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84)
- 2023(11805)
- 2022(10328)
- 2021(9766)
- 2020(8194)
- 2019(18909)
- 2018(19103)
- 2017(36013)
- 2016(20297)
- 2015(22976)
- 2014(23168)
- 2013(22493)
- 2012(20798)
- 2011(18745)
- 2010(18737)
- 2009(17030)
- 2008(16515)
- 2007(14304)
- 2006(12427)
- 2005(10725)
- 学科
- 济(72976)
- 经济(72880)
- 管理(54869)
- 业(50314)
- 企(42076)
- 企业(42076)
- 方法(34078)
- 数学(28963)
- 数学方法(28573)
- 学(20985)
- 农(20283)
- 中国(19121)
- 财(17988)
- 业经(16534)
- 地方(15144)
- 理论(14601)
- 制(14193)
- 农业(13305)
- 和(12895)
- 贸(12369)
- 贸易(12365)
- 易(11951)
- 环境(11742)
- 技术(11709)
- 教育(11682)
- 银(11348)
- 银行(11278)
- 务(11253)
- 财务(11181)
- 财务管理(11159)
- 机构
- 大学(288025)
- 学院(285563)
- 管理(109575)
- 济(101489)
- 研究(99569)
- 经济(98985)
- 理学(95338)
- 理学院(94140)
- 管理学(92221)
- 管理学院(91728)
- 中国(70286)
- 科学(68147)
- 京(62647)
- 农(56763)
- 所(52510)
- 业大(49766)
- 研究所(48662)
- 财(46362)
- 农业(45175)
- 中心(43739)
- 江(41935)
- 范(39441)
- 北京(39076)
- 师范(38929)
- 财经(37497)
- 院(36051)
- 经(34064)
- 州(33918)
- 技术(33666)
- 师范大学(31477)
- 基金
- 项目(203664)
- 科学(157496)
- 基金(145362)
- 研究(143957)
- 家(129919)
- 国家(128841)
- 科学基金(107959)
- 社会(86014)
- 省(81383)
- 社会科(81175)
- 社会科学(81149)
- 基金项目(77882)
- 自然(73578)
- 自然科(71844)
- 自然科学(71817)
- 自然科学基金(70479)
- 划(69456)
- 教育(66247)
- 资助(59607)
- 编号(58826)
- 成果(48653)
- 重点(46116)
- 部(43553)
- 发(42976)
- 创(42219)
- 课题(41581)
- 计划(39976)
- 科研(39586)
- 创新(39370)
- 大学(36908)
- 期刊
- 济(110441)
- 经济(110441)
- 研究(79679)
- 学报(57114)
- 中国(54296)
- 农(52093)
- 科学(48941)
- 大学(40880)
- 管理(38928)
- 学学(38621)
- 农业(36077)
- 教育(35082)
- 财(33601)
- 技术(23765)
- 融(20207)
- 金融(20207)
- 业经(18517)
- 业(18377)
- 财经(17271)
- 经济研究(16818)
- 图书(16554)
- 业大(16041)
- 版(15793)
- 科技(15414)
- 经(14553)
- 问题(14255)
- 理论(13988)
- 实践(13072)
- 践(13072)
- 农业大学(12915)
共检索到407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随庄
以永良4号小麦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6次后进行再分化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田间诱发鉴定选择,获得了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4-8。研究结果表明,4-8在田间连续6个世代中均表现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混合菌系(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4、水-5、水-7、水-14等当前流行的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免疫;人工接种鉴定中,在苗期对上述混合菌系表现免疫,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种鉴定中仍表现免疫,说明4-8具有稳定遗传的抗性变异;接种条中32号小种后测定了4-8及其供体亲本叶片组织中的PAL、PPO、POD三种酶活性,结果分析表明,新品系4-8组织中的PAL、PPO、POD活性升高幅...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体细胞无性系 抗锈新种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虹 陈耀锋 王睿辉 任惠莉 李春莲 韩德俊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由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幼胚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继代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胚性无性系和非胚性无性系的结构差异。结果发现,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的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的微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体细胞之间的组织形式上,胚性无性系发生能力强的小麦具有较好的细胞组织形式,胚性无性系发生能力弱的小麦其体细胞组织形式也较差。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体细胞胚性无性系在组织结构上趋于无序化,且这种无序化的进程也受到小麦基因型的影响:对于耐离体培养小麦,在经历多次继代后,组织的有序化程度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对于胚性无性系产生频率低的小麦,不仅其早期培养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睿辉 王璐 刘桂茹 温树敏 谷俊涛 陈耀锋
