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36)
- 2023(5196)
- 2022(4803)
- 2021(4424)
- 2020(4130)
- 2019(9500)
- 2018(9544)
- 2017(18176)
- 2016(10676)
- 2015(12384)
- 2014(12639)
- 2013(12858)
- 2012(12307)
- 2011(11153)
- 2010(11340)
- 2009(10740)
- 2008(10995)
- 2007(10284)
- 2006(8606)
- 2005(7819)
- 学科
- 济(42975)
- 经济(42938)
- 业(25864)
- 管理(25362)
- 方法(22763)
- 数学(20506)
- 数学方法(20317)
- 企(19469)
- 企业(19469)
- 农(12887)
- 学(11041)
- 财(10812)
- 中国(10292)
- 贸(8994)
- 贸易(8994)
- 易(8721)
- 地方(8683)
- 农业(8359)
- 业经(7749)
- 制(7706)
- 和(6841)
- 务(6619)
- 财务(6584)
- 财务管理(6562)
- 银(6294)
- 银行(6256)
- 企业财务(6153)
- 理论(5969)
- 行(5929)
- 融(5909)
- 机构
- 大学(161947)
- 学院(161286)
- 济(61310)
- 经济(59789)
- 研究(59443)
- 管理(55927)
- 理学(47932)
- 理学院(47299)
- 管理学(46248)
- 管理学院(45962)
- 中国(42634)
- 农(41940)
- 科学(41793)
- 京(35553)
- 所(34291)
- 农业(33996)
- 业大(32004)
- 研究所(31663)
- 中心(27189)
- 财(27076)
- 江(25526)
- 北京(22334)
- 农业大学(21722)
- 财经(21703)
- 省(21009)
- 范(20938)
- 师范(20612)
- 院(20266)
- 州(20161)
- 科学院(19615)
- 基金
- 项目(107490)
- 科学(80213)
- 基金(74488)
- 研究(72174)
- 家(68387)
- 国家(67802)
- 科学基金(54017)
- 省(44057)
- 社会(41900)
- 社会科(39511)
- 社会科学(39490)
- 基金项目(39472)
- 划(37796)
- 自然(37152)
- 自然科(36213)
- 自然科学(36188)
- 自然科学基金(35535)
- 教育(33554)
- 资助(31733)
- 编号(29701)
- 重点(25247)
- 成果(24755)
- 发(23863)
- 计划(23536)
- 部(23460)
- 科技(21986)
- 科研(21752)
- 创(21717)
- 课题(21283)
- 创新(20450)
共检索到233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绍强 郑王义 谢咸升 李峰 宋保林
利用3个抗黄矮病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采用3×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F1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在所有亲本材料中,R96330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最高,后代组合中存在极显著差异,是一个优良的抗病丰产亲本,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
关键词:
小麦 抗黄矮病 单株产量 遗传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李生荣 任勇 周强 陶军
为了深入了解矮秆糯小麦材料的遗传规律,以4个矮秆糯小麦材料为母本,5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3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退化小穗和千粒质量5个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结实小穗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株高及各节间长与各产量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穗下节长与株高之间的关系,各节间长度与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从而实现糯小麦高产稳产的育种目标。
关键词:
糯小麦 节间长度 产量 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掌军 刘妍 王姣 付青青 刘凤楼 张双喜 张文杰 张晓岗 刘生祥
【目的】本文拓宽了宁夏小麦遗传基础为育种提供优异资源。【方法】以外引和宁夏自育的81份小麦种质为材料,借助于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手段,对不同农艺性状指标进行分析,部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成株期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1)依变异系数大小,9个农艺性状依次为有效穗(14.77%)﹥穗粒重(14.41%)﹥穗粒数(8.94%)﹥穗下茎长(7.03%)﹥结实数(5.69%)﹥小穗数(5.03%)﹥穗长(4.98%)﹥株高(3.21%)﹥千粒重(0.65%);(2)过多的有效穗不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经济系数,穗长越长有利于增多穗粒数和提高粒重,较多小穗数有利于提高单株粒数和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3)在距离为21.83时,将81份种质分为7个类群,第Ⅰ类群材料平均有效穗最多(6.83±1.986)个,第Ⅱ类群材料平均株高最矮(83.94±13.42)cm,第Ⅲ类群材料穗下茎节最长(51.50±0.500)cm,第Ⅵ类群材料的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均最高[分别为(11.00±2.370)cm、(61.00±4.359)粒、(2.69±0.303)g、(44.13±0.006)g、0.533],第Ⅶ类群材料的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最多[分别为(24.33±1.528)、(23.33±1.528)个];(4)9个白粉病抗性基因标记引物,检测到携带1、2、3、4个基因标记的材料分别为11、23、38和5份。【结论】总体上,地方和农家品种平均有效穗最多,自育和外引种质平均株高最矮,而唯有外引种质携带有Pm~21基因,携带Pm6和Pm~21基因的种质表现出较强的田间抗病性。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基因标记 白粉病抗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家柱 郭仁峻 田立平 张福胜 尹俊玉 薛民生
通过对北京地区1949 年以来不同时期冬小麦品种生物产量若干性状的演变规律、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和遗传变异系数的比较得出:①目前推广品种的收获指数比解放初推广品种增加了11-72 个百分点,但是单位茎叶重所负担的子粒重( 克草粒重) 却增加了83-9 % ,说明库源器官的比例变化较大,光合产物输出增多。②随着品种的遗传改良,单个茎秆特别是单个穗子的生产能力强化了,但群体成穗数有所下降,茎秆矮化、粗壮,穗子也变得粗大,小穗勾数增加。③生产品种在系统演化过程中,有些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为负值,但这些性状之间的环境相关却几乎全部为正值,说明品种在系统改良的过程中,性状的遗传相关与个体发育中的纯生物学相关不...
