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37)
- 2023(11582)
- 2022(10247)
- 2021(9789)
- 2020(8144)
- 2019(18916)
- 2018(18758)
- 2017(36184)
- 2016(20046)
- 2015(22267)
- 2014(22215)
- 2013(22038)
- 2012(20168)
- 2011(18030)
- 2010(17815)
- 2009(16082)
- 2008(15527)
- 2007(13449)
- 2006(11467)
- 2005(9955)
- 学科
- 济(75672)
- 经济(75588)
- 管理(56066)
- 业(54747)
- 企(46614)
- 企业(46614)
- 方法(37337)
- 数学(32021)
- 数学方法(31665)
- 学(20324)
- 农(19677)
- 财(19390)
- 中国(18572)
- 业经(17005)
- 地方(14962)
- 制(13806)
- 理论(13601)
- 农业(13090)
- 务(13021)
- 财务(12961)
- 贸(12953)
- 贸易(12945)
- 财务管理(12940)
- 和(12646)
- 易(12574)
- 技术(12430)
- 企业财务(12376)
- 环境(11365)
- 银(11086)
- 银行(11035)
- 机构
- 大学(284240)
- 学院(281305)
- 管理(111496)
- 济(105168)
- 经济(102834)
- 理学(98004)
- 理学院(96775)
- 管理学(94966)
- 研究(94865)
- 管理学院(94456)
- 中国(66884)
- 科学(63917)
- 京(60261)
- 农(52815)
- 所(48882)
- 业大(47562)
- 财(47082)
- 研究所(45348)
- 中心(42072)
- 农业(41972)
- 江(39251)
- 财经(38910)
- 北京(37408)
- 范(36983)
- 师范(36500)
- 经(35572)
- 院(34251)
- 州(32141)
- 经济学(31130)
- 技术(30828)
- 基金
- 项目(202623)
- 科学(158312)
- 基金(147493)
- 研究(142200)
- 家(130974)
- 国家(129941)
- 科学基金(110567)
- 社会(87673)
- 社会科(83015)
- 社会科学(82993)
- 省(79911)
- 基金项目(79230)
- 自然(75445)
- 自然科(73690)
- 自然科学(73660)
- 自然科学基金(72360)
- 划(67945)
- 教育(65082)
- 资助(60845)
- 编号(56665)
- 重点(45679)
- 成果(45653)
- 部(44032)
- 发(42667)
- 创(42400)
- 创新(39626)
- 科研(39572)
- 课题(39138)
- 计划(39104)
- 大学(37350)
- 期刊
- 济(109398)
- 经济(109398)
- 研究(77937)
- 学报(53882)
- 中国(48987)
- 农(47799)
- 科学(47045)
- 管理(39837)
- 大学(39092)
- 学学(37097)
- 财(34492)
- 农业(33234)
- 教育(29517)
- 技术(22532)
- 融(20345)
- 金融(20345)
- 财经(18570)
- 业经(18205)
- 经济研究(17481)
- 业(16996)
- 经(15764)
- 图书(15040)
- 科技(14948)
- 业大(14555)
- 问题(14471)
- 版(14462)
- 理论(13702)
- 技术经济(12988)
- 实践(12704)
- 践(12704)
共检索到389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建强 曹远银 侯颖 李会娜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染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小麦秆锈菌菌丝沿着细胞壁生长和蔓延,菌丝顶端细胞原生质稠密,代谢旺盛;吸器母细胞形成在细胞壁周围,吸器产生在细胞里面,呈指状,吸器外围和细胞膜区域有吸器外间质的存在。小麦秆锈菌发育早期,小麦细胞一直保持正常;而在发育后期,小麦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受到破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国红 王瑶 康振生 魏国荣 朱之堉 李振岐
应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 ,比较研究了洛 10和冀麦 3号及其相应的单基因系L r2 6和 L r3Bg接种小麦叶锈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洛 10和 L r2 6的组织学表现极其相似 ,呈典型的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 ,导致侵染结构败育 ;冀麦 3号和 L r3Bg的组织学表现出一定差异 ,锈菌在 L r3Bg上的发展要快于呈现出慢锈特征的冀麦 3号。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小麦叶锈菌在洛 10和冀麦 3号上的发育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抑制 ,表现为锈菌和寄主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有一系列变化。过敏性坏死反应和胼胝质的形成是 2个重要的抗锈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组织病理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喻修道 屈志鹏 郭军 于秀梅 黄雪玲 韩青梅 黄丽丽 康振生
