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93)
- 2023(3991)
- 2022(3126)
- 2021(3157)
- 2020(2544)
- 2019(6082)
- 2018(6333)
- 2017(12228)
- 2016(6503)
- 2015(7569)
- 2014(7313)
- 2013(7208)
- 2012(6550)
- 2011(5673)
- 2010(5685)
- 2009(5041)
- 2008(4716)
- 2007(4150)
- 2006(3653)
- 2005(3046)
- 学科
- 济(19309)
- 经济(19285)
- 管理(16439)
- 业(14298)
- 企(11024)
- 企业(11024)
- 农(8141)
- 地方(7073)
- 方法(5608)
- 业经(5574)
- 农业(5477)
- 中国(5456)
- 理论(4800)
- 教学(4762)
- 数学(4472)
- 数学方法(4389)
- 学(4260)
- 技术(4228)
- 环境(4178)
- 财(4112)
- 贸(3992)
- 贸易(3987)
- 制(3926)
- 和(3908)
- 易(3808)
- 划(3237)
- 学法(3135)
- 教学法(3135)
- 资源(3115)
- 教育(3029)
- 机构
- 学院(82688)
- 大学(79973)
- 管理(30402)
- 济(26155)
- 研究(25549)
- 理学(25531)
- 经济(25230)
- 理学院(25184)
- 管理学(24695)
- 管理学院(24547)
- 中国(19957)
- 京(17942)
- 科学(17020)
- 江(13651)
- 农(13300)
- 中心(12867)
- 范(12763)
- 业大(12753)
- 师范(12634)
- 所(12429)
- 财(12184)
- 研究所(11229)
- 北京(11184)
- 州(11169)
- 技术(10842)
- 农业(10389)
- 师范大学(10043)
- 院(9907)
- 财经(9401)
- 职业(9314)
- 基金
- 项目(55866)
- 研究(43525)
- 科学(42459)
- 基金(36914)
- 家(31947)
- 国家(31611)
- 科学基金(26769)
- 社会(24532)
- 省(23878)
- 社会科(22975)
- 社会科学(22965)
- 基金项目(20469)
- 教育(20009)
- 编号(19778)
- 划(19647)
- 自然(17488)
- 自然科(16931)
- 自然科学(16924)
- 自然科学基金(16585)
- 成果(15972)
- 资助(14251)
- 课题(13837)
- 发(12803)
- 重点(12371)
- 创(12042)
- 年(11943)
- 项目编号(11370)
- 部(11182)
- 创新(11161)
- 规划(10611)
共检索到124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万鹏
傣族干栏式建筑的保护对弘扬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指出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建筑保护的难点,并从各个不同方面对传统竹楼与新式现代“洋房”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分析,最后提出其保护的五点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模式 傣族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炆佳 钱俊希 朱竑
现代人体验异种民族文化风情的渴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节庆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正随着目的地的开发而逐渐被商品化。文章引入角色、认同等相关概念,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作为微观研究场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展现了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者在旅游场域中的角色认同与管理过程。研究表明,在民族节庆商品化过程中,"天天泼水节"的剧班成员自身具有"东道主(当地居民)"和"表演者"双重角色,表演者自身存在基于物质空间生产和基于展演内容的角色内冲突。同时,表演者与游客之间还存在"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李毓
阈限体验是旅游体验研究的重要话题,旅游场域中员工的类阈限体验并未像旅游者般受重视。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天天泼水节"为个案,从人类学阈限理论视角,运用深度访谈和非参与观察方法,深入剖析泼水演员日常生活和类阈限体验的关系、类阈限体验的特征及其动因。研究发现:泼水演员的类阈限体验可以理解为离开日常生活村落,在旅游空间从事泼水工作中的体验。泼水工作相对于演员的日常休闲生活来说是乏味的,但与日常工作中繁杂的农活相比又充满了愉悦和精神意义,对其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泼水演员的类阈限体验表现为对工作规范及纪律模糊化,
关键词:
类阈限体验 泼水演员 傣族园 西双版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梅 周晶 费宇 惠卿 段昌群 付健梅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个维度共选取30项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该州发展能力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状态不断提升。(2)该州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演变历程为“中度失调(2009—2015年)—基本协调(2016—2019年)”。(3)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梅 周晶 费宇 惠卿 段昌群 付健梅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个维度共选取30项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该州发展能力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状态不断提升。(2)该州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演变历程为“中度失调(2009—2015年)—基本协调(2016—2019年)”。(3)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锋 保继刚
论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商业化“家空间”为分析样本,基于亲代和子代双重视角,构建家庭微观领域政治的分析框架,意在揭示代际权力关系和领域构建机制。研究发现,旅游商业化的“家空间”是整合多代家庭、促进代际资源交换和权力平衡的协商空间:(1)第一代经营者在旅游经营中积累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掌握着家庭决策权和家务分工权,通过主导空间设置、强化空间排他性、分配家务劳动等领域行为,实现领域构建;(2)第二代经营者通过接受教育和外出务工,提高劳动技能,在家庭经营中凸显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了家庭自主权,并通过居住空间区隔化、私人生活独立化、家庭经营自主化等空间“去领域化”和“再领域化”策略,重塑领域格局。该研究为理解适度旅游商业化“家空间”的“权力—空间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也是对领域化理论的补充,并为平衡代际权力关系、促进代际团结、推动乡村旅游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亚颦 马黎
民间舞是由特定文化群体利用文化物质材料和文化精神构成的综合创造的动态意象。从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在旅游产业消费中的变化来看,旅游作为一种生机勃勃的表演产业,伴随着对"原生"文化表演的追求,傣族民间舞的重构和消费特征由文化物质材料向文化精神转化。但这并没有使民间舞的特质意象消解,而是旅游作为一种地方文化重构中生机勃勃社会因素与其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一起作用于民间舞的现代创造重构中。使民间舞在旅游发展中被更深层次的融入当代审美意识成为新的现代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晓巍
