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76)
- 2023(12131)
- 2022(10619)
- 2021(10225)
- 2020(8531)
- 2019(19638)
- 2018(19895)
- 2017(37486)
- 2016(21010)
- 2015(23805)
- 2014(24183)
- 2013(23447)
- 2012(21747)
- 2011(19465)
- 2010(19408)
- 2009(17820)
- 2008(17483)
- 2007(15445)
- 2006(13460)
- 2005(11703)
- 学科
- 济(76315)
- 经济(76215)
- 管理(59488)
- 业(54669)
- 企(45592)
- 企业(45592)
- 方法(35713)
- 数学(30224)
- 数学方法(29753)
- 农(21640)
- 学(21258)
- 中国(20357)
- 财(20001)
- 业经(16930)
- 地方(15742)
- 制(15725)
- 理论(15394)
- 农业(14316)
- 和(13460)
- 贸(13210)
- 贸易(13204)
- 易(12791)
- 技术(12539)
- 教育(12319)
- 务(12146)
- 财务(12069)
- 财务管理(12043)
- 银(11941)
- 银行(11875)
- 体(11860)
- 机构
- 大学(297803)
- 学院(295303)
- 管理(114245)
- 济(105752)
- 经济(103045)
- 研究(101700)
- 理学(99011)
- 理学院(97798)
- 管理学(95722)
- 管理学院(95215)
- 中国(73545)
- 科学(68702)
- 京(65088)
- 农(56928)
- 所(53608)
- 业大(50517)
- 研究所(49254)
- 财(49039)
- 中心(45475)
- 农业(45187)
- 江(43764)
- 北京(41026)
- 范(40056)
- 师范(39570)
- 财经(39095)
- 院(36965)
- 州(35647)
- 经(35456)
- 技术(35018)
- 省(32334)
- 基金
- 项目(206178)
- 科学(159161)
- 基金(146810)
- 研究(146276)
- 家(130927)
- 国家(129817)
- 科学基金(108910)
- 社会(87549)
- 社会科(82576)
- 社会科学(82553)
- 省(82207)
- 基金项目(78312)
- 自然(73911)
- 自然科(72191)
- 自然科学(72166)
- 自然科学基金(70821)
- 划(69753)
- 教育(67483)
- 资助(60967)
- 编号(60088)
- 成果(49707)
- 重点(46282)
- 部(44025)
- 发(43050)
- 创(42443)
- 课题(42197)
- 科研(39885)
- 计划(39768)
- 创新(39564)
- 大学(37707)
- 期刊
- 济(117645)
- 经济(117645)
- 研究(84033)
- 中国(59076)
- 学报(57575)
- 农(52467)
- 科学(49450)
- 管理(42131)
- 大学(41784)
- 学学(39320)
- 教育(37354)
- 财(36703)
- 农业(36181)
- 技术(25801)
- 融(21731)
- 金融(21731)
- 业经(19584)
- 业(18651)
- 财经(18403)
- 经济研究(17820)
- 图书(17733)
- 业大(16007)
- 科技(15953)
- 版(15801)
- 经(15591)
- 问题(14936)
- 理论(14552)
- 技术经济(13624)
- 实践(13527)
- 践(13527)
共检索到430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在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通过根系分隔和标记15N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小麦相对于蚕豆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依赖更强,蚕豆则更多依赖于空气中的氮。在根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根系不分隔处理中小麦对15N的回收率分别为58%、73%和52%,而蚕豆则分别为30%、20%和3%。小麦对肥料氮的竞争促进了蚕豆的固氮作用,在根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根系不分隔时,蚕豆来源于固氮的百分数(%Ndfa)分别为58%、80%和91%。因此,小麦/蚕豆中存在对氮的互补利用,该体系中氮营养竞争和促进作用同时存在。在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应用土壤标记同位素稀释法表明蚕豆固氮向间作小麦发生了转移,转移的量相当于蚕豆吸氮总量的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英超 郑毅 汤利
【目的】为了揭示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蚕豆各生育期磷养分吸收累积规律。【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N/2、N、3N/2)对间作小麦、蚕豆的磷养分动态累积吸收变化和养分竞争规律的影响。【结果】推荐施氮水平下(N),小麦、蚕豆生物量最高;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小麦、蚕豆磷养分吸收量增加。与单作相比,间作小麦提高了磷养分吸收量,间作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磷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0%~72.8%和20%~28.12%,蚕豆差异不明显。同时,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磷养分吸收速率增加,蚕豆磷吸收速率减少。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小麦磷吸收速率,3个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抽穗至成熟期磷养分吸收速率分别提高了0.1~5.3倍、21.9%~90%和2%~242%;常规施氮和高氮水平下,间作蚕豆分枝期至鼓粒期磷养分吸收速率分别增加了38.4%~89.8%和8.7%~48.6%。【结论】氮肥施用量和间作种植方式同时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和磷素吸收累积。
关键词:
氮水平 小麦 蚕豆 间作 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本文通过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中对间作蚕豆接种不同根瘤菌株的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蚕豆和小麦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根系完全分隔中接种根瘤对蚕豆的生长都好于不接种;3种菌株中以接种NM353菌株的效果最好,在根系不分隔中蚕豆和小麦生长同时得到改善,其生物量、吸氮量都高于其它两种菌株和不接种处理;虽然根系完全分隔中接种LN566改善了蚕豆生长,但在根系不分隔中蚕豆的生长被抑制,其生物量和含氮量最低。因此,不同根瘤菌菌株在间作中的表现不同。间作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菌株进行接种,可以充分发挥生物固氮作用,改善作物氮素营养。
