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74)
- 2023(8772)
- 2022(7922)
- 2021(7588)
- 2020(6315)
- 2019(14878)
- 2018(14897)
- 2017(28914)
- 2016(15788)
- 2015(17784)
- 2014(17815)
- 2013(17605)
- 2012(15995)
- 2011(14283)
- 2010(13995)
- 2009(12572)
- 2008(11981)
- 2007(10102)
- 2006(8641)
- 2005(7247)
- 学科
- 济(59643)
- 经济(59579)
- 管理(44058)
- 业(41643)
- 企(35217)
- 企业(35217)
- 方法(30152)
- 数学(26113)
- 数学方法(25812)
- 农(15285)
- 学(14585)
- 中国(14557)
- 财(13998)
- 业经(13169)
- 地方(12442)
- 理论(10706)
- 和(10479)
- 农业(10299)
- 贸(10223)
- 贸易(10218)
- 易(9891)
- 技术(9828)
- 环境(9668)
- 务(9312)
- 财务(9252)
- 财务管理(9238)
- 制(9093)
- 企业财务(8756)
- 教育(8741)
- 划(8517)
- 机构
- 大学(220031)
- 学院(217598)
- 管理(90679)
- 济(80612)
- 理学(79794)
- 理学院(78899)
- 经济(78737)
- 管理学(77416)
- 管理学院(77039)
- 研究(71105)
- 中国(50438)
- 科学(47341)
- 京(47086)
- 所(35688)
- 农(35090)
- 业大(34984)
- 财(34915)
- 研究所(33112)
- 中心(31622)
- 北京(29690)
- 江(29606)
- 范(29455)
- 师范(29194)
- 财经(29012)
- 农业(27621)
- 经(26455)
- 院(26265)
- 州(24788)
- 师范大学(23806)
- 技术(23298)
- 基金
- 项目(158342)
- 科学(123843)
- 研究(114518)
- 基金(114415)
- 家(99934)
- 国家(99118)
- 科学基金(85239)
- 社会(69581)
- 社会科(65836)
- 社会科学(65817)
- 基金项目(62050)
- 省(61993)
- 自然(57670)
- 自然科(56293)
- 自然科学(56281)
- 自然科学基金(55244)
- 划(52333)
- 教育(52084)
- 资助(47161)
- 编号(47149)
- 成果(37524)
- 重点(34981)
- 部(34300)
- 发(32992)
- 创(32802)
- 课题(31826)
- 科研(30642)
- 创新(30486)
- 大学(29359)
- 项目编号(29313)
共检索到299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义平 吴鸿 卜文俊 徐华潮
对世界分布的小花蝽属70种昆虫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将所有种按照14个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整理,它们分别是古北区特有种13种,东洋区特有种18种,新北区特有种7种,新热带区特有种8种,全北区1种,非洲区特有种5种,澳大利亚区特有种3种,澳大利亚区 东洋区2种,古北 东洋区9种,新北 新热带区4种,新北区 东洋区2种,新北区 古北区1种,全北区 东洋区1种,非洲 古北区1种。结果表明东洋区可能为小花蝽属的起源中心。图2表1参27
关键词:
昆虫学 名录 小花蝽属 动物地理 区系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义平 吴鸿 卜文俊
采用姬姆萨染色空气干燥压片法 ,对花蝽科小花蝽属中国小花蝽的核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种单倍染色体组成为n =1 1A +X (Y)。根据性染色体行为和系统发育角度 ,在花蝽科内中国小花蝽可能是进化者。图 1参 8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秀华 崔鸰
记述采自中国甘肃省肃南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叶盲蝽亚科(Phylinae)顶窝盲蝽属(Monosynamma)中国1新记录种———鲍氏顶窝盲蝽(Monosynamma bohemani Fallen,1829).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虫标本馆.