关键词:
冬小麦 生物产量 遗传改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胡晓蓉
用广麦74(六倍体小黑麦)与繁六远缘杂交育成的3个特殊类型育种新材料86—1,86—741和86—749及其小麦亲本繁六,分别与黑麦杂交,分析比较了4个杂种F_1PMC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结果为:(1)小麦亲本繁六与黑麦的杂种F_1PMC减数分裂中期Ⅰ成0.76个棒状二价体;(2)86—1、86—741、86—749与黑麦的杂种F_1PMC减数分裂中期Ⅰ分别成2.60、2.82、1.80个棒状二价体。表明三个特殊类型材料的1~3条染色体含有黑麦染色体易位片段。
关键词:
小黑麦 小麦 黑麦 特殊类型染色体配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向齐君 盛宝钦 段霞瑜 周益林
采用携带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对30多个小麦抗白粉病材料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测定,其中1份抗源材料具Pm2+6;7份具Pm4a;10份具Pm4b;2份具Pm5;4份与小白冬麦的抗性相同,小白冬麦含有一特定的抗病基因;另外有8份材料的抗谱异于所供试的所有已知基因系,从中可能鉴定出新的抗病类型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抗病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利运 宣朴 瞿世洪 尹春蓉 余泽良 张吉林
川辐2号和绵阳19都感白粉病,其杂种F_1代的种子采用~(60)Co20krad处理选育了一个既抗白粉病又抗条锈病的多抗新材料4037。4037中又系远出了株高比4037矮15cm的高抗白粉病和高抗条锈病的新材料2270。4037和一系列品种品系的16个杂种F_1代都表现抗白粉病,其抗性由于另一个品种感白粉病而存在细微的差别。在4037与中感亲本的杂种F_2中,高抗、中抗和中感植株以1∶2∶1比例分离。4037的抗白粉病基因受主基因控制,具有加性效应的单基因遗传。F_2试验表明中感品种和高感品种的抗性基因之间存在微效基因差异。4037是杂交辐射选育而成的易位系,它和其亲本绵阳19形成大量的四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以4个矮秆大穗型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5个茎叶穗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5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旗叶宽、旗叶面积和单株粒重三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各茎叶穗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和穗颈节长以及穗长与单株穗数间的关系。
关键词:
矮秆大穗小麦 茎叶穗 株型 遗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一中 张晓娟 梁笃 郭琦 范昕琦 聂萌恩 王绘艳 赵文博 杜维俊 柳青山
【目的】解析高粱育种材料的表型性状变异规律和遗传多样性,探讨育种材料的综合评价方法,筛选高粱优异种质,为高粱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263份不同来源的高粱种质为供试材料,2015—2016年在山西榆次对其17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计算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高粱种质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F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高粱优异种质。【结果】263份高粱育种材料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0.497—2.075,其中,穗形的多样性指数最小,穗柄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不同年份7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有所变化,变幅最小的是生育期,其次是穗长;变幅最大的是单穗粒重,其次是茎粗。育种材料综合评价表明在累计贡献率高于80%时,共发现11个主成分;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表型综合值(F值),高粱育种材料的表型性状综合值(F值)平均为0.464,恢复系L28的F值最高(0.581),保持系72B/DORADO双的F值最低(0.330)。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12个性状(主脉色、穗型、穗形、芒性、颖壳包被度、粒形、株型、茎粗、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作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可以作为高粱育种材料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指标。基于F值进行聚类,将263份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其中,第Ⅳ类群的33份材料农艺性状优良,平均F值最高,可作为材料创新及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结论】参试高粱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高,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高粱种质是可行的;筛选出优异种质33份。
关键词:
高粱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玉新 张保青 周珊 杨翠芳 高轶静 段维兴 李杨瑞 张革民
探讨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后代叶片性状与单茎性状的关系,为挖掘斑茅、割手密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对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F108-2-28分别与甘蔗品系GT05-164和GT05-3279杂交获得的BC1后代及亲本共15个材料伸长期蔗叶性状(绿叶数、总叶数和绿叶面积)和单茎性状(株高、茎径和单茎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后代在绿叶数、株高、茎径及单茎重上都有超越双亲或亲本之一的优势。绿叶面积在6个数量性状中遗传变异最大,且与株高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可作为斑割后代产量相关性状的间接选择指标。聚类分析表明,16份材料可以分为4大类,Ⅰ类材料12-A6-1、12-A6-3、12-A6-5、12-A6-25和12-A6-27绿叶面积大,总体表现较佳,是进一步研究利用的重点材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亚瑞 刘锡建 杨国敏 刘红伟 孔文超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赵春华
【目的】旗叶是小麦光合碳固定的重要场所,对小麦产量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小麦旗叶在高、低氮环境下的遗传特性,分析其遗传机制,为优异株型育种、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科农9204和京411为亲本所构建的188个RIL群体为材料,分别种植在6个不同的高、低氮环境下,通过对群体旗叶性状调查并进行遗传分析,从而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并对小麦旗叶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遗传估测中,低氮环境下:旗叶长在E3环境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CE,即2对互补作用主基因遗传模型,其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1.098,主基因遗传率为31.35%,在其他低氮环境下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旗叶宽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旗叶面积(除E5)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MG-CE,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1.884,主基因遗传率为36.7%,在E5为多基因遗传。