关键词:
豆科 固氮 禾本科 根系分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英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目的】系统探讨间作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不同生育期小麦和蚕豆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动态变化及累积特征,为进一步探明间作增产控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小麦与蚕豆根系尼龙分隔(MB)和塑料分隔(PB)两种间作种植模式,测定间作小麦蚕豆不同氮水平(低氮1/2N:常规施氮量的一半;常规施氮N;高氮3/2N:常规施氮量的1.5倍)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数量。【结果】施氮水平和间作体系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影响作物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和蚕豆生物量增加45%—62.5%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彩红 柴强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供水水平下小麦根系分泌物间甲酚对小麦、蚕豆产量和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和60%的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对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但在45%供水水平下对小麦经济产量和收获指数表现为提高作用,供水与间甲酚对小麦产量产生的互作效应显著;浓度为300×10-6mol/kg土的间甲酚,在75%的供水水平下可提高蚕豆的产量,供水水平降低时蚕豆产量显著降低。间甲酚对小麦、蚕豆的根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作用;间甲酚作用下,小麦干物质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随供水水平的降低而降低,无间甲酚时干物质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随供水量的减少而增大,蚕豆干物质在根冠中的分配随供水量的变化不受间...
关键词:
供水 间甲酚 产量 物质分配 化感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英 庞发虎 孙建好 李隆 程序
为西北1熟制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田间根系分隔试验,研究蚕豆/玉米2种作物间根系分隔和施氮对作物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的影响。采用根系行分隔法进行田间作物间根系分隔,并用根钻法采集根系。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根系分隔的多,较深根系分布有利于玉米的后期竞争恢复生长。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而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种间互作和施氮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2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柴强 黄高宝 黄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磷水平下化感物质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生产力和级分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较单作具有显著增产作用,100mgP2O5土(P1)的施磷水平下复合群体的生物产量最高;施磷可显著降低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化感效应,间作小麦经济产量受间甲酚的负效应低于单作。间作小麦经济系数(HI)在不施磷和施磷水平为P1时高于单作小麦,施磷量增大结果相反,间作蚕豆HI在施磷量为P1时高于单作;施磷可缓解间甲酚对小麦、蚕豆经济系数的化感作用,间作小麦经济系数受抑程度小于单作,施磷水平为P1时间作蚕豆HI受抑程度小于单作。施磷和间甲酚可增强小麦蚕豆复合群体中小麦相对于蚕豆的竞争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静 柴强 赵财 刘辉娟 周海燕
为了寻求人工调控存在化感物质间作群体的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供水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75%、60%和45%),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小麦生长速率(Crop Growth Rate,CGR)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蚕豆苗期-始花期、结荚-成熟期2个生育阶段,丁香酚对蚕豆生长速率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但结荚-成熟期75%供水水平下的单作、60%供水水平下的间作除外,增加供水缓解了单作蚕豆的抑制作用、加剧了间作蚕豆的抑制作用,间作模式可缓解抑制;自苗期以后,丁香酚对小麦生长速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增加供水亦不能缓解抑制,但在开花-成熟期间作模式可以缓解抑制。在同等供水水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海叶 张梦瑶 柏文恋 刘振洋 汤利 郑毅 肖靖秀
【目的】探明不同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为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两因素田间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小麦单作(MW)、蚕豆单作(MF)、小麦蚕豆间作(W//F)]和3个磷水平[不施磷(P0)、施磷(P_(2)O_(5))45 kg/hm~(2)(P1)和90 kg/hm~(2)(P2)]采用蒋-顾分级法分析了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Al-P、Fe-P、Ca-P)含量,探讨了不同供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Al-P、Fe-P、Ca-P含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蚕豆和小麦根际无机磷组分含量受种植模式和磷水平×种植模式的调控,但间作对小麦和蚕豆根际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不同。不考虑作物生育期,3个磷水平下单间作小麦根际无机磷组分含量无差异;但减磷条件下(P1),间作降低蚕豆根际Al-P和Fe-P含量15%。间作对根际无机磷组分的影响受生育期的调控。与单作小麦相比,磷胁迫条件下(P0和P1)间作降低小麦分蘖期根际Al-P含量19%和25%,但对根际Fe-P和Ca-P含量几乎无影响。与单作蚕豆相比,P1条件下,间作降低蚕豆开花期和成熟期根际Al-P含量17%和20%;降低蚕豆分枝期、结荚期根际Fe-P含量24%和27%。同时间作也有降低蚕豆特定生育期Ca-P含量的趋势。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单间作小麦、蚕豆根际土壤Al-P、Fe-P、Ca-P含量增加,增幅为Al-P>Fe-P>Ca-P。总之,间作对蚕豆根际无机磷组分含量影响大于小麦。【结论】磷胁迫条件下(P0和P1),小麦蚕豆间作促进小麦分蘖期根际Al-P和蚕豆全生育期根际Al-P和Fe-P的耗竭是间作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亦涛 任天志 刘宏斌 雷秋良 翟丽梅 王洪媛 刘申 尹昌斌 张继宗
