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49)
- 2023(10185)
- 2022(8466)
- 2021(7614)
- 2020(6028)
- 2019(13460)
- 2018(12973)
- 2017(24015)
- 2016(13218)
- 2015(14383)
- 2014(14217)
- 2013(13947)
- 2012(13097)
- 2011(12200)
- 2010(12277)
- 2009(11090)
- 2008(10738)
- 2007(9478)
- 2006(8567)
- 2005(7840)
- 学科
- 济(59063)
- 经济(59004)
- 业(35494)
- 管理(34231)
- 企(25573)
- 企业(25573)
- 中国(19764)
- 方法(19154)
- 地方(18933)
- 农(18605)
- 数学(16684)
- 数学方法(16574)
- 业经(14225)
- 农业(13062)
- 贸(12218)
- 贸易(12208)
- 财(12113)
- 易(11777)
- 学(11336)
- 银(10787)
- 银行(10742)
- 融(10734)
- 金融(10734)
- 地方经济(10644)
- 发(10455)
- 行(10421)
- 制(10386)
- 环境(10154)
- 技术(9745)
- 产业(8032)
- 机构
- 学院(190438)
- 大学(187614)
- 济(78990)
- 经济(77480)
- 研究(73576)
- 管理(68268)
- 理学(58444)
- 理学院(57658)
- 管理学(56675)
- 管理学院(56334)
- 中国(54506)
- 科学(47355)
- 农(44669)
- 京(40887)
- 所(39575)
- 研究所(36136)
- 农业(35392)
- 业大(34023)
- 财(33925)
- 中心(32585)
- 江(29429)
- 财经(26587)
- 北京(26021)
- 院(25998)
- 范(25642)
- 省(25381)
- 师范(25243)
- 经(24218)
- 经济学(23815)
- 科学院(23808)
- 基金
- 项目(129175)
- 科学(100583)
- 基金(92374)
- 研究(89017)
- 家(84026)
- 国家(83258)
- 科学基金(69227)
- 社会(57423)
- 社会科(54467)
- 社会科学(54453)
- 省(52478)
- 基金项目(49041)
- 自然(45517)
- 划(44589)
- 自然科(44462)
- 自然科学(44449)
- 自然科学基金(43670)
- 教育(39398)
- 资助(36624)
- 发(34247)
- 编号(34114)
- 重点(29810)
- 创(27447)
- 部(27183)
- 成果(26529)
- 发展(26443)
- 计划(26065)
- 展(26008)
- 创新(25728)
- 课题(25022)
共检索到294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蕊 杨习文 周苏玫 周燕 徐凤丹 梅晶晶 申冠宇 李秋杰 贺德先
为明确冬前小麦单株次生根的作用,采用大田育苗盆栽移植的方式,以半冬性中熟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越冬前将育苗区单株总分蘖数为4(包括主茎)的植株根据次生根数分为3个处理:处理A(次生根数较少,次生根1~2条)、处理B(次生根数中等,次生根3~4条)和处理C(次生根数较多,次生根5条以上),研究了冬前次生根数对小麦生育中后期地上部发育、单株根系生理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冬前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有利于生育中后期单株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单株叶面积的提高,进而提高了植株的光合面积,促进了地上部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不同处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相对于处理A和处理B,处理C的影响相对较大。结果还表明,冬前次生根数增加有利于单株根系生理势的提高,2015-2016年蜡熟期和2016-2017年拔节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冬前次生根数对提高生育中后期植株的根系生物量、维持较高的根系活性具有一定的正效应。随着冬前次生根数增加,小麦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也随之增加,单株产量也因此提高,其中处理C的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比处理A分别增加了25.0%,13.4%,26.2%,产量增加了52.4%。由此可见,越冬前单株分蘖数相同条件下,小麦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向前 曹承富 乔玉强 杜世州 赵竹
在人工防雨篷下研究了前期不同灌水处理对砂姜黑土小麦中后期生长、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小麦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结果表明,灌1水条件下小麦叶片长宽和单茎干物重随灌水日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生育前期水分充足处理CK最高,W5100d(出苗后100 d灌水)处理次之,且总灌水量一致下小麦生育前期灌1水和灌2水效果间的差异不显著。生育前期适当推迟灌水日期有利于增加小麦生育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且灌浆中期W5100d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高于CK。小麦生育前期适当推迟灌水日期亦有利于降低植株蒸腾速率改善小麦光合特性,其中W5100d处理的光合速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秀林 白小梅 王艳华 崔四平 李广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琪 孙旭生 黄令峰 刘义国 赵长星
为探讨旱地高产麦田的高产潜力,在莱阳市冯格庄的旱地高产麦田(曾多次创出旱地9000 kg/hm2以上产量)创造条件研究了补充灌水对旱地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衰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对旱地小麦旗叶衰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随着补灌次数的增加,增大了旱地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在W2水平下,在灌浆的后期延缓了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降低了旗叶丙二醛的含量,增加了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延缓了旗叶的后期衰老,并达到了高产水平9310.20 kg/hm2。继续增加补灌次数,旗叶的SOD、CAT和POD活性增幅不大,在灌浆后期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在该试验条件下,W2产量最高。继续增加补灌次数,产量开始下降,甚至低于...