【目的】构建小麦与条锈菌亲和互作的差减文库,分离条锈菌侵染小麦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小麦品种水源11和条锈菌相应毒性小种CY31号为材料,构建条锈菌侵染阶段的SSH-cDNA文库,挑选250个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聚类后得到149条非冗余EST(unigene)。经BlastX比对和功能分类分析,其中50条unigene(33.6%)未找到同源性匹配,25条(16.8%)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余74条功能已知的unigene中,与初级代谢、能量相关的基因分别有13条和10个,占8.7%和6.7%,感病及防御相关的基因有6个约占4.0%;此外,获得两个与病原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曦 刘太国 向文胜 陈万权
【目的】研发简单、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技术用于小麦秆锈菌的准确诊断和秆锈病的早期预警。【方法】采用FIASCO法构建秆锈菌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分离微卫星DNA序列,设计合成小麦秆锈菌的特异性引物。【结果】根据小麦秆锈菌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设计1对小麦秆锈菌特异性微卫星引物Pgtfssr1(f/r),可在来自中国不同麦区的20份小麦秆锈菌分离物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95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在小麦条锈菌、小麦叶锈菌和其它麦类病原真菌中未扩增出该特异性片段。病菌侵入寄主30 h后便可检测到特异性DNA片段的存在,灵敏度达到1 ng.μL-1模板DNA浓度水平。【结论】成功研发出小麦秆锈菌的特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思 曹远银 李天亚 陈靓
针对RAPD扩增技术在小麦秆锈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中重复性较低的不足,对小麦秆锈菌RAPD扩增体系进行优化。以小麦秆锈菌不同的生理小种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模板DNA、Mg2+、TaqDNA聚合酶、dNTPs和随机引物浓度5个因素的影响,并对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RAPD扩增的较优体系为25μL体系中含1×Buffer,40ng·μL-1模板DNA,1.5mmol·L-1Mg2+,2.0U TaqDNA聚合酶,0.25mmol·L-1dNTPs,0.40μmol·L-1随机引物;适宜的退火温度为36℃,适宜的循环次数为43次。该反应体系检测多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康振生 王瑶 黄丽丽 魏国荣 赵杰
采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研究了非亲和组合中小麦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非亲和组合分别由小麦品种牛朱特与条中 2 8号小种、杂种 4 6与条中 2 9号小种、天选 882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 ,对照亲和组合由小麦品种辉县红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条锈菌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上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病菌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 ,菌落形成延迟或败育 ,病菌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数量明显减少。寄主细胞的坏死与条锈菌的发育受阻密切相关 ,免疫组合中病菌的受抑程度高于近免疫组合的。电镜观察发现 ,在抗病品种上 ,病...
关键词:
小麦 小麦条锈菌 抗病性 组织学 细胞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玉婷 陈云芳 李淑凤 杨文香 刘大群
【目的】建立小麦叶锈菌与小麦非亲和互作的基因表达数据库,为从分子水平阐明小麦抗叶锈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对叶锈菌诱导的TcLr19小麦叶片cDNA文库随机测序,利用BLASTx对所得序列进行功能注释,按照Bevan的植物基因功能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RT-PCR技术,以Actin为参照,对2条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和3条抗病与防御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随机对cDNA文库中756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649条高质量EST。对EST序列聚类拼接获得472条非重复序列(Unisequence)。功能分类结果表明,25.2%为未知功能蛋白,21.0%与能量代谢基因相关,17.8%与抗病防御基因及信号...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cDNA文库 表达序列标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元恩 杨爱东 翟彤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以条中28号小种接种的馒锈品种‘平原50’和感病品种‘铭贤169’的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光镜观察发现两品种在侵入阶段无明显差异。在接种5天后,两品种中的菌落大小,吸器个数上出现较明显差异。与感病品种‘铭贤169’进行电镜比较观察,在慢锈品种‘平原50’中发现如下现象:在吸器外基质(EM)出现染色较深的物质;吸器周围有大量增生的膜复合体(MC)和内质网(ER);有一吸器的分支出现;有叶绿体向吸器移动的现象。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慢锈品种 超微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率伍 秦昭 赵世佳 刘子豪 路亚南 马保站 肖继斌 程琨 郑文明 刘娜
