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3)
2023(9290)
2022(8393)
2021(8022)
2020(6759)
2019(15675)
2018(15753)
2017(30130)
2016(16869)
2015(18942)
2014(18983)
2013(18784)
2012(17114)
2011(15449)
2010(15280)
2009(13674)
2008(13037)
2007(11077)
2006(9443)
2005(8010)
作者
(51175)
(42378)
(41986)
(39774)
(26986)
(20543)
(19097)
(16940)
(16115)
(15093)
(14445)
(14097)
(13361)
(13299)
(13214)
(12972)
(12958)
(12777)
(12032)
(11923)
(10793)
(10295)
(10261)
(9537)
(9522)
(9496)
(9441)
(9248)
(8706)
(8596)
学科
(61224)
经济(61157)
管理(45660)
(43351)
(36669)
企业(36669)
方法(30940)
数学(26766)
数学方法(26466)
(16190)
(15785)
(14915)
中国(14855)
业经(13315)
地方(12464)
理论(10805)
(10659)
贸易(10655)
(10603)
农业(10573)
(10318)
技术(10065)
(10018)
财务(9954)
财务管理(9940)
(9848)
环境(9817)
企业财务(9418)
教育(8918)
(8688)
机构
大学(236319)
学院(233975)
管理(93168)
(84020)
经济(81983)
理学(81768)
理学院(80771)
研究(79537)
管理学(79207)
管理学院(78812)
中国(55183)
科学(54917)
(50672)
(46179)
业大(42184)
(41780)
研究所(38811)
农业(36810)
(36557)
中心(35140)
(32576)
北京(31664)
(30320)
财经(30237)
师范(29956)
(28751)
(27574)
(27005)
技术(26799)
(24609)
基金
项目(170653)
科学(131464)
基金(122344)
研究(118891)
(109005)
国家(108120)
科学基金(91173)
社会(71002)
(68262)
社会科(67107)
社会科学(67086)
基金项目(66098)
自然(63151)
自然科(61625)
自然科学(61599)
自然科学基金(60490)
(57870)
教育(54141)
资助(50800)
编号(48106)
成果(38675)
重点(38298)
(36340)
(35791)
(35599)
计划(33928)
科研(33533)
课题(33435)
创新(33228)
大学(31199)
期刊
(87573)
经济(87573)
研究(63831)
学报(46960)
(42080)
中国(40521)
科学(40093)
大学(33437)
管理(32655)
学学(31729)
农业(29510)
(26128)
教育(24835)
技术(18805)
(15654)
金融(15654)
(15215)
业经(14470)
财经(13677)
图书(13503)
经济研究(13376)
业大(13318)
科技(13154)
理论(12210)
(12192)
林业(11783)
实践(11538)
(11538)
(11414)
问题(11380)
共检索到323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以勤  刘以东  陆家云  
小麦生长后期从江苏省各地采集小麦叶斑病病叶标本420份,分离到580个菌株,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lana(Sacc)Shoem〕、链格孢〔Ahernaria alternala(Fr)Keissl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依次各占43%、46%及10%,偶尔分离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rechsiera teresSacc.〕Shoem〕和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Mitra)Shoem〕,二者合计仅占1%。从小麦的黑胚、黑尾种子分离到229个菌株,其中链格孢、麦根腐平脐蠕孢、黑附球菌、双色平脐蠕孢、大麦网斑内脐蠕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洪亮  彭陈  王俊伟  袁艺  郭士伟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kb和570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曹继芬  裴卫华  赵志坚  李绍平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在10~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汉珍  郭坚华  
20 0 0~ 2 0 0 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 ,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 2 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 ,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 ,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 (G +C) %等鉴定 ,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 (又称斑点病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婷婷  齐鹰博  刘闯  刘艳茹  代汉萍  严雪瑞  
目前,随着我国树莓的种植不断增多,树莓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造成减产和经济损失。在2016~2017年对辽宁中部地区树莓园进行病害调查,发现一种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起的新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灰白色,近椭圆形的病斑。对病斑进行分离、病菌进行纯化,获得了15个菌落一致的分离菌,从中挑选代表菌SNHS12B,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SNHS12B具有致病性,是该病害的致病菌。该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其上密布许多针状分生孢子器,菌落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具有5个细胞,4个隔膜,顶孢和尾孢无色,中间3个细胞深色,顶孢上着生3~4根附属丝,尾孢中生柄明显。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40.1×10.5μm;分生孢子顶端附属丝长度平均为32.6μm。将SNHS12B菌株的ITS序列通过NCBI进行比对发现其归属于新拟盘多毛孢属,在此基础上使用ITS、β-tubulin和tef1三段基因联合建树对该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鉴定SNHS12B菌株为Neopestalotiopsis megna。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半胱氨酸,最适温度为28℃,光照对菌落生长无明显影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为后续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病原菌相关信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苇  李宝聚  王万立  郝永娟  石延霞  
