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00)
- 2023(2330)
- 2022(2027)
- 2021(1820)
- 2020(1629)
- 2019(3587)
- 2018(3528)
- 2017(6208)
- 2016(3820)
- 2015(4343)
- 2014(4114)
- 2013(4162)
- 2012(4087)
- 2011(3763)
- 2010(3743)
- 2009(3490)
- 2008(3406)
- 2007(3131)
- 2006(2774)
- 2005(2565)
- 学科
- 济(11104)
- 经济(11085)
- 业(7703)
- 管理(7515)
- 企(6477)
- 企业(6477)
- 学(6378)
- 方法(5093)
- 数学(4318)
- 数学方法(4238)
- 中国(3197)
- 农(2992)
- 财(2930)
- 虫(2812)
- 及其(2586)
- 制(2411)
- 害(2329)
- 业经(2231)
- 贸(2156)
- 贸易(2155)
- 水产(2112)
- 易(2102)
- 虫害(2025)
- 农业(1981)
- 理论(1945)
- 和(1893)
- 融(1869)
- 金融(1868)
- 动物(1853)
- 地方(1845)
- 机构
- 大学(57284)
- 学院(55058)
- 研究(27610)
- 农(22458)
- 科学(21998)
- 中国(19035)
- 农业(18427)
- 所(17370)
- 济(17163)
- 经济(16699)
- 研究所(16270)
- 业大(15997)
- 管理(14585)
- 京(14186)
- 理学(12255)
- 理学院(12026)
- 室(11878)
- 农业大学(11789)
- 省(11720)
- 管理学(11439)
- 管理学院(11379)
- 中心(11266)
- 实验(11057)
- 实验室(10657)
- 业(10435)
- 院(10218)
- 重点(10182)
- 江(9691)
- 科学院(9598)
- 北京(8976)
共检索到87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育川 黄鹤平 银立新 李绍萍 王崇亮
为寻找小桐子枝叶中的杀虫活性物质,以具有杀虫作用的小桐子枝叶乙醇粗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为试验材料,对其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结合薄层层析制备分离及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获得具有杀虫作用的活性部位AJ1,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主体成分。结果表明:AJ1活性组分在质量浓度为8mg/mL时,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菜青虫(Pieris rapae L.)的24h(72h)校正死亡率均大于70%,与吡虫啉无显著差异,显示出极高的毒杀活性。对AJ1组分进行GC-MS分析,初步鉴定了含量最高的9个化合物,为总量的96.18%,其中含量前5位的物质依次是1-烯丙氧基,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帅岚 沈校 邹峥嵘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加拿大一枝黄花石油醚萃取物(petroleum ether extract of Solidago canadensis,PEEE)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肝脏的影响,为进一步有效控制福寿螺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实现恶性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去氯自来水作为对照组,0.11、0.18和0.29 mg·mL-1的PEEE悬浮液作为试验组。每组随机放入大小、活力一致的成年福寿螺10只,用一层纱布和橡皮筋封住烧杯口,防止福寿螺逃逸。在室温(23—27℃)条件下,处理48 h,每组3次重复。48 h后,分别随机挑选去氯自来水、0.11、0.18和0.29 mg·mL-1浓度处理下的福寿螺,敲破螺壳,取出肝脏,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经0.29 mg·mL-1浓度处理后的福寿螺肝脏组织冻干后用于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的PEEE浸泡处理福寿螺48 h后,福寿螺肝脏表面均受到损伤,其损伤程度与PEEE处理液的浓度呈正相关,高浓度的PEEE可致使肝脏萎缩失去弹性,皱褶凸起被侵蚀,体表破损,出现絮状物,质地松散。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的PEEE浸泡处理福寿螺48 h后,福寿螺肝细胞损伤明显,高浓度的PEEE使福寿螺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数量减少,粗面内质网出现肿胀、断裂和颗粒脱落等现象;线粒体表现为肿胀,形状不规则。代谢组学的试验结果表明,经PEEE处理后,福寿螺肝脏中60种代谢物含量发生变化,多个代谢通路受到影响,富集程度最高的两条通路分别为糖鞘脂代谢和棕榈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基质的通路。【结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石油醚萃取物对福寿螺肝脏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巨大的损伤破坏作用,因而具有较强的灭螺活性,有望开发成为新型的天然灭螺药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颖颖 浦寅芳 阎斌伦 王长海
菹草石油醚组分能显著抑制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的生长,为了获悉该组分抑制米氏凯伦藻的物质基础,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对菹草石油醚组分中的抑藻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进一步应用质谱、核磁共振碳谱和氢谱等技术,鉴定抑藻活性物质。实验从菹草石油醚组分中分离纯化到4种抑藻活性物质。当浓度为16μg/m L时,它们对米氏凯伦藻表现出一定的抑藻活性。结构鉴定表明,此4种抑藻活性物质分别为二十五烷醇、邻苯二甲酸二(2-甲基己基)酯、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5,5-甲基己基)酯。此4种化合物为首次从菹草中分离得到。抑藻活性分析表明,当浓度为50μg/m L时,4个样品均能显著抑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其中,...
