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5)
2023(9317)
2022(8365)
2021(8068)
2020(6735)
2019(15744)
2018(15714)
2017(30102)
2016(16642)
2015(18721)
2014(18663)
2013(18594)
2012(16922)
2011(15220)
2010(15022)
2009(13652)
2008(13099)
2007(11200)
2006(9560)
2005(8233)
作者
(49445)
(41036)
(40725)
(38636)
(25951)
(19814)
(18455)
(16422)
(15650)
(14512)
(13990)
(13620)
(12891)
(12797)
(12577)
(12531)
(12450)
(12328)
(11625)
(11493)
(10331)
(9957)
(9844)
(9339)
(9241)
(9145)
(9139)
(9020)
(8400)
(8216)
学科
(63188)
经济(63118)
管理(46231)
(43473)
(37252)
企业(37252)
方法(30941)
数学(26154)
数学方法(25854)
(18515)
(16135)
中国(14868)
(14239)
业经(14137)
地方(12259)
理论(12247)
(11275)
农业(10792)
(10415)
贸易(10408)
技术(10250)
(10076)
环境(9750)
(9728)
教育(9713)
(9423)
财务(9365)
财务管理(9351)
(9034)
企业财务(8861)
机构
大学(237082)
学院(233500)
管理(95129)
(85085)
理学(83317)
经济(83072)
理学院(82375)
管理学(80874)
管理学院(80470)
研究(77333)
中国(53770)
科学(52200)
(50794)
(42075)
业大(39718)
(39611)
(36947)
研究所(36724)
中心(34217)
农业(33390)
(32136)
北京(31848)
(31474)
师范(31154)
财经(30705)
(27986)
(27767)
(26769)
技术(25767)
师范大学(25326)
基金
项目(168060)
科学(130413)
基金(120912)
研究(119909)
(106680)
国家(105810)
科学基金(89824)
社会(72474)
社会科(68414)
社会科学(68394)
(66539)
基金项目(65141)
自然(61062)
自然科(59578)
自然科学(59558)
自然科学基金(58470)
(56313)
教育(54838)
资助(49625)
编号(49168)
成果(39925)
重点(37294)
(36048)
(35057)
(35005)
课题(33551)
创新(32637)
科研(32580)
计划(31790)
大学(31119)
期刊
(90056)
经济(90056)
研究(64828)
学报(43543)
中国(40154)
(38463)
科学(38093)
管理(33542)
大学(31192)
学学(29271)
农业(26990)
教育(26780)
(26145)
技术(19224)
业经(14956)
图书(14925)
(14537)
金融(14537)
财经(14069)
(13826)
经济研究(13544)
科技(12754)
理论(12250)
(11793)
问题(11719)
业大(11664)
实践(11544)
(11544)
(11450)
情报(11175)
共检索到323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喻大昭  
采用人工控制接种和发病条件,对硬粒小麦品种和与其亲和的从硬粒小麦上分离到的小麦叶枯病菌株以及软粒小麦品种和与其亲和的从软粒小麦上分离到的小麦叶枯菌株2个组合进行了病程的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12h,分生孢子发芽并从气孔侵入气孔空腔,病害潜育期为8~10d;接种后14d,聚集在气孔空腔内的菌丝体开始以气孔空腔为模板形成分生孢子器并伴有个别分生孢子器完全形成和分生孢子成熟,病组织上病原大量释放下代再侵染分生孢子一般在侵入后16d。因此,该病在小麦生育期可完成多次再侵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国红  王瑶  康振生  魏国荣  朱之堉  李振岐  
应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 ,比较研究了洛 10和冀麦 3号及其相应的单基因系L r2 6和 L r3Bg接种小麦叶锈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洛 10和 L r2 6的组织学表现极其相似 ,呈典型的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 ,导致侵染结构败育 ;冀麦 3号和 L r3Bg的组织学表现出一定差异 ,锈菌在 L r3Bg上的发展要快于呈现出慢锈特征的冀麦 3号。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小麦叶锈菌在洛 10和冀麦 3号上的发育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抑制 ,表现为锈菌和寄主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有一系列变化。过敏性坏死反应和胼胝质的形成是 2个重要的抗锈机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喻璋  李大伟  朱明德  马奇祥  张忠山  刘红彦  
1987~1990年在河南省洛宁等13个县、市调查40余个品种(系)小麦的病害情况表明,除锈病和白粉病引起小麦叶片枯黄外,尚有12种由真菌病原引起的叶枯病.其中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根腐叶枯病和针孢叶枯病等为害较重,平均发病率在40%以上;交孢叶枯病和芽孢叶枯病发生最为普遍;球孢叶枯病、球黑孢叶枯病和匐柄孢叶枯病出现较少.在这12种真菌病原中,黄斑叶枯菌等10种为河南省新纪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康振生  王瑶  黄丽丽  魏国荣  赵杰  
采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研究了非亲和组合中小麦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非亲和组合分别由小麦品种牛朱特与条中 2 8号小种、杂种 4 6与条中 2 9号小种、天选 882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 ,对照亲和组合由小麦品种辉县红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条锈菌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上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病菌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 ,菌落形成延迟或败育 ,病菌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数量明显减少。寄主细胞的坏死与条锈菌的发育受阻密切相关 ,免疫组合中病菌的受抑程度高于近免疫组合的。电镜观察发现 ,在抗病品种上 ,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黎青   魏真真   王毛   雷应华   Gongjun Shi   郭静微  
【目的】对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析其致病基因组成情况,探究其致病菌的致病力,明确其生理小种类型,为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21—2022年在四川主要小麦产区采集小麦叶枯病样本,经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分析,内部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致病基因(Ptr ToxA 、ToxB 和 ToxC)扩增和小麦黄斑叶枯病鉴定系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在小麦叶枯病样本中共分离并鉴定出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株,均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其在所有分离得到的小麦叶枯病病原菌中所占比例较小。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落和分生孢子进行形态学观察,未发现显著差异,符合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标准。