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0)
- 2023(1460)
- 2022(1260)
- 2021(1256)
- 2020(1017)
- 2019(2390)
- 2018(2237)
- 2017(3768)
- 2016(2441)
- 2015(2845)
- 2014(2656)
- 2013(2636)
- 2012(2428)
- 2011(2116)
- 2010(2145)
- 2009(1984)
- 2008(1882)
- 2007(1831)
- 2006(1527)
- 2005(1508)
- 学科
- 济(6964)
- 经济(6961)
- 管理(5147)
- 业(4877)
- 企(4428)
- 企业(4428)
- 地方(3353)
- 方法(2922)
- 学(2831)
- 财(2831)
- 家(2577)
- 中国(2319)
- 数学(2257)
- 国家(2256)
- 数学方法(2232)
- 财政(2090)
- 贸(2035)
- 贸易(2031)
- 易(1991)
- 害(1849)
- 业经(1781)
- 政(1750)
- 制(1734)
- 虫(1716)
- 农(1666)
- 虫害(1527)
- 券(1468)
- 债(1455)
- 及其(1446)
- 外债(1442)
- 机构
- 学院(32947)
- 大学(32565)
- 研究(14255)
- 农(11168)
- 济(10980)
- 科学(10769)
- 经济(10678)
- 管理(9887)
- 中国(9766)
- 农业(9065)
- 所(8591)
- 理学(8494)
- 理学院(8352)
- 管理学(8105)
- 管理学院(8054)
- 研究所(7954)
- 业大(7951)
- 京(7323)
- 省(6319)
- 中心(6091)
- 农业大学(5903)
- 财(5889)
- 江(5746)
- 室(5160)
- 科学院(5101)
- 业(5088)
- 院(4928)
- 实验(4672)
- 实验室(4522)
- 技术(4420)
共检索到50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月 赵承辉 刘爽
通过对当地鹅场发生的小鹅瘟疑似病例的病变肝脏进行病毒分离,将具有病变的肝脏加hanks液进行研磨后,低温反复冻融3次,除菌过滤后接种12日龄的鹅胚。收集死亡鹅胚的尿囊液,初步分离出鹅细小病毒,经电镜观察、琼脂扩散试验、血清保护试验鉴定为鹅细小病毒。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病毒的潜伏期为5d,病程为1~3d,病死率达100%,对雏鹅半数致死量(LD50)为0.1mL 10-4.5稀释的病毒液。
关键词:
鹅 细小病毒 分离鉴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秉乾 刁有祥 于相龙 张欣 窦砚国
【目的】从疑似感染鹅呼肠孤病毒的病料中分离鉴定一株鹅源呼肠孤病毒JS-01,并对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开展该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病死鹅的肝、脾组织冻融3次后充分匀浆,8 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接种10日龄鹅胚的卵黄囊,收集24144h死亡的鹅胚尿囊液,并提取病毒RNA。根据鹅呼肠孤病毒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该引物对所提取的病毒RNA进行RT-PCR,回收后与pMD18-T载体连接,将重组载体转化到DH5α大肠杆菌并在AMP+/LB培养基中培养,对阳性
关键词:
鹅呼肠孤病毒 分离鉴定 致病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宝存 刘飞 边慧慧 刘杰 潘鲁青 黄倢
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分离出菌株2010061200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分离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半数致死量为1.44×106CFU/ml。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一根端极鞭毛;呈球杆状、球状、棒状或梨状且有两极浓染现象;在2216E培养基上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而在TCBS选择性培养基上为绿色或蓝绿色菌落。经Biolog碳源利用反应、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得出,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需钠弧菌等的生理生化特性最相似;16SrD-NA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与弧菌属中几株病原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8.9%以上。在分子进化树中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江秀均 李玲利 柴建萍 倪婧 白兴荣
【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此外,还测定分析了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差异影响。【结果】经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达72.5%~95%,半致死时间(LT_(50))为5.093 ~ 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为95%),半致死时间最短(为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为75%),半致死时间最长(为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显婷 陆训 庞茜丹 高必达 周倩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感染叶斑病的莴苣叶片上分离得到4株真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匍柄霉(STemphylIum Spp.)。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时发现,菌株WS–01较其他菌株致病力减弱,且生长缓慢。用纤维素吸附法提取菌株WS–01的dSRNA,发现WS–01含有3条1~5 kb的dSRNA条带,提示WS–01菌株内含有dSRNA病毒。利用高温–利巴韦林–尖端脱毒结合的方法消除WS–01内的病毒,所得菌株WS–01–d与菌株WS–01相比,致病性增强且表型恢复正常,提示弱毒菌株WS–01的致病力减弱与其所含dSRNA有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晓娟 茅云翔 李杰 李贵阳 李晨 刘莉 莫照兰