关键词:
菹草 抑藻活性物质 分离 赤潮微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方祖达 黄仁皇
先将梅子破碎、冷冻干燥后,以溶剂萃取肽,再将之浓缩,将萃取液经凝胶过滤分离肽后,以高效液相层析仪将各组分进一步分离得肽.由凝胶过滤分离出之肽,以官能品评找出具有苦味之部分,结果显示3个梅子品种在第19~28试管中具有苦味;经以高效液相层析仪分析,结果其肽含量与苦味之强弱呈正相关.由杏仁苷阈值试验得知梅子中所含有之杏仁苷尚未达到苦味阈值之要求,由此可证明其中具有其他苦味寡肽及游离氨基酸之存在
关键词:
梅,氨基酸,寡肽,苦味物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进根 凌娜 杨哓军
在45℃恒温下,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萃取黑杨叶片的挥发性物质,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主要为邻羟基苯甲醛、顺-3-己烯酯、顺-3-己烯醇、水杨酸-2-乙基己基酯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亚歌 岳田利 刘拉平 张晓荣 李芳芳
为了对猕猴桃果汁加工品质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选用陕西周至县的秦美和眉县的海沃德猕猴桃,榨汁、酶解后取果汁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富集果汁中香气物质,经GC/MS分离与分析,共鉴定出120种化合物,其中秦美果汁含有97个组分、海沃德果汁含有101个组分。不同品种果汁中主要香气物质构成种类基本相同,其含量分布存在差异。乙酸乙酯、乙醇、丁酸甲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己酯、正己醇、(E)-2-己烯-1-醇等化合物是猕猴桃果汁中的主要香气物质,对猕猴桃果汁特征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海波 高永 辛胡
为了进一步理解己糖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以及其在植物逆境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基于小桐子基因组数据,鉴定到15个小桐子己糖转运蛋白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密码子偏性及低温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个小桐子HXT基因聚类为5个亚组,包含25个外显子,且在基因上游调控区包含ABA、乙烯、干旱及低温等逆境响应元件。编码蛋白质都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具有典型的12个α-螺旋跨膜区。另外,部分小桐子HXT基因存在交叉共线性关系及基因倍增现象,且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偏好使用U或A。荧光定量分析显示,Jc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海波 郭俊云 唐利洲 刘潮
为明确小桐子bZIP转录因子家族的结构特征以及其在植物响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小桐子bZIP转录因子家族,并对其基因结构、进化关系、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关系及组织与低温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51个小桐子bZIP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其分为10个亚族(A-I及S)。基因定位显示,51个小桐子bZIP基因不均匀地分布于11条染色体,其中2号与4号染色体鉴定到基因的串联复制。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小桐子bZIP基因包含1~13个外显子,其中,S亚族基因包含1~2个外显子,而G亚族基因包含12~13个外显子。bZIP转录因子主要定位在细胞核,氨基酸数目为113~768个,等电点4.70~10.30。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鉴定发现3~27个响应激素如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及生长素与非生物胁迫如低温、高温及创伤等调控元件。转录组表达分析显示,小桐子bZIP基因具有器官表达特异性,26个bZIP基因在叶片、根及种子中均有表达,其他基因仅在特定器官中表达。同时,鉴定到14个小桐子bZIP基因在低温条件下上调表达。在叶片中,qRT-PCR试验显示JcbZIP3与JcbZIP14表达量在低温处理24 h时上调达到显著水平,与小桐子抗冷性的形成及低温信号转导过程直接相关。研究结果为小桐子bZIP基因的克隆与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锡昌 陈俊卿
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SPME)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样品分析预处理的新方法,该技术集采样、萃取、浓缩和进样于一体,简便、快速、经济安全、无溶剂、选择性好、且灵敏度高。文章介绍了固相微萃取的装置、原理、操作及萃取方法,着重论述了其工作条件选择,包括不同涂层的萃取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搅拌方法、萃取方式、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固相微萃取的萃取效率的影响,此外文章还指出固相微萃取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医药、环境、食品等生活领域。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条件优化 萃取分离 样品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谢斯扬 凌定勋 王平 曹家骥 罗思远 吴虹萍