关键词:
小麦 不同补灌次数 旱地 衰老 旗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广龙 罗远培 杨培岭 刘建利
1993~1994年冬小麦管栽水分试验结果表明,初生根与次生根生长量、数量及分枝能力基本与土体水量呈正相关,胁迫程度愈深,受抑程度愈大。初生根特别是一、二次根及其分枝数具有很强抗逆能力,水量愈大,三、四次根数愈多。次生根尤其是其数量对土水环境极为敏感,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以下简称“田持”)60%时,受到严重抑制。胁迫后复水,使初生根三次根数量增加,根系活性延长,对次生根的激励作用更大。前期胁迫愈严重,促进效果愈明显。初生根细长,一直发挥着重要功能,冬前根系功能主要由它完成。次生根粗短,数量大,需消耗较多物质和能量,通过促根实现增产应慎重。起身到抽穗阶段,特别是孕穗期水分对根系调控效果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王玉平 于运华 罗诗铭
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冬小麦在越冬期覆膜一段时间,可明显提高覆膜期间的温度,促进冬小麦幼穗分化、加快其生育进程,从而延长冬小麦中后期的生育长度,并取得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的效果。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期 覆膜 幼穗分化 生长发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宏祥 徐文娟 朱春红 陶志云 宋卫涛 章双杰 李慧芳
【目的】选择两个中国地方品种高邮鸭和金定鸭,对鸭胚胎发育中后期胸肌进行转录组分析研究,旨在探明胸肌发育阻滞的分子变化机制,为鸭骨骼肌调控机理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在21胚龄和27胚龄两个时间点,分别解剖高邮鸭、金定鸭各3只,采集胸大肌,提取总RNA构建文库,利用Illumina的HiseqTM2000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基因功能注释等分析,探讨21胚龄和27胚龄两个时间点之间胸肌发育阻滞的分子机制。【结果】高邮鸭、金定鸭21胚龄和27胚龄胸大肌组织RNA-seq质量Q20均在94%以上,Q30均在89%以上,测序得到的结果可靠,可用于后续分析。RNA水平相关性检查和基因mRNA表达量聚类图结果都表明,21胚龄(27胚龄)高邮鸭和金定鸭之间表达模式的相关性高于高邮鸭(金定鸭)21胚龄和27胚龄之间的表达模式。不同品种内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基因数量(高邮鸭6 128个,金定鸭6 452个)远多于同一时间点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基因数量(21胚龄522个,27胚龄299个)。qRT-PCR验证试验结果与RNA-seq分析结果相关性较强。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高邮鸭、金定鸭胸肌在21胚龄到27胚龄阶段,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主要为辅酶Q相关基因、ATP酶合成相关基因和细胞色素C相关基因)均显著上调,DNA复制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主要为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MCM)相关基因、复制因子C(RFC)相关基因)均显著下调。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与此阶段成肌细胞增殖速度减慢,逐渐退出细胞周期开始准备下一阶段融合成多核肌管并形成肌纤维有关。对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分析发现,促进肌肉生长的IGF1和诱导成肌细胞末端分化的MyoG显著下调,促进肌纤维分化融合的MUSTN1基因、诱导肌祖细胞向成肌细胞转化的MyoD1基因显著上调。【结论】鸭胚胎中后期胸肌发育过程中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其中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上调和DNA复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下调,以及肌肉发育相关基因MUSTN1显著上调,IGF1、MyoG等显著下调,可能与鸭胚胎中后期胸肌发育阻滞现象密切相关。
关键词:
鸭 胸肌发育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管秀娟 赵世伟 王俊振 李壁成
用盆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不同程度水分调亏试验结果表明 :拔节—孕穗期、抽穗—杨花期和灌浆—成熟 3个阶段内土壤相对含水量 (RW )上限为 4 0 %、 5 0 %、 6 0 %的水分亏缺均对作物的根冠发育产生了影响 ,拔节—孕穗期RW 4 0 %的水分亏缺处理使株高降低很多 ,低于不施肥的ck1,复水后也无法恢复。不同生育期的干旱均引起根冠干重的下降 ,根长则不同 ,水分亏缺有时会使根长增加 ,要看具体亏缺程度而定。根系不如冠部对干旱敏感 ,干旱促进营养物质向根的分配 ,减少了向冠部的运输 ,导致根冠比增大 ,另外 ,随生育期的推移 ,干旱对根冠比的影响减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亚琴 李思佳 邓秋林 文秋姝 付羽萍 陈兴福
