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12)
2023(3861)
2022(3310)
2021(3054)
2020(2693)
2019(5966)
2018(5961)
2017(10507)
2016(6715)
2015(7637)
2014(7638)
2013(7649)
2012(7346)
2011(6897)
2010(6985)
2009(6236)
2008(6419)
2007(5703)
2006(5050)
2005(4376)
作者
(24532)
(20976)
(20454)
(19463)
(13142)
(10102)
(9145)
(8114)
(7765)
(7640)
(7266)
(6947)
(6944)
(6934)
(6789)
(6508)
(6297)
(6196)
(6106)
(5855)
(5616)
(5139)
(5134)
(4846)
(4806)
(4732)
(4556)
(4529)
(4481)
(4480)
学科
(23114)
经济(23078)
管理(15235)
(14870)
(12031)
企业(12031)
方法(11128)
(9551)
数学(9323)
数学方法(9156)
(6558)
(6203)
中国(5994)
(4433)
财务(4418)
财务管理(4409)
地方(4390)
业经(4362)
农业(4328)
企业财务(4238)
(4104)
理论(3973)
(3932)
金融(3931)
(3887)
银行(3842)
(3814)
(3714)
贸易(3712)
(3623)
机构
大学(102463)
学院(99953)
研究(42836)
(32726)
科学(32721)
经济(31958)
(31448)
管理(30538)
中国(29300)
理学(26333)
(25944)
理学院(25848)
农业(25746)
管理学(25015)
管理学院(24853)
研究所(24277)
(23266)
业大(22601)
中心(18012)
(16678)
农业大学(16401)
(15940)
(15866)
(15714)
实验(14856)
科学院(14745)
(14727)
(14617)
实验室(14328)
(14223)
基金
项目(71564)
科学(53918)
基金(51648)
(50209)
国家(49832)
研究(42886)
科学基金(38975)
自然(29037)
(28912)
自然科(28329)
自然科学(28316)
自然科学基金(27805)
基金项目(26914)
(26096)
社会(24793)
社会科(23355)
社会科学(23345)
资助(21931)
教育(19703)
计划(18238)
重点(17630)
科技(17150)
(15263)
(15225)
编号(14946)
科研(14911)
(14340)
(14100)
专项(13925)
(13721)
期刊
(35035)
经济(35035)
学报(30663)
(28893)
研究(25913)
科学(23765)
中国(21078)
大学(19986)
农业(19321)
学学(19198)
(12823)
(11032)
管理(10440)
业大(9371)
教育(8743)
(7955)
农业大学(7918)
(7687)
金融(7687)
中国农业(6494)
财经(6190)
林业(6151)
技术(5901)
科技(5567)
经济研究(5392)
(5270)
自然(5236)
统计(5117)
资源(4758)
问题(4670)
共检索到148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琳琳  王平  王振林  孙爱清  杨敏  王春微  仪小梅  韩晓玉  尹燕枰  
【目的】分析小麦氮代谢相关指标的遗传与表达差异,为选育小麦氮高效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3个杂交组合,采用霍格兰营养液进行苗期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低氮(LN)、正常供氮(CK)、高氮(HN),分别为0.2、4和8 mmol·L-1,在3个氮水平下对小麦苗期形态、氮代谢相关酶、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进行遗传分析,同时探讨了根叶的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根长和根鲜重在低氮水平下明显高于正常供氮,杂种优势表现为负向。苗高和苗鲜重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呈抛物线增长趋势,杂种优势表现为超中亲甚至超高亲。根长随氮水平增加先大幅降低后趋于平缓,而苗高则先大幅下降后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君  王丕武  闫冬生  杨祥波  关淑艳  马建  姚丹  孙丽芳  
【目的】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揭示大豆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为探明大豆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4×5 NCⅡ设计,配制20个大豆杂交种,以大豆苗期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杂交种及亲本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模式,并分析其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大豆杂交种和亲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模式可分为单亲表达一致一型(110型)、单亲表达一致二型(011型)、双亲共沉默型(101型)、单亲表达沉默一型(100型)、单亲表达沉默二型(001型)和杂种特异表达类型(010型)6种,其中单亲表达一致一型所占比例最高(13.25%)。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表现的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玉敏  杨武云  李俊  林超文  张庆玉  张冀  
运用SSR标记的方法,对节节麦SQ-214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BC1F2群体的64份材料和高代系群体的147份材料在D基因组上的68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8对SSR引物在杂交后代的两个群体等位变异位点较多,BC1F2群体共检测到67个位点有变异,等位变异数为212个,主要集中在3D染色体上。高代系中58个位点有变异,等位变异数为184个,等位变异位点多集中在2D上。BC1F2和高代系群体在D基因组的7条染色体上遗传多样性的表现不一致,BC1F2在7条染色体上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高代系,等位变异分布较高代系均衡。BC1F2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高代系。由此可知,节节麦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宝健  隋志鹏  李洋洋  冯万军  闫文文  李慧敏  孙其信  倪中福  
