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72)
- 2023(6530)
- 2022(5454)
- 2021(4965)
- 2020(4085)
- 2019(9116)
- 2018(8734)
- 2017(16524)
- 2016(9093)
- 2015(9729)
- 2014(9355)
- 2013(9076)
- 2012(8445)
- 2011(7685)
- 2010(7348)
- 2009(6605)
- 2008(6416)
- 2007(5337)
- 2006(4703)
- 2005(4032)
- 学科
- 济(33550)
- 经济(33515)
- 管理(24116)
- 业(23150)
- 企(17315)
- 企业(17315)
- 方法(14656)
- 数学(13148)
- 数学方法(13039)
- 学(11473)
- 农(10463)
- 财(8856)
- 贸(8265)
- 贸易(8262)
- 易(8041)
- 地方(7769)
- 中国(7469)
- 农业(7437)
- 业经(7058)
- 环境(6717)
- 土地(6199)
- 制(6068)
- 技术(5549)
- 务(5328)
- 财务(5313)
- 财务管理(5305)
- 企业财务(5081)
- 资源(4819)
- 划(4664)
- 银(4450)
- 机构
- 大学(129860)
- 学院(129215)
- 研究(49522)
- 济(48546)
- 经济(47564)
- 管理(47040)
- 理学(41567)
- 理学院(40996)
- 管理学(40119)
- 管理学院(39922)
- 农(37277)
- 科学(36785)
- 中国(35357)
- 农业(30142)
- 业大(29767)
- 京(27949)
- 所(27427)
- 研究所(25941)
- 中心(21837)
- 农业大学(20690)
- 财(19571)
- 江(18704)
- 院(18214)
- 省(17659)
- 科学院(17335)
- 北京(16893)
- 室(16871)
- 财经(16380)
- 范(16137)
- 实验(15817)
- 基金
- 项目(100324)
- 科学(77152)
- 基金(74008)
- 家(70813)
- 国家(70286)
- 研究(61025)
- 科学基金(57536)
- 自然(41905)
- 自然科(40876)
- 自然科学(40857)
- 基金项目(40419)
- 自然科学基金(40114)
- 社会(39101)
- 省(38660)
- 社会科(37092)
- 社会科学(37081)
- 划(34485)
- 资助(28874)
- 教育(26287)
- 重点(23489)
- 计划(23033)
- 编号(21707)
- 科技(21531)
- 发(21451)
- 部(20803)
- 创(20693)
- 科研(20225)
- 创新(19546)
- 业(18299)
- 农(17775)
共检索到176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建伟 苏子友 刘华
针对干旱和水土流失并重的小浪底库区坡地,本文以该区5种主要坡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撂荒地、果园、林地、间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物理性状得以改善,梯度变化依次为:传统耕作<果园<摞荒<侧柏林地<间作地。
关键词:
小浪底 坡地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乐 王新杰 王廷蓉 武文昊
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国有林场内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对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旨在为杉木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层中,皆伐后1、3月的土壤容重均高于皆伐前;随着皆伐后时间的推移,同一土层中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同一土层中(除0~5 cm),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样地的土壤容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炼山清理后的迹地土壤容重明显高于采用带状整地清理的迹地;不同深度土层中,对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炼山处理后的结果均低于带状整地方式。
关键词:
皆伐 炼山 整地 杉木林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义 郭泉水 程瑞梅 洪明 金江群 王祥福
连续2年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定位监测,研究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对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经受2个水位涨落周年影响区域比未受水位涨落影响区域的土壤密度增加了0.7%~4.6%,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减少0.2%~7.5%,0.6%~4.0%和32%~60.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分别减少0.6%~15.1%,0.7%~11.9%和0.3%~12.5%。虽然各项物理指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经受3个水位涨落周年影响区域比未受水位涨落影响区域的土壤密度增加7%~17%;土壤总孔隙度减少18%~21%,毛管孔...
