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5)
2023(12879)
2022(11262)
2021(10529)
2020(8644)
2019(19911)
2018(19937)
2017(37946)
2016(20744)
2015(23428)
2014(23659)
2013(23387)
2012(21653)
2011(19714)
2010(19862)
2009(17972)
2008(17346)
2007(15283)
2006(13583)
2005(12172)
作者
(61633)
(50905)
(50733)
(47920)
(32554)
(24486)
(23007)
(20160)
(19476)
(18374)
(17549)
(17212)
(16266)
(16222)
(15748)
(15719)
(15134)
(15041)
(14522)
(14467)
(12739)
(12692)
(12270)
(11667)
(11436)
(11414)
(11401)
(11311)
(10288)
(10037)
学科
(87381)
经济(87295)
管理(56706)
(54832)
(44159)
企业(44159)
方法(34883)
数学(29488)
数学方法(29151)
中国(25848)
地方(23920)
(23853)
业经(20299)
(19431)
(18047)
农业(16351)
(15052)
贸易(15038)
(14520)
(14484)
环境(14452)
(14289)
理论(14208)
(14176)
技术(14168)
银行(14134)
(13968)
金融(13967)
(13616)
(13096)
机构
大学(294649)
学院(293690)
管理(115772)
(113552)
经济(110867)
研究(103779)
理学(99371)
理学院(98200)
管理学(96492)
管理学院(95976)
中国(76637)
科学(65805)
(65194)
(53042)
(50580)
(49324)
研究所(48331)
中心(46361)
业大(44884)
(43675)
北京(42067)
(41409)
师范(40992)
财经(40046)
农业(38415)
(37989)
(36335)
(36300)
师范大学(33105)
技术(32652)
基金
项目(200142)
科学(156194)
研究(147402)
基金(142312)
(124088)
国家(122988)
科学基金(104776)
社会(89960)
社会科(85121)
社会科学(85099)
(79251)
基金项目(76041)
自然(68450)
教育(67261)
(66881)
自然科(66795)
自然科学(66782)
自然科学基金(65541)
编号(61157)
资助(58601)
成果(49946)
(46531)
重点(44887)
(43069)
课题(42792)
(41354)
创新(38469)
科研(37836)
项目编号(37324)
发展(36966)
期刊
(131714)
经济(131714)
研究(89218)
中国(60147)
学报(47058)
(45538)
管理(43782)
科学(43753)
教育(37868)
(35857)
大学(35201)
学学(32756)
农业(32366)
技术(26999)
(26381)
金融(26381)
业经(22859)
经济研究(20172)
财经(18463)
图书(18179)
问题(16791)
(16481)
(15626)
科技(15181)
理论(14887)
技术经济(14201)
实践(13817)
(13817)
现代(13740)
资源(13500)
共检索到443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游兰韶  李志文  曾爱平  罗庆怀  
近年来对小腹茧蜂亚科系统发育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为评价多年来一直使用的Mason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各国学者使用了支序分析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验证.研究认为Mason(1981)废弃广义绒茧蜂属Apanteles(s.l.)是正确的.使用形态学及雌雄外生殖器方法的研究者基本上证实了小腹茧蜂亚科族级分类单元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分支,即绒茧蜂族Apantelini+小腹茧蜂族Microgastrini和拱茧蜂族Fornicini+盘绒茧蜂族Cotesiini+侧沟茧蜂族Microplitini,从合意支序图可以看出:小腹茧蜂族和盘绒茧蜂族可能是并系群,其余3个族的单系群可以成立.而使用形态学方法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志文  游兰韶  马骏  陈玲芝  肖芬  
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 Cotesia flavipes complex (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 5 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 C. ruficrus,粘虫盘绒茧蜂 C. kariyai,粉蝶盘绒茧蜂 C. glomerata 的 24 个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 5 个种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芦螟盘绒茧蜂 C.chiloluteelli 和汉寿盘绒茧蜂 C.hanshouensis 亲缘关系靠近,共有同一节点,二者与大螟盘绒茧蜂 C.sesamiae 构成姐妹群,此姐妹群再与二化螟盘绒茧蜂 C...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谌电周  屈灯龙  曾爱平  游兰韶  
小腹茧蜂是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寄生蜂,报道越南水稻、棉花等作物害虫育出的6种小腹茧蜂及其寄主和分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王珣章  林进添  
以线粒体16S rDNA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蝽总科8个科23种昆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并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利用16S rDNA分子研究蝽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是适合的,能够重建蝽总科的单系性;土蝽科的位置不稳定,在蝽总科各科进化过程中处于中间位置;龟蝽科与蝽科在MP树和ML树中都形成姊妹群关系,在NJ树中2个科的亲缘关系也比较近;异蝽科是最早分支出来的,表明异蝽科是所研究类群中最为原始的类群。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了将荔蝽亚科、盾蝽亚科和兜蝽亚科从蝽科中分立出来提升为科的观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国夫  
从1978年发现蜜环菌生物种以来,发现15个生物种.本文介绍了生物种的分类命名及其在担子菌分类学与林木病理学中的意义.简述鉴定生物种的6种交配试验方法及同工酶和免疫学技术鉴定生物种的现状并综述了蜜环菌DNA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樊冀蓉  吴仁协  赵元莙  刘静3  
鲷科(Sparidae)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目前已报道世界有34属133种,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带至热带水域,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此类群系统学研究已有250多年历史,但是在亚科、属、种(亚种)等不同分类阶元上仍然存在颇多争议和疑问,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近百年来有关鲷科鱼类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文献资料,厘定了中国鲷科鱼类的有效物种和种名,修订了过去文献中出现的主要同物异名和错误的命名种,初步确认中国鲷科鱼类现有7属18种(或亚种);在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地位的基础上,...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杰  贺文闯  向坤莉  武志强  顾翠花  