【目的】建立玉米杂交种与亲本苗期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谱,探讨叶片大小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方法】以玉米强优势杂交种Mo17/B73及其亲本发芽后第5天的第3片叶为材料,采用双向电泳技术(2-DE),结合MALDI TOF MS质谱技术,建立叶片细胞分裂和生长关键区域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结果】在检测到的630个蛋白质点中,有52个蛋白质点在杂交种与亲本之间的表达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现为单亲沉默(15个)、偏高亲(13个)、偏低亲(8个)、杂种上调(6个)、杂种下调(7个)和杂种特异表达模式(3个)。另外,还成功鉴定出了其中的2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涉及到代谢、胁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伍应保  於丙军  
根据EST数据库拼接了1条大豆Cl-通道基因的EST序列,并通过RT-PCR技术从大豆cDNA中获得该EST。Southern blot、半定量Northern blot、RT-PCR和分光光度法等检测结果表明:该EST所在Cl-通道基因在供试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杂交组合(Jackson×BB52)亲本及其耐盐杂交后代JB185(F5)株系等材料中的拷贝数无差异,但在盐胁迫下,栽培大豆Jackson幼苗根和叶中该基因的转录水平表现减弱趋势,而野生大豆BB52和杂交后代JB185(F5)表现增强趋势或相对较高水平,在JB185(F5)中更为明显。盐胁迫下Jackson幼苗体内积累的Cl-相对较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启顺  成廷水  柳小春  
从猪蛋白质 (酶 )多态性和 DNA分子水平上估测出亲本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探讨它们与基因杂合度及经济性状杂优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基因杂合度呈正相关 ,与日增重、屠宰率的杂优率也呈正相关 ,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熟肉率的杂优率呈负相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郑国栋  张倩倩  李福贵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本研究利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进行属间人工杂交,获得了遗传背景不同的杂交子代。结果显示,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很高,分别为90.0%和80.6%。鲂鲌杂交子代的体型有两种,其中,96.2%的后代为鲂鲌中间型体型(杂种A型),另外还存在3.8%的后代体型与母本团头鲂‘浦江1号’相近(杂种B型)。经Partec流式细胞仪测定得出,鲂鲌杂种A型个体DNA含量与母本、父本相同,表明其为二倍体。2个特异性微卫星位点(TTF6和TTF1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苏瑛  刘楚吾  叶昌辉  刘丽  张锦  蔡笛扬  黄毓青  曹五七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对樱桃谷鸭、麻鸭及其杂交一代和用F1作为母本再与父本番鸭属间杂交培育的三元杂交半番鸭(F2)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RAPD可用于有效标记鸭品种之间遗传亲缘关系和杂种优势预测;在所使用的20种随机引物中,5个鸭种共产生76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568条,占总条带数的 74.7%,说明鸭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交一代多态性位点比例为67.9%,遗传相似度为0.822 7,三元杂交二代多态性位点比例为83.1%,遗传相似度为0.826 4。说明三元杂交子二代的杂种优势可以用杂种优势理论中的显形假说来解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永成  李周岐  李煜  常立  
【目的】研究2年生杜仲杂交子代苗期表型性状的变异情况,以揭示杜仲重要性状的遗传参数。【方法】以10个杜仲优良品种(或无性系)为亲本,按照析因交配设计进行控制授粉,根据2年生杜仲杂种苗的苗期表型性状测定结果,估算苗高、地径、叶面积、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脉数目和叶柄长度的遗传参数。【结果】杜仲杂交子代苗高、地径、叶面积、叶长等性状在各家系间和家系内存在极显著差异;一般配合力效应在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及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存在明显差异,母本"小叶"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相对较大;不同家系各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差异显著,21号家系("华仲2号×秦仲1号")苗高和地径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大,1号家系("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成梅  连盈  程鹏飞  牛胤全  陈耀宇  闫慧姝  史雨刚  王曙光  范华  孙黛珍  