尽管西双版纳的南传佛教教育以及傣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都面临着改革和扬弃的挑战,但它们并没有失去固有的社会基础。从清末至今,西双版纳的南传佛教教育历经波折,其教育目的和对象、教育内容和制度、教育方式和手段,以及教育经费和师资等方面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然而,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依然离不开南传佛教教育。南传佛教教育亦是如此,一方面它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教育要素必须植根于傣族地区固有的文化资源之上,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从傣族文化发展中获取自身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南传佛教 佛教教育 傣族文化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建武 林萍
傣族传统文化具有佛教世俗化,民间习俗佛教化,以及神佛世界融合的特点。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傣族佛寺园林与汉传佛教的佛寺园林迥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园林常选址于村寨中风景最优美,地位最显要的地方。总体布局不求规整对称,佛寺中的建筑和小品造型独特,装饰材料和色彩丰富多样,热带植物和宗教文化植物姿态万千。在分析各组成元素特色的基础上,认为傣族佛寺具有风格朴实无华,建筑形式独特别致,装饰小品独树一帜,植物应用具有地域特色和小乘佛教文化特色等与众不同的园林特色。图2参12
关键词:
园林学 傣族 佛寺 园林特色 西双版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斌 周智生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橡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这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演化机制。橡胶文化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的损害,民族发展互补性的减少以及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民族共生关系受...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丽坤
本文从空间的社会本体论出发,突破现有研究中常见的国家-市场、市场-社会或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分析,综合国家-市场-社会三者的动态关系,扎根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洪城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整体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旅游空间变迁的特征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景洪傣族旅游空间在分布模式、地理区位、文化符号、投资规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2)国家在旅游空间变迁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强,本土社会在逐渐后退,但这不能简化为权力与资本合谋入侵社会的单向过程。(3)国家面对市场时存在依靠市场发展经济和发展经济为了社会的双重目标张力;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全面参与的政府意志与部分原住民主动退出的个人意志之间的冲突;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从全面嵌入趋向解绑,但市场既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脱嵌于社会。由此本文提出:(1)对于财政资金匮乏的民族旅游地,市场资本在民族旅游空间中呈现出好恶交织的两面性,关键在于建立国家-市场-社会的动态平衡协商机制。(2)当前需积极调整市场-社会关系,预防本土社会从旅游空间中或主动,或被动的持续撤退,其中,原住民主动隐退的现象需得到足够关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洁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两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游客调查研究点,以国外游憩体验偏好量表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旨在适应中国本土化民族村寨游客游憩体验质量的测量量表,并对其加以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游客的游憩体验质量存在"享受自然风光、新朋友的结交、心理压力缓解、民族风情氛围、民族知识学习、身体锻炼放松"6个共同因子;并根据其定量评价结果,提供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优化策略,以期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结构
关键词:
游憩体验 民族村寨 旅游产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炆佳 袁振杰
远离自己日常生活的地方,来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与自己生活的地理区域迥异的旅游地旅行,是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动力。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竞争力源于差异性,即本身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内涵与意义,亦即地方性。正如艾尔斯(Eyles)所说,"地方"是一种"被感知的价值中心",她超越了单纯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锋 保继刚
文章根据傣族园旅游小企业的调研资料,基于家庭亲代与子代的双重视角,围绕代际功能性团结、结构性团结和规范性团结3个维度,从策略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旅游小企业的家庭化生产对家庭代际团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家庭融合,具有季节性和非农化特征的旅游经营促进了家庭的工作-生活平衡,推动代际生产协作与生活互惠。(2)以家庭为单位、空间锁定且集聚性强的旅游经营促进了代际共担家庭义务,推动代际居住邻近和经济一体。(3)"小而平"的旅游经营巩固了家庭本位的关系实践,强化了代际关系主体对家庭主义、家庭责任以及代际伦理的认可。研究立足家庭层面,对旅游小企业的家庭代际团结进行实体归纳并指出其负面影响,丰富了中国家庭代际团结的理论内涵。研究揭示了旅游小企业的家庭化生产对家庭结构稳定与代际关系和谐的意义,为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
代际团结 家庭化生产 旅游小企业 傣族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权利冲突的特殊模式及其解决——以西双版纳佛寺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冲突为例
“国家发展模式”视野下的国家垦边与地方族群关系——以西双版纳国营农场为例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民族村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生态影响研究——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例
边疆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西双版纳祭祀勐神的过去与现在——以勐景真祭祀召真罕仪式为例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为例
GMS背景下我国域内边境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西双版纳景洪市为例
城镇化进程下民族旅游社区景观商品化研究——以西双版纳近郊傣楼景观为例
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多民族地区橡胶文化景观时空分析及影响——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