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77)
- 2023(5002)
- 2022(4169)
- 2021(3878)
- 2020(3229)
- 2019(7138)
- 2018(7215)
- 2017(12252)
- 2016(7289)
- 2015(8213)
- 2014(8443)
- 2013(7888)
- 2012(7572)
- 2011(6883)
- 2010(7061)
- 2009(6447)
- 2008(6414)
- 2007(5689)
- 2006(5071)
- 2005(4560)
- 学科
- 济(23907)
- 经济(23874)
- 管理(14553)
- 学(14186)
- 业(12029)
- 企(8906)
- 企业(8906)
- 地方(8075)
- 农(7638)
- 中国(7237)
- 方法(6350)
- 制(6269)
- 体(5770)
- 理论(5600)
- 财(5346)
- 数学(4968)
- 数学方法(4887)
- 教育(4843)
- 农业(4817)
- 业经(4726)
- 融(4269)
- 金融(4262)
- 银(4156)
- 银行(4126)
- 行(4037)
- 和(4019)
- 经济学(3968)
- 地方经济(3962)
- 环境(3914)
- 税(3678)
- 机构
- 学院(102148)
- 大学(102071)
- 研究(44325)
- 科学(32804)
- 济(31482)
- 中国(30796)
- 经济(30551)
- 管理(30313)
- 农(29949)
- 所(25537)
- 理学(25046)
- 理学院(24577)
- 江(24396)
- 京(24395)
- 农业(24084)
- 管理学(23815)
- 研究所(23808)
- 管理学院(23640)
- 业大(21663)
- 中心(19616)
- 省(18421)
- 院(16084)
- 范(16040)
- 室(15732)
- 师范(15725)
- 财(15679)
- 技术(15329)
- 农业大学(15216)
- 科学院(14337)
- 州(14193)
- 基金
- 项目(71982)
- 科学(54331)
- 基金(49281)
- 研究(47785)
- 家(46830)
- 国家(46455)
- 科学基金(36680)
- 省(31560)
- 社会(26775)
- 划(26360)
- 自然(26105)
- 基金项目(25850)
- 自然科(25387)
- 自然科学(25372)
- 社会科(24982)
- 社会科学(24975)
- 自然科学基金(24881)
- 教育(21971)
- 资助(19685)
- 编号(19443)
- 重点(18038)
- 成果(16908)
- 计划(16486)
- 发(16197)
- 科技(15823)
- 课题(15627)
- 江(15333)
- 创(14551)
- 部(14445)
- 科研(14264)
共检索到162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暄 乐秀虎 宋志强 向桂林 林宇 李红梅
【目的】明确小麦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江苏群体的种类组成及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代表性CCN群体进行孢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PCR扩增上述群体的rDNA-ITS区并克隆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通过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值的比较,所测定的江苏群体均与已报道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中国群体的测计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CCN江苏群体、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暄 刘炳良 孙成刚 汪沛 向桂林 宋志强 李红梅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燕麦孢囊线虫江苏沛县闫集镇群体在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2龄幼虫孵化特征,同时评价了不同规格小麦种植容器和线虫接种密度对单株小麦白雌虫量的影响,优化了燕麦孢囊线虫致病型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孢囊经过低温刺激才能孵化出2龄幼虫。孢囊经5℃低温预处理8周后,在10、15和20℃条件下均能孵化,其中最适孵化温度为15℃,而25℃条件下仅有少量线虫孵化,28和30℃条件下线虫不能孵化。延长低温预处理时间有助于幼虫孵化。孢囊经14周低温预处理后置于15℃条件下,2龄幼虫的单周孵化高峰及累积孵化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22条和62%。2龄幼虫不同接种密度显著影响致病型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暄 梁中伟 裴世安 乐秀虎 李红梅 彭德良
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宿迁、连云港和盐城4个地区的15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进行核糖体DNA-ITS区的RFLP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所有群体均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既具有与国外"B"型群体(印度群体)相同的AluⅠ和RsaⅠ酶切图谱,同时也具有中国群体独特的HinfⅠ和Tru9Ⅰ酶切图谱("C"型)。采用Neighbor-Joining法(MEGA4.0)构建的ITS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15个江苏群体均聚在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组(Heterodera avenae group)下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复合种群(H.avenae complex)分支内,且多数江苏群体与草地孢囊线虫(H.praten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娟 李秀花 于海滨 陈书龙
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河北省发生十分普遍,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可以侵染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很多,对于病原的准确鉴定是防治病害的基础。本试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到的37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鉴定。经过对线虫ITS-rDNA序列分析,发现采集到的线虫ITS区序列差异很小,为同一种类,其ITS-rDNA序列与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的ITS-rDNA序列同源性高于99%。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察,其主要形态学特征与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的相近。综合其形态与分子序列特征,确定河北省小麦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明祖 颜家坤
用湖北天门小麦病田土壤中分离的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接种,并种植小麦,待小麦收割后,于不同时间内分离孢囊,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旬平均9~12℃孵出的幼虫总数多。在15±1℃恒温下,孢囊孵出的幼虫显著高于20℃、10℃、5℃的处理。黄棕壤土浸液、小麦根汁5倍液有抑制孢囊孵化的作用,小麦根汁10倍液对孢囊孵化无显著影响。小麦根汁20倍液对孢囊孵化有利。室外自然条件下。6~10月线虫的孵化不发生。晾干的孢囊在冰箱冷冻室内存放16个月,不影响其孵化率,在7℃下存放16个月,失去活力的卵则较多。病土晾干在室温下存放16个月(过二个夏),孢囊孵出的幼虫...