进一步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进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菌株与参考基因组(ID:AM887509)的ITS序列相似性达到100%。对致病基因Ptr ToxA、ToxB、ToxC进行扩增,3个菌株在ToxA和ToxB基因的位点上均未扩增出任何片段,但在ToxC基因位点上均成功扩增出约500 bp的条带。病原菌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菌株在Prosper和6B365品种上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引起大面积叶片黄化,而在Glenlea和6B662品种上则未出现明显的叶片坏死或黄化症状。在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收集到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生理小种3。【结论】本研究系国内首次针对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不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报道,将为我国在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上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高峰  孙万春  宋阿琳  李兆君  范分良  梁永超  
【目的】研究硅对水稻生长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硅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方法】以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cv.Nipponbare)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接种白叶枯病菌、施硅对水稻干物质累积的影响;接种病菌条件下,施硅与否对水稻叶片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结果】水稻接种白叶枯病菌后,植株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重均显著降低,但施硅处理,植株生物量及硅含量均显著升高。施硅处理水稻白叶枯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降低11.83%-52.12%,对白叶枯病的相对防御效果达16.55%-75.82%。叶片感染白叶枯病菌后,β...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坚  张长勤  檀根甲  丁克坚  季伯衡  
运用决策分析方法, 研究了在区域性生产条件和小麦不同抗性品种布局的情况下, 如何优化综合防治技术, 以达到控害增效的目的, 为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小麦纹枯病提供了一种基于决策分析理论的技术方法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士宾  任丽娟  颜伟  吴纪中  陈怀谷  吴小有  张仙义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结果创造出02P12、02P315等兼抗纹枯病、赤霉病或白粉病的新种质;ARz/扬麦158群体在牙签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9.8%~64.4%之间,在沟带接菌法中,病情指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朝晖  张旭  李浩兵  姚景侠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运用王建康和盖钧镒设计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分析方法, 以及亲本、 F1 和 F2 方差分析方法, 分析 5 个杂交组合的纹枯病抗性遗传, 结果其至少受 10~13 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且遗传率在 3169% ~5709%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立军  杨小军  喻大昭  赵永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穗  宋万昌  傅伟  余道先  王秀珍  赵梦霞  
1989~1993年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动态关键因素的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小麦生长期的日均温度、品种抗病性、播期、播量和施肥水平等有密切关系.小麦拔节期以后,日均气温超过10℃,种植感病品种.播种期提前,播种量过大和偏施氮肥等是加重纹枯病的关键因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方廖琼  陈昌琼  何成明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理组织学研究方廖琼陈昌琼何成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重庆632460)本文作者对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部分组织器官作病理分析,以期对鳖出血性肠炎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实验室水族箱饲养稚鳖,体重50—75克,共4只,3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天舒  朱茂山  李柏宏  张子君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味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吕彬  赵廷昌  杨红  刘凤  孙俊  韩翔宇  
西瓜叶枯病(Alternaria cucumerin)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致病菌为瓜链格孢菌(Alternaria cucumerin),对该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菌丝在PDA与西瓜肉榨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落直径为8.0cm;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落直径为7.1cm;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钠,pH值为7,菌落直径分别为7.2,8.7,8.0cm,菌丝致死温度为52℃、10min,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适于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pH值为7,2%硝酸钠培养液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萌发率为90.2%、95.6%和9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永强  徐振  张成玲  杨冬静  孙厚俊  谢逸萍  
【目的】明确稻麦轮作田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江苏地区一年两熟耕作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可以促使小麦纹枯病在早春提早发生,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则会抑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并且不同还田方式间抑制效果也会产生差异;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显著促进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另外,水稻秸秆长期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抑制效果低于小麦秸秆的促进效果,稻麦秸秆均长期全量还田情况下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结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要加强小麦纹枯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