【目的】阐明夏播玉米大豆间作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氮量、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明确间作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北省徐水县代表性农田设置玉米单作(T1)、大豆单作(T2)、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不分隔(T3)、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分隔(T4)4个处理,并对关键生育时期的作物生长、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进行实时观测。【结果】相对作物单作种植模式,间作产量优势明显,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间作模式总吸氮量(256.1 kg·hm-2)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种植(159.7 ...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亚洲 王利立 柴强 殷文
通过优化种间关系对提高禾豆间作产量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单作大麦(B)、单作豌豆(P)和大麦间作豌豆(P/B)三种种植模式,在不施氮(N0)、施纯N 200 mg/kg·土(N1)和400 mg/kg·土(N2)三个施肥水平,探讨了大麦间作豌豆的种间关系及其产量表现,以期为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不施氮间作处理,且均大于1,说明施氮有利于提高间作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N0、N1和N2施氮水平下的间作大麦的产量分别提高了28.1%、61.4%和48.5%,间作豌豆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5.7%、24.2%和17...
关键词:
间作 施氮量 产量 大麦 豌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妍 王利立 柴强 赵财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优势的影响,并对间作作物竞争力与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为禾豆间作高效施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麦分蘖期和灌浆期,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间作优势,但大麦拔节期和抽穗期LER小于1表现间作劣势;高氮素水平(N2)在大麦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LER分别为1.17、1.03和1.34,均大于低、中氮素水平,表明高氮素水平更利于形成间作优势。共生期内,大麦分蘖期不施氮、中施氮和高施氮处理大麦的相对竞争力(Abp)分别是-0.1066、-0.2133和-0.1407,收获期分别为0.0664、-0.0144和0.0276,全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绍松 李永梅 周敏 郑毅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和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相比在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小麦单作和蚕豆单作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蚕豆间作在蚕豆分枝期耗水量比蚕豆单作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在大麦分蘖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大麦/蚕豆间作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蚕豆单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间作小麦、间作大麦的WUE(水分利用率)比单作小麦、单作大麦高,但间作蚕豆的WUE比单作蚕豆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青 刘海珍 刘加珍 李玉江
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利用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在时间截面上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入"结构稳态"期;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结合,量化挖掘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泊松分布"形态明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汪宜萱 刘敏英 李艳芳 原宗英 杜恩强
199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用1989年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的13个县(市)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的181个叶锈菌菌株与山西省的3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亲本材料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具有不同的毒性.例如丰抗13在各生态区表现的抗、感反应不一致,即使在表现抗病的地区,其抗性也不一致.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生态类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