关键词:
燕麦孢囊线虫 温度 孵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亓晓莉 彭德良 彭焕 龙海波 黄文坤 贺文婷
【目的】建立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群体中检测禾谷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本研究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9种32个线虫种群进行检测,能够直接从混合线虫样品中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该检测方法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2龄幼虫具有扩增能力,最低检出阈值为1/2000个孢囊,1/80头2龄幼虫。【结论】本研究设计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够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种群中快速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且检测准确、灵敏度高。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SCAR标记 快速分子检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振跃 王守正 李洪连 袁红霞
通过对病害的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查明,河南省小麦发生了一种新病害,就是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引起的小麦泡囊线虫病.经人工接种测定,该线虫还可侵染大麦、燕麦和黑麦;在谷子、玉米、水稻和高粱上未见表现症状,根部也未查到线虫.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时沟施涕灭威或呋喃丹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鉴定了河南省12个主要小麦品种的抗性,结果均不抗抱囊线虫病,但感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洪海 管锡财 梁晨 彭德良
为探究大豆孢囊线虫(SCN)即墨群体和莒县群体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对烟草的寄生性,采用杯栽试验和孢囊定量接种方法,测定2个SCN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4个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1个感病对照品种Lee)和6个烟草品种上的繁殖和侵染情况。结果发现,SCN即墨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繁殖系数(Rf=Pf/Pi)为1.88(0.059.03),在感病对照品种Lee上Rf高达9.03;在6个烟草品种上的Rf为0.01(0.000.04)。SCN莒县群体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Rf为1.23(0.055.28),在感病对照品种Lee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沙广乐 邢彩云 胡锐 付秀莲 李月瑞
根据小麦孢囊线虫病典型症状———根部形成瘿瘤及其密度变化 ,探讨了该病害对小麦苗期生长影响。结果表明 :瘿瘤密度与麦苗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 ;瘿瘤密度在 0 2 1~ 1 83,麦苗主茎高降低 2 7 5 %~ 4 5 4 % ,单株分蘖减少 4 3%~ 77 0 % ,叶片减少 7 9%~ 6 5 7% ,次生根条数及根长分别减少 1 3%~ 6 1 6 % ,8 0 %~ 71 9%。瘿瘤密度达 4 2 2以上时 ,麦苗不能形成分蘖和次生根 ,且弱小黄化严重而及早枯死
关键词:
小麦 孢囊线虫病 瘿瘤密度 长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新 顾晓川 龙海波 彭焕 黄文坤 彭德良
【目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种严重危害麦类作物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其致病机制和有效防控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克隆禾谷孢囊线虫的果胶酸裂解酶新基因Ha-pel-1,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分析,为后续探究Ha-pel-1的基因功能及其与寄主的互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探讨禾谷孢囊线虫防控途径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从禾谷孢囊线虫中克隆出一个新的果胶酸裂解酶基因;采用DNAMAN、Clustal、Signal P 4.0 S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崇俊 黄文坤 崔江宽 彭德良 李红梅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山东省7个地区19个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和rDNA-ITS分子特征对病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山东省临沂、莱芜、淄博、潍坊、东营、威海、烟台等7个地区发生的孢囊线虫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其检出率为70.9%,且以东营市和潍坊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高,烟台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钢春 聂志娟 张守领 张勇 金武 徐跑 顾若波