系统发育研究是进化生物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其他众多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基础问题,其核心在于研究不同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与进化命运。利用分子数据研究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是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手段。随着测序技术的提升和测序成本的持续下降,系统发育研究由早期基于单基因或联合少数片段逐步发展到现阶段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对个体、群体、物种以及更高水平的进化关系进行探讨。讨论了目前植物体内的3套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总结了植物不同基因组的特征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探讨了系统发育树构建的主要方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目前,植物体内的3套基因组适用于不同阶元和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不同基因组之间的遗传特性差异使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具备不同的优势和应用:(1)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相对简单,序列保守,不易重组,单亲遗传,是广泛应用于系统发育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理想分子数据资源;(2)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化速率较慢,目前仅适用于早期植物和大尺度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3)核基因组为双亲遗传,可综合揭示双亲谱系及系统网状进化关系,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不同建树方法适用于不同特征的数据集,在建树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方法避免长枝吸引和不完全谱系分选带来的影响。未来核基因组将成为系统发育研究的主流方向,其双亲遗传特性能够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杂交和基因组渗入等事件提供充分的见解。随着越来越多的类群系统位置被确定,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杂交、回交等双亲遗传,以及核质互作、多倍化、功能适应和趋同进化等问题将会成为系统发育研究的重点。表1参78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东宝  游兰韶  
报道侧沟茧蜂1新种,即毛脸侧沟茧蜂Microplitis hirtifacialis,sp.nov..该新种与棉铃虫侧沟茧蜂M.helicoverpae Xu et He相似,区别为:前者,单眼小,高三角形;1-R1分别为其至缘室端部和翅痣长的1.5倍和1.1倍;第1背板长为其最宽处的1倍.后者,单眼大,矮三角形;1-R1分别为其至缘室端部和翅痣长的1.1倍和0.7倍;第1背板长为其最宽处的1.7倍.研究标本均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益虫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鹏  周惠娟  刘占林  Keith E. Woeste  呼东峰  党萌  李忠虎  王玛丽  赵桂仿  
胡桃属植物约有21种,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均有分布,为间断分布类群。该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综述胡桃属植物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方面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对美国白核桃及我国特有种麻核桃、野核桃和胡桃楸的归属及系统地位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起源分布与进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预计二代测序技术将成为研究非模式植物胡桃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的有利工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游兰韶  章伟年  罗庆怀  
报道了分布于青海省的小腹茧蜂属 Microgaster L atreille一新种——扁腹小腹茧蜂 Microgasterplaniabdominalis you,sp.nov..此新种背腹扁平 ,腹部极扁 ,可区别于本属的其他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柳娟娟  杨建全  陈家骅  
利用18S rDNA的V4区序列对蚜茧蜂科部分物种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MEGA3.1软件NJ、ME、MP和UPGMA 4种方法构建蚜茧蜂的分子系统,从总体上看,NJ树、ME树、MP树和UPGMA树基本一致,按照大的分类阶元,聚类大体上遵循了Aphidiini、Trioxini、Praini、Ephedrini等的界限,这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大致相符.根据这些树所得的一致性指数(CI)和存留指数(RI)都较大,表明整棵树的置信度较高.其中,UPGMA树的CI值和RI值最大,分别为0.8092和0.7126.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冯晓宇  谢楠  冯建彬  许宝青  赵金良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鲌亚科7属10种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长序列,初步构建了鲌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NJ树和MP树一致表明,鲌亚科鱼类种内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支持率高;同一属内,除蒙古鲌(Culter mogolicus mongolicus)未能与同属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青梢鲌(Culter dabryi dabryi)单独聚为一支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翘嘴鲌与青梢鲌均为姐妹种。NJ、MP树显示鲌亚科鱼类属间关系的支持率都较低,鲂属(Megalobrama)与鳊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路虹  石宝才  牛玉志  张芝利  
通过解剖、观察、记录烟蚜茧蜂(AghidiusgifuensisAshmead)与菜蚜茧蜂(Diaeretiellarapae(M’Intosh)各个虫态、接蜂至形成僵蚜和接蜂到出蜂的发育历期,依据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两种蚜茧蜂各上态及世代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由此推算出在北京地区烟蚜茧蜂常年平均发生17代,最多19代;菜蚜茧蜂平均17代,最多18代,最少16代。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蓉  程中平  王章利  
为了弄清桃亚属中国分布植物的系统发育及演化关系,对这些种类的植物学性状以及核ITS序列和叶绿体psbA-trnH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植物学性状和ITS序列分析分别采用SPSS和MEGA构建系统树,psbA-trnH序列分析采用Network构建进化网络。结果表明:新疆桃确为普通桃的一个亚种;陕甘山桃不是山桃的变种,而是一个独立的种;桃亚属植物的演化关系为光核桃→甘肃桃,甘肃桃通过其中一支演化为山桃→陕甘山桃,另一支演化为普通桃和新疆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振刚  王金耀  祝丽英  
管侧沟茧蜂是寄生甜菜夜蛾和粘虫等害虫的低龄幼虫寄生蜂。本文以粘虫幼虫为繁殖寄主,对管侧沟茧蜂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发育历期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卵-结茧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 1℃,有效积温为115 15日度,茧-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 47℃,有效积温为99 47日度。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该寄生蜂最适发育温度为23~27℃,在25℃条件下全世代发育历期为14 64d。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