为了明确引起坛紫菜绿斑病的病原,对2012年发生在福建省莆田养殖海区坛紫菜叶状体绿斑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利用2216E海水培养基平板,从患病藻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细菌X5;在实验室条件下将X5进行回接感染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坛紫菜叶状体发生组织病理变化,出现绿斑病症状:感染初期出现黄绿色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出现空洞,最后导致紫菜叶片流失;用浓度为104~108cfu/m L的X5感染坛紫菜时,在7 d内引起紫菜出现10%~100%病斑面积,这些结果表明X5为坛紫菜绿斑病的病原。利用生理生化和多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X5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小为0.6μm×0.4μ...
关键词:
坛紫菜 绿斑病 弧菌 鉴定 致病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胜利 龚晓 周双德 程鹏 洪亚辉
以湖南省江永县姜瘟病重病区的土壤为材料,对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筛选抑制致病菌的木霉菌。结果表明:姜瘟病重病区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有2种,分别为G1、H2,其中G1致病性较强,经过菌株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鉴定,发现H2为欧式杆菌(Erwinia spp.),G1为劳尔氏菌(Ralstonia slanacarum);通过对峙实验分析发现,编号为23的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对致病菌G1和H2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可应用于姜瘟病的生物防治。
关键词:
姜瘟病菌 分离 鉴定 拮抗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龙苏 韩书煜 牛志伟 梁静真 胡大胜 黄钧 李鸿骥 刘齐 苏江华
为探讨广西南宁市、浦北县和玉林市暴发性死亡胡子鲶的病原菌及其所携带6种毒力基因对其致病力的影响,用常规方法从病鱼的心脏、肝脏等部位分离细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 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6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从患病鱼中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3株嗜水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7966(CP000462)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均为99.8%,2株温和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SobrIA No.1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振宇 戴荣四 刘东友 邓治邦 李润成 尹崇
无菌采集流行性腹泻耐过仔猪的肝脏样本,经无氧及有氧培养获得一株疑似蜡样芽孢杆菌的纯培养物,命名为HN1203。16S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X294967)分析表明,HN1203为蜡样芽孢杆菌群第7基因型菌株。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的生化特性符合蜡样芽孢杆菌群成员的特征。药敏试验和伴孢晶体蛋白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对链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其芽孢不形成伴孢晶体。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带有蜡样芽孢杆菌看家基因pta新的等位基因pta153,序列基因型为ST611。毒素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携带肠毒素基因(hbl、nhe和entFM)和细胞毒素K...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倪铭 陈李林 倪德芳 李文凯 童应华
【目的】茶毒蛾是一种危害山茶属植物的主要害虫。对茶毒蛾病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茶毒蛾病死虫体上分离得到一株病原细菌菌株Nan-Y,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采用喂食法测定浓度为(1.0±0.5)×10~(10)、(1.0±0.5)×10~(11)、(1.0±0.5)×10~(12)、(1.0±0.5)×10~(13)、(1.0±0.5)×10~(14) cfu·mL~(-1)的菌悬液对茶毒蛾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Nan-Y菌体杆状,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淡黄色点状,边缘较整齐,表面黏稠;Nan-Y菌株为不解糖假苍白杆菌(Pseudochrobactrum asaccharolyticum),革兰氏阴性。随着菌悬液浓度增大茶毒蛾幼虫的死亡率不断升高,其中,(1.0±0.5)×10~(14) cfu·mL~(-1)菌悬液处理茶毒蛾6 d后,校正死亡率达100.00%。该细菌处理茶毒蛾幼虫3、6 d的LC_(50)分别为5.23×10~(13)、3.04×10~9 cfu·mL~(-1)。【结论】Nan-Y菌株对茶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在该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龙苏 梁静真 韩书煜 范华龙 牛志伟 邓小红 胡大胜 黄钧
探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有效防控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现象提供依据。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分别以API 20NE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患病禾花鲤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TH4,该菌株对禾花鲤的平均致死率为80.00%,是引起禾花鲤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API 20NE和16S rrNA鉴定结果,TH4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与标准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94(Km013815)的亲缘关系最近,...