关键词:
消落带 土壤物理性质 变化 三峡库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香兰 田积莹 张成娥
通过黄土高原不同林型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得出:1.两林区各乔木林型下表层土壤砂粒、粗砂粒、中砂粒、细砂粒,各平均含量均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其剖面平均含量亦是如此;在剖面中的分布,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2.表层土壤粗粉粒平均含量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低龄林地>中龄林地>高龄林地,中粉粒与细粉粒之和则是相反;3.表层土壤物理性粘粒平均含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高龄林地>中龄林地>低龄林地;4.土壤含水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
关键词:
林型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厍润祥 符小文 张永杰 安崇霄 杜孝敬 房彦飞 张娜 徐文修
为探究伊犁河谷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高产及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的耕作方式,2017年进行了复播大豆农田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硝态氮及大豆产量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呈现出与土壤容重相反的规律,0~20 cm,20~40 cm土层中,NT处理土壤容重均达最大值、孔隙度值均表现为最小,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S>T>NT;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容重相同,且各处理各生育时期也表现为S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土寿 李意德 陈德祥 许涵 林明献
通过样地调查和取样测定,运用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检验和聚类分析方法,以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0501,植被类型代码)为对照,对热带山地雨林皆伐后的天然更新林(0502)、皆伐炼山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0503)和皆伐炼山后种植人工林(0504)等3种次生林的土壤物理差异和恢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热带山地雨林采伐更新造成土壤密度的增加和表层毛管孔隙度的差异,进而引起总孔隙度的变化,影响0~40 cm土层的最小持水量及20~40 cm土层的毛管持水量;皆伐天然更新措施(0502样地)的土壤质地较好,表层土粒淋洗下移较少,整个剖面土壤毛管孔隙度较高,土体发育良好,具有很强的持水保水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一茹 王幼奇 展秀丽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利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陕北农牧交错带坡面谷子地、山杏地、苜蓿地和长芒草地之间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剖面分布特征。【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土壤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颗粒组成和饱和导水率的差异性不显著。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体积分形维数为:苜蓿地(2.490)>山杏地(2.485)>长芒草地(2.459)>谷子地(2.445),说明谷子地土壤颗粒粗化严重。田间持水量的大小表现为:苜蓿地(18.02%)>山杏地(17.49%)>长芒草地(17.19%)>谷子地(14.27%),说明林地和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恒硕 查同刚 张晓霞
【目的】为评价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并为该地区水土保持林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的农地为对照,对晋西黄土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林分(包括自然恢复山杨林、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纯林和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连续23年的定位观测。【结果】(1)所有人工林土壤密度随退耕年限呈现先上升(退耕后前1~4年)后下降(退耕后4~23年间)的趋势,在10~15年下降至一个比初始值更低的值后逐渐趋于平稳;自然恢复林随退耕年限土壤密度呈不断下降趋势,最高下降幅度为11.21%(0~20 cm土层)。(2)人工林土壤总孔隙度在前10~15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自然恢复林土壤总孔隙度随恢复年限上升趋势越来越缓慢,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累积变化率为1.4%和0.6%。(3)5种典型林分的毛管孔隙度均随退耕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工林内20~40 cm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变化大于0~20 cm土层,自然恢复林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的累积变化率分别为2.5%和1.5%左右。【结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著(P <0.05),4种人工林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退耕后的前10~15年内,其中刺槐×侧柏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更明显,建议该地区人工林恢复类型应以刺槐×侧柏混交林为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永奀 罗薇
根据运动草坪基质筛选试验,经过掺入大量有机、无机材料改良的运动草坪根区土壤,在草坪草生长过程中,土壤 A 层迅速分化、发育,土壤结构、容重、孔隙度、粘粒含量等影响土壤通气性和导水性等方面的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良好发展,为草坪草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这对建设优良运动草坪和建坪后的管理和国内建坪材料资源的开发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会科 张广军 赵政阳 李凯荣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生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影响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生草种类不同,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存在差异,种植白三叶效果更佳;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愈趋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长期生草有利于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持续改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晓朦 何丙辉 姚云 秦伟 李天阳
【目的】研究扰动地表下不同长度坡面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入渗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13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坡度为15°的地块,设置6个处理:长度20m人工扰动地表坡面、长度20m自然坡面、长度40m人工扰动地表坡面、长度40m自然坡面、长度60m人工扰动地表坡面、长度60m长自然坡面,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的物理性质及水分入渗过程,采用常用的4种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Philip模型、通用经验公式模型)对土壤入渗过程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彦明 沃飞 方堃 师荣光
为了解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结构的变化,对天津市辛口镇蔬菜种植区种植5年、10年及15年以上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蔬菜地土壤呈逐渐酸化的趋势,蔬菜地土壤的容重变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蔬菜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及萎蔫含水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水分的吸持性能和供释能力下降,土壤水分的开发及利用潜力逐渐降低。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蔬菜地土壤 物理性质 天津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烨琛 赵廷宁 张艳 王美琪 胡平 杨凝 陈童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岩 张瑞香 刘占欣 冯雪琦 郭二辉
【目的】研究人为干扰强度对黄河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黄河河岸带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10月,在黄河洛阳—郑州段选择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覆盖相对一致的河岸带区域,依据人为踩踏程度的不同,选择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样地类型。按照5×3网格化划分近河岸带200 m×200 m样地,共设置15个样点,系统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轻度、中度和重度)黄河河岸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结果】(1)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土壤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2)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容重与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过度的人为踩踏等干扰增加了河岸带土壤紧实度,导致土壤物理性质退化以及土壤保水和持水能力降低。图2表4参4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