为探究转录因子TaMADS2在小麦抗叶锈病中的功能,以TaMADS2基因在亲和/非亲和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上调表达,且在非亲和组合中上调表达时期较亲和组合更早为依据,利用BSMV-VIGS技术沉默‘中国春’‘郑麦9023’中TaMADS2基因表达,观察TaMADS2沉默植株的表型以及病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叶锈菌后,TaMADS2基因沉默植株较对照相比叶锈菌感染加重,单侵染点处活性氧积累面积减小,菌丝长度增加,发病面积增大,促进了病原菌的生长,减弱了植物的抗性反应;通过qRT-PCR分析发现在叶锈菌侵染早期,病程相关基因TaPR1和TaPR2的表达水平下调。综上,TaMADS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正向调控小麦对叶锈菌的抗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建东 曹远银 姚平
小麦接种高度非亲和性的小麦秆锈菌后,在其细胞间隙液(IWF)中可能存在激发子。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将其分级,再将各分级沉淀蛋白溶液注射到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小麦叶片中,观察过敏性坏死反应(HR)和过氧化物酶(P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激发子成分主要集中在50%~80%硫酸铵沉淀蛋白部分中,能明显诱导叶片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40μg/mL的该分级沉淀蛋白溶液处理小麦叶片后,PAL和POD活性在早期已有显著增加,分别在诱导处理后36 h和60 h左右出现最高峰,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7.47%和78.2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艳飞 屈志鹏 张永红 马金彪 郭军 韩青梅 黄丽丽 康振生
【目的】了解小麦受条锈菌诱导后的基因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揭示寄主与病原菌非亲和互作机理。【方法】以小麦品种水源11和条锈菌CY23号小种组成的非亲和组合为材料,利用SMART技术构建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随机挑取克隆测序,对其中获得的507条高质量表达序列标签(EST)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得到原始文库的滴度为1.2×106pfu·ml-1,扩增文库滴度2×109pfu·ml-1,重组率97%,插入片段大小为0.4~3kb。对获得的237个非重复序列进行BLAST分析,已知功能基因大部分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修饰及加工、转运、信号转导、防卫反应等相关。【结论】该cDNA文库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学芳 王利凯 周竹青
以淹水处理的小麦品种华麦8号(耐湿)和华麦9号(不耐湿)为材料,对次生根显微结构和皮层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小麦次生根通气组织形成方式以及品种间耐湿差异的细胞学基础。结果表明,淹水144 h后,华麦8号次生根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且结构保持完整,而华麦9号次生根虽然也能够形成通气组织,但根的结构却失去完整性。次生根孔积率变化研究表明,华麦8号孔积率增长幅度大,华麦9号孔积率增长幅度小,且在同一淹水时期,华麦8号孔积率均大于华麦9号。对华麦8号皮层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表明,淹水12 h后,细胞核变形;24 h后,染色体发生凝集,核膜变模糊,细胞壁变透明;48 h后,核膜破裂,细胞核解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建新 赵明 王美云 苏宝林
在春小麦花粉母细胞期和单核期进行短期高温杀雄处理(培养箱中穗位气温(45±0.5)℃持续30min)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麦花器官和旗叶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短期高温直接使小孢子(或小孢子母细胞)和城毡层细胞中线粒体等双层膜细胞器严重破坏,并且使绒毡层细胞膨胀与小孢子粘连。而胚囊的线粒体和旗叶叶片中的线粒体及叶绿体结构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
高温 小麦 雄性不育 线粒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苗芳 张嵩午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统计了不同生育期旗叶叶绿体基粒片层数和基粒垛数。结果表明,从扬花期至灌浆初期,叶片结构变化不明显;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细胞间隙少;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基质浓厚,易形成突起;线粒体嵴发达,充满浓厚基质。从灌浆中期至灌浆末期,叶片结构衰老迅速,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开始解体,体积变小,数量减少;叶绿体基粒片层解体,基质淡薄,嗜锇颗粒增多,线粒体嵴和基质减少。还发现从扬花期至灌浆中期,高基粒片层数增加,灌浆中期之后,高基粒片层数减少。
关键词:
小麦 叶片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叶绿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