为了获知长江刀鲚寄生的异钩铗虫的分类学地位,采用光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子遗传扩增28S rRNA基因5'端部分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刀鲚寄生的异钩铗虫进行种属鉴定和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后吸器与体前区分不明显,含有四对不对称的吸铗,其中一侧的前2个开放几丁质吸铗明显大于其余6个封闭的吸铗,虫体尾部带有二对端钩,卵两端具有较长的极丝。序列分析显示,林氏异钩铗虫与六棘异钩铗虫相似度为100%,邻接法构建分子进化树中处在同一分支。经形态及分子综合分析鉴定,此寄生虫为林氏异钩铗虫。
关键词:
刀鲚 林氏异钩铗虫 形态学 寄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符敖齐 陶建平 王增贤 江宝岭 刘跃兴 邱汉辉
麦地那龙线虫所致麦地那龙线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一些流行严重的国家,对人民健康及农业生产等有很大损害.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热带控制局(CTD)1990年2月发布的资料表明,该病尚存在于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非洲许多国家,估计在非洲和亚洲分别有1.2亿和1千万人受该病威胁,每年有500~1000万人患病.WHO 于1986年提出至1995年全球消灭该病,后来又提出至2000年要经验收达标.在我国关于此虫的人畜病例报道,据文献记载有徐锡藩(1933)曾报告于北京2只犬感染本虫,邢宝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江宽 黄文坤 彭焕 孔令安 李惠霞 彭德良
在田间自然情况下测试2种主要成分为二硫氰基甲烷的新型种衣剂及其与常规种衣剂灭菌唑和吡虫啉的联合使用对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播种前用种衣剂对小麦种子分别进行包衣处理。分别调查播种前、抽穗期和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数量及单孢囊卵量的变化,同时对小麦抽穗期的株高和收获时的千粒重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试种衣剂对小麦进行包衣处理后均对该处理小区的孢囊及单孢囊卵量有抑制作用,其中甘农Ⅲ号种衣剂单独使用和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使用处理小区的单孢囊卵量减退率最高,防效分别达到37.59%和32.8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江宽 任豪豪 曹梦园 陈昆圆 周博 蒋士君 汤继华
【目的】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为孢囊线虫属定居型半内寄生线虫,可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的根部,玉米孢囊线虫的发生和传播扩散将会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以期从近缘属种可以准确地检测出玉米孢囊线虫,为玉米孢囊线虫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打下技术基础。【方法】从我国河南、河北、甘肃、山东、湖南、广西和北京共收集20个玉米孢囊线虫近缘属种群体作为供试线虫;选取13条含有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采用RPAD技术对供试孢囊线虫进行多态性分析,筛出玉米孢囊线虫特异性RPAD片段,并将其转化为玉米孢囊线虫SCAR-PCR引物;采用PCR方法测试玉米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的准确性以及检测技术体系的稳定性、灵敏度和实效性。【结果】通过RAPD比对分析,发现随机引物OPA03能在玉米孢囊线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条468 bp的特异性片段;将该片段回收测序,根据片段序列信息,利用Primer 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HzF1/HzR1;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HzF1/HzR1仅在玉米孢囊线虫群体中扩增出大小为393 bp的特异性片段,其他5种16个孢囊群体(禾谷孢囊线虫、菲利普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旱稻孢囊线虫和甜菜孢囊线虫)和4个其他种群(水稻干尖线虫、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落选短体线虫和咖啡短体线虫)均没有扩增出目的条带;以含有玉米孢囊线虫的混合种群孢囊DNA为模板时,特异性引物HzF1/HzR1也能扩增出来单一明亮的393 bp的特异片段,而不含玉米孢囊线虫的混合种群不能扩增出该片段;该体系实现了玉米孢囊线虫准确、稳定的检测目的;对建立的玉米孢囊线虫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灵敏度和实用范围测试,表明该检测体系对玉米孢囊线虫单个孢囊和单条幼虫均有灵敏的检测能力,检出值不低于1/2 000个孢囊和1/80条2龄幼虫。【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玉米孢囊线虫SCAR-PCR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可用于玉米孢囊线虫单一样本和混合种群的快速检测,对玉米孢囊线虫的孢囊和2龄幼虫均有灵敏的检测能力,检测引物特异性强,检测方法便捷稳定,灵敏度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