【目的】研究小麦幼胚体细胞无性系在继代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化学变化以及胚性和非胚性无性系的POD活性和组织化学差异。【方法】以小偃22等12个小麦品种(系)幼胚为试材,诱导愈伤组织,测定其POD活性,并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观察小麦幼胚胚性无性系在继代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及其与非胚性无性系的组织结构差异。【结果】与非胚性无性系相比,小麦胚性无性系的POD活性较高。在组织切片上,胚性无性系(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排列有序,体积小,核大,胞质浓厚;个别细胞出现纤维素化的细胞壁,胚性细胞团与周围细胞呈明显的隔离状态,有体细胞胚和纤维素化的环纹导管出现。非胚性无性系的细胞排列松散,组织性差,细胞质稀薄,核小或无,...
关键词:
小麦 胚性无性系 POD活性 组织化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毓君
研究了经组织培养筛选出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赤霉病突变体各世代(R_1~R_8)的抗性平均表现、突变体的配合力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组织培养能诱导抗病突变体,突变体能稳定遗传。利用突变体作亲本,其抗性具有较好的配合力,从其后代中能选出32%~38%的抗性单株,遗传力较高,可作抗源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培 朱至清
从同一单倍体的幼穗、成熟胚、继代花药愈伤组织和种子植株幼穗获得的无性系,其蛋白质含量的变幅很大,分别为12.14%~21.33%、13.98%~20.81%,13.82%~17.97%和16.62%~22.16%。无性系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发生在早代。获得的高蛋白特性可以遗传。已从单倍体幼穗无性系获得5个蛋白质含量高(19%以上)的冬小麦新品系。
关键词:
冬小麦,无性系,种子蛋白,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银燕 崔林
56个20-1品系(来源于正且个R0植株)和212个晋燕8号品系(来源于45个R0植株)被评价。结果表明,组织培养能够获得有益的农艺性状。82%的20—1系谱和93%的晋燕8号系谱在7个测定性状中至少有一个性状发生显著变异.对每个性状都有一些增加和降低的品系被发现,而且有益的农艺性状变化比不良的变化频率高。再生植株后代中进行选择证明: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单株选择能够在作物改良中应用。获得的变异也证明:通过直接运用遗传操纵包括组织培养产生的材料,为了鉴定其有益的性状变异,应该广泛地进行试验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洪杰 石云素 史占良 张艳敏 郭北海 王子宁 温之雨
普通小麦比较容易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TH_1和 TH_1W杂交,所选的 9个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与 TH_1和 TH_1W的 19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 46.7%,共计获得 19个杂交组合2316粒杂种种子。正反交结果表明,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高于反交结实率,但是在杂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受正反交的影响小于杂交结实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生长迅速,甚至直接诱导出绿苗,共获得不同杂交组合2005株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观察还发现有少量再生植株发生形态变异,但是组织培养对提高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育性没有明显的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青林 田砚亭 吴涤新
植物细胞和组织在离体培养中的变异性,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细胞杂交和基因工程研究的基础.其中体细胞无性系(somaclonal)泛指任何形式的体细胞培养所再生的植株;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al variation)则指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所表现的变异.即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受植物种类、外植体类型、培养条件及诱变处理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基因重组或突变、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使再生植株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生化或生态习性等方面产生变异,而统称为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虽然有人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概念和使用尚有异议,但实际上这一概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恩让 程智慧 周新民
