。这些结果可为小麦抗UV-B辐射机理研究和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伟霞  潘映红  
【目的】建立适用于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方法】以Taichung29小麦苗期叶片为材料,分别采用改进的酚提取-甲醇/醋酸铵沉淀法及尿素/硫脲提取法提取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和胶体考染,并选取代表性的蛋白点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搜索。【结果】上述的两种方法可检测到较多的蛋白点数,分别为1016±203和1014±281,并能成功地完成代表性蛋白点的鉴定。【结论】作者建议,进行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分析时,可采用本实验提供的两种样品制备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利艳  王爱丽  李小辉  晏月明  
以京411为材料,研究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清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三个亚蛋白组的合成与积累特征.采用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分别利用双向电泳(2-DE)和生物质谱技术(MS)、SDS-PAGE电泳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主要蛋白质组技术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初步得到了三种蛋白的合成与积累特征,为今后小麦发育蛋白质组学以及品质改良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蔚   吴水金   李跃森  
【目的】低温是导致香蕉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基于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关联分析参与香蕉抗寒的相关基因、蛋白及信号、代谢通路调控网络,探讨香蕉抗寒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巴西蕉为试材,在7℃低温下处理1 d(Cold1)和3 d(Cold3),以28℃培养的巴西蕉为对照(CK),基于笔者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蛋白质组数据,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巴西蕉在低温胁迫下基因调控网络的变化,同时与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共同解析巴西蕉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Cold1 vs CK、Cold3 vs CK和Cold1 vs Cold3三个对比组分别鉴定出11 370、15 460和9 619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光合作用信号、谷胱甘肽代谢、α-亚麻酸代谢途径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多个低温胁迫关键信号代谢通路中富集。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其中DREB、MAPK和MYB等低温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在低温处理后显著上升,所选20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与RNA-seq基本相符,证实了RNA-seq的准确性。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到6 211个与转录本相对应的蛋白,转录组与蛋白质呈现正相关关系,共有105个转录本及其对应的蛋白表达量共同上调,有218个转录本及其对应的蛋白表达量共同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在光响应、叶绿体、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功能大量富集。此外,对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KEGG通路的关联分析发现,低温处理抑制了苯丙素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促进了α-亚麻酸代谢和谷胱甘肽途径的表达。【结论】运用转录组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绘制了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香蕉抗寒调控网络,并发现香蕉响应低温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光合作用信号、谷胱甘肽代谢、α-亚麻酸代谢途径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凤英  江帆  彭永康  
利用农业上广泛使用的酰胺类除草剂甲基胺草磷,在1~4μmol/L浓度下,对野二燕1号小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及蛋白质组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浓度升高,染色体结构变异率呈上升趋势。在3~4μmol/L浓度下处理的根尖分生组织细胞中,多极分裂细胞的出现频率为0.08%;染色体桥、断片和滞后染色体的出现频率为0.434%。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约有10个蛋白质斑点产生变化,2个蛋白质斑点(8 kDa/PI 6.5,10kDa/PI 7.7)消失。染色体结构变异和蛋白质组分变化可以认为与甲基胺草磷的处理有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聂磊  钟鸣  李俊  于长海  朴基正  张涛  秦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沈黄1号、选大1号及F1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卵期,正反交F1代的酯酶活性较两亲本的活性高,正反交F1代的酯酶活性OD值分别为0.6305,0.5515;酯酶同工酶电泳显示,正反交F1代的酶带宽、颜色深,表明F1代酯酶活性较强。采用RAPD技术,从3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引物对4个柞蚕群体扩增出差异性条带,从F1代扩增出的非亲性位点及其基因组DNA较亲本具有更丰富的多态性两个方面,探讨了柞蚕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红兵  康振生  
【目的】建立一种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分析时去除全蛋白提取物中高丰度蛋白Rubisco酶的方法,为富集低丰度蛋白,提高双向电泳灵敏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分离技术,以铭贤169小麦苗期叶片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1,2,5,10 mmol/L)的肌醇六磷酸钠,结合二水氯化钙在不同温度(4,20,37℃)去除小麦叶片蛋白中的Rubi-sco酶,筛选去除小麦叶片蛋白Rubisco酶的最佳条件,并采用一维凝胶电泳(1-DE)、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去除Rubisco酶的有效性,用二维凝胶电泳(2-DE)评估该方法对样品在二维凝胶上分辨率的影响。【结果】在37℃条件下,采用10 mmol/L肌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晓燕  朱艳  汤亮  曹卫星  
【目的】建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动态模拟模型,以期为预测小麦籽粒品质状况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品种和水氮处理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过程,构建了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随花后生长度日(GDD)的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幂函数方程描述了清蛋白含量随花后GDD的动态变化,对数函数方程描述了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的变化过程;并以籽粒氮素和水分因子描述了不同水氮状况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的定量影响。同时利用独立的观测资料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模型对不同温度下灌浆期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预测的均方根差分别为0.44%、0.58%、0.53%和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大伟  陈立杰  段玉玺  
以高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高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辽豆15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将杂交后代分为抗池和感池。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大豆根系总蛋白质,运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研究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胁迫下不同抗性大豆杂交后代根系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池、感池分别有367,372个蛋白点在银染的2-D胶上分离,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software对2-D胶分析后,以感池为参考胶,抗池有6个蛋白点特异表达,13个蛋白点的含量上调2倍以上,4个蛋白点的含量下调2倍以上,感池有4个蛋白点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艺泽  刘艳  王锡锋  
【目的】利用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split-ubiquitin yeast membrane system),以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的外壳蛋白(CP)基因为诱饵对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L.)c DNA文库进行筛选,研究异沙叶蝉传播WDV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笔者实验室饲养的异沙叶蝉为材料,提取其总RNA后取100 ng进行纯化,利用SMART法反转录合成ds c DNA,经过Sfi I酶切纯化,连接到p PR3-N文库载体上,构建得到以p PR3-N为载体的异沙叶蝉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 DNA文库。同时,构建带有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