关键词:
禾花鲤 铜绿假单胞菌 病原分离与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键 王娜 刘志达 包婷婷 张之为 云晓鹏 石必显 张恒 陈贵红 陈燕芳 赵君
为了获得向日葵列当生防菌株,以田间采集的具有褐色枯斑的列当植株为样本,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河北和新疆共11个不同地点的29份列当枯斑病的样本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北屯农十师183团和188团地块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海子村地块中采集的病样上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五原县葵博园和临河区永利村的病样中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合成村和西圪旦村及化德县105省道边地块中样本中鉴定出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采集的样本中只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河北张家口市康保县的样本中只分离得到轮枝镰刀菌。上述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向日葵列当上回接后都能够致病的结果预示,镰刀属的真菌是引起向日葵列当枯斑病的病原菌,但尖孢镰刀菌是引起列当枯斑病的优势致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获得的镰刀菌均能够侵染向日葵和列当,但其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离寄主上的致病力强于其他寄主的特点。基于致病力分化的结果,筛选出3株具有生防潜力的尖孢镰刀菌菌株GHC 1-2、XXZ-9和HD 1-1用于防控列当对向日葵的寄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大鹏 吴家强 于江 丛晓燕 杜以军 孙文博 张玉玉 时建立 李俊 周顺 王金宝
本文对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生长曲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液接种后6 h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24 h后活菌数达到最高峰,20~30 h活菌数维持在同一个水平,进入稳定期,30 h后活菌数呈现下降趋势,进入衰退期。该曲线提供了副猪嗜血杆菌生长规律,为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血清5型 生长曲线 致病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亚贤 孙建和 陈怀青 陆承平
从南京某无病鱼塘水体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有运动力的短杆菌,定名为W-1株。其生化特性为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发酵甘露醇、水杨素和阿拉伯糖,不发酵肌醇。从该菌株培养物的上清中提取的外毒素,具有细胞毒性与溶血性;用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的单抗进行检测,乳胶凝集试验及DotELISA均呈阳性结果。电镜观察未发现该菌株有晶格样排列的S层和菌毛,与J-1株S蛋白抗血清及R菌毛抗血清作免疫转印亦为阴性结果,表明该菌株无菌毛及S层。细胞粘附试验表明,该菌株不能粘附于HEp-2细胞。毒力试验显示,除去上清的W-1菌株对小鼠和鲫鱼的LD50均大于1010,可确认其无致病力。以上结果提示:嗜水气单胞...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致病性 结构 粘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甜 胡火庚 陈昌福
对江西省南昌县某水产养殖场出现的以"体表局部出血、溃疡,肠系膜充血、出血,腹腔内有大量积水"为主要症状的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进行了研究。从病死及濒死团头鲂的病灶中分离到大量菌株,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2种致病菌均能导致团头鲂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疾病症状;4个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先锋霉素V、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等9种药物敏感;TTF-15菌株对先锋噻肟,TTF-004、T...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