关键词:
顶窝盲蝽属 鲍氏顶窝盲蝽 中国新纪录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秀华 崔鸰
记述了内蒙古盲蝽科昆虫一新种:鄂尔多斯柽盲蝽(Tuponia ordosica sp.nov.),新种外形特征与蒙古条斑翅盲蝽(Tuponiamongolica Drapolyuk,1980)相似,不同点是:新种的右阳基侧突比较窄;阳茎端有两端刺,较长端刺基部1/3处着生一半圆形具微小突起的膜叶,在交界处呈锯齿状。在外形上,新种楔片端部浅橘红色,革片中下部至爪片下部有一条灰色的带,被浓密的黑色平伏毛,特征明显,后者楔片草黄色端部颜色略淡,没有显著特征。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存放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虫标本室。
关键词:
盲蝽科 叶盲蝽亚科 柽盲蝽属 新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鸿 徐华潮 王义平
记述了我国双翅目菌蚊科真菌蚊亚科 3属 68种 ,其中有 2种中国新记录种 ;列出了属种检索表 ,同时对该亚科的地理分布和区系起源作了初步的探讨。新记录种的名录及分布如下 :①尖齿真菌蚊MycomyadentataFisher,1 937中国新记录。分布 :中国浙江 ;芬兰 ,加拿大 ,美国。②侧生新菌蚊NeoempheriapleurotivoraSasakawa ,1 979中国新记录。分布 :中国河南、浙江 ;泰国。表 1参 2 9
关键词:
菌蚊科 真菌蚊亚科 地理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元臣 卢绍辉 龚东风 马兴莉
【目的】研究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在我国的入侵趋势。【方法】共测定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中240个个体COⅠ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利用Dna SP V6.12.03等软件对方翅网蝽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情况、种群历史动态等进行分析。【结果】悬铃木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的COⅠ核苷酸序列含有13个变异位点和9个单倍型,其中有5个共享单倍型,Hap1为祖先单倍型。方翅网蝽总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_d为0.584,地理种群间H_d值在0~0.758之间。种群总固定系数F_(ST)值为0.48,各地理种群间F_(ST)值在-0.05~0.89之间,种群间基因分化程度差异较大;种群总基因流N_m值为0.55,且各地理种群间N_m值在-85.25~47.58之间,种群间基因交流程度不同。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52.19%,同时华中组群经历了方翅网蝽种群扩张事件。【结论】12个悬铃木方翅网蝽地理种群在不同组群间和地理种群间具有显著分化的遗传结构。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个体间变异,各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的相关性,地理距离未明显阻碍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同时,推测在中国主要分布区内悬铃木方翅网蝽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进行扩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子豪 王文倩 秦道正
【目的】探究蜡蝉科及其各亚科的分布格局与起源。【方法】根据世界动物地理分区,以搜集到的标本和权威文献记录为依据,建立蜡蝉科物种及地理分布数据库,采用Arc-GIS软件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对地理分布数据库进行运算,得到蜡蝉科物种地理分布图,用区系相似系数分析区域间物种的相似性。【结果】(1)蜡蝉科在新热带区分布的种类最多,达290种,其次是东洋区、非洲区和澳洲区,在新北区和古北区较少;(2)新热带区分布的属和特有属最多,非洲区次之,东洋区的特有属比例小于前2个大区,澳洲区分布属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古北区分布的特有属明显较少,新北区无特有属分布;(3)新北区和新热带区蜡蝉科物种的相似系数为4.38,古北区与东洋区的相似系数为2.29,其他各区之间的相似系数都较低。蜡蝉科中Lyncidinae、Phenacinae、Poiocerinae和Strongylodematinae 4个亚科均起源于新世界;Aphaeninae、Xosopharinae和Zanninae 3个亚科起源于旧世界;Amyclinae、Dichopterinae、Enchophorinae和Fulgorinae 4个亚科可能分别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结论】各大区间蜡蝉科种类相似性系数高低与该科的地质演化历史密切相关。蜡蝉科可能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起源时间可能在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35 Ma。
关键词:
蜡蝉科 地理分布 动物区系 昆虫起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红 李敏 张虎芳
【目的】探讨缘蝽总科精巢形态、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差异,为半翅目的细胞分类学发展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显微形态解剖法和染色体制片法,分析了缘蝽总科4种昆虫黄边迷缘蝽Myrmus lateralis Hsioa,1964、褐伊缘蝽Rhopalus sapporensis(Matsumura,1905)、稻棘缘蝽Cletus punctiger(Dallas,1852)和斑背安缘蝽An-oplocnemis binotata Distant,1918的精巢和减数分裂期染色体及精子形态的差异。【结果】减数分裂各期缘蝽总科3亚科间和4属种间精巢在腹腔中的位置无明显差异,但其排列方式、形状、大小、颜色...