为研究小麦苗期性状与耐低氮性的遗传相关性,利用24份小麦品种,采用水培的方法,在低氮(0.4mol/L)和正常氮(4mmol/L)条件下,测定四叶期株高(PH)、根长(RL)和根条数(RN)等23个氮效率相关指标,利用各指标耐低氮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通过系统聚类筛选耐低氮品种;同时联合分析氮效率相关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与遗传力确定育种中间接选择性状指标。结果表明:1)24个小麦品种被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低氮敏感型三类;其中耐低氮型品种包括长武89(1)3-4、安85中124-1、单R8093、平阳348和昌乐5号;低氮敏感型包括旱选12、白齐麦、烟农19号、陕225-9、晋麦33和中大91-品9;其余13个品种属于中间型。2)低氮胁迫条件下(分蘖数)TN、(叶宽)LW、(根鲜重)RFW、(茎叶鲜重)SFW、(植株总鲜重)PFW、(茎叶氮素积累量)SNA、(植株氮素积累量)PNA与耐低氮性综合评价值(D)之间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及表型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正常氮处理下(叶面积)LA和(茎叶干重)SDW与D值之间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及表型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在育种过程中,低氮条件下选择LW、RFW和PFW等性状;而正常供氮条件下选择LA、(植株总干重)PDW和(根氮素积累量)RNA等性状可以对小麦耐低氮性的选择取得较好的效果,选择效率较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中福  孙其信  吴利民  
为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 ,本研究选用普通小麦品种 (系 ) 3338,6554和 2 4 10 TD及其强优势杂种 (3338× 6655)和弱优势杂种 (2 4 10 TD× 6555) ,采用 m RNA差异显示技术 ,对生长至三叶一心(即分蘖初期 )和产生二级分蘖时 (即分蘖盛期 )的幼苗叶片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杂种一代苗期基因表达较亲本明显不同 ,表现为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上的差异 ,但与分蘖初期相比 ,小麦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在分蘖盛期的基因表达差异更明显 ,并且在分蘖初期主要为量的表达差异 ,而生长至分蘖盛期时 ,质的表达差异比例显著增高 ,这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秋菊   崔学强   邓杰玲   黄昌艳   殷文忆   张自斌  
为获取性状优良的子代单株用于后续新品种培育和优质亲本的选配,采用iPBS与形态学双标记鉴定方法,对‘粉条纹’石斛(母本)与‘丹绒之星’石斛(父本)杂交组合进行遗传鉴定研究。结果表明:iPBS标记鉴定36个子代植株均为真杂种,在遗传距离0.71处,亲本及36个子代可分为3大类群,子代先与父本聚为一类再与母本聚合,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相似系数父本(0.686 1)>母本(0.510 5);形态学鉴定显示两亲本在各个性状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子代假鳞茎高度均值为25.48 cm,假鳞茎直径1.14 cm,叶片长度14.17 cm,叶片宽度3.45 cm,子代株型与叶型大小主要介于双亲间;子代花横径均值为4.96 cm,花纵径均值为5.75 cm,两者优于双亲的比例分别为16.67%和2.78%,多数子代植株花型较父母本偏小;在花部性状中,上萼宽、侧萼长宽和侧瓣长4个性状表现出一定超亲优势,唇瓣长和花梗数2个性状展现出较强的中亲优势,其余性状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退趋势;子代在花色遗传上以父本的白紫色系为主,并在双亲花色色谱基础上展现梯度变化。综上,iPBS分子标记可有效提高鉴定石斛兰杂种的效率,形态学标记鉴定有助于高效选育性状优良的子代个体,2种标记方法均可有效缩短石斛兰杂交育种进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凤萍  梁荣奇  陈绪清  韩立新  张晓东  
采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在蛋白质水平上对T2~T5代小麦转基因株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 GS)的遗传表达及其分离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发现,外源1Dx5和1Dy10基因在T2代部分株系中表达;在有的株系中出现了原亚基(8亚基)的缺失或沉默和新亚基(暂定8 )的产生,因而检测出2+5+10+12,2+5+7+8 +10+12,5+7+10,2+7+10+12的多种类型。对2+5+10+12型株系进行了多代跟踪分析,发现其在T2~T5代陆续发生分离,存在于不同单株、不同单穗的子粒和同一单粒后代之间。经筛选,获得了天然不存在的亚基类型为2+5+10+12,2+10+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海霞  肖静  田纪春  
【目的】探讨中国重要的小麦骨干亲本之一矮孟牛的遗传构成及其特异标记位点(染色体区段)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频率和遗传贡献率。【方法】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836个DArT标记对矮孟牛的3个亲本进行标记筛选,获得来自3个亲本的330个特异标记,并分析特异标记位点(染色体区段)在41份后代材料的遗传频率和遗传贡献率。【结果】亲本牛朱特的遗传物质对后代影响的覆盖涉及面最广,遗传贡献率最大,对后代衍生品种不同染色体的贡献率范围为21.5%(7A)—85.4%(5D),对A、B、D这3个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4.4%、51.8%和52.0%,对后代衍生品种(系)的遗传贡献率平均为52.2%,表明国外引进种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国彬  兰彦平  姚研武  兰卫宗  王金宝  刘建玲  
通过对板栗杂交后代株产、单粒重等形态特征及坚果总糖、淀粉、蛋白质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研究了板栗杂交后代坚果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后代性状差异显著,坚果高度、宽度与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无论在总体水平还是各杂交组合内部均小于10%,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学性状,坚果厚度与脂肪含量变异系数也低于15%,也比较稳定;而株产、平均单粒重及总糖含量、粗纤维含量等性状在总体水平上高于15%,总糖含量变异系数甚至在50%以上,遗传多样性丰富,在其中选择特异性状单株具有很大潜力;分析还发现,母本(雄性不育板栗种质)相同,父本不同,杂交后代单株产量变异系数近似,而平均单粒重变异系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