为缓解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栽培上滥用多效唑的现状,本研究在绵阳三台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究在微调配方肥的基础上,对比施用多效唑(PP333,2.5 g·L~(–1))、烯效唑(S3307,2 g·L~(–1))和甲哌鎓(DPC,0.05 g·L~(–1))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麦冬农艺性状、产量、总皂苷和总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配方肥用量的浮动对麦冬生长无显著影响(P> 0.05),施用延缓剂能增加麦冬产量(甲哌鎓除外)。与清水对照相比,施用多效唑和烯效唑麦冬干物质产量分别增加了约37.03%和16.65%;施用烯效唑麦冬总多糖含量显著增加约25.45%(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运华 冯素莲 杨培珠 田晓莉 何钟佩
以两个冬小麦品种京冬6号和农大142为材料,研究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丰安对小麦产量器官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壮丰安处理调节了小麦穗的乙烯释放量和籽粒中 IAA,Z+ZR 等内源激素水平;加快了小麦籽粒乳熟中期以后的灌浆速度,可使穗数、结实小穗、穗粒数和穗粒重不同程度增加,表现一定的增产作用;收获后的种子经生物学方法测定,药效残留很少,正常施用对环境和产品安全。
关键词:
冬小麦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产量器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京涛 姜雯 张玉梅 刘树堂 林琪
利用连续28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冬小麦生育后期根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一定量的氮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抑制根系的膜脂过氧化作用,使小麦根系中SOD活性提高、MDA含量降低、从而延缓了根系的衰老,使小麦生育后期仍能维持较高的根系生理活性,提高了粒重,增加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长生 肖世和 张秀英 海林
冬小麦品种生育后期耐热性遗传差异的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通过1997-2000年间在北京对群体气-冠温差、灌浆特性、热感指数等三种耐热性评价方法有效性的比较研究,认为热感指数反映品种对后期热胁迫的敏感程度,利用千粒重热感指数可鉴定出后期耐热性较好的基因型。气-冠温差法快速、简便、准确,但叶片持绿期长的品种气-冠温差一般较大,可结合对灌浆速率的评价来筛选生育期适中的耐热基因型。在3年的试验中,小麦品种鲁936098表现耐热性强,千粒重稳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启源 邹应斌 黄志远 黄见良
为了探索化学调控对两系杂交早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并筛选水稻中后期化学调控的配方 ,2 0 0 0年早季在湖南宁乡县对两系杂交早稻组合香两优 6 8进行了中期无效分蘖控制和后期米质调控研究 .结果表明 :香两优 6 8单、双本之间 ,各药剂处理之间的有效穗数无明显差异 .不同配方化控剂可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发生 ,提高成穗率 ,其中以控制生长为主的配方 T4的控蘖效果最好 ,但明显减少每穗粒数 ,产量降低 .以调动顶端优势为主的配方 T1的综合效果最好 ,其控蘖、成穗效果仅次于 T4,但每穗粒数明显增加 ,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后期化学调控可延缓根系与叶片衰老、促进壮籽结实 ,其中配方 Q3显著增产 ...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化学调控 分蘖 稻米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曾嘉 陈槐 鲜骏仁 何奕忻 刘建亮 杨丽芝 戚欢 李明 杨刚
【目的】以绵阳市三台县川麦冬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麦冬药用成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探索高效的涪城麦冬增产管理措施。【方法】采用4种施肥梯度,研究整个生长季内川麦冬的生长发育特征、药用成分和产量。【结果】7-9月是麦冬叶片生长最快的时期,8-10月主要是须根数快速增长时期,9月至次年3月是麦冬块根主要生长期。每667 m~2施肥量为75、50、25 kg时,产量分别为3428、2068、1956 kg/hm~2。比对照增加116.3%、30.7%、23.6%。随着施肥量增加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50 kg施肥量含量最高。不同采收期麦冬多糖含量表现为7-12月,无明显变化,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同采收期黄酮含量表现为7-12月,含量较为稳定,波动范围不大。2017年1-3月,呈现递增趋势,并在3月达到整个生长季内的最高值。本实验中,50 kg施肥量条件下多糖和黄酮含量最高,但产量最高的施肥量为75 kg。【结论】适当增加施肥量,有利于提高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但施肥量过多反而会使药用成分含量降低。但如何在提高产量的情况下增加药用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麦冬 施肥 产量 黄酮 多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