5个大蒜品种经愈伤组织途径诱导再生植株形成体细胞无性系,对该无性系细胞进行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诱导再分化形成的再生植株,其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5个品种的体细胞无性系二倍体率分别为52%,64%,58%,54%和62%,其余为多倍体、超倍体和亚倍体细胞。用苍山蒜和改良蒜的蒜基、蒜瓣和蒜叶分别作外植体培养形成的体细胞无性系二倍体率在46%~60%。检查还发现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关键词:
大蒜 体细胞无性系 染色体变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毓君
用12个基因型的幼胚和8个基因型的幼穗作外植体,研究了R2代多个性状的变异方向及平均表现,结果表明,(1)R2代各数量性状的变异在幼胚(或幼穗)间的平均表现呈连续变异,为提高试验基础水平,应有较大的外植体群体,使较优外植体个体能参与试验;(2)各性状变异趋势为:抗赤霉病性多向感病方向变异,病小穗数约增加0.5~8.0个,抗病株出现机率较小。抽穗期一般提早0.3~5.0d。大部分幼胚系株高变异趋高,幼穗系株高趋矮,基因型间具很大随意性,降矮幅度一般为2~5cm。穗部性状变优,平均穗长增加1cm左右,平均每穗小穗数增加1.5~2.0个,平均单株穗数增加0.5~1.0个;(3)超亲优株普遍存在,具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程在全 王芳 宋令荣 普双有 黄兴奇
在从小麦种子体细胞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的组培试验中,以 M S培养基配方为基础,适当减少 N 素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成为 M S P培养基,小麦种子经1 个月的低温(4℃) 处理, 接种时种子的腹沟朝上, 在有光照条件下 (12h 光照/d), 多数小麦材料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显著提高,最高达866% 。具有 A A B B D D染色体组型的小麦愈伤组织诱导率比具有 A A B B染色体组型的小麦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良群 白志良 王丰林 郑丽萍 李爱军
对9个高粱品系的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变异及其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R1再生植株常出现较大变异,但有许多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R2的变异频率虽然较低,但大部分变异能遗传下来,并且在R3即可表现稳定。另外,还观察到许多性状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异,但不同性状的变异频率不相同。有些植株的变异只表现在个别性状上,但也有些植株可同时出现几个性状发生变异。
关键词:
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遗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璟琦 王成社
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幼胚发育时期、盾片接种方式和状态、4℃预处理时间对小偃22幼胚体细胞胚性无性系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偃22未成熟种子长度占颖壳长度比例为60%~80%时,幼胚处于半透明向淡黄色过渡状态,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5%以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46.1%~49.4%,此时是幼胚最佳培养时期。(2)未成熟籽粒在4℃冰箱保湿保存3 d内可陆续接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在95%以上,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达到34%~50%,接种时应使盾片向上并保持完整状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权军利 陈耀锋 李春莲 韩德俊 余玲 任慧莉
通过禾谷镰刀菌毒素胁迫下的幼胚直接筛选、愈伤组织筛选、一步筛选和多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 从普通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中筛选出了抗镰刀菌毒素变异细胞系,比较分析了不同筛选方法在不同筛选程序上的筛选效果,研究了再生株系R0代的抗赤霉特性。结果表明,利用毒素胁迫对优良品种进行抗赤霉细胞工程定向改良是有效可行的,可获得抗病性显著提高的变异株系;利用幼胚直接多步筛选,在高毒素质量浓度上获得抗性植株的比例和抗性提高的幅度均较从愈伤组织筛选和低毒素质量浓度上获得的效果更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世湖 杨伟 柳玉标
用恢复系明恢63经连续二轮离体培养-再生后的第一代植株与不育系珍汕97A 测交,以探测其体细胞无性系配合力变异状况。结果表明,各单株产生的雄配子发生了明显的配合力变异,测交杂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大超过对照原杂交稻汕优63。体细胞无性系配合力变异与其它性状类似,总体呈负向变异,即大部分雄配子系配合力下降类型;但在较小群体情况下已检出超高配合力雄配子,超高组合内超高单株率为10%,以全部参测植株计算为5%。因而,有可能成为杂交稻改良的又一新途径。笔者认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细胞分化状态的后效应的结果。对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运用于自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配合力改良的机理,本文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