【目的】研究螯合剂PASP和植物激素NAA在单独施加和组配施加时对生物质高粱萃取镉效果的影响。【方法】1)以不同浓度的PASP和NAA对生物质高梁盆栽进行处理,PASP在播种时以溶液的形式向土壤中淋入,浓度分别为1、3、5、7、9 g·L~(-1),NAA在5叶期时以叶面喷施的方式进行施加,浓度分别为5、10、15、20 mg·L~(-1),播种30 d后,采集生物质高粱全株,测定各部位干质量及镉含量。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镉积累量为选取标准,选取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浓度进行组配试验,测定全生育期干质量及镉含量。【结果】两种物质在单独施用时,对生物质高粱的生物量和镉富集能力都产生了显著性影响(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霞 杨恒明 陈荣顺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绿茶饮料中的特征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为绿茶饮料风味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对12种绿茶饮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结合电子舌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绿茶饮料中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利用HS-SPME/GC-MS在12种绿茶饮料中共检测出135种香气物质,其中酯类40种,醇类21种,醛酮类27种,萜烯类31种,烃类8种,酚类4种,酸类1种,其他物质3种。共有的挥发性香气组分是柠檬烯、α-松油醇和芳樟醇,根据气味活度值(odour activity value, OAV)确定芳樟醇是绿茶饮料的特征香气物质,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赋予绿茶饮料独特的风味。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果表明电子鼻和电子舌可以区分12种绿茶饮料,第一主成分(PC1)与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之和分别达91.08%和92.58%。茶氨酸是绿茶饮料中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含量与绿茶饮料整体滋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种类绿茶饮料的气味和滋味特征存在差异,通过HS-SPME/GC-MS、电子鼻、电子舌和氨基酸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可以较好地分析12种绿茶饮料中的风味物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彬彬 胥耀平 高锦明 刘亚敏
研究了核桃叶石油醚提取物对小麦、黄瓜和莴苣3种受体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苗高和根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5g/L提取物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率有轻微的促进作用,1,2,4,8和16g/L提取物对3种受体种子发芽率、幼苗苗高和根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相同质量浓度提取物对3种受体种子的发芽率、幼根生长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抑制作用表现为根长>苗高>发芽率,对小麦、黄瓜、莴苣种子发芽率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3.8,4.8和5.1g/L;对幼根生长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0.6,0.8和0.2g/L;对幼苗生长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1.5,1.7和0.6g/L。
关键词:
核桃叶 石油醚提取物 化感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线茹 原国辉 郑启伟 范彩玲 马继盛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二氯甲烷萃取 ,提取黑杨萎蔫叶片中的挥发性诱虫活性物质。田间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萃取液对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灰双纹螟成虫具有较高的诱集活性 ,且诱集活性随萃取液剂量的增大而提高 ,诱蛾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地点不同而变化 ,诱集到的蛾类以雌性为主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莉 严玲 黄小兰 周红斌
制备了C8功能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球(C_(8)-Fe_(3)O_(4)@mSiO_(2)),将其置于聚四氟乙烯管中进行磁性管内微固相萃取—原位衍生化(MIT-MSPE-ISD)血清中的己醛和2-丁酮,用于测定人血清中己醛和2-丁酮的含量。利用磁铁控制吸附剂沿聚四氟乙烯管内壁移动,实现了不需要任何预处理的萃取和衍生。在优化条件下,己醛和2-丁酮的检出限分别为1.0 μmol L~(-1)和1.2 μmol L~(-1)。相对回收率为78.4% ~ 92.4%,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7.9%。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健康人和肝癌患者血清中内源性己醛和2-丁酮的测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