筛选到应用于多主棒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CIR5/CIF5,并建立了土壤中多主棒孢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引物CIR5/CIF5能够从多主棒孢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一条259 bp的片段,常规PCR检测中灵敏度可达10 fg/μL。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模拟带菌土壤中的带菌量,结果证明该技术对土壤中多主棒孢的检测下限为1个孢子/g土壤,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土壤中病原菌的孢子数目,为栽培前土壤中病原菌的监测预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苇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本研究对15株河北青县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形态学特征、分子类群及在不同寄主上致病力分化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由16对ISSR随机引物对15株供试菌株进行ISSR标记分析,得到92个多态性位点,所有菌株划分为2个分子类群,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2。结合形态特征的比较和致病力鉴定结果,发现多主棒孢菌的显微特征和培养性状丰富;所有菌株对黄瓜致病力较强,而在番茄和茄子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的差异。ISSR分子类群同菌株的致病力和显微特征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分子类群Ⅰ的菌株多为2009年采集的,以圆柱形孢子为主,对3个寄主的致病力显著高于类群Ⅱ的菌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本重  杨敏  李国元  王立华  邹礼平  吴瑶  
为明确滇楸叶斑病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的生物学特性和选用最适抑菌剂,对不同条件下的病原菌菌丝生长进行了观察和室内药剂平板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1~28℃,致死温度为45℃,在pH 4~7的范围内生长良好,碳源和氮源分别以蔗糖和硝酸钠为宜;在供试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00mg/mL时相对抑菌率为93.6%;45%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质量浓度6.70mg/mL时相对抑菌率仅为13.4%。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能萍   何鹏搏   刘迎龙   何鹏飞   吴毅歆   唐萍   王再强   Shahzad Munir   孔宝华   何月秋  
2022年,于昆明市松华坝蔬菜基地发现大片地毯草上发生1种由未知病原菌引起的地毯草叶部病害,其病斑呈褐色近圆形或长条形。为明确其致病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寄主范围研究和杀菌剂毒力测定。通过分离培养、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地毯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玉米平脐蠕孢(Bipolaris zeae)。孢子液离体叶片接种21种经济作物及常见杂草,发现B. zeae还可侵染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薏苡、棕叶狗尾草、狗尾草、野燕麦、黑麦草、稗草10种作物或杂草。7种杀菌剂对B. zeae毒力表现为,苯醚甲环唑EC_(50)最小(0.381 mg·L-1)其他依次为氟唑菌酰胺(0.988 mg·L~(-1))、异菌脲(1.864 mg·L~(-1))、代森锰锌(5.401 mg·L~(-1))、甲基硫菌灵(930.572 mg·L~(-1))、嘧菌酯(989.571 mg·L~(-1))、百菌清(1547.315 mg·L~(-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洁璐  吴天昊  巨云为  杨旭涛  梁甜  朱海军  
【目的】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4种病原菌,包括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 1种P.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不同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探究其最适生长环境,并筛选最佳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量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以及不同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率,用DPS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共享镰孢菌、P.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25、25、30和20℃;最适pH值分别是8.0、7.0、7.0和6.0;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胰蛋白胨、尿素和胰蛋白胨。5种杀菌剂中450 g·L~(-1)咪鲜胺对共享镰孢菌、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的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0.010 8、0.091 5和0.021 0 mg·L~(-1),250 g·L~(-1)吡唑醚菌酯对P. fuckelii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04 1 mg·L~(-1)。【结论】4种病原菌在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的碳源环境下以及含尿素、硝酸钾和胰蛋白胨的氮源环境下生长旺盛,咪鲜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该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图4表2参3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振玲  张金渝  陈翠  杨绍兵  杨天梅  金航  
对栽培滇重楼病害进行调查、鉴定,明确滇重楼白霉病由半知菌类的柱隔孢(Ramularia)引起,褐斑病由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引起,并针对这2种病害提出了建议性的生态防治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