关键词:
缘蝽总科 染色体 减数分裂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王珣章 林进添
以线粒体16S rDNA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蝽总科8个科23种昆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并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利用16S rDNA分子研究蝽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是适合的,能够重建蝽总科的单系性;土蝽科的位置不稳定,在蝽总科各科进化过程中处于中间位置;龟蝽科与蝽科在MP树和ML树中都形成姊妹群关系,在NJ树中2个科的亲缘关系也比较近;异蝽科是最早分支出来的,表明异蝽科是所研究类群中最为原始的类群。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了将荔蝽亚科、盾蝽亚科和兜蝽亚科从蝽科中分立出来提升为科的观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若蕙 沈湘林
该文叙述了蜡梅科的分类及地理分布与演化.蜡梅科分为3属9种2变种,列出了科内分属及属内分种检索表.认为蜡梅科是一个较原始的科.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和蜡梅属Chimonanthus是北美和东亚间断分布相对应的3个属.根据蜡梅科代表种的解剖学、花粉形态、传粉昆虫、胚胎发育、细胞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认为蜡梅科中蜡梅属是本科最进化的属,美国蜡梅属是最原始的属,夏蜡梅则介于二属之间.在蜡梅属内演化趋势是从常绿到落叶,花被片明显的分化及内花被片无爪到有爪.因此认为西南蜡梅Ch.campanulatus在本属中最原始,而蜡梅Ch.praecox最进化
关键词:
蜡梅科,分类,地理分布,进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翠疃 李大乱 苏海峰 徐国良
经1989~1991年研究表明:在冀中南地区,茶翅蝽每年发生1~2代,黄斑蝽为1代。两者均在4月上旬~6月中旬出蛰,在8月下旬~10月下旬开始越冬。越冬代成虫平均寿命,茶翅蝽为301d,黄斑蝽328.5d,茶翅蝽第一代为31.65d。两种蝽象的主要寄主为泡桐、梨、桃、苹果和杨等。在同一时期不同寄主或不同时期同一寄主上的种群数量差别很大。成虫扩散距离,茶翅蝽2km、黄斑蝽3km。同时还研究了蝽象的产卵量、生活史、危害习性和寄生天敌等,针对这些生物学特性,提出了“综合措施、联合行动”的新防治策略,并取得了显著防治效果。
关键词:
茶翅蝽 黄斑蝽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振亮 韩会智 刘孟军 邵学红 张秀红
【目的】研究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其孵化规律,为掌握绿盲蝽卵的防治时间、防治地点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取沧县高川乡朴寺村和盐山县城关镇的纯枣园及苹果-梨-枣混合枣园,调查2类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情况,并将越冬卵带回室内饲养观察其孵化规律。【结果】在纯枣园,绿盲蝽卵的越冬场所主要为夏剪剪口、多年生枣股和其他伤口;在杂草、农作物残留物、1年生枣股以及土壤中未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在枣-梨-苹果混合枣园,越冬卵在枣树上分布最多,占总卵量的50.40%,其次为苹果和梨树,越冬卵分别为总卵量的35.29%和14.31%。4月份采集的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率最高,其孵化率达到87%以上,与...
关键词:
绿盲蝽 越冬卵 孵化规律 枣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向利 成巨龙 郭丽娜 张林林 仵均祥
【目的】探讨烟田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空间分布型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该虫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块烟田逐株调查,应用频次分布法、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以及Iwao m*-m回归分析法,研究斑须蝽成虫在烟田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结果】频次分布法分析表明,斑须蝽在第2块烟田的分布极显著不符合泊松分布,在第5块烟田极显著不符合奈曼分布,在第3和5块烟田均显著不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及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该虫成虫态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主要是其所生活的环境因素所致。Iwao m*-m回归分析表明,斑须蝽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
关键词:
斑须蝽 烟田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楼炉焕 方云亿
浙江共有豆科植物61属,181种,3亚种,7变种,3变型,其中栽培15属,57种,2变种,2变型。本文通过对各自然分布属在豆科中系统位置的分析,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和与邻近地区豆科植物属、种的对比,认为浙江豆科植物区系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具有较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性质,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密切,为一个开放型的植物区系。同时还探讨了地理分布格局,证实了以括苍山,仙霞岭一线为界的浙江东南部是华东、华南两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吴征镒将雁荡山、洞宫山一线以南的浙江东南一隅划为华南区系的范围是合理的。
关键词:
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卫国 尤汉杰 陈浩亮 张宏伟 金孝锋
在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考察中,发现了浙江十字花科Cruciferae的一个新地理分布属、种——山芥Barbarea orthoceras Lédeb.,山芥属Barbarea R.Br.,引证标本存杭州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TC)。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