高氮环境下:旗叶长(除E4)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CE,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1.133,主基因遗传率为32.6%,在E4环境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ER,即2对隐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其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1.431,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1.108,主基因遗传率为51.77%;旗叶宽(除E2)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CE,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0.119,主基因遗传率为37.29%,在E2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旗叶面积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CE,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3.067,主基因遗传率为44.42%。旗叶性状在不同环境的遗传模型不同,在高氮环境下遗传较为稳定,在低氮下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旗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中,旗叶性状与穗粒数、穗粒重、单株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旗叶性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高、低氮环境下的表现不同。旗叶在低氮环境下表现为不同的主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在高氮环境下大多表现为主基因遗传,由2对基因控制,并且存在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且可能存在效应较大的主效QTL。改善旗叶性状可以提高小麦的单株产量、穗粒重等产量性状。
关键词:
小麦 旗叶性状 遗传模型 产量 相关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清群 杨学辉 何海永 陈小均 吴石平 袁洁 王云月
为了对抗稻瘟病品种的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依据,利用24对SSR引物对筛选出的32份抗稻瘟病地方种质资源(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4个位点共扩增出17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7.375个,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719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735,供试材料整体遗传变异较丰富,粳稻材料稍高于籼稻,但差异不显著;全部供试材料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2799,基因库保存的抗稻瘟病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大于近几年收集的地方抗病品种;基于Nei’s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在0.34水平上将这些材料划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类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稻瘟病 抗病材料 SSR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卓超 曹昊天 周子昕 曲佳乐 李泽 许明杨 杨琪薇 张斌 王宁泽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赵春华 崔法
【目的】1BL·1RS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应用广泛。解析不同背景下1BL·1RS染色体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并分析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可为高产优质小麦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244份自然群体和科农9204、京411为亲本构建的188个重组自交系(KJ-RIL-F8)为试验材料,利用1RS特异性分子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鉴定,结合表型数据分析,明确1BL·1RS易位系对产量和品质遗传效应。通过分析1BL·1RS易位系在不同年代审定品种中的占比,明确其在生产中的选择利用情况。【结果】188份KJ-RILs试验材料中有74份为1BL·1RS易位系,其产量相关性状分析表明,1BL·1RS易位系在高低氮条件下均显著延长小麦抽穗期,增加籽粒含氮比、旗叶长和旗叶面积,显著降低穗粒数,而对单株穗数、千粒重和旗叶宽3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其品质相关性状分析表明,1BL·1RS易位系在高低氮条件下均显著提高小麦的吸水率、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而对容重、延展性和沉降值3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244份自然群体试验材料中,有76份为1BL·1RS易位系,其产量性状效应分析表明,1BL·1RS易位系可以显著增加穗粒数、穗长和小穗数,显著降低株高,而对单株穗数、千粒重、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面积5个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将244份自然群体试验材料按照不同麦区和品种审定时间进行分类,对1BL·1RS易位系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麦区1BL·1RS易位系的占比差异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1BL·1RS易位系在生产中的选择利用比例开始增加。【结论】高低氮对1BL·1RS易位系的效应影响不明显。1BL·1RS易位系在KJ-RIL群体和自然群体中对产量性状的效应不一致,这可能由于两者遗传背景不同所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慧茹 王光达 昌小平 杨德龙 景蕊莲
干旱是限制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研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抗旱遗传特性对小麦抗旱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以小麦回交导入系(IL)群体((晋麦47×西峰20)×晋麦47)BC3F4的16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不同水分环境条件下株高(PH)、穗下节长(PL)、单株穗数(SPP)、穗长(SL)、单株小穗数(TSP)、单株总粒数(GNP)、主穗小穗数(SMS)、主穗粒数(GMS)、千粒质量(TGW)和小区产量(GY)的遗传特点及相互关系,评价群体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环境条件下,小麦IL群体各目标性状表型偏向于轮回亲本晋麦47,变异广泛,多样性指数达0.74~0.97,且存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兴普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通过增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千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2、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之间,生物产量与粒数/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矮秆基因的不同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春小麦,矮秆基因,籽粒产量,农艺性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